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哲学总论

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一项从分析形而上学到信息技术哲学的多视角考察)/日月光华哲学书系

  • 定价: ¥98
  • ISBN:978720814512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页数:512页
  • 作者:徐英瑾
  • 立即节省:
  • 2017-12-01 第1版
  • 2017-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徐英瑾著的《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一项从分析形而上学到信息技术哲学的多视角考察)/日月光华哲学书系》的主旨是阐发现代唯物论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应当如何做。书稿首先从分析形而上学的角度阐明什么是唯物论,然后分别从具体的科学——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科学来探讨物质世界的运作方式与规范性之间的问题,最后将讨论结果用于政治哲学领域。

作者简介

    徐英瑾,1978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为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和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曾分别在意大利和美国访学一年。为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以及2009年“上海社科十大新人”称号获得者。著有《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新达尔文主义哲学基础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译有《超越分析哲学——尽显我们所知领域的本相》(原著王浩,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心灵导论学》(原著约翰·塞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编有《科学与宗教:二十一世纪的对话——英美四名家复旦演讲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在国内外杂志用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论 不要以做唯物论者为耻
第一篇 从分析形而上学的角度看
  导语
  第一章 唯物论是一种肤浅的本体论立场吗
    第一节 被“污名化”的唯物论
    第二节 本体论范畴表与唯物论四大核心问
    题
    第三节 唯物论、唯名论,以及关于谓述的
    本体论问题
    第四节 唯物论需要怎样的时间理论?
    第五节 唯物论需要怎样的模态理论?
    第六节 唯物论需要怎样的规范性理论?
  第二章 历史唯物论与“蕴相殊”论的对话
    第一节 尚待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哲
    学基础”
    第二节 何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暗示”?
    第三节 “蕴相殊”论要旨
    第四节 将视线转回到历史唯物论上去
    第五节 衍生性思考:“相对主义陷阱”与“自由主义一社群
    主义”之争I
  第三章 历史唯物论与随附式物理主义的对话
    第一节 问题重提:历史唯物论何以姓“物”?
    第二节 何为“随附式物理主义”?
    第三节 按照“随附式物理主义”的模板来重构历史唯物论
    第四节 当代物理主义与经典辩证唯物论1
  第四章 “感受质”为唯物论所造成的麻烦
    第一节 什么叫“感受质”?
    第二节 “感受质”是一个自然类吗?
    第三节 如何解释关于视觉的“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
    第四节 对于“关于道德的感受质”的自然主义化
第二篇 从生物学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
  导语
  第五章 对于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五重辩护
    第一节 对于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五重误解
    第二节 从麦金泰尔对于海德格尔的批评说起
    第三节 所谓“自由意志”问题
    第四节 所谓“基因决定论”
    第五节 所谓“生物学无法说明道德的主观感受”
    第六节 所谓“生物学无法说明道德的客观维度”
  第六章 即使是康德伦理学也可以被自然主义化
    第一节 导论:康德伦理学及其敌人们
    第二节 康德伦理学与本体论自然主义
    第三节 康德伦理学与方法论自然主义
    第四节 康德伦理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可能运用
  第七章 演化论模型与青年马克思之“异化”观的对话
    第一节 重新面对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第二节 为何要引入演化心理学?
    第三节 对《手稿》之“人性”观点的演化心理学解读
    第四节 演化心理学视野中的“异化劳动”
    第五节 泛演化论视野中的“非异化社会”
第三篇 从信息技术哲学的角度看
  导语
  第八章 从“信息哲学”到“信息技术哲学”的唯名论式转向
    第一节 唯名论思想指导下的“信息技术哲学”
    第二节 为何我们一定要从认知的角度去看待信息?
    第三节 国际主流“信息哲学”研究之弊
    第四节 如何突破既有的“信息哲学”研究范式?
    第五节 “受限理性原则”约束下的信息技术哲学研究
    第九章 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比较谈
    第一节 为何要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相提并论?
    第二节 “强虚拟实在”、“弱虚拟实在”与“更弱虚拟实在”
    第三节 “更弱虚拟现实”与“更弱人工智能”,哪个更易变得
    稍强?
    第四节 “弱虚拟现实”与“弱人工智能”,哪个更易变强?
    第五节 “强虚拟现实”与“强人工智能”,哪个在伦理上更
    麻烦?
    第六节 从“人性”的角度再看虚拟现实
  第十章 对于军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学思考
    第一节 军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所提出的伦理学挑战
    第二节 关于智能化军事系统之伦理危害性的五个论证
    第三节 伦理推理的程序化及军用机器人误伤责任的判定
    第四节 民间自主改装的“机器人战士”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第十一章 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反恐
    第一节 现代反恐斗争呼唤通用人工智能技术
    第二节 对于大数据技术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反思
    第三节 “临机决策”与“节 俭性理性”
    第四节 纳思逻辑:一种具有通用性的节 俭式算法
    第五节 被纳思逻辑武装了“头脑”的“机器凯尔”
    第六节 引申性评论
第四篇 从唯物论的角度反观政治哲学
  导语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与和过哲郎关于“伦理一空间”关系的对话
    第一节 柄谷行人论“共产主义—联合主义”的伦理学面相
    第二节 作为物质交换关系之外延化的“空间性”
    第三节 “空间性”的“伦理性”面相
    第四节 衍生性讨论
  第十三章 对于田边元“共荣圈逻辑”的批判
    第一节 部分京都学派成员战时言论背后的哲学背景
    第二节 田边元的“共荣圈逻辑”的大致理路
    第三节 对于田边的“家庭”观的反思
    第四节 对于田边的“国家”观与“共荣圈”观的反思
  第十四章 在“逆全球化”语境中重解“阶级”概念
    第一节 “逆全球化”现象对于历史唯物论所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节 通过信息化隐喻重述“阶级”概念
    第三节 通过信息化隐喻的升级版本来重解“地域性”
    第四节 通过“地域性”重建“全球化”
结束语:唯物论者在当下的任务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