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丛书

国学常识

  • 定价: ¥36.8
  • ISBN:978750206128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煤炭工业
  • 页数:257页
  • 作者:曹伯韩
  • 立即节省:
  • 2017-10-01 第1版
  • 2017-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一书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读者可以凭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朋友,本书可以作为进入国学之门径。

内容提要

  

    《国学常识》是曹伯韩先生介绍国学相关常识的一本著作,共分十三章,涉及小学、古物、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文学、科学艺术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文笔浅显流畅,深入浅出,是一本优秀的国学入门读物。

媒体推荐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吕思勉
    国学非中国人所能私有,它应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初步研究国学,不能作局部的精神研究,而应当涉猎各方面,作一全盘的鸟瞰。
    ——曹伯寒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香港《华商报》翻译、桂林《自学》月刊主编、昆明《进修月刊》编辑,后于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语言学专著,以及《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音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〇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别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学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  小乘诸宗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  佛学与儒学
  八七  因明学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  张载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  浙东学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  王阳明之学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一〇三  楚辞
  一〇四  赋
  一〇五  乐府
  一〇六  五言诗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〇八  唐诗
  一〇九  李白、杜甫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  词
  一一二  重要词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  文艺论评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  数学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  医学
  一三八  应用技术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一四〇  艺术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  音乐

前言

  

    一、本书以供中等学校学生课外阅读为主要目的,亦可供一般对国学开始发生兴趣者之参考。
    二、本书所搜辑之材料,均属于常识范围,不涉专门事项,即一般国学常识书中过于琐碎之人名(例如明代文人有前七子、后七子、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名目,所包含之人名甚多,本书仅提到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其余均从略)、术语(例如沈约所倡诗忌八病的解释,仅举八个名称,并不能明白其实在意义,不如索性不讲)等,亦一概从略。
    三、本书对于学术源流及派别,对于各时代思潮的起伏变动及其背景,均加简明的解释,并不惮前后反复申说,以期读者获得贯通的理解。
    四、本书对于国学各方面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亦略加叙述,使读者不致堕入抱残守缺的固陋之见。
    五、本书引用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冯友兰、胡适之诸先生的言论较多,间亦附以鄙见,不过取舍赞否之间,既非人云亦云,亦不标新立异,唯一的主旨是在使读者能从各大家意见观其会通,而不宥于冬烘学究旧套。
    六、本书虽不注重琐碎的常识,但一般国学常识书中之比较重要的事项,仍尽可能容纳(例如“建安七子”、“竞陵八友”……的姓名),故于毕业会考或大学入学考试前参考,仍甚适宜。
    七、本书参考坊间出版之同类书籍与期刊,尽可能地集合各方特点,提要钩玄,于短小篇幅之中,具有多数书刊的缩影。读者手此一编,即无异于与各种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史学史、文化史著作相接触。
    八、本书分十三章,一百四十二节,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第一章概说,对国学作一轮廊的说明,尤其对清代以来的学术概况,特加指出。第二章至第四章,将考证学与考古学所获的成果,略加介绍,使读者稍微知道一点治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五、六两章为史学部分,因历史可以指示一切学术的背景,经史又素来是国学的重心,所以置于其他学术之前。而经书为古代史料,又系过去国学的总源泉,所以更列于普通史学之前。第七、八、九章为哲学部分,先诸子,次佛学,再次理学,系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容易看出演变的迹象。第十至十二章为文学部分,因诗歌是最早发生的纯文艺,故首说诗、骚、赋、词、散曲等属于诗歌一类的作品,而后说到散文与骈文。至于小说、戏曲及民间俗文学,因其发展最晚,且至最近方才被人重视,所以放在末了。最后第十三章,略述自然科学及艺术,以表示我们对于这些学术的重视。
    九、我国文人每有几个名字,本书所用以一般人熟悉者为主,有时称名,有时称号,没有一定,但为免除读者误会起见,随时将其另一通用的名字注明。
    十、本书因仓促编成,又因限于环境,参考图书有限,不免发生重要的遗漏与讹谬,尚望学术专家及一般读者不吝赐予指正。
    一九四三年元月四日
    编者识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