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双桅船

  • 定价: ¥48
  • ISBN:978753608428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花城
  • 页数:358页
  • 作者:谢凌洁
  • 立即节省:
  • 2017-10-01 第1版
  • 2017-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谢凌洁著的《双桅船》这是一部战后心灵史诗,一部涤荡幻世浮尘的心灵书、人文书,是一部颇具文学质感和厚度的小说。跨地域、跨领域的多元化开阔视野,浓厚的书卷气息、人文气息,使小说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探寻尤其深刻而冲击人心,颠覆性的阅读体验让人惊喜拍案!

内容提要

  

    谢凌洁著的《双桅船》讲述了他们都是各自业界的天才,可他们的孤独无人能懂。他明明是资深潜海员,却潜入深海迷船再无踪迹……小说讲述二战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在欧洲发生的几位来自美国的二战老兵及其相关家庭分别走上精神自赎之路的故事,在层层揭示他们错综复杂的隐秘经历的同时,从家族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沉浮中,展开波澜壮阔的战后欧洲社会生活的描写,展示出欧洲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文学艺术生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人文呈现和人性启示。

媒体推荐

    作者文笔之雄健,视野之广阔,故事之精彩,让歇业多年的我,暗自庆幸遇到了一部开创性的佳作。作品沉实厚重,缤纷繁复,丰盈自足,自成天地的品质,作者精湛的艺术素养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均全然超乎我的阅读期待,从而带来重重惊喜。
    ——著名出版人 刘存沛
    

作者简介

    谢凌洁(凌洁,浔桥),广西人,鲁迅文学院2000年作家班学员,鲁迅文学院2009年第11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以写作和中文教学为业。对宗教哲学有所涉猎,近年钟情于旧陆历史人文以及世界地史的研习和思考。
    2001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发表在《十月》《花城》《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大家》《上海文学》《小说界》《时代文学》《广西文学》等期刊,部分被《小说选刊》等转载,有作品入选一些选本。曾获广西青年文学奖、华侨华人文学“中山杯”新人奖。著有中篇小说《一枚长满海苔的怀表》《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中短篇小说集《辫子》,散文集《藏书,书藏》等。

目录

序幕
卷一 缺页之书 C1《上十字架·犹太老妪和她的猫咪》
卷二 同伴与故知 C2《上十字架·归来》
卷三 古船·老窖 C3《上十字架·双桅船》
卷四 都铎的围脖 C4《上十字架·丢失的小黄星》
卷五 黑白胶片 C5《上十字架·黑白胶片》
卷六 烟黄卷 C6《上十字架·经卷》
卷七 重返牛津 C7《上十字架·故人》
卷八 天鹅之死 C8《上十字架·和平鸽》
卷九 戏剧《蓝鲸之歌》 C9《上十字架·赛之殇》
卷十 搁浅之船 C10《上十字架·告密者和死亡档案》
卷十一 坟场 C11《上十字架·晶石之光》
卷十二 回声 C12《上十字架·圆舞曲》
卷十三 藏书,书藏 C13《上十字架·水汪洋》
尾声
后记

前言

  

后记

  

