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哈佛大学经济课(精)

  • 定价: ¥58
  • ISBN:9787513917414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 页数:321页
  • 作者:陈晋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陈晋著的《哈佛大学经济课(精)》哈佛大学经济学本科课程精华,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戴维·莱布森、马丁·费尔德斯坦、戴维·卡特勒倾囊讲述。
    实录哈佛大学本科经济学课程的所有内容,提炼精华,淬成此书。让你切身感受精英课堂的互动与思想火花,参与哈佛大学经济系前沿的讨论和思考。
    每篇约2500字,概念清晰,通俗易懂,没有公式。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也能轻松理解。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入主要原理,剖析经济现象,系统诠释哈佛教授的讲解,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经济学运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李波等名家诚挚推荐。

内容提要

  

    陈晋著的《哈佛大学经济课(精)》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的精华集要,涵盖了哈佛大学经济系前沿的讨论和思考。
    它以记者视角记录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学方式、课堂互动以及治学精神,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哈佛大学的课堂,聆听哈佛教授的讲解。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提炼了曼昆、莱布森、费尔德斯坦、卡特勒等四位哈佛大学教授的讲义精华。其讲解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入经济学原理,剖析经济现象,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篇幅短小,没有公式。
    一本书帮助我们用经济学眼光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媒体推荐

    《哈佛大学经济课》集中系统地诠释了哈佛大学本科生部的四门经济学课程,对任何想了解经济学的学生都有帮助。
    ——李晓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原司长
    《哈佛大学经济课》非常独特,它有学术著作的认真严谨,但并不枯燥乏味,其中的道理和逻辑禁得住时间的考验。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哈佛大学经济课》是陈晋女士的学习笔记,是她对美国专家学者对一些重要问题观点的系统诠释,既严肃认真又意趣盎然。每个章节都流畅自然、深入系统,还不乏画龙点睛之笔。我积极向读者推荐。
    ——李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哈佛大学经济课》客观地反映了哈佛大学的求实精神与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这些数百年来所提倡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是一切真正大学的应有之义。这本书让你窥视中美教育的差异,更好地反思中国教育的得与失,求索“通向罗马”的中国之路。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贯,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

    陈晋,留美华人学者,前财新传媒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前《哈佛笔记》专栏作者。曾任《世界时报》(World Paper)记者和研究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网络杂志《视角》(Perspectives)的资深编辑,学生杂志《哈佛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主编和主席。代表作有《哈佛经济学笔记》等。

