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

  • 定价: ¥42
  • ISBN:978755961205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81页
  • 作者:张春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超会讲故事的治愈系达人张春,暌违3年,全新力作。它收录了张春3年来新创作的生活文字,包括了有关抑郁症的真实记录,是一本超好看的散文集。书里有和病痛的直接过招,也有吃喝玩的有趣日常、脑洞大开的故事。它不是一个人“得病—治病—病好了”这样的过程,没有鸡汤的味道、一时的激励,但它提供了更重要的,在抑郁中、在困难中把生活继续下去的示范和勇气。
    张春超擅长发现和描写日常生活的美和趣味,好玩得闪闪发光。透过她的眼睛,看到脆弱是可爱的,悲伤是温暖的,幼稚的念头很有趣,孤独可以很丰富多彩,不开心的生活也值得一过。阅读的时候会有很奇妙的体验,明快又沉郁,深情又克制,这些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感张力,笑点实在,也赚饱人的眼泪。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是一份魔法礼物,让人消融害怕,增加勇气,对生活中细微的美和趣味更有体会,更坦然地对待开心和不开心交替的生活。这么可爱的书,难道不应该人手一本吗?

内容提要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是一本疗愈的书,更是一本自由的书。
    “在另一个宇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抑郁症、在困难中生活有点像在另一个宇宙,有种隔绝之感;二是把抑郁症、困难看做是平行世界,也是一种神奇的情况,用这个角度去看,能够增加我们与困难同行的勇气和韧性。
    本书收录了张春全新创作的生活文字,既有与抑郁症的直接交手,也有充满了趣味、美好和勇气的日常。她用细腻风趣和暗中求光的文笔,着墨于生命的平凡和温暖,把每个人都在度过,但未曾表达的生活,化为点点光亮。看似平常,却仿佛活出了另一个宇宙。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你吃下的盐,终于汇成海”展示了日常的生活,有趣味横生的《厦门要饭攻略》,也有跟多比一人一狗挺过困难的经历,快乐苦涩交织;“社恐大王”记录了一个社交恐怖患者,是如何跟孩子玩耍、健身、做演讲甚至办公益活动的,满溢着乐趣和勇气;“一种度过人生艰难的办法”梳理了抑郁症对张春的影响,她如何看待疾病,如何就医、吃药、生活,用强韧的生命力在暗中求光;“回去的路”回忆了童年、少年时的过往,在记忆的河流里,打捞亮晶晶的东西,一点点找回真实的自我;“怎样不咋成功但是也不咋难堪地活着”表达了张春看待生活的独特视角,她的观点有接近本质的智慧,着实启发人。

媒体推荐

    这是我读过的最动容的一本书,也是我无从评价的一本书。张春是我非常喜欢的朋友。她是一个自由的人,她的奇思妙想、喜悦、困惑、痛苦,都真真实实属于她。我感激阅读本书的整个过程,那种无以言表的美好默契和慰藉。
    ——李松蔚
    阿春把那些原本属于每个人的私人情感,变成了联结彼此的纽带。她就是那个在荒原里种花的人,生活的忧伤和无奈,是花的养料,而人的坚韧和勇敢,正是阿春所种出的花。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阿春光芒四射的才华最终一定可以打败那个看不见的抑郁症妖怪,并且,阳光普照地庇佑她力所能及——包括聪明地去买她的书来读——的朋友们,大家一起在这个不完美的人世间饱食终日、心无挂碍、嬉游到老。
    ——文珍
    这是我见过的,最真诚的书。你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你可以全心全意地信任张春,她的每一个字都发自真心。她敞开心扉,没有阻拦,把她体会到的一切都告诉我们。
    ——蔡要要