    仿如一场宽银幕电影的结束,随着片尾音乐和幕布打出的“终结”,情节细节、人物声息,至此匿迹。多年里形影不离的人物,刹那离我而去。此前几年,时间和身心被故事和人物占领,饭后即坐到键盘前,夜里关上电脑,在畅快或疲惫中想着次日的故事走向细节铺陈,激动又焦虑。到了末期,则一如囚徒渴盼熬到如期释放出狱、巴巴地盼着故事的结尾杀青。然而,当这天如期而至,又莫名怀念那曾经如同油画卷轴中的种种惊艳。作为写作者,那理性的铺陈,张弛中的扬抑,还有以假乱真、置灵魂于明亮幽暗的迷狂,终究令人沉醉吧。
    《双桅船》是我首部和读者见面的长篇,倾心多年,为旅居异域之新作,于以往经验颠覆巨大。作品娩出的过程极其漫长,之前无形之状却汹涌漫溢,附魂于体,差我遣我于自觉和不自觉之中,甚至置我于癫狂或死寂荒芜。灵感的潜在,如地幔岩层藏匿的火山,地壳海床事先都不得知晓,直到地震引发海啸到来,岩浆才得以在压迫之下冲破岩层、喷涌而出一一
    遇到美国老兵K之前的几年里,我正做着越南华侨中一些老兵的采访。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联合国安置的战争难民中的部分。访谈中,不少人对自己打下多少飞机、杀死多少敌人而骄傲,有的对命运的变幻怅然,有的则在征兵政策中潜逃、藏匿在岩洞里,以捕猎、生吃鱼虾维持生命……这些讲述对我触动不小,但总觉得薄弱、缺乏我所期待的价值呈现,比如,一些源自个人深切反思的发现彻悟,一点可推己及人的认知启迪等。
    于是,我和K相遇了,在一个万分悬殊的场合。
    K是在大学时期响应美国“为自由和平而战”的口号踏上越南战场。他的伙伴有的死了,有的身体残疾,有的精神残疾——如他。战后的K噩梦连连,杀戮场面的血腥,闭眼就汹涌而至。随着年纪增长,反思和惩罚尤甚。在他的中年,和无数越战老兵一样,他一再返回越南,力所能及地为越南、为战争留下的孤儿尽力而为。然他觉得自己乃至不少老兵做的一切,无非为减轻自责和愧疚,而消除不了他们曾给越南人们带来的创痛毁损。他陷入深切的反思和追悔中,以致精神负荷越发沉重,而苦楚又无从诉说。子女长大后,他有了彻底告别过去重新开始人生的冲动,于是决定:告别美利坚到中国来生活。他和一个中国女人结了婚。他们浓情蜜意万般相爱,然而,K的病并没因为甜蜜的爱情好转,在异国他乡,因语言、文化差异,交往、就业都成问题,这反而加剧了他的病情,并受噩梦和幻觉的折磨。一次次地,他站到高耸入云的居家窗口,使得他的妻子提心吊胆,她一次次以自己的温柔把他留下。她深爱他,他则把她当作上帝赐予的美好礼物,然而,病魔带来的困扰和威胁,使得他们时有陷入无力。
    那天,我到外事机构拿资料。办公人员说有位女士偕她的美国丈夫从异地大都市赶来,加急离婚一一她一周前打掉了他们的孩子。我心有震惊,且莫名难过。一桩国际婚姻,走到一起的机会不大,而这结束的决心缘何此般迫切? 就见到了那位女士。很年轻,三十出头,单薄,悲伤憔悴,脸有泪痕。显然,她心里正经历着艰辛的时刻。她户口在这个城市,但不在这里生活。陌生的南方城市,她的美国丈夫前后到来两次,头次是结婚,这次是离婚。人类中竟有这样一种关系,关系的缔结断止须要两个人的形影相随,说起来何其荒谬。拥挤的人群都知道了此事,且都不忍心对这件令人心酸的事视若无睹,害怕女士是一时冲动,私下里想着如何劝说。经办人员有副好心肠,她认为事情的背后隐藏着两位当事人的苦衷,她很想知道又不好问,就借故拖延。国人自古劝合不劝离,这和传统无关,而关乎人们对至圣爱情的珍惜袒护。 终于,众人与经办人员达成的意见是:拖延办理,并让我私下了解一下女士的想法。短暂的交谈后,女士有悬崖勒马的庆幸。从里间出来,在门口见到了她丈夫——角落里的K形影相吊失魂落魄。回头看到他女人,眼神茫然而哀伤地看她。她说:我不想离了。 似乎,女士这个悬崖勒马的决定袭击了他,而这个决定正是他所期待,他惊喜交加,张着嘴、闭了闭眼,远远地张开双臂迎过来,一把把他女人紧搂怀由…… K说,他非常爱他的妻子。他说他抛弃美国几近一生的社会关系乃至一切到中国来,就为和她建设美好的生活、开始新的人生,他从没动过离婚的念头。 在一个台湾人开的馆子里,我们有了畅快的对话。K告诉她,他是个越战老兵,他年轻时对越南人犯下了罪过,这种罪过他无法原谅自己。一直来,他无法忘记战场上的残酷和血腥,战后,他越来越难得安宁。他得忧郁症多年,甚至还很严重,一直靠药物维持。女人说,日常的他,绝对是个不可挑剔的好丈夫,他精微温柔深情款款,且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自有了他,她的世界变得辽阔而有趣,她深爱且敬佩崇拜他。看着他精神上备受折磨却爱莫能助,她比他还难受。他在中国坚持不下去了就必须返回美国,但他又无比依恋她,一旦离开又不堪思念之苦。她坦承他们深爱彼此,甚至难分难舍。只要K返美,她就觉得世界莫名变得空荡死寂了。那时网络远没现在发达,他们的只能靠写邮件互诉相思,K不仅每天给她写信,甚至还写下不少情爱日记。来自美国的K,有着博大而诚挚的心灵、深邃热切的情感、自如来往世界的历练潇洒,但只要他回到中国,病魔如期来临,恶性循环又开始了,他喜怒无常,噩梦不断,幻觉幻听不断,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闭眼入眠,熟悉的场景又出现,还是越南前线,还是那些睁着眼死去的妇女孩子或赤裸着、身上背着火轮狂奔呼救的村民……从噩梦中惊醒,在大汗淋漓中一番挣扎,最终,呼地离床、站N20楼的卧室窗口,或者,奔到客厅阳台。