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电影电视艺术

真实的支点(纪录片导演的行走之旅)(精)

  • 定价: ¥39
  • ISBN:978730816605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大学
  • 页数:245页
  • 作者:张钊维
  • 立即节省:
  • 2017-12-01 第1版
  • 2017-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真实的支点:纪录片导演的行走之旅(精)》作者张钊维作为一名知名的纪录片制作者、导演,同时也是一名有着丰富阅历和相当思想深度的评论家,在本书中,将自己长期拍摄纪录片的经历与感悟诉诸文字,他希望自己的纪录片以及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够像一个支点一样,撬动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并推动社会改革的步伐。全书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

内容提要

  

    《真实的支点:纪录片导演的行走之旅(精)》由张钊维著。
    在北京生活与工作的十年,让张钊维拉开了与故乡的地理与心理距离,得以在心中逐渐产生一个支点,来重新审视过往、反思自身。这其中被审视反思的,也包括他从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研究以来,对于纪实文艺的探索与实践。这个支点的产生与随之而来的审视反思,将成为他这一生最大的心灵资产之一。
    这本小书虽然没有提供某种整体性的描述与判断,却是通往纪录片世界、通往未知经验的一份迷人指南。

作者简介

    张钊维,1966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市,身兼评论作家与纪录片工作者二职,现担任香港阳光卫视制作总监,CNEX基金会制作总监,长驻北京。曾出版《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穿梭米兰昆》。

目录

辑一
  纪录片拿什么跟社会对话
  从不能说到能说
  本真与教育
  纪录片中的青春本质
  如果当下即是永别
  无聊城市的凡人歌
  城市的抽搐
作为华生医师的纪录片人
  处理异己的艺术
  从书斋到银幕
  看见“看不见的手”
  在工业4.0的前沿与末端
  四十年民歌路
辑二
  战争与艺术
  看见战争
  看不见的战争
  骑楼上的历史
  湾生与阿生
  家族史诗
  运动中的影像
  故乡他乡
  舍了小家,中国向何处去?
  雕刻企业,雕刻信任
  典范转移的长征
  一个爱国青年的成长
辑三
  纪实电影是纪录片吗?
  纪录片的虚与实
  纪录片的山谷
  故事原型
  意气或是伦理?
  失踪、失语和虚无主义
  照见彼此的存在
  独立舞姿
  身体印象
  如果灵气可以山寨
  事实与现实
  真理与真实
  纪录之为业
  真实的支点
附录  一个台湾知识分子的流浪记

前言

  

    另一种声音
    我们应该是吃了野猪肉,喝了米酒,当然还谈了林祖密与林献堂。那个傍晚,风很柔顺,天光则有一种近乎神秘的蓝。这是台中的雾峰,我刚从没落宫殿般的林家大宅中出来,与林家两位后人坐在小酒馆中。
    为了追寻梁启超1911年短暂的台湾之行,我来到雾峰林家,却听到了这个影响台湾近代历史的家族的内部冲突。而与我对饮的两位是林祖密的后人,他们是这个家族中被压抑的林祖密一支。当更负盛名的林献堂留在台湾与日本人合作时,林祖密则前往大陆,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与接下来的北伐战争。这也与林家曾在19世纪中叶加入曾国藩的湘军,共同对抗太平天国形成了呼应。
    这段历史让我大感意外。它此刻既被台湾所遗忘,更很少被大陆所知,它却是理解近代中国形成的不容忽视的视角,也能为促进当下两岸的理解添加新养分。
    阅读钊维的新书《真实的支点》,从他介绍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台湾纪录片的文章中,我又看到雾峰林家的片段。我尤其喜欢钊维在开头中描写的片段,当一位雾峰林家的后人(很可能是与我在台中喝酒的林光辉先生)被问及是否是板桥林家后人时,他不无傲慢地回答:“他们家是商人,我们家是世袭!”
    这本书由很多这样迷人的切片构成,借由对一部部纪录片的介绍与评论。它的题材、时间、空间惊人地广阔,从孟买的选美到纽约的资本主义危机,从女权运动到抗日战争,从福尔摩斯的伦敦到重庆的修路工人,钊维无意中拼贴出一个时代画卷,而它们无一不试图揭示一段被遗忘、被压抑的记忆。
    大约是9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钊维。他在制作一部关于未来中国的纪录片,采访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知识分子,我有幸成为他的采访对象。纪录片的名字为《下一个盛世》,我们相见的地点却在圆明园的一隅,这个代表中国衰落与屈辱之废墟。
    我早已忘记自己到底谈了什么,却被钊维的提问风格所吸引。他镇定、温暖却又喋喋追问,他引诱、激发你不断进行更深的思考,不断洋溢出新的表达与分享欲望,他是个天然的倾听者。
    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不久后,他为我编辑的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追溯一个台湾青年对于米兰·昆德拉的看法,为理解这位作家打开了一个新角度。与我所接触的其他纪录片导演不同,让他着迷的不仅是各种经验,更有观念之探索,他的趣味是高度知识分子式的。
    9年来,我们见面不多,却是那种想起对方就倍感鼓舞的朋友,也多少羡慕他经历了台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亢奋、浓缩的时代。带着这种视角,他又搬到北京,进行崭新的观察。我不时听到他的新作或者是计划,他的思考与轨迹既充满了野百合一代的特性——以介入之姿态参与时代之改变,又跳出了台湾的语境一一他想把台湾、大陆都置于一个全球性的语境之中。
    他在寻找各种平衡,美学风格与道德介入之平衡,具体经验与抽象观念之平衡,个人创作与搭建平台之平衡。他参与缔造的CNEX平台,为常常孤立、边缘的纪录片制作带来了某种稳定、持久的助推力量。他不仅迷恋观念,还执着于创造某种观念的浪潮。
    而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或许他拍摄的《陈独秀》最能表现他的价值立场与个人趣味,他处理个人与时代之关系,为失败者唱一曲激昂的挽歌,让被遮蔽之思想再现光芒。
    这本小书虽然没有提供某种整体性的描述与判断,却是通往纪录片世界、通往未知经验的一份迷人指南。
    许知远
    2016年12月3日

