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外交、国际关系

超越有形疆界(全球传播中的公共外交)

  • 定价: ¥68
  • ISBN:978756572057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
  • 页数:237页
  • 作者:周庆安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周庆安著的《超越有形疆界(全球传播中的公共外交)》主要讨论自20世纪初至2016年,全球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又有较强的理论性。首先,本书研究公共外交,基于全球传播的出发点,从五个传播模型的角度首次对公共外交进行了理论划分;尤其从公共外交行为方式本身,归纳了百年公共外交的主要形态和特点。其次,本书围绕当前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反全球化的思潮,讨论了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新时期,公共外交仍然是一种超越有形边疆的重要力量。

内容提要

  

    近十余年来,是公共外交在全球学术体系逐渐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界逐渐认识公共外交、实践公共外交的时期,还是公共外交在全球化跌宕起伏的大背景下曲折前行的时期。
    《超越有形疆界(全球传播中的公共外交)》作者周庆安从渠道与软实力到制度想象与现实实践等多个角度,研究了当代公共外交的脉络,对公共外交的模式变革及如何面对各类媒介事件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公众舆论与技术变革、现代性与意识形态霸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首次提出的重要问题有:公共外交在遭遇21世纪第二个历时十年的反全球化思潮及后真相时代时,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如何前行,其理论基础的软实力是否还能如冷战结束时那样持续繁荣。

作者简介

    周庆安,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公共外交、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媒体与外交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同时还是多家媒体的特约评论员,曾挂职担任中央电视台策划部副主任、新媒体部副主任。

目录

第一章  从帝国到全球化
  第一节  国家主体带来的身份变迁
  第二节  传播技术带来的秩序变迁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土壤和使命
第二章  公共外交的缘起
  第一节  历史上的公共外交雏形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定义
  第四节  公共外交的归纳与分类
  第五节  公共外交的三个前提条件
第三章  人心、渠道与软实力
  第一节  追本溯源——软实力起源初探
  第二节  当今软实力理论的几种变体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研究维度
第四章  从制度想象到现实实践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战略转型中的公共外交研究
  第二节  公共外交制度肇始与变迁:以美国为例
  第三节  反恐时代的公共外交制度规划
第五章  当代公共外交的研究脉络
  第一节  实践在兹的公共外交理论创新
  第二节  反恐、文化与公共外交的多样化
  第三节  反思与检讨:关于公共外交效果的几个观点
第六章  公共外交的模式变革
  第—节  公共外交传播模式研究的可能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基本传播模式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宣传模式
  第四节  战略传播模式的兴起
  第五节  冷战结束后公共外交的五种传播模式
第七章  如何面对黑天鹅:修复模式
  第一节  修复模式的传播日的
  第二节  修复模式面临的公共外交挑战
  第三节  修复模式的传播过程:从纽约世贸大楼到维基解密
  第四节  修复模式中的次危机传播
  第五节  社交媒体时代的修复模式
第八章  无处不在的媒介事件:构建模式
  第一节  构建模式的传播学界定
  第二节  构建模式的传播过程:国家性媒介事件的策划与公艾
  第三节  构建模式中的国家形象评估手段
  第四节  国际活动与国家形象宣传广告
  第五节  构建模式的局限性
第九章  教育与信仰的力量:影响模式
  第一节  影响模式的传播目标
  第二节  影响模式的传播内容
  第三节  教育,从未缺席的公共外交
  第四节  宗教,特殊形态的公共外交
  第五节  城市文化承载的影响模式
  第六节  影响模式的局限性
第十章  少数派报告:渗透与颠覆模式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渗透模式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颠覆模式
第十一章  公众舆论与技术变革
  第一节  公共外交中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
  第二节  公共外交模式中的媒体角色
  第三节  公众舆论对公共外交的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与公共外交研究
  第五节  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反思
  第六节  大数据在公共外交中的应用研究
第十二章  现代性与意识形态霸权
  第一节  公共外交传播模式的启示
  第二节  文化霸权与全球传播
  第三节  全球公共领域与意识形态
  第四节  公共外交与现代性的怯魅
  第五节  寻找公共外交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