因了生活的特殊,他女人有了惊鹿般的敏感,且反应快捷,听到声响异常,当即明白正发生什么,她不慌不忙、不声不响、沉着气、站在离他稍有距离处,悲伤而深情地凝视,示他温柔不舍,并恳求他留下。她小他20多岁,但此时此刻,她的举动,似兼具了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的智慧和温柔终能打动他,让他踏进天国的那只脚缓缓收回。一旦他从噩梦中过来,又恳求她原谅并加倍补偿。女人说,周而复始、反复无常的惊惧让她疲惫无助,加上大城市的生存压力,已使得她心力交瘁。所以想,索性离了,一了百了。但她知道,一旦放弃他,她这一生是不可能再遇到这样优秀的男人了。 作为旁人,我当然不好充当裁判,却说了一些平时源自思考的话。战争中的兵士,在社会中的定位通常有几种,于征战国是英雄,于受害国是杀戮者,拒绝参战或半途逃离前线者,则被称作懦夫、逃兵甚至叛逃者,但其实,他们真实的身份只有两个:一是源自父母的自然生命,一是居于政治之下的公民,而后者在这个时候,其实是个受害者。征兵政策所定的年龄,正是他们血气方刚前途未卜时,出于报国或英雄情怀,受军威鼓舞号令鼓动而去了战场,并在旌旗口号下展开杀戮,这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且,作为公民,他们有保护国家的义务。想想,为什么征兵年龄都选在18岁而不是28或30岁?因这个年龄有个共同点:初生牛犊’:血气方刚,矫健敏捷,但缺乏思考而易于服从。成年后,想法和年轻时往往就不同了,尤其视野和价值取向发生更改之后。曾经认为是光荣自豪的行为,后……家》颁发的一个奖。 从广东中山领奖回来,想着截稿的长篇该如何出版,然而,一个多月后的圣诞,我去了英国。为寻找曾经航海时代的船厂和“五月花号”的踪迹(没找到),后来又去了牛津大学图书馆。从牛津回来,我决定把《双桅船》原来的单线结构改为双线,并补充我从牛津获得的内容。于是,《双桅船》就有了现在的样子:双线叙述,人物饱满,细节纷繁,充满历史、古籍、图书、迷宫、学术和海洋百科的气息……这是我预期的效果,算是我相对满意的期许。 想说的是,书中威廉这个人物,和多年前的K以及朝鲜战争老兵乃至加利福尼亚老兵协会的老兵们都有了联系,但是,他已经远不是K,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老兵了。我赋予了威廉海洋探索者和优秀作家的身份和使命,赋予他情同手足的多尼戏剧名角的身份,而残疾的老鹰则同样是个视野辽阔、哲思深刻的作曲家,我让他们都阅历非凡学识渊博,并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对人类所历灾难,能以他们的学识和良知进行思考,不管从哲学的角度,还是宗教伦常。至于问我写了什么,我不想回答。在我看来,《双桅船》和泰坦尼克号一样,同样在海底沉埋了一颗蓝色的“海洋之心”,这颗心,包裹着迷离深邃的人事和希望,而她多棱的切面,每一面,都是明澄澄的镜子。 说到这里,基本把想说的话说了,还有一些没说的,让我的读者独自去发现并和我探讨。在威廉和多尼辞别我的几个月里,我多少有些不适。我怀念平静的、激动的甚至令人疯狂迷醉的创作岁月,还有那些常年进出的博物馆、图书馆,乃至各国露天雕塑馆一样的墓场和十字架——那白花花的、呈罗马兵团布阵般层层放射蔓延的十字架,每一个,便是一个曾经充满热血的“为自由和平而战”的生命。而每年的战争纪念日或万圣节,规模或大或小的政要、亲眷或群众前来缅怀的,正是这些在政治硝烟中无辜天折的生命,这种行动,于政要是种仪式,而于亲眷,意味着什么呢?! 历史人文于人类,是抚慰、是给予,还是伤痛和警示呢……而,艺术、文学、宗教及哲思,在带给人启迪的同时,是否,也让人在慰藉、洞察和彻悟中趋于保全和完美而踏上理想主义者的自绝之路? 说到这里,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多年来一直为我读稿并给予宝贵意见的鲁院同学王季明,他是目前为止我认识的中国作家中阅读量最大的作家,自2000年鲁院之后,就没见过他了,但一直来我每部小说都要发给他帮我看看,他会非常迅捷并负责地在几天后发回邮件,并给予简练而客观中肯的意见,这对我的帮助不小。还有,感谢何伟老师,是她及时的出现和点拨让我决定改写这部作品;感谢安徽大学外语系的顾奎教授和朋友黄文芳,是他们在我后记的翻译上给了莫大帮助,还有那些不曾谋面却默默地为我这部作品付出的编辑老师们,是他们的努力付出,使得《双桅船》顺利诞生! 最后,感谢我的先生约瑟。首先是他20年里保存完好的采访录音点燃了我深埋心中的火种,尔后的创作,他为给我提供丰富的海洋知识而把他常年海潜并储备的海底录像向我呈现,并把我引向趣味无穷的海洋——出生在海边的我其实是到了欧洲才真正认识海洋。最为艰辛的是,在漫长的创作期间,他为我翻译了来自博物馆和图书馆无数的、多语种的资料和文件……他一直充当着历史讲述者等角色,带我去了众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乃至遍布旧陆大地各国无数的战地公墓、百姓坟场,在那里,我没有看到死亡,反而,看到了无数的活生生的魂灵,他们回归尘土之后,在寂然祥和里讲述人生,正因此,旧日的黑白默片在古老的投影机上缓缓呈现…… 2016—9—19 于安特卫普凡蒙福特大街22号 玫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