后记

  

    张钊维
    搬到北京十年了,这是我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第一本专门关于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的文字作品集。
    这本文集能够成型,首先要追溯到2013年,当时CNEX北京的同事程乐儿,热心地推荐我帮《财新周刊》文化版写有关纪录片的专栏。承蒙《财新周刊》文化版徐晓老师的支持,以及灵子的提醒督促,我居然能够每个月一篇,连续写了三年。
    以往我也写过专栏,但通常在一个季度或半年之后就难以为继,只想临阵逃跑。主要因为,我其实并不是快笔,更不是像苏东坡那样文思泉涌、不择地皆可出。每次面临截稿日期,总是要紧张头疼半天。
    但是在《财新周刊》文化版的这个专栏,我居然能够持续写下来,中间或有几次不得已的脱稿,但都还算顺畅。对我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文集当中所提到的影片,有许多是因为我在CNEX的工作过程中,所监制、合作或是接触到的。2006年,我跟蒋显斌、陈玲珍一起创办了这个支持两岸纪录片的非营利组织,这成为我这一生当中,跟纪录片最大的缘分。CNEX到今年已经走完第一个十年,我必须要说,如果不是有这些优秀导演跟作品的支持,我很难想象CNEX可以进行这样一场长跑。
    而在北京生活与工作的十年,让我拉开了与故乡的地理与心理距离,得以在心中逐渐产生一个支点,来重新审视过往、反思自身。这其中被审视反思的,也包括我从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研究以来,对于纪实文艺的探索与实践。这个支点的产生与随之而来的审视反思,将成为我这一生最大的心灵资产之一。因此,书名叫作《真实的支点》。
    我始终视纪实文艺有如禅宗的“因指见月”:重要的是那个月亮,而不是那根指头。因此这些文章,其实不只是写给纪录片圈儿看的。不管读者是白领蓝领、高管领导、住在大山或是海边,或是退休大妈大爷,我希望跟你们分享的,是那些被指头所指向的月亮们的阴晴圆缺、喜怒哀乐、缘起缘灭。
    最后,这本书能够出版,要感谢徐晓老师、灵子与张缘的安排与洽商。感谢老友、老邻居许知远写序推荐,数年以来,我的许多导演作品以及监制作品,都曾在他发起的北京单向街书店放映过,从圆明园店、蓝港店、大悦城店一直到现在的望京店。感谢思乐愿意让我收录她那篇一直找不到地方发表的文章,那是对我的观察描写,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停靠的港湾。另外,在书籍编排的阶段,也感谢CNEX台北同事Grace协助搜集图片。
    愿以此书,与认识或不认识的诸君结缘。
    201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