目录

第一章  曼昆与《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经济学第一课
  第二节  亚当·斯密与乔治·华盛顿
  第三节  选民是最终被责备的对象吗?
  第四节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中美贸易观:亲临华盛顿
  第五节  破解美国“双赤字”
  第六节  撰写教科书
  第七节  通向幸福生活的秘诀
  第八节  先微观,再宏观
  第九节  总结《经济学原理》
  第十节  曼昆答疑和“神秘来客”
第二章  行为经济学
  第一节  行为经济学入门
  第二节  你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吗?
  第三节  你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单位的福利待遇了吗?
  第四节  怎样才能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第五节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为什么并购或竞标成功者往往出价过高?
  第六节  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暑期工作?
  第七节  为什么连续接受小赌博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八节  实践出真知吗?
  第九节  “三岁看老”的试验证据
  第十节  积极热情与消极世故的较量
  第十一节  效益第一,还是公平第一?
  第十二节  经济学家眼里的“幸福”
  第十三节  有钱能买到“幸福”吗?
  第十四节  “说服能力”与下意识
  第十五节  广告的诱惑
  第十六节  新闻市场与偏见
  第十七节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第十八节  如何创建合情合理、适可而止的“家长制”?
第三章  费尔德斯坦讲《美国经济政策》
  第一节  美国经济危机的两个成因
  第二节  费尔德斯坦讲货币政策:美联储的任务
  第三节  格林斯潘为何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
  第四节  费尔德斯坦讲财政政策:美国的账本
  第五节  凯恩斯理论的利与弊
  第六节  美国税收制度的弊端与改革前景
  第七节  开放经济中的税收政策:猫鼠游戏
  第八节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与出路
  第九节  石油价格与美国能源政策
  第十节  国家安全与经济学
  第十一节  贸易政策的核心问题:外国经济发展对本国是否有利?
  第十二节  自由贸易与收入两极分化
  第十三节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第十四节  比较征收污染税与配额交换制度
  第十五节  公共财政领域里的前沿性研究
  第十六节  费尔德斯坦的总结课
第四章  有关奥巴马医改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  美国医疗体制现状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思路
  第三节  右派经济学家的异议:应该“国退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
  第四节  模拟联合国峰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可行吗?
  第五节  西方医疗体系的横向比较与历史演变
  第六节  美国医疗体系的演变过程
  第七节  美国最新一轮的医疗改革
  第八节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第九节  模拟美国国会投票:为什么医改举步维艰?
  第十节  州政府控告联邦政府
  第十一节  奥巴马医改法案在最高法院的命运
  第十二节  最高法院出人意料的判决
  第十三节  新总统特朗普要逆转奥巴马医改?
附录一  关于气候变化
  第一节  对后《哥本哈根协议》的两种思路:斯塔温斯的期待与库珀的预言
  第二节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半瓶子满,还是半瓶子空?
  第三节  2015年的《巴黎协议》
  第四节  不信偏见的经济学家:库珀解读热点经济问题
附录二  关于能源政策
  第一节  如何改进美国的能源政策?
  第二节  新技术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在支持新能源中的局限性
附录三  关于2009年财政刺激政策的作用:萨默斯与泰勒的辩论
附录四  专访萨默斯:中国的汇率政策及其影响(2006年11月8日)
附录五  专访费尔德斯坦:美元政策与全球不平衡(2006年11月21日)
附录六  资本市场风云突变
后记

前言

  

