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 律 > 外国法律、国际法

选择法院协议公约的批准问题研究

  • 定价: ¥36
  • ISBN:978756207859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政法
  • 页数:231页
  • 作者:王吉文
  • 立即节省:
  • 2017-11-01 第1版
  • 2017-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随着欧盟加入2005年海牙公约使得公约生效,对公约的批准成为了各国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王吉文著的《选择法院协议公约的批准问题研究》从2005年海牙公约的实质——以选择法院协议为载体的判决公约——出发,全面且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当事人在国际民商事关系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以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而可能在法院选择中的不利局面,从而提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公约的批准都可能是弊大于利的结果。我国加入此公约可能又会进一步促使外国强势方更愿意选择外国法院,从而使得我国法院面临更难以被选择的困难局面。

作者简介

    王吉文(1972-),法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圣地亚哥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USD)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国际私法和国际海洋法研究。出版专著3部,在《法学家》《法学评论》《武大国际法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国际私法和国际海洋法论文40余篇。

目录

导言
    一、国际社会对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问题的一般观念
    二、我国对2005年海牙公约的主要关注问题
第一章
    2005年海牙公约对判决承认与执行国际合作的意义
  第一节 判决承认与执行国际合作的意义问题
    一、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二、判决承认与执行国际合作上的努力及其相应意义
  第二节 2005年海牙公约对判决承认与执行国际合作的价值
    体现
    一、2005年海牙公约有关判决承认与执行的规定
    二、2005年海牙公约对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意义分析
第二章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的积极意义J055
  第一节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判决承认与执行国际
    合作的价值
    一、我国判决承认与执行现行体制的不足
    二、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判决承认与执行国际合作
    的意义
  第二节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积极
    意义
    一、对协议管辖制度的意义
    二、对判决承认与执行制度的意义
  第三节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
    意义
    一、国际商事仲裁当前的发展状况
    二、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的积极
    意义
第三章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1099
  第一节 2005年海牙公约对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后果问题
    一、2005年海牙公约形成的艰难过程简况
    二、2005年海牙公约的消极后果问题
  第二节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当事人实质公平的影响
    问题
    一、我国当事人在国际民商事关系中的不利地位问题
    二、2005年海牙公约对我国当事人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问题
    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实际地位
    二、2005年海牙公约对我国的消极影响问题
  第四节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
    问题
    一、2005年海牙公约与1958年《纽约公约》相竞争的
    期望
    二、2005年海牙公约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潜在性后果
第四章
    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的时间点问题l160
  第一节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合适时间点的相关考量
    因素
    一、我国拒绝2005年海牙公约的潜在后果问题
    二、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需要考量的相关因素
    三、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的时间点
  第二节 欧盟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的主要原因探析
    一、《布鲁塞尔公约》体系的成功实践为欧盟提供了经验
    二、2005年海牙公约内容反映了欧盟的意志
    三、欧盟对2005年海牙公约的需要
  第三节 美国对2005年海牙公约批准的相关问题
    一、美国对判决公约的迫切需要状况
    二、美国学界对2005年海牙公约的两种态度
    三、美国对2005年海牙公约的批准受制于美国联邦体制
    四、小结
余论
    一、2005年海牙公约的“声明制度”
    二、2005年海牙公约对“声明制度”的防范措施
    三、我国运用“声明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