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存在/短经典

  • 定价: ¥32
  • ISBN:978702012680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158页
  • 作者:(美)阿瑟·米勒|...
  • 立即节省:
  • 2017-11-01 第1版
  • 2017-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阿瑟·米勒是美国公认的最伟大剧作家之一,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一起统领了二十世纪百老汇舞台,并将美国戏剧推向整个世界。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2月在百老汇上演后轰动了戏剧界,一举夺得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和纽约戏剧评论奖,以及美国舞台艺术成就的最高奖项托尼奖,由此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与其戏剧成就相比,米勒的小说作品多半不为人知。阿瑟·米勒著林斌译的《存在/短经典》是阿瑟·米勒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批短篇小说的合集,展示了一位已近暮年、但仍处于创作盛年的艺术家的自信和敏锐。

内容提要

  

    阿瑟·米勒著林斌译的《存在/短经典》出版于2007年,是阿瑟·米勒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批短篇小说的合集,这六篇小说最初分别刊载于《纽约客》《哈珀斯》《绅士》等刊物。和米勒之前的小说集一样,《存在》呈现了一组被某些难以言传的因素所改变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青春期的少年,也有已到暮年的老人,令人难以忘怀。同时,本书也展示了一位已近暮年、但仍处于创作盛年的艺术家的自信和敏锐。

媒体推荐

    这些故事写得优雅得体……它们靠的不是大多数当代小说读者所熟悉的人工雕琢的微妙色彩,也不是刻意安排的顿悟瞬间。用清晰明白的平实文字概括出情感、情境和主题的精髓,这是米勒先生优秀作品的特征,它使读者不禁希望故事再长一点、再多一些。
    ——《纽约时报》
    这些短篇小说提醒我们,这位杰出的戏剧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这一点毫无疑问。
    ——《洛杉矶时报书评》
    大有契诃夫风范……睿智风趣,具有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值得奉为至高典范。
    ——A.N.威尔逊(英国作家)
    阿瑟·米勒是一个具有真正道德高度的人,表现出今日堕落之世上的罕有品质。
    ——萨曼·鲁西迪(英国作家)

作者简介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当代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阿瑟·米勒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工厂破产,家里生计维艰,靠变卖母亲的首饰维持。中学毕业后,米勒靠打工赚得学费,进入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开始试写剧本,两次获得校内霍普伍德写作竞赛戏剧奖。1938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从事过多种工作,如当卡车司机、侍者、电台歌手,撰写广播剧等。1944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本。1947年,米勒的剧本《都是我的儿子》上演,连演328场,获纽约剧评界奖,使他一举成名。两年后,《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742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米勒赢得国际声誉。另外,他还创作了《萨勒姆的女巫》《桥头眺望》《美国时钟》等剧,均针砭时弊,对社会现实和戏剧技巧做了深刻的探索。
    米勒有过三段婚姻。1956年和妻子玛丽·斯莱特里离婚后,与好莱坞名演员玛丽莲·梦露结婚。1960年,他把一篇短篇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由梦露和克拉克·盖博主演;次年电影拍摄完成后,两人的婚姻即宣告结束。
    2005年2月10日晚,米勒因心脏衰竭去世。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称,米勒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去世是世界文学的一大损失”。

目录

斗牛犬
演出
海狸
裸体手稿
松脂蒸馏器
存在
生存理论的探寻之旅(译后记)

后记

  

