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美人如玉剑如虹(陈歆耕文化随笔)(精)

  • 定价: ¥38
  • ISBN:9787506397384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211页
  • 作者:陈歆耕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如玉般谦和、温润,如虹样独立、自由。
    陈歆耕文化随笔,向一代文豪龚自珍的隔空致敬,身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与自勉。
    陈歆耕著的《美人如玉剑如虹(陈歆耕文化随笔)(精)》中的文字大多在各类报章刊登过。收录篇章《文坛呓语》《枕边书语》《浮光碎语》,收录文章《人格“攻击”与人格批评》《吾喜“野花”胜“家花”》《“高原”距“高峰”有多远?》《重提丁玲的“一本书主义”》等。

内容提要

  

    陈歆耕著的《美人如玉剑如虹(陈歆耕文化随笔)(精)》是作者继《快语集》《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各打五十大板》后的全新随笔新集。文风一如以往,敏锐鲜活,幽默诙谐,直陈时弊,痛快淋漓……话语虽不离文学和文化现象,但文字后却蕴藏更为深广的忧思。

作者简介

    陈歆耕,男,1955年生,原籍江苏海安。曾任《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文学报》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篇小说集《孤岛》,中短篇报告文学集《青春驿站》《海水下的冰山》,长篇报告文学《点击未来战争》《废墟上的觉醒》《赤色悲剧》《小偷回忆录》,文化批评随笔集《快语集》《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各打五十大板》等。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全军文艺新作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

目录

自序  随风飘逝的“意念”
文坛呓语
  人格“攻击”与人格批评
  吾喜“野花”胜“家花”
  “高原”距“高峰”有多远?
  重提丁玲的“一本书主义”
  诗人们,别再“闹腾”了
  关于“红烧肉”的博士论文
  “学人书店”与“千里香馄饨”的博弈
  挺立津门的批评旗帜
  “药”不对“症”的期刊“联合声明”
  文学转型期的“匆匆过客”
  小说“革命”的必要与可能
  “先锋小说”衰败与中国小说的未来
  野蛮生长的“挑战者”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枕边书语
  妄分轩轾的“危险”
  完整呈现前行的脚印
  《家父》的文本困境
  “高言大句”说梁衡
  “设计”他人与被人“设计”
  “金苹果”的选择
  文贵有“气”而性情摇荡
  关于“红烧肉”的多种烧法
  浮躁时代的文学攀援
  “卑微”距“崇高”仅一步之遥
  探寻当代作家心迹和精神内核
  灵魂的自我拷问与荡涤
  甬帮:一座值得开掘的文学富矿
  在龚自珍与鲁迅之间“扯扯淡”
  龚自珍儿子是不是“卖国贼”
浮光碎语
  美人如玉剑如虹
  写在枫叶上的文学之旅
  摘片茶叶做书签
  陈忠实的宽厚
  天地之间有此人
  在“大芬”寻找“达芬奇”
  被历史烟尘遮蔽的魏建功
  关于“锅庄”的无主题变奏
  退思园主形迹考
后记:人生如踩西瓜皮

前言

  