作者简介

    张春,作家,“犀牛故事”APP主编,厦门文艺地标“晴天见”冰激凌店的板娘。她也是知乎“盐club”、TEDx等演讲嘉宾,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的写作导师。
    张春有光芒四射的才华,擅长通过敏锐的笔触,把原本属于个人的感受,变成联结读者的纽带,被知乎网友评为“会讲故事的人”。她也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地感受和书写体验到的一切,阅读她的文字,有一种充满真实感的美好。
    已经出版的《一生里的某一刻》,是2015年倍受瞩目的文学书之一,被评为新华社年度影响力图书、豆瓣读书年度文学图书,入围《新京报》年度生活类图书、广电总局受大众欢迎的50种图书。

目录

Chapter 01 你吃下的盐,终于汇成海
  在厦门要饭
  宇宙说要吃牛肉粉丝汤
  别把毛巾用完了
  中秋前夜,一只鸟被风吹走了
  夏天刚来
  当自己八岁吧
  不爱吃的正义
  冬瓜烧肉
  又戒烟记
  戒烟吃什么
  心如钢铁地以头撞墙
  狗剩汤
  和多比一起散步
  抑郁症有好处吗?
  你吃下的盐,终于汇成海
Chapter 02 社恐大王
  社恐大王
  宅就是倒个垃圾也想家
  小孩就像镜子一样
  最喜欢一起吃饭的人
  附近的夫妻店
  三个人,吃烤鱼
  一节价值9091元的健身课
  中医按摩也是爱,或别的
  我的公益心路:都市空虚青年才是弱势群体!
  见面会前夕
  废柴演讲大法
  治好一个词:晚安
Chapter 03 一种度过人生艰难的办法
  重病给我的影响
  2013年8月的遗书
  吃药两个月 总想驻足观赏你们
  它不想你好
  吃药五个月小记 疾病以内和以外的生活
  吃药7个月小记 不是求死,是求生
  我不是因为抑郁症才变成废物的
  噩梦的意义 最后的意义
  一种度过艰难人生的办法
  吃药14个月 去就医为什么感觉那么难
  吃药21个月 医院是帮助我们的
  抑郁症患者不是玻璃娃娃
  抑郁症患者生活小技巧
  知冷知暖我才能帮你,就像你以前帮我一样
Chapter 04 回去的路
  回去的路
  圣园秋子的故事
  密码情结
  一个滑梯 一个秋千
  叶之隧道
  书柜顶上
  会有人有某种天赋却被埋没一生吗?
  我们都脆弱,我们就这样
  吃到哭
  手机和我
  春天挽歌
Chapter 05 怎样不咋成功但是也不咋难堪地活着
  为喜欢的东西究竟应该花多少钱
  那天生了一次气
  不“漂亮”女孩史
  无论怎么样都幸福
  饮鸩止渴是多么痛快
  其实你不想要自由
  这多余的生活
  身残才不会志坚,但勇气的确可以开出花
  怎样不咋成功但是也不咋难堪地活着
后记 谁想听失败者说话
番外篇1 我为什么不想被拍成电影(演讲稿)
番外篇2 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附录 创作时间轴

前言

  