    阿瑟·米勒(1915一2005)出生于纽约市哈莱姆区的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是美国公认的最伟大剧作家之一;他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一起统领了二十世纪的美国百老汇舞台,同时也真正将美国戏剧推向整个世界。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于一九四九年二月在百老汇上演后轰动了美国戏剧界,一举夺得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托尼戏剧音乐奖,后者被认为是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此外,他还成功地推出了《吾子吾弟》(All My Sons,一九四七)、《炼狱》(The Crucible,一九五三)、《桥上一瞥》(A View from the Bridge,一九五五)等二十余部其他剧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遭到美国众议院非美行为调查委员会(HUAC)的共产党活动调查,随后又迎娶了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由此成为万众瞩目的全美公众人物。一九九九年,新版《推销员之死》再获托尼奖中的“最佳戏剧重演奖”,八十三岁的米勒则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剧作家生前曾于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三年两次访华,首次来访时向中国观众推荐了以一六九二年发生在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女巫审判案为题材、有影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的麦卡锡主义和“红色恐慌”之嫌的《炼狱》,该剧于一九八一年九月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时改名为《萨勒姆的女巫》,迅速得到了当时刚刚经过“文革”洗礼的中国观众的广泛共鸣;一九八三年五月,米勒应邀亲自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执导的《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再次大获成功,成为中美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米勒在中国赢得了持久的声誉。
    与其戏剧成就相比,米勒的小说创作多半不为人所知。然而,从这位剧作家的生平上却不难发现,小说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写作生涯始终:米勒于一九四五年发表长篇小说《焦点》(Focus);一九五七年推出中篇小说《不合时宜的人》(The Misfits),后被改编成电影剧本《花田错》(又译《乱点鸳鸯谱》),一九六一年上映,是梦露最后的银幕之作;一九六七年和一九九五年分别出版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I Don't Need You Anymore)和《平凡女孩的一生》(Homely Girl,英国版Plain Girl:A Life),二者共收录了米勒不同时期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此外,二〇〇七年由美国企鹅集团旗下维京出版社推出的《存在》(Presence:Stories)是米勒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批短篇小说的合集,这六篇小说最初分别刊载于《纽约客》《哈泼斯》《时尚先生》等杂志。二〇〇九年,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米勒小说全集《存在》(Presence:The cbllected Stories of Arthur Miller),共收录十六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囊括了先前已面世的三部小说集里的大部分作品。米勒的小说作品得到了《洛杉矶时报书评》的肯定:“这些短篇小说提醒我们,这位杰出的戏剧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这一点毋庸置疑。”A.N.威尔逊则认为米勒笔下的小说“大有契诃夫风范……具有人文关怀、睿智风趣和思想深度,值得奉为至高典范”。然而,我国对米勒小说作品的译介至今仍未开展,评论界更是鲜有涉及,此次推出其二oo七年版小说集《存在》的中译本可谓填补空白之举,米勒的小说创作艺术大抵可从中窥见一斑。 按照我国最早的米勒译介者梅绍武先生的说法,米勒常被人们视为“当代美国戏剧的良心”;《推销员之死》和《炼狱》这两部经典之作对“美国梦”的两面性做出了最为透彻的诠释,对美国民族个性乃至人性的黑暗面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剖析。而米勒戏剧艺术所达到的这种道德高度和思想深度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可以说,小说本身的文类特色使其在细致入微地探索人类的恐惧、梦想和欲望方面更加得心应手。米勒曾在一九六七年第一版的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的序言《关于距离》中指出,短篇小说在美国虽不太受人关注,但它所特有的短小篇幅和有限的叙事空间,及其与受众之间适度拉开的距离,仍赋予了这个文类某些得天独厚的特权:“我发觉自己不时会产生一种愿望,不想加快和压缩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发展进程,那是戏剧的做法,而是让它们凝固下来,在静态和孤立中观察事物,我认为这正是一篇好的短篇小说的巨大优势所在。”与戏剧通常借助于舞台上表演的动作来揭示生活真相的特质有所不同,“地方本身以及所见事物、瞬间的心情、飘忽不定且虚无缥缈的疑惧感”等元素在短加的当地人身上体察到了一种乐善好施的人性关怀,同时他也相信有关道格拉斯的记忆将会通过那位陪伴他踏上搜寻大油箱之旅的晚辈继续传承下去。由此看来,松脂蒸馏器代表了一个承载着人类所有的积极生命价值的美好家园。 对于上述作品,《出版商周刊》这样评论:“普利策奖获奖剧作家米勒大展文学现实主义的纯熟技艺,表现出深深扎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之心理和道德冲突。”纵观整部短篇小说集,这些作品在人生和人性构成的宏大框架内倾注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无不带有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时代印记。在米勒笔下,记忆的追溯、对往昔的回忆和历史的反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惑和挣扎求索,生存价值的追问回荡在这物质丰饶的“贫瘠”之地,呼唤着理想主义的回归。的确,在人生终点处回望来路,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当肉体的存在即将化为乌有时,精神的传承也不失为一种颇具形而上意义的“存在”;这后一种“存在”将人类种族和万物生灵的物质存在维系起来,使其在相互成就之中变得更有生命主体的价值和尊严。 或许可以说,总体看来,上述作品描绘了这位已近暮年的作家关于生存伦理的一次探寻之旅,共同揭秘了人类个体和物种之间基于生存需要或生命尊严所建立的那张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隐形关系网络。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米勒的小说集恰到好处地展示出中老年叙述视角的优势与特权所在,尤其是《存在》以及《演出》《海狸》《裸体手稿》《松脂蒸馏器》等五个篇目均以三十年为时间跨度,充分彰显了年长者的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冲撞所带来的叙事张力;就连《斗牛犬》这篇以十三岁男孩为主人公的小说也因为叙述者与青少年主人公之间刻意拉开的认知距离而显得成熟老到。《纽约时报》称:“这些故事写得优雅得体……它们靠的不是大多数当代小说读者所熟悉的人工雕琢的微妙色彩和刻意安排的顿悟瞬间。用清晰明白的平实文字概括出情感、情境和主题的精髓,这是米勒先生最优秀作品的特征,它使读者不禁希望故事再长一点、再多一些。”对于这种说法,译者颇有同感,译后意犹未尽,回味绵绵无穷,是为记。 林斌 二〇一二年十月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