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活娱乐 > 生活用书 > 烹饪食谱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精)

  • 定价: ¥58
  • ISBN:978721308431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页数:304页
  • 作者:(日)石毛直道|译...
  • 立即节省:
  • 2018-02-01 第1版
  • 2018-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上佳之选是生吃,其次烤了吃,连这都不行的话只能煮了吃。奇葩百出的日本料理,为什么会在数十年风靡世界并申遗成功?“日本首席美食家”石毛直道,为你揭开连日本人也未必知晓的日料身世。
    上佳之选是生吃,其次烤了吃,连这都不行的话只能煮了吃。奇葩百出的日本料理,为什么会在短短数十年风靡世界并申遗成功?
    日本饮食文化学者、人类学家、美食界老顽童石毛直道,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到风土人情,揭开连日本人也未必知晓的日料身世。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精)》是一部日料百科全书。饮食文化学者、人类学家、美食界老顽童石毛直道,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到风土人情,为你科普日料的方方面面。
    本书是一部文化人类学趣史。为什么荒木经惟说,饮食是前往死亡之路的一段激情?为什么日本人越吃越精致、越吃越丰富?解开日本料理背后的哲学、美学秘密。
    本书是一部点餐指南和餐桌话题指南。不会选日料餐厅,看不懂日料菜单,不知道正在吃的日料是什么?看完这本书,你会对着这些问题游刃有余!

内容提要

  

    在没有稻米的古代,日本人的主食什么?
    战国时代,武士的标准套餐是怎样的?
    从保存食品变成快餐,寿司到底经历了什么?
    本膳料理、怀石料理、桌袱料理、精进料理……日料的“菜系”如何形成?
    2013年,日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国有23000家日料餐厅,2017年预计有700万中国人赴日旅行,但是对于日料,我们却往往“食而不知”。《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精)》融合历史与科普的写作方式,对日料的历史文化、物产的情形、食物的演变等做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作者石毛直道是文化人类学家,因为热爱美酒美食,人送雅号“大食轩酩酊”,被称为“日本首席美食家”;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好读好玩,适合让普通读者领略日料的魅力。

目录

中译本序
石毛直道先生及其饮食文化研究——代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 日本饮食文化史
  绪论
  一 稻作以前
    1.旧石器时代
    2.绳文时代——土器的出现
    3.绳文时代的社会和饮食生活
  二 稻作社会的形成
    1.神圣化的作物
    2.稻作的传播和国家的形成
    3.大米的烹饪法
    4.米酒
    5.盐辛、调味料和熟成寿司
  三 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期
    1.时代背景
    2.食肉的禁忌
    3.缺乏乳的利用
    4.岁时活动和通过礼仪
    5.个人配膳法
    6.菜肴和宴会形式
    7.寺院的作用
    8.面类的普及
  四 变化的时代
    1.时代背景
    2.饮茶的普及
    3.南蛮人传播之物
    4.新形式的形成
    5.进餐次数的变化
  五 传统饮食文化的完成期
    1.时代背景
    2.城市与农村
    3.酱油的普及
    4.餐厅的出现
    5.小吃店的发展
    6.烹饪技术和餐饮情报的出版
    7.阿伊努族和冲绳
  六 在现代的变迁
    1.时代背景
    2.重新肉食
    3.牛奶和乳制品
    4.对外来饮食的接受
    5.振兴与没落的时代
    6.新饮食模式
    7.接受外来饮食的模式
第二部 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绪论
  一 餐桌上
    1.饭·酒·茶──进餐的构造
    2.餐桌──从食案到餐桌
    3.装盘美学──餐桌上的日本庭园
    4.筷子——进餐规则的基础
  二 在厨房
    1.厨房──火和水的世俗化
    2.做饭──从柴火到电饭煲
    3.菜刀和砧板──厨房里的日本刀
    4.汤和高汤——鲜味文化
  三 在外就餐、菜肴、饮品
    1.饮食店——高密度分布
    2.刺身——不烹饪的菜肴
    3.寿司——从保存食品到快餐食品
    4.锄烧——餐桌上的新传统
    5.豆腐和纳豆——田地里的肉
    6.素斋——佛教徒的素食
    7.天麸罗和炸猪排——新兴的全民菜肴
    8.面类——味道的地方差异
    9.保存食品:腌制食品和鱼干
    10.茶的伴侣——年糕和点心
    11.酩酊与清醒——酒和茶
后记——世界的日本饮食
译后记

前言

  

