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科 学 > 科学、科学研究

让思维自由(原书第3版)

  • 定价: ¥69.9
  • ISBN:978721308481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页数:268页
  • 作者:(英)肯·罗宾逊|...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3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通信、人工智能和纳米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给我们的今天带来颠覆性影响,也为我们的未来增加了无限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变革时代“创新为王”的要求。传统学校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不但没有培养出孩子们的创造力,甚至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肯·罗宾逊爵士在《让思维自由(原书第3版)》这本著作中告诉我们:如何走出教育的困境,如何在不可预测的变化世界培养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如何用创造力去迎接人类的未来。这是一本推动教育领域创造力培养的革命性著作。

内容提要

  

    肯·罗宾逊著的这本《让思维自由(原书第3版)》讲的是,为什么创造力如此重要,为什么人们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我们怎样来到了这一步,我们又能为之做些什么。本书的目标首先是帮助人们理解自身创造力的深度,以及解答为什么人们会对自己的创造力有所怀疑的问题;其次,鼓励组织相信人们的创造力,并为之创造出让创新繁荣发展的条件;最后,推动教育领域的创造力革命。

媒体推荐

    教育的全部使命就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让思维自由,这就是我推荐《让思维自由》的理由。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通信、人工智能和纳米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给我们的今天带来颠覆性影响,也为我们的未来增加了无限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变革时代“创新为王”的要求。传统学校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不但没有培养出孩子们的创造力,甚至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罗宾逊爵士在《让思维自由》这本著作中告诉我们:如何走出教育的困境,如何在不可预测的变化世界培养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如何用创造力去迎接人类的未来。《让思维自由》是一本推动教育领域创造力培养的革命性著作!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客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以创造力应对不确定性是人类的较好选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各类教育的核心内容。
    ——陈劲
    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创造力与创新管理专家
    创造适应未来的教育,思维自由是关键,思维自由了方有天赋的发掘。解放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是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让思维自由》一书契合了人才成长规律,其中每一则生动的素材、每一个鲜活的案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灵性,它们从现实出发,又高于现实,面向未来。
    ——翟小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关于创造力的书,并不总是创意十足的。肯·罗宾逊的书是个令人惊喜的意外。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创造力》《心流》作者
    传统上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智能与今天组织和社会需要的创造力之间的错位,使《让思维自由》所做的分析十分精彩。
    ——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多元智能新视野》等书作者
    如果说存在一个时间点,而创造力在这个时间点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那么这个时间点就是现在。针对创造力提出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没有哪一本书比《让思维自由》做得更好。
    ——沃伦·本尼斯
    领导力之父,《领导者》《成为领导者》等书作者

作者简介

    肯·罗宾逊,全球知名教育家,著名的人类潜能开发、创造力开发专家。他的创造力培养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世界500强公司都竞相邀请他参与教育计划和方针的制定工作。因其具有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曾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被誉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教育家“。
    知名TED演讲人。截至2019年12月,通过TED网站观看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演讲已超过6337万人次,打破了TED大会创立以来的纪录,引起了教育界的一阵旋风。

目录

测试题  放飞你的创造性思维!
推荐序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序言  跳出思维的禁锢
引言  创造力成就美好未来
01 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
  交通工具的变迁
  指数级增长的信息技术
  历史告诉未来:预测越来越难
  我们的工作更清闲了吗?
  “未来的冲击”
02 教育的困境
  错误的方向:培养更多高学历人才
  工业化和学院化,教育的两大支柱
  教育文化
  “常识”也会出错
03 重要的是智力,而不是学术?
  智力的两种含义
  智商并不是智力的全部
  科学的胜利
  技术创新推动的文艺复兴
04 认识我们的大脑和智力?
  失聪的音乐家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世界
  人类智力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独特性
  实现自我
05 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拉斯维加斯,人类想象的产物
  创新三部曲:想象、创造力和创新
  自由与控制
  一般创造力与个人创造力
  成就真正的自我
06 情感,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创造力,思考与情感的二重唱
  理性人假设与自然人假设
  理智与情感
  艺术与科学
  突破理性的藩篱,让创造力迸发
07 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单打独斗的天才只是特例
  生活并非一条直线
  知识的网络
  理念的力量
  创新的文化
08 怎样做有创造力的领导者
  培养创新文化
  领导者激发团队创造力的9大实践原则
  让员工尽情发挥的组织,是有希望的组织
结语  培养创造力从教育变革开始
后记
译者后记

