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

  • 定价: ¥42
  • ISBN:978712132940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电子工业
  • 页数:234页
  • 作者:潘启雯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生活中类似上面提到的“学术笑话”颇为繁多。事实上,推古验今可以不惑,但一个人面对浩如炯海的人类经济发展史时,未免会发出英雄气短之感叹。历史的迷雾中隐藏了人性永恒的秘密,而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之皇后”在先哲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但遗憾的是,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印证了惯常的经济逻辑似乎不能根本解决很多问题,那么经济学这门与人性密切相连的学科到底忽略了哪些要素?人性的藩篱又最终能否被跨越?面对迷思,潘启雯著的《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通过总结或提炼前人“财智逻辑”的独特方式。
    作为“80后”新生代青年学者和媒体人,作者既有宏大的哲学视角,又不乏生活常识所凝练的敏锐直觉——此尤为难能可贵。哲学式的深刻和常识性的探索,让本书有着通俗却又不失深度的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潘启雯著的《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带有哲学思辨和常识性探索的财经随笔集。书中涉及国内外炙手可热的众多学者、企业家或经济学家,比如张维迎、熊秉元、资中筠、秦晖、段永朝、马化腾、费正清、傅高义、阿马蒂亚·森、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迈克尔·桑德尔、丹尼尔·卡尼曼、坂井丰贵、出井伸之、松下幸之助、杰夫·摩根、德尼·古莱、艾玛·罗斯柴尔德等。“80后”新生代青年学者和媒体人潘启雯试罔通过对这些名家的作品或相关人物的深度剖析,并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观察视角,让众多原本沉闷的经济学或社会学常识变得引人入胜。
    全书分为“财智探秘”、“财智边界”、“传记江湖”、“企业密码”、“互联网时代”五部分。

媒体推荐

    诚如副书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世界”所示,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把晦涩难懂、神秘莫测的经济学原理或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宽广而独到的视角,优美而深刻的文笔,传达给那些想获取知识的经济学门外汉。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欲望的边界》没有按照千篇一律的经济学教科书的说辞、各种图表、复杂的模型、艰涩难懂的理论,以及令人头疼的数学等式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经济现象,而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常识性的直觉来描述和阐释其中的道理,并教你怎么手握“经济学”利剑劈开“思维方式”的混沌。
    ——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经济学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生动有趣,且充满哲理性,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期中,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深入分析国内外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就像用牺牲睡眠及约会、准备考试来解释“机会成本”,可使年轻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鸣。
    ——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改革现场》作者,德林社创始人
    工作中我们处处与经济打交道,生活中时时刻刻与经济发生着联系。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常识并善于使用一些经济学原理,让工作更加井井有条,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如果你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主动、步步为营,那么请翻开这本《欲望的边界: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在经济学的启发下获得更完美的工作和生活。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潘启雯,1983年生于桂中小城,壮族。媒体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青年学者。曾先后在《大众科技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华氏集团、INK(银客)集团等媒体或机构供职。2011年,还曾参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关爱》杂志(1-3期)的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课题组成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第1~3届媒体评委,河北卫视“读书”主题电视晚会“2012读书盛典”媒体评委,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新华书房”评选活动专家评委。现居北京,供职某金融机构。

目录

第一篇  财智探秘——从经济生活细节入手寻找常识
  正义的公共理性
  不靠谱的直觉
  “市场设计”归根结底就在于制定规则
  我混乱,所以我高效
  文明史就是不断挣脱“囚徒困境”的历程
  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经济代价
  实现共同利益的新方式
  发展的存在理性与脆弱性
  市场的道德界限在哪里
  度量标准与生命关怀
  斯密怀疑“看不见的手”
  用“数据集”审视战争动机
  投机的演变:从为人不齿到被容忍
  回望全球“私有化”浪潮30年
  利率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现代商业和信贷的萌芽
第二篇  财智边界——经济学思维方式跳出了哪些常规
  军费和经济增长究竟是什么关系
  足球俱乐部超强危机免疫力探秘
  临空经济区:“捷者生存”将是唯一法则
  跨越经济学和历史的鸿沟
  为从更深层次遏制腐败提供另一种可能
  经济版“黑客帝国”早已渗透全球
  极端悖论下的抉择
  揭开笼罩离岸金融多年的层层迷雾
  “隐权力”何以能抗衡正式权力
  新公益思维:财富的责任
第三篇  传记江湖——大浪淘沙,淘去了什么,又留下什么
  傅高义笔下的邓小平:只想把到手的牌打好
  曼德拉留给新南非最宝贵的遗产
  现代经济学:人类的物质命运如何回到人类手中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三代经济学人在历史转折点激情碰撞
  他们开创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河
  家族企业的刀光剑影
  从“真实的费正清”里探究“真实的中国”
  天才+圣徒+狂人+暴君=乔布斯
  鹰与变色龙:默多克的双面人生
  历史包袱太多,行动就会迟缓
第四篇  企业密码——前浪如何才能不死在沙滩上
  小米的市场“风暴效应”
  创业者应当选择垄断
  创业者一早醒来已身陷沼泽地
  重塑“组织”的地位
  草根阶层自主创新是一国经济活力之源
  伟大公司的目的
  企业戒除“不良利润”毒瘾如此之难
  企业在“博客”内外的沟通巨变
  “创意经营”的怪杰们
  “自来水哲学”的生命力
  “订制化”的商业未来
  一群人跑得快,才是真的快
  “亮剑精神”铸造的“商魂”
  商人“虚妄世界”的灵魂救赎
  永续经营实业之道:长期控股型投资
第五篇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带来哪些经济引擎
  “云”与“钟”的裂痕何以弥合
  “互联网+”催生了重建诚信的倒逼机制
  假如开放平等原则与稳健责任精神结合起来
  金融的可能性边界会被互联网拓展到哪里
跋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前言