    《哈佛经济学笔记》系列的再版首先要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于向勇。他不但在2010年、2011年和2014年编辑了三本《哈佛经济学笔记》,而且在近几年一直敦促我再版。感谢他给我这个温故知新的机会。
    讲经济学不能不从曼昆教授主讲的《经济学原理》开始。他曾撰文道:“从学校毕业多年之后,没有什么比教授《经济学原理》这样入门性的课程更能使一个经济学家思考,他所从事的领域中什么东西是真正重要和令人兴奋的。正是在入门课程里,我们对自己专业领域积累的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我们领域的精华传播到公民大众中去,让所有的人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多年来的“提炼和升华”对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说是了解经济学最好的捷径,对接受了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学者来说也有醍醐灌顶般的裨益。重温这些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能让平时淹没在细枝末节中的我们仍然记得经济学最根本的宗旨和使命,并以此为准绳,智慧地安排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在本书的第一章里,读者能看到经济理论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差距,理解为什么美国知识分子普遍支持开放的国际体系和全球化,而新总统特朗普的政策却充满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在2006年1月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曼昆描述他曾经在政府工作的亲身经历。“国会山的政客们一般都认为出口可以创造就业,而进口是把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平白无故地转让给外国。如果你向国会山的一名政客解释,进口可以扩大我们的消费数量和消费选择,而出口是我们必须为进口付出的代价,你所能期待的最好的结果是一个礼貌但鄙夷的微笑,让你知道他认为你是多么幼稚;而更可能发生的是,他会觉得被冒犯而非常愤怒;如果你是总统任命的高官,他会公开要求你辞职。”曼昆还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对这个领域保持警醒和距离。他在最后一堂大课上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这位嘉宾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告诉你:在普通人眼里,经济学家是多么滑稽可笑、不可思议。
    第二章《行为经济学》是我最喜欢的一章。我与这门课相见恨晚。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大学时代就接触到这些内容,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有所不同。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不同,这门课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和分析人的潜意识的,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社会体制和商业对策。它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假设:人是理性的。正因为人在做决定时经常是不理性的,经常管不住自己,所以说教——甚至包括上课教导、阅读说明——的作用经常微乎其微。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聪明智慧的人呢?大学生应该怎样选择暑期工作?应该怎样选择与异性的约会?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一个共同基点:年轻人在做选择时要大胆,不要保守。而这个基点又有简洁的数学证明,详见本章第七节《为什么连续接受小赌博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三章《费尔德斯坦讲〈美国经济政策〉》的写作时间是2009年春季,当时正是金融危机最深重、经济前景最渺茫的时候。时隔八年,我们重新审视当时经济学家的担忧、判断和政策建议:哪些判断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哪些担心是杞人忧天。为此,我保持了原版风貌,并把最新数据放在括号里,以便读者进行对比判断。
    《美国经济政策》这门课由费尔德斯坦教授主讲,另外几个教授配合讲专题,涉及美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能源与环境政策等多个领域。阅读本章,读者可以最迅速、最全面地了解这些领域的主要话题、核心概念和研究思路。我在写这些内容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在探究事情的原委,层层深入,步步紧跟,直到豁然开朗,对事情的整体形成清晰的把握。希望这一章内容没有教科书般的枯燥和烦琐,而像故事书那样引人入胜。
    在这门课以后,我又跟踪报道了2009年哥本哈根、2011年德班和2015年巴黎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分析了这些国际谈判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又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做表面文章,以掩盖分歧与停滞。这些文章与有关美国应对经济危机时特殊政策的效果的跟踪报道,都辑录在本书附录中。其中,2012年2月费尔德斯坦主持的关于2009年美国财政刺激政策作用的60分钟公开辩论堪称经典。辩论双方都是经济学大家:哈佛大学的萨默斯与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他们唇枪舌剑,在短暂的时间里把各自的思路和截然相反的观点阐述得清清楚楚。附录中还记录了多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思以其道易天下”。时隔八年重新审视,有利于我们对比前后发生的事实,检验他们的对错。
    第四章《有关奥巴马医改的政治与经济》跟踪了奥巴马医疗改革跌宕起伏的命运,突出了全民医疗的美好愿望与严峻的现实、冰冷的法律之间的尖锐矛盾。本章以2010年秋季卡特勒教授主讲的一门经济学课程为主线,阐述了设计医疗体系时面对的主要目标——经济、公平、效率与激励创新的机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医生、医疗保险提供商、制药厂和病人等各类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介绍了不同国家在不同价值体系下选择的不同目标优先次序和折中办法。本章还分析了美国医疗体系的利弊、奥巴马医改的社会成就与法律挑战,以及新总统特朗普要逆转这些政策的趋势。
    在卡特勒的课程中,有两堂课的形式别开生面。一堂课是他让学生模拟联合国峰会,从不同国家和组织的角度讨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和各自的贡献。另一堂课是他让学生模拟美国国会就医疗改革方案投票,从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医改举步维艰。只有学生把自己放在有权利、被尊重的公民的位置上,或者作为肩负着社会、国家和世界的使命的领导者时,课堂上的讲解和学生的模拟才富有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有责任关心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分析各种利弊关系和各种可能的前景,从而通过投票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或者作为领导者为政府和社会做出更好的决策。本章还详细记录了2012年奥巴马医改在最高法院经历的挑战,显示了法治社会对政府主导的任何改革的严格制约,也体现了各医疗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持续的博弈。
    这次再版让我有机会纵观《哈佛笔记》专栏的所有内容,重新审视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及费尔德斯坦等几位著名经济学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早期阶段的判断。就经济学课程而言,我的专栏报道了十门课。因为篇幅有限,本书只包括以上四门课。剩下的六门课中包括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学两个议题,与当下特朗普主掌白宫、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息息相关。这些重要议题,请容我以后再叙。本书的任何缺点、错误,欢迎读者朋友指正。
    陈晋
    2017年2且于美国剑桥