    20世纪末,出现了世界性的日本饮食热,世界各国城市中的日本餐厅数量都在上升。根据2015年日本政府的统计,中国有23000家日本餐厅。总结出“民以食为天”至理名言的中国人也对日本饮食抱有强烈的兴趣,出现了大量喜欢“日料”的人。
    为了让海外对日本饮食感兴趣的人士了解饮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就像本书前言中所记载的,先后撰写、出版了英语版和法语版的《日本饮食文化史》。可是回头一想,日本人才应该拥有日本饮食的相关历史知识,于是改写针对海外编写的书稿,完成了本书。
    关于日本饮食史的图书已经出版了很多,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中心主义著作,转而从文化的视角论述饮食。这点受到广泛关注,在日本一再增印,而且继中文版之后,韩语版也出版在即。
    翻译本书的关剑平博士是我的朋友,也是中日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的第一人。曾经在我所在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任研究员,还有在立命馆大学任客座教授的经历,对于日本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撰写了大量日语的论文。有如此出色的译者翻译拙著,我挑选不出“幸运”以外的词语表达我的心情。
    我对于本书的读者有一个请求,如果有机会的话请亲口品尝一下出现在书中的饮食。在理解饮食文化时,如果只有从文字得来的知识那不过是“画饼充饥”,只有综合品尝时的味觉、嗅觉等感觉体验才能理解饮食。
    石毛直道
    2017年4月23日

后记

  

    2017年4月10日星期一,一早赶到学校,完成了最后一个词的翻译。我的第一部译稿就这样完成了。2016年8月29日,因为脚扭伤而提前开始了本书的翻译,2017年1月27日(丙申年除夕)在灵隐寺青云轩完成了第一稿,3月18日在家中完成了第二稿的修订。
    2014年,在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做客座教授时,参加了由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和立命馆大学联合主办的“饮食文化与博物馆国际研讨会”,在报告时面对众师友“宣告”,从今以后将专注于茶文化研究,对饮食文化仅仅做翻译介绍工作。回国一年后就有了这个工作。感谢上苍成全,感谢石毛直道先生的推荐,感谢编辑杨海泉先生的信任,也要感谢井上由纪子小姐在翻译中给予的帮助。
    1998年,在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的广告栏里看到日本国立研究机构招聘研究员的消息,其中就有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久仰石毛直道先生大名,其实,早在入学的1995年就与石毛先生一同参加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田中淡教授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班”,只是先生已经担任馆长,根本没时间参加每周一次的读书会,没想到今天有这等送上门来的巧事!三下五除二填了表,寄给了博物馆。不巧家母蛛网膜破裂住院,于是匆匆赶回了上海。等到家母顺利康复我再回到学校时,恩师中村乔先生叫同学传口信让我去找他,心里有些忐忑,因为平时叫我都说清楚是去啤酒屋参加“学习会”。到了研究室,先生告诉我,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来电话催我补交材料。我说,早就超过提交资料的期限了。先生对我说,你联系了再说。就这样,我“顺利地”进入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尽管,这个手续从开始就不合日本的规矩。
    第一次报到,“过五关斩六将”才进入博物馆、进入馆长办公室见到石毛直道先生。不过,和蔼的先生三言两语就把我给打发了:“我是馆长,不能接受研究员。你研究茶文化,我觉得熊仓功夫先生更合适。好好努力吧!”于是,他的秘书把我带到了熊仓功夫先生的研究室。
    快二十年了,有“沟通障碍症”的我,出于对先生们的“敬畏”,从来不与先生们为沟通感情而联系。只是在去日本时发个邮件说,我到了。然后,蹭一顿酒,提一包书,拍一堆照片,得到一些教益,跌跌撞撞地摸回家,再痛苦两天。在中国有事需要先生们帮助时也是一封邮件,无论是石毛先生还是熊仓先生,都会带着最珍贵的礼物——最好吃的食物和他们的新书来中国。去年,石毛先生就来临安为浙江农林大学的校选课“亚洲饮食文化”上90分钟的“东亚饮食文化”,刚刚卸任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校长又出任美保美术馆馆长的熊仓先生也来上了一堂课“日本饮食文化”。恐怕这是世界上最奢侈的校选课了!经过这次翻译,我发现一年翻译4部这样的书不成问题。只是,在日本会议上的宣言要落空了,因为在包括最可依赖的“研究伙伴”石毛先生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的支持下,“亚洲饮食文化”的课题已经开始了。 关剑平 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于此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