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散文

欲作家书意万重/信封里的民国系列

  • 定价: ¥38
  • ISBN:978751832206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石油工业
  • 页数:222页
  • 作者:刘仕杰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刘仕杰著的《欲作家书意万重/信封里的民国系列》以亲情为主线,对一些名家书信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封信件所涉及的亲人之间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轶事、趣事进行了温情而细致的叙述,结合人物生平的小传,使读者能够对书信有一个全面了解。

内容提要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残酷的战争,隔断了多少人家。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书信,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亲情,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传承着血脉相通的隽永。翻开刘仕杰著的《欲作家书意万重/信封里的民国系列》中这些书信,拾回那些不小心被搁下的亲情吧!

目录

第一章 一曲离愁,两相别离
  向警予致父母:我们是廿世纪的小孩子
  冼星海致妈妈的信:孩子永远祝福您
  胡适给儿子胡祖望的一封信: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第二章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郭沫若致父母:父母爱男,望勿时以男为念
  闻一多致父母亲:尽忠即所以尽孝也
  陶行知给母亲的信:立志教育,不虚度时日  
第三章 剪不断,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潘漠华致潘纳:给霖弟
  梁启超致子女:给我的孩子们
  瞿秋白致女儿:给独伊
第四章 重重山河,莫忘几行书
  丰子恺致儿女:给我的孩子们
  梁漱溟致梁培宽、梁培恕:寄宽、恕两儿
  何叔衡给儿子的信:人当自力更生
第五章 一生飘零,莫若弗亲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
  老舍致胡絮青:代我吻吻儿女们
  韦素园致德富:真诚无伪,面对人生

前言

  

    当我们第一次感受到父母老了,仿佛一夜间长大。时光匆匆,再也找不回逝去的那些年华,不由得叹一声时间都去哪儿了?
    门前的老树一年年开花、凋落,却只能叹着“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物是人非。那一双双望向远方的眼眸,仿佛在期待,仿佛在哀叹,皱纹爬满的面庞,青丝换作了白发。
    民国时期,烽火硝烟。一曲别离,两相生死,语言已经无法丈量疏远的距离。那一封封家书,寄托着无限的牵挂。一个个温暖的文字,似乎也被赋予了生命,将两颗心紧紧地牵在一起,带走了人世间的冷漠,冲刷了旅途中的尘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民国时期不少著名文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在一个时代中铸就了传奇,但是当面对子女时,所有遥远的光环被亲情剥落,他们只是平凡的父母。为子女的教育,殚精竭虑,倾尽所有。
    历史上的民国,充满着破碎与变革,却也充盈着灿烂的色彩。正是在这个时代,人才辈出,家风家学也是源远流长。
    亲情会让人收起锋芒,变得柔软。像六月里的一阵凉风,吹走了盛夏的炎热,带来舒适和清凉。“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梁漱溟被外界定义成固执傲慢,可谁知道他也是一位温和的父亲,他从不用严厉的话语责罚子女,从不计较得失,他赐予了孩子们完整的翅膀,任由他们翱翔。
    丰子恺说,  “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亲情的柔软,其实就是陪伴,就是你的生活里总有我悄悄投下的身影。
    可温暖而无私的亲情常常伴随着遗憾,亲情里的遗憾之处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减轻他们的牵挂。郭沫若对父母说“父母爱男,望勿时以男为念”,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已是不孝,怎敢再平添父母更多的牵挂。
    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理想,背上行囊,远离故乡。在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思想得到净化的文人,怎么可能苟且眼前的生活?“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闻一多似乎很好地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他将对父母的恩情全部投向国家,可是多少独在异乡的日夜不曾思念远方的爹娘?陶行知将为母亲祝寿的钱投入教育,而为母亲做了一碗长寿面。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盼就是有所作为,不虚度时日,他们做到了,便是尽孝。
    也许亲情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成全。纵然有干般不舍,也会铺平你前进的道路。亲情不同于爱情,它不需要苦心经营,它常常默默地陪伴在人们身边。萧红一生是凄苦的,年幼失母,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尝遍人世冷暖。可是弟弟似乎成了她生命中的一缕暖色,在她病重时,心中还有小小的牵挂,等待着弟弟的来信,一等就是四年。“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残酷的战争,隔断了多少人家。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书信,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亲情,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传承着血脉相通的隽永。翻开这些书信,拾回那些不小心被搁下的亲情吧!

后记

  

    亲情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母亲的唠叨,习惯了趴在父亲略显佝偻的脊梁,习惯了那一丝丝剪不断的牵挂,然后把所有的习惯变成了习以为常。
    亲情是流淌在人身上的血液,它安静地存在却又是必不可少的。词条对亲情的解释为“特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这种特殊的感情绝不以利益为存在根基,亲情有很多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情,子女对父母报恩之情,兄弟姐妹之情。这些感情都是血脉相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平淡而质朴的亲情,不似爱情般轰轰烈烈,不似友情般出生入死。它更多的是成全,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千里送行,只为多看几眼。
    民国时期通讯不便,人们更多的是用书信来交流,用没有感情的文字来拼凑感情,这是多么的无奈。而战争常常使人分隔两地,甚至终身不见。萧红和弟弟之间的书信被外界阻隔,不知道对方生死的心情,又是多么痛苦。
    亲情的相伴后来终于转变成了牵挂,那双布满双茧的手,颤抖地托起信纸,眼里泛着泪光。一封封信传递着子女的平安和成就,算是对两地分隔的一种慰藉。那时候的感情是淳朴的,儿女知道感恩,并把这种对父母的感恩转化成一种动力去报效国家。所以一个国家的胜利,就是许多个家的胜利。
    亲情是不需要被歌颂的,它很平凡,以至于生活中处处可见。当母亲为即将离家的孩子点着一盏油灯缝补衣物时,跳动的火苗印在她的眼里,那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不舍。当熬夜苦读时,母亲蹑手蹑脚地端来消夜,轻轻地放在桌上,又悄然离去的背影;父亲把钱折好放进孩子的口袋,再无多言的黯然。这种爱就是成全,默默陪伴,毫不干涉你的人生。
    少年无知,终无法参透父母之情,而匆忙行走于自己的人生。直到有一天为人父母,才知道曾经的顽劣费了父母不少心思。在外漂泊,感受人世冷暖时才知道亲情最无私。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予的最佳礼物”,丰子恺曾和子女约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报恩全凭自己安心。在这个和平年代,或许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常回家看看。
    亲情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消失,它依旧被祭奠、被珍存,它是一个人曾在这个世界走过的最好的证明和最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