后记

  

    回顾自己将近20年的写作经历,感触良多。我的英文写作生涯是从1999年在波士顿的一家报社[《世界时报》(World Times)]做研究员时开始的。感谢当时的主编和执行编辑给予我的奠大帮助,让我突然找到了写作的感觉。这种感觉完全化解了我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时期写学期论文时的抵触情绪。我逐渐学会在有限的篇幅里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有价值的思想。这就是我鼓励年轻人工作、工作再工作,而不是上学、上学再上学,除非你非常肯定自己就是学者型材料的原因。当然,如果能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就更好。
    我的中文写作生涯是从2005年给《财经》杂志不定期写采访稿开始的。从2007年秋到2013年年初,我集中精力写《哈佛笔记》专栏,按照胡舒立女士(原《财经》杂志主编,现财新传媒总编辑)的要求,以每周一篇的频率发表,从而集结成册。因为我的专栏文章的平均篇幅是舒立要求的两倍以上,在出版第三本《哈佛经济学笔记》时,内容太多,篇幅太长,有几章不得不割舍,包括我最喜欢的《行为经济学》一章。2013年完成《哈佛经济学笔记3》的书稿之后,我本想休整一段时间,谁知又从2014年年初开始给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做报道员,直至今日。工作性质类似,只是写作语言又从中文变成了英文。
    必须承认,我热爱记者的工作,否则也不会坚持这么久。我很早就意识到记者的普遍缺欠:片段性太强,知识零碎,互联网更加剧了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我总希望能深入系统地做些工作。“深入”意味着对人和事长期不懈的跟踪与探究;“系统”意味着不断章取义,尽量对事物有全面整体的把握。而这仅仅靠半小时或一小时的采访是远远不够的。写专栏和出书使我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必须感谢舒立和早期为我编辑出版图书的编辑团队,包括王烁、张翔、叶伟强、何华峰等高水平的编辑。
    在工作中,我越发体会到“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曼昆引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名言:“为了把最低发展程度的蒙昧社会带入最高程度的富裕和文明,除了社会和平、低税率政策以及基本良好的司法秩序之外,就不需要其他什么条件了:因为自发的市场力量就可以做好其他需要的功。”中国的孟子在更早的时候就说过:“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在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时,费尔德斯坦将其归咎于资产价格过高和负债杠杆过高。这个现象在房地产市场尤其明显,其部分原因是美国政府为了鼓励人们拥有房屋,进而成为有责任的有产者,在税收上补偿个人房贷利息的一部分。而小布什政府提倡“有产者社会”的理由与孟子的说法完全一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鼓励人们有“恒产”是好事,但做好事超过了合适的度,让没有能力还款付息的人也成了房主,危机就在酝酿之中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极高明而道中庸”:只有处在无过之而无不及的“致中和”的位置,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文学家海明威说,历史从不简单地重复,只是看起来似曾相识。正是回顾历史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现在的位置,更好地解释和判断经济现象,同时检验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收录在本书中的时间最早的稿子是2006年对经济学家萨默斯和费尔德斯坦的两篇采访(附录四和附录五)。虽然十年后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矛头已经由中国转向了德国,人民币面临的压力已经由升值转为贬值,但他们的思路和视角依旧。多位经济学家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解读和判断,更值得在八九年之后重新检验。“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工作中,我还发现了比自我实现更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就是对“真”的尊崇和对“善”的信守。这个思想地无中外,时无古今,都是相通的。西方教育的本源在于古希腊的人生哲学,追求“一己之修明”,即我们所做的一切——通过学习把信息转变成知识,把知识转变成理解——的最终目的在于了解自己,即“知己”。儒家传统里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样做才能“知己”和“明明德”?让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本书和以前的三本《哈佛经济学笔记》正是为此而做出的努力。愿与读者朋友共勉。 陈晋 2017年2月于美国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