    这里还有个倒霉蛋
    谈论自己的病不是件体面的事,就像体面的残障人士不会一直谈论自己的腿为什么瘸、眼睛为什么失明。我也担心着这个问题,直到此刻。不过,我已经习惯并且学会了把很多问题记下来,顺着自己的心意写下来。写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抚慰,而且写着写着,也许事情会发生变化,甚至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所以现在,我鼓起勇气继续写这个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从2013年至今陆续记下来的。开始的几年中,它们从未给别人看过,也没有打算给任何人看。直到2015年庆丽和泽阳两位编辑老师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把抑郁症方面的记录作为书出版的打算,我才开始把这些稿子当成书来看。
    我决定接受这个邀约的第一个原因是:在上一本书《一生里的某一刻》上市七个月后,我鼓起勇气做了五场线下的读者见面会。人们告诉我,已经错过了宣传新书最好的时机。不过却可能是我见到读者的最好时机,因为那时,我很想见到他们。
    那五场见面会自然留下了许多欢笑、尴尬和美好的记忆,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场结束后都有人告诉我(有的走到我面前,有的是在网上给我留言):他在哭;他度过了非常棒的两小时;他决心去找医生帮助自己……这让我感到自己有用处,即使我并不清楚是怎么起作用的。其中有一次,一位穿蓝衣服的女孩走过来小声对我说:“我也有抑郁症……我看到你就想哭,你开始说话就想哭……”我在她的书上签完自己的名字,再看她时,她的泪水流了满脸,因为她微笑着,所以泪水横着流开了。
    那张满是泪水的晶莹的笑脸给了我莫大的触动。那个时刻如此真实,已经成为我和世界之间谁也无法切断的联系。希望这本书,她可以看到。
    在我的想象中,还有许多给我留言的人、和我说话的人、胆怯于自己的脆弱的人,希望你们读完后,因为觉得写下这本书的我并没有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不体面,从而觉得,你自己也没有那么糟糕。
    另一个原因是,泽阳和庆丽给我开出了一个作为新的业余的作者,难以拒绝的合同。我想这也意味着她们一定是认为它会好卖。她们告诉我,这本书将会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她们很喜欢这些稿子。希望她们的信任会得到回报。
    如果一定要生病,抑郁症什么的——泡在箱根的温泉里看着飘雪落泪,一定比坐在马路牙子上的寒风中喝便宜啤酒要爽一些。后一种我已经试过了,感觉并不适合抑郁症病人。做一个有钱的病人,还是比没钱的好吧。反正写都写了,干吗不换点钱呢?我就姑且这么想。请你买这本书,送我去箱根泡温泉吧!
    编辑老师们和我一起,反复讨论了这本书的初稿,我们认为这本书是一本生活记录,生病也好,没生病也好,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一直在持续。所以后来我们推翻了最初按照时间线的编辑方式,而改用篇目主题作为主要表现。
    按时间顺序编辑后,我发书稿给海贤请他写序言。他觉得书蛮好,不过能量有点低。后来另一个目录做出来了,不同时间写的文章穿插在不同的活动主题里,这样一看,这本书变得轻快了很多。其实篇目是完全一样的。庆丽担心我会觉得她刻意回避抑郁症的沉重,曲解我的作品,但我的感受,其实是心头一松。我突然发现这些年并没有那么糟,有很多真实的快乐。这个启发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本书成书的全过程,是鲜活地流动着、带着能量的。
    与此同时,这本书还有一份以时间为线索的目录。你可以顺着时间的溪流,看到变幻的色彩,看到另一个宇宙中那些闪烁的恒星。有些,慢慢显现;另一些,则渐渐消散。这也是我记下这些时未曾想到的。但我一直试图说明的是,没有什么神启般的瞬间,像传说里那样,某个机缘以后,一切就开始顺利好转。像我们过去常读到励志小故事,拥有令人惊叹的起承转合,比如达?芬奇画完鸡蛋以后就成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华盛顿砍完后院的樱桃树就当上了美国总统。在我看来,人生就好像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不多远就又是一个十字路口、米字路口,或者死胡同,旅途其实也是这样的。那些看起来就要逆袭的时刻之后,常常要后退或转弯。甚至看起来是一条康庄大道,你却莫名其妙就迷路了。也许人生并不是一条路,而是一整片汪洋大海。我想说,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我想告诉别人,这里还有个倒霉蛋,不是只有你一个。了解这个事实令我安心。努力是无须强求,并不必要的。 那当我努力时,只是因为我想这么做。所以你可以看到两份目录,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查阅。我们希望它因此带有一点工具书的性质,或多一种趣味。
    完成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在顺自己的毛。我希望可以不再勉强自己做一个有力或者快乐的人,这会让我一点点找到坚实的自我。如果我的精神曾经灰飞烟灭,那现在找到了非常微小的几块积木,拼起了一个不成人形的自己,但这个不像样的家伙不会再被彻底毁灭,它会是切实存在过的。也许有一天我都不在了,但是这本书会拥有自己的命运,它将到达一些我没去过的地方,种下种子,结出不同的果实。每次想到这,就会对这份工作多些爱恋。请告诉我,种子飞去哪里了;请告诉我,你那儿的果实是什么样子。
    我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恐惧,它可以压迫我但无法吞噬我,不一定要彻底驱逐它们才能生活下去。我正在学习接受这个柔弱的自己。现在,我把这段艰苦又温暖的人生,摊开在这里,你的面前。
    阿春
    2017年夏
    于厦门

