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边关军人

  • 定价: ¥43
  • ISBN:978750349529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262页
  • 作者:徐明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部反映我军西线边防军人风貌的长篇纪实文学!
    徐明著的《边关军人》以从容充沛的文字和质朴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在西北边关,一代代边关军人铁心戍边固长城、赤胆卫国为人民的英雄事迹,褒扬了当代中国军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气度,阐释了一名老兵的所思所想和所冀所求,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军人追求、那份军人情愫、那份军人担当。
    作者以当年生活、工作、战斗过的祖国新疆边陲为背景,描写了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戍边故事,塑造了顶天立地的英雄群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旅文学作品。

内容提要

  

    绵长的边界线上。深深印下战友们巡逻时的脚印,那是祖国边防线上最美的诗行。
    徐明著的《边关军人》这部军旅题材的纪实文学,确切地说,是一代戍边军人对那段光荣岁月的回忆,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代军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用无私和忠诚守卫西大门。透过本书让人们对边防军人有更深的了解。

媒体推荐

    边关,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最遥远的地方,也是将士征战最残烈的战场。
    边关,也是当代青年播洒青春、锤志铸魂、挺枪跃马、卫国护边的疆场!
    ——刘同新
    一个没有巩固国防的国家。是没有安全感的国家;一个没有戍边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就十分重视戍边强军。边关军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弟。他们一为国家、为民族不惜万里关山轻飞渡。筑起千重边塞坚如铁。他们——青春年华献边防,无怨无悔献青春。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和尊敬的一群人。本书给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群人的真实故事。
    ——钢才

作者简介

    徐明,军旅作家,1965年6月出生。江苏常熟人。1984年11月入伍,曾服役于新疆军区边防某团。历任铁列克特边防连文书、博尔塔拉军分区政治部新闻报道员。于1988年5月退伍。从入伍至今。笔耕不辍,已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评论、新闻、纪实文学计100多万字。已出版有《雪莲花》。主要作品:《水乡儿女在边关》、《总是难忘阿拉山口》、《八十年代中苏边境上的中国兵》、《雪域大兵》、《大漠长风舞军魂》、《心随夏尔希里》、《草原牧歌》、《天山雪莲》、《感受西部》等。

目录

代序  边关军人笔下的《边关军人》
序二  边关的记忆
第一章  西去的军列
第二章  欢迎新战士
第三章  团长印象
第四章  风口第一哨
第五章  西北屏障
第六章  官兵情深
第七章  界碑告诉你
第八章  边陲新哨兵
第九章  帕米尔高原来的兵
第十章  连队的烧饭兵
第十一章  天山深处的大兵
第十二章  怪石沟边寄情思
第十三章  边防父子兵
第十四章  苦乐相伴新闻路
第十五章  边关文学
第十六章  老山参战
第十七章  红星耀西陲
第十八章  军人礼赞
第十九章  边陲佳节寄深情
第二十章  “火腿肠”的故事
第二十一章  玉科克的老黄牛
第二十二章  兵与动物的故事
第二十三章  西线女兵
第二十四章  军营记忆
第二十五章  边关明月
第二十六章  守边颂
第二十七章  边陲情怀
第二十八章  和平的天空
边关飞歌
草原牧歌
天山雪莲
忘不了哨所那盏马灯
来自边关军营的贺电
感受阿拉套山
80年代在新疆
钉马掌
小白杨伴我守边防
心随夏尔希里
第一次站岗
抽“莫合烟”的士兵
新疆手抓饭
风口之夜
接兵排长
老兵重走边关路
永不磨灭的番号
后记

前言

  