  

    书中悟理:借别人的眼与脑,领悟这个复杂的世界
    梁小民
    许多青年学子经常问我,如何学好经济学。我的回答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就是实践。经济学是讲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其中的各种问题的。你不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感受经济的脉搏,就很难理解经济学讲的道理。夏虫没见过冰,你给它讲冰,它当然不懂了;同样,你向一个远离现实经济生活的人讲经济学,岂非夏虫语冰了吗?经济学道理来自经济现实,还要在现实中领悟。知识来自实践,这点道理不用多讲。
    不过,经济现实太广阔,也太复杂了,你能经历多少呢?行万里路毕竟只看到万里路上的风光,更多路上的风光你是看不到的。这就要“读万卷书”,借助别人的眼来拓展自己的眼界。书是别人走万里路,观察、思考这个复杂世界的成果。书中有对你无法经历的历史的思考,有对你从未去过的地方的观察,更有许多对你无法经历的事情的感受。“借别人的眼与脑,领悟这个复杂的世界”,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书中悟理”。
    可是书又太多了,阅读什么书才能更深刻地领悟经济学的道理呢?
    应该说,什么书中都包含了经济学道理,不少人从武侠、侦探、《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等著作中挖掘出了经济学道理。不过,这话也等于白说,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书都读,阅读还需要点指导,阅读随笔就是对读书的指导,我们读别人的阅读随笔,了解别人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就可以知到什么书值得读。
    “80后”新生代青年学者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一本优秀的经济学随笔集。
    潘启雯从事过媒体、互联网研究与实践等多种工作,虽然年轻,这丰富的经历可以说是行万里路,同时他又爱读书,在工作之余读万卷书,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起来,就有了这本书。作者对知名学者、企业家或经济学家的著作进行解读,涉及国内作者,也有国外作者;有经济学的,也有非经济学的;有热门的,也有冷门的。潘启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读这些作品,从而悟出了很多经济学道理。你也许读过这些书,也许没读过,也许悟出了同样的经济学道理,也许还未悟出,无论如何,读这本书,你会知道应该选什么书去读,也会使你读后的思考更深一个层次。
    我是兴致勃勃地读完这本书的,这本书不仅内容吸引人,而且写得活泼生动、不拘一格,充满了“80后”一代的青春气息,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我想,年青的一代会更喜欢。
    好书,大家共读!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后记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被看作极其神圣,包含了日本人的宗教、军事和历史情感的相扑运动,每年在众多激烈的赛事中,是否像其他体育运动那样存在作弊行为呢?如果让一位日本民众回答,囿于民族情感,他可能会否认有作弊行为。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可没有这种顾忌。他在与新闻记者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魔鬼经济学》中,仔细地分析了日本相扑运动,结论是作弊行为不但存在,而且相当严重。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分析大量相扑选手的胜败记录统计数据。尤其是分析那些必须靠一场比赛晋级,而对手又恰好是确保晋级的选手的胜败记录。比如7胜7负的选手,跟8胜6负的选手的比赛,前者必须赢得这场比赛才能够晋级。根据赛前预测分析,必须赢得比赛的选手实际上获胜率不到一半儿,但比赛结果却是被公认比较弱的一方获胜率高达80%。
    除了谈到日本的相扑运动,两位作者还抱着解谜者的心态,手握统计经济学工具,打破惯性思维,深入探讨世间万物那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通过对比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话题,挖掘富于启发性的真理,寻找各种不同的答疑解惑渠道。对两位作者来说,没有什么话题是过分的、不可讲述的。他们谈商业、慈善、体育、政治的话题都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重新塑造我们的大脑”。
    早在2007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阅读到这《魔鬼经济学》,当时就被该书中众多“颠覆传统智慧”给深深吸引住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财智阅读和写作。
    相映成趣的是,也正是在2007年底,美国爆发次贷危机(subprimecrisis),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身处经济危机或衰退的大环境中,人们不禁会想,怎样才能让这个衰退尽早结束呢?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能告诉我们的是:等待!慢慢等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最终能够把我们带人和谐社会!可是,要等多久?从理论上说,只要市场充分竞争,价格机制能快速调节经济失衡。因此,经济衰退也就相当于一次普通的感冒,医生会告诉你,吃药一个星期痊愈;不吃药,7天也能痊愈。既然吃不吃药都一样,那就让身体机能自动恢复吧,这样还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不幸的是,人体和经济体是那么类似,假如不吃药,有些人或有些经济体怕就难以存活。因为不吃药能自我恢复,是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的,比如,没有并发症。可惜,感冒来到时,很多人都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比如气管炎、肺炎,甚至更严重的疾病。经济衰退导致的并发症可能更严重。显然,“探寻危机的根源以及如何从危机中突围”也是我一直对财智阅读和写作兴趣不减的动力所在。