后记

  

    谁想听失败者说话
    有一天同时看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张进的《对抗抑郁症,信心从哪里来?》,另一篇是雷剑峤的《我的朋友孙仲旭》。雷老师这一篇看到我痛哭,但只敢哭了一小会儿,不能多想,不能多看。
    那天是孙仲旭老师一周年忌日。他去世当天,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什么都没能说什么都没能做。依稀记得那天是周末或临近周末的一个日子,我在床上躺了三天。必须要说,这对我打击很大。
    一年多过去了,情况如何?我找到雷剑峤说的那首乐曲《大蓝》,插在耳朵里单曲循环。
    他曾在船上见过多少无边的蓝色,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收到过多少丰沛的礼物,他曾走过多少山川湖泊经历过多少悲欣交集。绝不会亚于我。
    雷剑峤说,老孙并不是悲观抑郁的人,也并未有太多不如意和挫折。他曾经很快乐,如果他没有生病,一定会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我完全相信。这几年下来,也渐渐发现能撑到现在的我,其实有异常乐观的天性。淹没在战栗里仍然可以想办法活下去,被深埋在淤泥里,还硬要抬起头。我相信孙老师是一位异常乐观的人、异常有活力的人,否则他怎么能在病重时仍然写出译作,仍然更新着自己的广播,在深渊中试图去抒发见解,去关注他人。他在跌落高楼的瞬间,是清醒起来遗憾着落下去的,还是品尝着死亡的拥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呢?那个瞬间多么长啊,长到包含着我所追寻的所有答案,可是他不能告诉我,不能告诉任何人。生命的形式有些太玩笑了,不能彩排,不能存档,不能叠加。那些拥有了更多答案的人,不再在乎答案,不再回来。
    他走了,我猜想那个时刻病魔推了他一把,在他耳边叮咛:没错,死亡正适合你。起起落落,丰饶艰辛,付出了无数沉没成本的人生,他挣扎了许久还是被推走了。这个结局真叫我难以承受。
    那年此时,我多么羡慕他纵身一跃,终得轻盈。今年此刻,我却提醒自己:你也未必会赢。如果当时我在他身边,会告诉他“你去吧”“你辛苦了”吗?还是会死死拉住他,请求他再忍一忍,再坚持一下。我真的不知道。
    我的这本抑郁症之书,如果是个故事,我也不知道结局。这个故事真的不好看,没有一往无前的主角,更没有主角光环的庇护,没有大杀四方的精彩情节,而且,没有happy ending。一个平常人,并未因为生病而变得更精彩。张进老师那样的故事才有意义啊——那一向就是位优秀的人——遇到疾病,打败它,然后研究它,挑战它,并且产生了新的力量,开创一段新的意义和人生。可谁想听失败者说话?谁想看出了新手村的那个人每遇到一个小怪就趴下,然后一寸一寸地爬行,甚至后退呢?
    2016年年初我收到一个好消息,上本书《一生里的某一刻》获得了新华网颁发的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在榜单上的还有小说《岛上书店》。我也看了。看的契机是我向朋友们询问可有甜的小说可以看,有人向我推荐了这一本。 这本书真的很甜,非常甜。我读完以后再翻到书封,才发现是孙仲旭翻译的。这应该就是他的最后一本译作。我不知道他是怀着什么样的情绪和能量去完成这本书的。是不是正如我读它时的苦涩?我相信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相信这样的甜美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真的在发生,我看见它,领受它,爱慕它,而我占据的是不小心碾死的草,被不经意毁去的角落,是被灰扑扑的墙吸收的喊叫。