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管理学

如何管好猩猩用对猴子(把乌合之众铸造成精英)

  • 定价: ¥45
  • ISBN:978751421917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化发展
  • 页数:268页
  • 作者:方刚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方刚著的《如何管好猩猩用对猴子(把乌合之众铸造成精英)》是一本凝聚了一百多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一名老师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洞见,有趣更有智慧的管理智慧书!
    真实事件,层层剖析,把脉病理,警示他人,教你学习前车之鉴,掌握管理法则,避免用人陷阱,把握成功钥匙。
    人物生动丰富,情节离奇曲折,故事耐人寻味,分析鞭辟入里,对管理者与员工具有同样的震撼力!

内容提要

  

    这是一个只活了两岁的短命公司的衰败传奇,作为其昔日的管理者,今日的大学教师,方刚著的《如何管好猩猩用对猴子(把乌合之众铸造成精英)》将整个事件演化成案例搬上了讲台。一百多名管理心理学系的学生,用他们旁观者的视角、年轻人的激情以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它把脉病理,并通过心理分析等工具对事件中的人物,尤其是猴子与猩猩展开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其不仅能够让管理者从中切身感悟管理之道,而且许多观点和结论对管理者与员工具有同样的震撼力!

作者简介

    方刚,学者、作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出版著作60余部,其中多部作品在台湾、香港、日本出版。

目录

引言  教师现身说法坦诚失败经验,学生解剖个案感悟管理之道
第一回  猴子当上部门主管,公司诸动物图谱亮相
  讨论
    招聘只是起点
    应聘中要把握第一印象
    新员工要懂得“蘑菇定律”
    负责拉住氢气球的总经理
第二回  刺猬太楞被炒鱿鱼,猴子不要权威大搞激励
  讨论
    初入职场,别做“鱿鱼”
    对一个职场失败者的精神分析
  猴子的梦境  专拍妓女照片的老外
第三回  猴斑熊猩两组矛盾隐患,高价设计风波难平
  讨论
    “蝴蝶效应”与“手表定律”
    管理者搭配应该匹配
    管理者间的抗衡需要规则
    管理中切忌刻板印象
第四回  买电脑受怀疑猫负气离职,惩处不一军队式管理熊惹不满
  讨论
    有素质的领导者不该这样训人
    女人间的战争?——对美编猫的简单分析
    军人作风对企业的影响
    非正式团体在企业中的影响
第五回  亲密朋友职场难以共事,斑马猴子最终情断义绝
  讨论
    从个性差异角度分析猴子与斑马不能当同事
    员工的挫折感与管理者应有的应对态度
    朋友如何做上下级
第六回  朝令中午改扣稿酬惹争端,为信誉猩再告状大象和稀泥
  讨论
    从张居正的管理理论说起
    缺乏安全感的熊和恃才傲上的猩猩
    性格决定管理
    不同的领导风格与管理
    管理者的二重角色
    熊和猩猩的个性与沟通障碍
第七回  驴效斑马如法炮制,猴学厚黑开除驴两败俱伤
  猴子的梦境  不认为艾滋病是罪恶的,举手!
  讨论
    驴的人格特质决定猴驴冲突
    管理者不要让感性取代理性
    “猴驴战”背后的心理分析
    从“权威性”人格看驴与猴的素来不和
    领导者应当适度减少与下属的沟通
    领导者一定要树立权威
    职场需要厚黑学
    职位权威与个人魅力权威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八回  发行不利猴子急跳墙,两部门相互指责都说对方错
  猴子的梦境  表格总打不好
  追杀
  讨论
    “马太效应”与“木桶原理”
    错在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不在产品定位
    管理者应该有职位概念
    几十年后,天堂聚首……
第九回  熊被激怒决意除猴,猩熊斗法猴当厚脸皮
  猴子的梦境  乱码
  讨论
    领导者要懂得利用建设性冲突
    领导的自尊与选对大树
    二把手袒护下属会令一把手感到威胁
    猴子应该学会更多妥协
    管理者太相似不利于良性管理
    同级管理者间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由故事悟管理之道
    管理者间的博弈也可以双赢
第十回  耀眼过后斗争更加血腥,猴猩相继退出短命公司终倒台
  猴子的梦境  每个人都说我好
  乱七八糟的刊物创意
  讨论
    核心员工的流失与企业命运
    中间管理者不该推卸责任
    面对压力管理者不该逃避
    《A》刊的人际关系及其心理成因
尾声  曲终人散情长在,留下教训警后人
  讨论
    猩猩和熊管理方法的对比分析
    从《A》刊看管理中的沟通
    猩猩“喜欢”猴子的六大因素
    从猴子四处碰壁谈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
    猩猩的个人魅力与管理
    团队管理:《A》刊出路的设想
附录  “宠信员工”系列讲座
  第1讲  “胡萝卜加大棒”换不来效率
  第2讲  宠信,就是认清并尊重员工的个人需求
第二版后记

前言

  