    边关的记忆
    葛恒军
    7月初的时候,徐明在微信中告诉我,正在筹备出版第二部长篇纪实文学《边关军人》,请我写上几句话,我欣然接受。随后,便陆续、收到了他发来的其中一些文章。阅读之余,不由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我和徐明是有缘分的。我们都是江苏人。1984年11月,徐明入伍到新疆某边防团时,我已在这个团工作了五个年头。他恰巧分在我当年工作过的老连队铁列克特。而且,后来的职务也是我曾经担任过的军械员兼文书。
    我在团机关工作时,记得有一次到老连队检查工作,认识了徐明。他是位文艺小青年,很有想法很有抱负。当时,我还是政治处的一名宣传干事,负责新闻报道。我们聊天的话题,自然就是新闻写作。彼此谈得很投机,有切磋,更多的是鼓励。后来,他几次参加团、分区举办的报道员培训,我们先后合作了一些新闻作品,并且都见诸报端。
    1988年5月,徐明退伍返乡。随后的十多年里,各人忙自己的事,联系的不是太多。直到2013年11月,他的第一部作品《雪莲花》出版,我才再一次走进了他的创作世界。他是位勤奋的人,在工作之余,寒来暑往,笔耕不辍,就像蜜蜂采蜜,梅花傲雪,厚积薄发,结成硕果。他虽以文字见长,书画方面也有造诣。并且,各项工作多有成就。
    《边关军人》一书,是徐明积淀多年的又一力作。作者以当年生活、工作、战斗过的祖国新疆边陲为背景,描写了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戍边故事,塑造了顶天立地的英雄群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旅文学作品。文中所触及的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还原度极高,可谓是当年戍边生活的真实记录。作为一名边防老兵,我深有体会,每当看到这些文字,就会勾起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与艰苦为伴,是戍边生活的常态。多少年过去了,尽管现在边防官兵的军需装备和物质文化生活变化巨大,但是,当年的记忆,仍然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部队驻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点多线长。一线官兵常年在戈壁荒原,冰河风口,雪域达坂,深山老林的恶劣环境里,站岗放哨,执勤戍边。对广大读者来说,遥远的边防充满着神秘色彩。其实,对于边防军人而言,一切都是那样的司空见惯,平淡无奇。有的连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有的“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有的“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有的“头顶巴掌天,晚上数星星”。就说生活用水吧,就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有的连队附近没有水源,有的连队水质硬,含氟量高,吃了“鬼剃头”。连队配有拉水车,专门到五、六公里外的水泉子或山溪边拉水。嘹望哨远离连队,屹立在高高的山顶,执勤官兵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轮换一次,生活保障靠肩挑牛驮。夏季雨天路滑,冬季大雪封山的时候,储备水用完了,只能靠接雨水,化雪水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执勤中洗不上澡,那是常有的事。戍边的艰苦,可见一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官兵困难面前不低头,牢记责任担当,卫国戍边无怨无悔,像挺拔的白杨,高耸的苍松,扎根在边防,用青春和热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保卫祖国边疆,守护人民安康。当年,他们凭着“一峰骆驼一口锅,十几名战士睡地窝”,坚守阵地。发扬“以苦为荣,以站为家”的精神,艰苦创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圆满完成了守卡戍边任务。地处偏远牧区的连队,牢记我军宗旨,大力为驻地牧民做好事,办事实,送温暖,义务送货,巡诊,协助转场。宣传军民团结,联防守边。教授牧区子女读书识字,组织牧民升国旗,唱国歌,履行了部分政府职能。先后涌现出受国务院、总政治部、自治区和军区命名表彰的“艰苦戍边坚强堡垒”,“民族团结模范连”,单位集体立功,军政主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多年来,一茬又一茬的戍边军人,无私奉献,用青春和热血,在西北边关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边防军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寂寞,精神世界却充实富有。他们苦中有作为,乐观向上,开展边防文化长廊建设,连队“营区像公园,室内像宾馆”,一线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创造了拴心留人的环境。根据营区特点,依山傍水,建起了盆景公园,苹果公园,怪石公园,二泉公园,松林公园,左右公园,草原公园,水上公园等景点,自娱自乐。连队荣誉室,图书室,电视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室,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文娱场所一应俱全。邀请军内外著名的词曲作家,谱写了《风口巡逻兵》、《罗凤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怪石沟情思》、《甘当革命的老黄牛》等边关组歌。树立爱国碑,黄牛碑,筑起国旗墙,拓展了官兵的教育课堂,深化了教育内容。
    边防,就是伟大祖国的前沿阵地。人在阵地在,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任务多么繁重,形势多么严峻,处境多么危险,守边军人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决不退后半步。他们知道,边防战士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站哨,巡逻,潜伏,嘹望,是职责所在,也是工作的全部。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无怨无悔,一往无前。一茬又一茬的戍边军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续写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他们的付出,坚守,乐观,勇敢,献身,体现出了边关军人的铁血精神和家国情怀。记忆是苦涩的,回味是甜蜜的。也许每个戍边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但是,叙说的故事却是相同的,因为他们都是边关军人。
    当代军旅文学,是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共和国记忆。《边关军人》以新闻纪实手法和报告文学笔调,用生动的文笔和饱满的热情,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边防故事。选材高雅,挖掘深刻,视角独到,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拒绝华丽辞藻,决不夸大虚构,平凡之中见伟大,于无声处听惊雷。贴近生活,贴近边防,贴近官兵,雅俗共赏。全书思路开阔,文笔细腻,表现手法多样,还原了那个如火如荼的时代风貌。文中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事件细节真实可信、环境描写身临其境,给读者带来了心灵震撼和精神享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纵观全书,一个“情”字贯穿始终。《界碑告诉你》讲述了官兵不畏艰苦,献身边防的豪迈情怀,《官兵情深》体现了首长机关心系哨所,爱兵如子的真挚情感,《“钟山”作伴守边卡》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谊,等等。这些篇目,读来无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徐明心中有大爱,笔下有情怀。退伍返乡几十年,心里一直装着边关装着军人,一直在讲述着边关军人的故事。《边关军人》不是回忆录,也不是过去作品的汇总。而是作者以感怀的笔调重拾边关记忆。他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荡涤灵魂,激发思考,扣人心弦。他为理想抱负奋斗不止,十年磨一剑,以一己之力,成一家之言,诠释了边关军人的内心追求,丰富了军旅文学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这种追求令人敬重。相信作者的军旅文学创作必将硕果累累,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祝贺《边关军人》出版,期待作者有更多佳作问世,以飨读者。
    作者系新疆军区边防某团原政治处副主任
    2017年8月12日于博乐