    如果说文学永恒的主题是人性,那么经济学永恒的主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没有太多争议,答案是市场的本质,即:市场是否有效?什么情况下有效?何时需要政府的干预?对这些问题的探知,也构成了我那些年工作之余的财智阅读历程。尔后,我曾在《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广州日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大众日报》《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管理学家》《中国减灾》《能源》等报纸期刊陆陆续续发表过一些财经随笔。显然,这些媒体当时为我提供了极佳的思想砥砺的平台。在此特别感谢沈飞昊、杨光、祝晓风、孙月沐、蔡震、蒋楚婷、陈熙涵、徐娜、陈秀娟、孟秋、罗翠兰、奉荣梅、陈小庚、唐燕、纪平、张晓波、张弘、王娜、赵亦冬、陈戎、赵婷、王璧君、谢颖、强雯、李蔷、贾立方、介子平、郭爱凤、张婵娟、蔡辉、胡文辉、伍立扬、许今强、尉玮、张东亚、汪耀华、熊燕舞、王晶晶、谷霄燕、王志艳、原正军、张维特、李琳、聂双、麦小麦等诸位编辑老师,本书部分内容曾占用过他们的版面,感谢他们常年对我的粗鄙文字的包容和信任。若没有他们的首肯和认可,我的文章也许无法发表。至于能把某些零碎的篇章编撰成册,或许也就没那么水到渠成了。 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朦胧中,我们都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出版这本《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的目的:一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所谓的“传统智慧”——即那些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长期被有钱有势的人认可的,结果就为一般公众也认可为真理的说法;二是学会尝试“用经济学思维”从不同的、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和事件,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尽管未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出版本书还是让我收获良多。写作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识经济学、重新理解经济世界、重新探视自己内心的过程,这其中的感悟和领会远比笔尖表露出的要多得多,这将成为我未来继续前进的动力和财富。书名所说的“边界”,指的并不是某些僵化的数据、模式、类型、路数与章法的简单界线或划分,而是遵循纠正谬误和尊重常识的立场,进而让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乏“温情与敬意”的深层次认识。 感谢邹东涛、梁小民、李大霄这三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勤碌纷弛中拨冗为敝著作序。他们从学者的视角解读敝著并给予颇高评价,让我诚惶诚恐。一路蹒跚走来,还有众多亲朋师友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步子才会慢慢地变得轻快。为此,要感谢刘婷婷、严小青、毕超、许全军、李成军、彭文聪、蒋一谈、韦汉壮、李天卿、张晶、郑风田、李文、夏烈、李德林、赵曙明、史果萍、陶文实、周瑾雯、韦素玉、廖斐文、沈瑾、林恩民、李飞、温大海、李昕妍、庞贝、刘荣、王珊、爱新觉罗·蔚然等诸位亲朋师友,是他们促成了我和这些书本的偶然相遇,与这些文字的机缘。他们平时的鞭策和鼓励更是我工作之余写作路上最大的财富与慰藉。 特别需要感谢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美迪出版分社的策划编辑林飞翔的辛劳付出。他让这些散落的文字碎片变成为一个整体,并为文字的美化付出了大量心血。本书的面世,为我细碎的写作历程留存一个小小的样本,无意问让我和过往的自己“狭路相逢”,并且从中读出了某种成长和改变。合作过程中,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美迪出版分社在图书策划方面的专业与敬业。 最后,我还要对自己的父母深怀感激——他们是老实人,而且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没有他们在我小时候就努力培养我阅读的习惯,我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他们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儿子,我只能以努力工作和不断拼搏,以及一点点的小成就来向他们表达由衷的爱意和感恩。 絮叨这些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怀念那段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这些文章的时光。莎士比亚在其戏剧《暴风雨》中曾有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本书出版之际,我们也各自开始了人生的全新征途。希望这本书代表的只是回望和再出发,而不是告别和结束。 我亲爱的读者,如果这本书能够给你带去一丝收获、一些感悟或是一点笑声,那是我莫大的荣幸;如果没有,也请您谅解,我将继续努力,争取能够看得更多些,想得更深些,写得更好些。 潘启雯 2017年7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