    我们如何评价管理的成败
    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将此书粗粗地看了一遍,没有过多留意其中的分析部分,只是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品味了整个故事。其实故事本身并不复杂,甚至有些普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长时间地被感动着,找不到感动的原因,我只是体会着我的感动。
    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仿佛就在印证一些宿命: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是错误,有些结局,我们一开始就应该
    能预料到。无论是猴子和斑马的关系,还是公司中每个人物的命运,乃至整个公司的最终结局,一些精通管理学理论的人们也许读了开头,就会告诉我们:许多的不合适注定了所有人和这家公司的命运,事情本来就一定会这样的。也正因为所有的人物——大象、熊、猩猩、猴子、斑马、猫、狐狸等等,都是竭尽全力在努力要求成功,所以更加速了公司的死亡。其原因在于:所有的人努力的方向看似一致,但事实上,都依照着各自的理念运行着,努力的实质和方式都不同。他们越努力,也活得越累。
    其中,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两种思想在其理想和现实生活中的斗争,最后,理想仿佛输了,他屈服于现实,回到了原本,但同时,他以另一种方式捍卫了理想,这个人就是:猴子。
    多年后,猴子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写这本书时,依然经常提到自己是很“理想主义”的人,是个“性情中人”。我的理解,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性情中人所要的生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简单、自由。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自由的心是一个“性情中人”保持生命乐趣的要意,是生命的阳光和水。而现代公司运作的基本要素是:“资本”。所有的“人情”是围绕“资本”运行的,公司的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利润”。正如书中分析的:我要办的是文化和思想,公司要创造的是“商品”。于是,两年中,与其说猴子和猩猩一直忙乱于公司人际关系的问题,还不如说他们一直在“思想”和“商品”两者间挣扎,在理想和现实中取舍,在力图创造一种“文化的商品”或“商品的文化”。猴子最后的“妥协”,看似是“躲避”或放弃,实际上是对理想的坚持,只有放弃今天离理想越来越远的努力,才可能回到内心的理想中去。
    “公司”“人际关系”“政治”“权力”等等都是现代社会的理念,它具有官僚机构的共通点,也有着资本运作的内在逻辑。“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敬业”“奉献精神”等等对员工的要求,无一不是人对生命价值外归因的体验,而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快乐与否、真诚地交流(而不是交换)、满足感、需要、尊重等等却一直被无情地忽视着。传统管理学把不能准确将“工作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区分开来视为事业发展的大忌,所谓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工程”等等所有看似“人性化”的福利制度背后,无一不是对最大利益的驱逐手段而已,当公司决策者发现一些“人情味”的手段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发生经济效益的时候,决定只有一个:放弃。我们看到一些公司文化既要求企业像“家”一样给员工带来温暖,又要求它是一台永不知疲倦的“印钞机”,这一方面是虚伪的,另一方面也是令人无奈的。
    看完故事的时候,我天真地想,难道我们对一家公司的所谓“成功”的定义就一定要以“赢利”、以“资产增值”为标准吗?传统价值观一开始对“成功”的定义就充满了“血腥味”,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人类社会怎会“心平气和”?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员工相处愉快,工作本身让员工身心满足”等主观感受为公司威功的标准呢?如果是那样,所有的禁忌将不再成为禁忌,斑马和猴子也可以既是好朋友,又是好同事,熊也不会每次都虎视眈眈地看着猩猩每次都能将大象“搞定”……于是,所有的假设将被推翻,以快乐为工作价值观的演员上演的将是完全不同的一出戏。就像公司瓦解后,一些员工对猴子的感受,他们觉得“很快乐”,以此诠释一个领导者的“成功”,难道不够吗?
    不过,我也知道,以快乐为本位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就像脱离社会和历史脉络的“自由”“权利”也是不存在的一样。企业的逐利本性,在资本社会被放大,当今天开始讨论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将逐利放到温情脉脉的社会公益中去,将“社会”拉大,成为政府和市场之后的第三极。我们好像只看到这一条路,因为别人也是这么走过的。但是,也就那么半个世纪,中国人曾经的探索已经被遗忘,曾经那一个个养育着工人和他们的家人们的大厂区,形成了熟人关系的社区,这些缺少流动风险也保有安逸的国有企业,在当年转型、转轨、兼并、消亡之时,留恋珍惜它们的只有为它付出一辈子,也在其中成长了一辈子的工人……有温度,就是当年那些被批评为没有现代企业精神,缺少竞争力,养懒人的国企的价值。而今天,一家短命公司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只能叫作理想主义。
    朱雪琴

后记

  

    第二版后记
    2000年前后,我应聘一家北京杂志社作主编,于是,经历了此书中的管理故事。
    2004年,我到一所大学兼任“管理心理学”的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这次失败的管理经验,于是,有了这本书。
    2005年,此书以《短命——一个两岁公司的衰亡细节与分析》为名,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7年,它得以再版。与第一版的不同在于,再版增加了一个附录,附录中的两篇演讲是根据我当年讲授管理心理学时的演讲录音整理的。重读这些文字,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只是偶然代课,我仍然非常认真对待,勤于思考。
    感谢刘锋先生以及所有促成本书再版的朋友。
    感谢当年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以及他们精彩的分析,其中一些分析收录到本书当中。
    首版之后,我的朋友朱雪琴曾写过一篇读后感,我将它作为再版书的代序。谢谢雪琴。
    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我要在此感谢此书描述的真实事件中的当事人,你们使我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
    虽然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与管理毫无关系了,但我还是非常高兴看到它的再版,也希望我的读者能够从我经历的故事中受益。
    方刚
    2017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