孙仲旭老师,我在这里写着一本有关抑郁症的书,你是会鼓励我,还是会劝说我:“还不放弃吗?”你觉得呢? 你在那里还好吗?沉重的石头还压在你的背脊后面、脑髓里面和胸腔上面吗?那里还有时间吗?还有失神的日夜吗?有那没有意义的流逝和衰弱吗?还有那大雾弥漫、没有尽头的旷野吗?你是否摆脱了这一切,进入了温暖稳定、无尽深蓝色的游弋? 三年前的这一天,其实也没发生什么具体非要去死的事,只是单纯地想着自杀。为了让活着看起来不那么遥遥无期,我定了一个自杀时间,想着,如果要死也要再等三年,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既然有个时限,活着会变得容易些,如果实在不行,三年也没有一生那样难忍。 到了今年,进入11月,我特别地在等着这个时间的到来,非常激动,也非常沮丧。每当思虑起这个念头,我的心就活泛起来,在胸腔里扑通、扑通,跳得像那些准妈妈描述的胎动一样——你知道那跳动不属于自己,新奇地从里向外捶打着。 这种感觉总能让我有点宽慰。原本拧紧的发条,在这时往回倒了一点。熟悉的安心感,似乎这个位置才是我正该待着的地方,谁也拿不走,死亡的气息温柔包裹。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更熟悉的沮丧。我不是一个人,我至少有四个。一个为结局的到来雀跃,一个为这结局悲伤,还有一个,不想走向结局。A比较快乐;B气息奄奄,在这个组织里没有发言权;C很疲惫;应该还有一个D,就是记下这些的我。这个我保持沉默和中立,但她应该是C一伙的。 这件事我只告诉了很少的几个人。海贤和松蔚当天早上都找了我。另外咨询师叮嘱说:“你行动之前打个电话给医院的自杀干预热线。” 我想过,万一我死了,他们会不会为没能阻止我而太难过?担心他们,就想,不然还是换个时间好了?这样他们会好受些。 但20号前一天晚上的凌晨3点多,我还是到了阳台上,用一个丝巾包住了头,准备跳下去。我激动得浑身发抖——只要轻轻一跨,一切就结束了。三年过去了,做了很多事,但我还是想死。这叫我释怀,又让我灰心。 站在阳台上往下看,还是很害怕的。非常孤独。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说:不要死,要活下去。这时我就很难过,如果错过这个时间,那得到什么时候呢?不知道多久以后,我慢慢退到屋子里,感到筋疲力尽。再后来我坐到床上,又进了被窝,慢慢地睡着了。 没有人知道,—个人惊涛骇浪的几分钟,在庞大的世界里是所有人安睡的瞬息。 第二天起来,跟之前的每一天一样,去上班,跟无数个熬到第二天的日子一样,若无其事地生活下去。那被计入倒计时精心计算的日子,和之前的每一天比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这件事之后,我把遗愿清单放弃了,决定活一天算一天,只剩眼前。以前我需要一个遗愿清单鼓励自己活下去,但现在觉得,没有期待地活下去就可以了,只要不专门死,就可以活。死亡是我的老朋友了。 我有些担心至亲好友看到这篇文章太担心,但同时我也想到,其实结局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那时候一切都过去了。在千万次选了活之后,偶尔选了一次死,为什么要伤心呢。要公平地相信我,这一次选择时,也是认真选过的、比较好的选择。 时间流转至今,我也无法更为坚强了。能说的都已说过,能寻求的都已寻求。我自己并未前行,但时间公平地带着我流逝,不曾停下脚步。无论如何,我又赢来了一年。未来那些伙伴总会在那里相见,相信在那儿我绝不羞怯较劲,懦弱敷衍,我会迎上前大叫:孙老师!你好!在此之前,我仍将按捺着生,按捺着死,跋涉在影影绰绰漫天漫地的,繁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