后记

  

    2014年5月,我开始创作《边关军人》。
    本书从酝酿、构思到起草,用了两年多时间,看着自己设计的封面样稿,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军事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占有显著地位。讴歌人民军队,反映军营生活,是永远也写不完的题材。在部队老首长和老战友的鼓动支持下,我着手采访,又是长时间的伏案写作,完稿后又请部队的很多同志帮我看稿、审稿、修改,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总算出版了。
    当我的老首长、当年部队的政委钢才知道我之前出版过一本反映边关军人生活的书后,向我发来微信:“你立志写边关的故事,很好,边防军人们都会感谢你!需要哪方面的素材资料,我们都可以帮忙。”
    写一写边关军人,也是沉淀在我内心多年的一个愿望。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写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边关军人》。在写作《边关军人》的日子里,家人始终陪伴着我,有时,我会觉得,当他们瞪着期待的眼睛看着我时,似乎比我更能理解边关军人,理解我的写作。
    边关军人把生命中最壮丽的青春留在了火热的军营,把成长中最美好的时光镌刻在了神圣边关。
    我是把《边关军人》作为在人民解放军——西北边防军营这座大学校的毕业作品来写的,也想通过对边关军人苦乐得失、牺牲奉献、悲欢离合的回眸凝望和真实记录,为当代军人驰骋强军征程提供些许佐让和正能量。
    很多人问我,《边关军人》是30年前发生在西北边防的故事,为什么现在才写作出版呢?在20世纪80年代,我在边防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没有想到要写一本书,再说条件也不允许我去写。写这本书,没有文学与军旅的双重激情,没有作家的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是做不到的。
    在这本书中,我还写了一些散文随笔,写了大美边疆风情。我以“非诗意”的心境,把在新疆边防的所见所闻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读者,听凭读者品咂出一个“自己的西部风光”。
    我要感谢新疆博尔塔拉军分区政治部为本书作序。感谢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吕凤君,宣保科长李祥春,宣传干事刘贵平。特别感谢我的老首长刘同新、钢才,老领导敬家林、刘小平、冯长平、廖振冀、周楷夫、高荣,老战友葛恒军、傅维军、彭兴全、刘国辉、申红琴,济南军区王晨辉等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书付梓前的2015年3月28日,我接到常熟市委宣传部的通知,说“明天将有国家媒体的记者来采访你”。他们让我准备一下。果然,29日和30日来自全国20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的记者一行专程前来采访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扬子晚报》、《今晚报》等大报大台的记者也在其中。记者们架着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围着我问这问那,主题不外是我的藏书阅读、军旅生涯、我的成长经历、我创作《边关军人》的思路历程、我对军旅文化及读书、写书的一些感想感悟等等。 善于挖掘的《人民日报》、新华网的记者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仔细地搜寻我撰写这本书的动因,央视记者还专程到我的常熟老家淼泉,拍摄那里的田野、农舍和我的屋子,采访我的家人、老乡。其时春光明媚,麦苗青青菜花儿金黄,记者兴致勃勃地扛着摄像机追踪我,尽可能地多摄入影像素材。这些敬业的记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边关军人》的出版时间,让我争取尽快出版。 记者的到来让我惊喜,他们的采访极大地激励了我,他们的敬业精神也鼓舞了我,使我下决心把这本书写好。 感谢他们! 这本书的出版真是非常不容易,这里要感谢的单位和个人特别多,新疆军区政治部严谨把关,刘同新、冯长平对一些篇章进行修改和补充,作家李根龙字斟句酌、倾心编辑修改,出版社领导认真审读,才使本书顺利地与读者见面。 我想,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新闻,永远有责任讴歌人民军队、颂扬绿色军营。作为一名新疆边防的老兵,我会继续写作,用好的作品回报读者和战友。 徐明 2017年1月于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