前言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李一诺
    一土学校创始人,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做教育创新的,通常有两类特殊的人,一类是虚妄的人,一类是谦逊的人。
    为什么是虚妄的人?
    因为“创新+教育”太容易成为卖点,太容易制造焦虑,又被作为消除焦虑的“良药”:“未来充满未知,竞争很激烈,想要知道如何让你的孩子胜出吗?来试试我们的创新教育吧。”怎么样,这类宣传是不是似曾相识?似乎任何有名头的人都可以成为专家;随便办个培训班或建个营地就可以称为“教育”;而只要是国外拿过来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创新”。在各种市场分析、投资报告中,教育的本质早就变得模糊。所谓的教育创新,也沦为了虚妄者狂欢的舞台。
    又为什么是谦逊的人呢?
    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人世间再没有比“让人成为人”更深刻、更宏大的课题了。但凡真正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人,都必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优秀的教育者面临的“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者自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深度和高度。所有真正做教育的人都深谙这一点,所以他们会以谦逊和敬畏的心,在“外在世界”做好匠人,在“内在世界”寻求开悟。
    但难得的,其实是第三类人。
    他们既怀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能够把理念付诸点滴实践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适的舞台,有效发声、积极倡导、联合同盟,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改变。他们谦逊而不迂腐,发声而不虚妄;既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既有对现状的抨击,又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法。
    这一类人,是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湛庐文化引进的这一套书,就是这样几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创新引领者的精华之作,实属难得。其中又属《为孩子重塑教育》(MostLikelytoSucceed)这本书与我们渊源很深。在筹办一土学校的时候,我们就和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ighTechHigh)建立了合作,在教师培训方面有很多交流。我们支持教师去参加高科技高中教师培训。过去的每一个假期,高科技高中的教师也都会到一土学校来做交流和培训。因为高科技高中,我们又知道了《为孩子重塑教育》这部同名纪录片,也在中国协助组织了多次放映。我们和高科技高中的合作,与纪录片和书里的很多场景及描述非常相似。
    肯·罗宾逊先生的教育理念也与我们创办学校的初衷不谋而合,当前的学校系统对学生创造力的压抑和限制,将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从而使他们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期许。能够在教育一线亲身感受这些教育实践的发生,我备感幸运。
    2016年,我们开始着手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虽然从表面上看,一土是一所学校,但实际上,我们是想要与众多同行者一起努力,着眼于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致力于改变教育生态。从产生这个想法到现在,陶行知先生给了我很大的指引。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革新的引领者,他在近百年前写下的很多文字,到现在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写于1924年的名篇《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中,陶行知先生讲述了一所建在关帝庙里的学校发生的故事,通过带学生“做事”,让学生融入当地社会,那所学校实现了真正的好的教育。我们现在常常讲项目学习,听上去似乎是很先进的东西,但从陶行知先生的记录里可以看出,在百年前就有类似在学校环境下开展的实践了,而且从思路到方法,再到教育的效果都非常出色。
    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浅显易懂又深刻的阐述。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引用他在《好的教育家》里面的几句话:“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今日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湛庐文化这套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教育家。这些话,也与大家共勉。
    其实,有关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或“完美方案”,更没有“一招制胜”“一劳永逸”的教育模式或系统。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因为教育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研究和学习教育创新的目的不应该是给出一套“答案”,而是怀着开放的心态,在不断的质疑、提问、实践和总结中摸索前进。这套教育主题丛书如果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心态、碰撞和思考,我想也就足够了。

后记

  

    《让思维自由》的作者肯·罗宾逊是英国人,长年在美国生活。在书中,他提出了两个有趣的观点:第一,正规的学校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第二,创造力是训练出来的。
    第一个观点其实也正是中国民间对教育界的普遍批判。在一般读者看来,中国的正规教育体系与英美两国相比显得僵化呆板,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但如果英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同样扼杀创造力,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应该去哪里求取“真经”,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呢?
    第二个观点就更引人深思了。如果正规教育体系扼杀创造力,那么创造力又该通过何种途径“训练”出来?
    本书的中文版最初于2014年出版。在当时的翻译过程中,上述两个问题一直让我深感困惑。如今已3年过去,当时一些星星点点的发展趋势,如今已呈燎原之势。针对第一个问题,中国凭借各种微创新,开始弯道超车。过去一直被我们视为“僵化”的中式教育,为中国如今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还出现了“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连一贯倡导素质教育的英国、美国,也开始向中国的“虎爸、虎妈、虎老师”学习。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会影响创新的诞生。
    但我们中国人又最常感到自己欠缺创造能力,不管是高铁、支付宝,还是共享单车和网购,都是先经国外提出设想,再通过中国庞大的人口网络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付诸推广的。我们没有拿出独创的新点子。
    近两年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世界各地都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果我们不能掌握提出新点子的能力,恐十白不少人都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抢走饭碗的危险。
    这样看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做到两件事:第一,继续为大部分人提供扎实的基础训练;第二,不扼杀少数人的天赋,鼓励独创性思维。前者的达成我觉得不难,但后者的实现则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
    豆瓣上搜索我翻译的任何一本书,可链接到我的小站。如果各位读者对我经手翻译的任何一本书有任何意见与思考,请随时与我联系。
    最后,本书的翻译工作还要感谢张志华、李佳、唐竞、李征、廖昕、向倩叶等长期与我共事的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