    随风飘逝的“意念”
    陈歆耕
    我读书是很喜欢读序言和后记的,而且是先读。甭管这序言是自序,还是他序,它帮助我决定是否将此书读完,抑或选读或放弃。
    因此,我自己的书也大部分有序言。有专家赐序,也有的自己写。
    这回整理好这本小书后,照例也有一序。决定随性自言自语。
    故乡有一道土菜,几乎家家都会做,招待客人或节日聚餐,这道菜大致少不了。菜名曰:“杂烩”。它的特点有点像东北的“乱炖”,但食材不同;又有点像重庆的“火锅”,但不仅食材有别,做法也迥然不同,是煮好端上来直接吃,而不是吃时选择生菜料往滚沸的汤料里扔。杂烩与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在“杂”,因“杂”而风味独特。它的用料主要是肉皮、蛋饺、鱼丸、肉丸,配以青菜,用鸡汤煮。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
    拙著与家乡菜也有一共同点,就是“杂”。有的偏重于评论,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为枕边读书札记,有的无的放矢、泛泛而论……用菜肴喻之,可称“杂烩”,味道如何不知道,需要食客来评断。从广义上说,“随笔”这文体,也是个几乎无所不包的“杂烩”,除了诗歌、虚构类文体,似乎什么都可以往里“煮”。“随笔”,也就是随性而行,随兴而止。可以任任性,撒撒野。在阅读、交游、喝茶、聚餐……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被撞击出来的“意念”在脑中闪过,有的随风飘逝,再无踪影;有的被记录下来,便形成了这里的一些文字。当然,也有的是被“邀约”写作逼出来的,诸如《关于锅庄的无主题变奏》;有的是被某个问题折磨,只得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解脱,诸如《龚自珍的儿子是不是卖国贼?》。吾本懒散之人,荷尔蒙正常分泌时,还有兴致记录一些随性迸发的“意念”;随着荷尔蒙分泌的衰减,记录此类“意念”的冲动将会越来越少了。常常就自我安慰,记录又有何意义?还是就让它随风飘逝罢。在文学的竞技场上堆满了“垃圾”,很多人如我般不自知,自以为从事着抚慰他人心灵的“伟业”,其实却是“垃圾”的制造者。实际效果虽“抚慰”了自己,却“污染”了他人。
    有一位年轻而新崭露头角的小说家曾问我:“再过五十年,还有人看我的小说吗?”这问题非常难以回答,得有“算命先生”的功夫才行。而很多“算命先生”连自己的“命”也掌控不了,其种种“预测”通常都无法确证。当然,也正因为无法确证,也就便于忽悠,混几文酒钱。我则采取迂回策略,不正面回答:“您先别考虑五十年后如何,把当下自己的文学才华发挥到最佳就好啦!”如果以史为鉴,99.99%的写作都将归入文史的垃圾堆中,很难被持久阅读,更甭说成为经典的文字了,简直稀缺如同从鸡蛋里找骨头。从有关资料看到,1987年《纽约时报》评选古今十大作家,中国作家老子名列榜首。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已穿越数千年,且将继续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对他的各种解读文字汗牛充栋,但至今还无一部被所有人认同的权威读本。他的思想那么博大精深,后来者如果轻易地就能说清楚,也许老子就不是老子了。像老子这样的伟大哲人,是天地日月精华孕育而成、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由上苍赐给人类的。老子本人也未想到过,数千年后他仍然是人类思想皇冠上的明珠。唉,作为大自然的芸芸众生,我们来自大自然又都将回归大自然。非主观能掌控的,还是顺其自然为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做最好的自己。我常常说,“尽人事,听天命”,用之于写作也如斯。
    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必将被时光无情地甩到垃圾堆中去,那么能否努力一下,尽可能地少制造有毒素的垃圾?垃圾也有多种,有的破坏生态,有的可以沤化为有机肥料,滋养植物、庄稼、草木……如果拙著,属于后一类“垃圾”,那么吾辈就已经心满意足啦!
    当我漫步在大学校园里,眼前闪过一拨拨生气勃发的身影。看着那些刚从教室拥出的学子,脸上的肌肤鲜嫩得用手指可弹出水来,脚步轻盈如踩风火轮,此时总有一种意念从我的脑际飘过:生命就是这样的,她一往无前的脚步,谁也无法抗拒。谁都年轻过,谁都终将老去。人类因此而生生不息,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文学艺术创造,也因此而生生不息。每一滴水,每一粒尘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既是“一滴水”,就不必想着激荡出大海般的潮声;而“一粒尘埃”,就不必想着如高山峰峦般耸入云天。
    如是,就会少一些想入非非,少一些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
    丁酉春某日,记录下这些随风飘忽的“意念”,排在书前就算作序言吧!

后记

  

    人生如踩西瓜皮
    陈歆耕
    撒切尔夫人在离任时说:“人生从68岁重新开始!”不愧是铁娘子,年近古稀,仍壮心不已。怎奈人命如何抗得过天命?谁敢说自己的心脏如永动机可以不停地跳下去?
    吾辈庸碌之人,岂可效仿强人?且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类似本集的文字,笔者已出过几本。在整理这一部时,有一个念头始终挥之不去:今后这类文字就不写或少写罢。这绝对不是学某个“大师”,不断地说封笔,却又不断地出新书般的矫情。我还不具备那般“矫情”的资质。
    在写完《龚自珍传》后,我就深深感到面对现实的沉重,这些脂肪上挠痒痒的文字是如何乏力。一个多世纪后,龚自珍的那些启蒙思想,仍然在捶击着我们的胸膛。因此,启蒙仍旧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从何启蒙?如何启蒙?都需要更多的人来思考。如果我们忽略掉那些重大的社会症候,而只是在几个小疣子、小疥疮上动手术,岂不是舍本逐末?我感到,自身首先要接受启蒙,才有可能为推动社会启蒙尽微薄之力。因此,告别昨天的我,重新出发,是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必然选择。
    在选择前行的方向前,我需要更多地阅读和积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及后天缺少滋养的空虚的身心。西瓜皮会滑多远,滑向哪儿?不知道。
    本集中的文字,大多在各类报章刊登过。汇集在这里,也许唯一的价值是可看到笔者曾经“混迹”文坛的某些屐痕。在此衷心感谢曾给过我许多帮助的师友们!
    20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