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

  • 定价: ¥48
  • ISBN:978730128776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页数:290页
  • 作者:夏翠翠//申子姣
  • 立即节省:
  • 2018-02-01 第1版
  • 2018-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由国内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专职心理教师夏翠翠、申子姣倾力讲授,从10万个案例中,精选出37个游戏教育典型问题告诉你孩子怎么了?父母应该怎么办!本书采用系统架构+专业知识+接地气方法,帮孩子消除游戏焦虑!

内容提要

  

    为了方便各个年龄阶段的父母阅读,夏翠翠、申子姣著的《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选择按不同的年龄阶段来展开叙述,包括婴儿、幼儿、小学中学和大学五个阶段。在案例解析中,我们首先呈现了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接着进行专业的点评和分析,给父母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各个阶段的结尾都总结了适合该年龄阶段孩子玩的游戏和亲子活动;最后介绍了导致孩子游戏成瘾的家庭有哪些特征,以帮助家长反思。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亲子教育的总体原则及对应的父母自我提升方法。
    本书既是一本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健康使用网络、正确对待辞戏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希望可以在教育孩子方面给父母带来一些启发。

媒体推荐

    游戏成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个孩子是否会成瘾,关键在于父母能否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养育孩子,给予正确的关爱和管教。本书拨开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迷雾,直接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本质原因,并且给父母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本书值得深陷育儿困惑的家长阅读。作者作为北师大教师既有相关理论思考和研究,又从事专业的心理咨询多年,颇具经验。所得从实践中来,定能对实践有益。
    ——贺春兰,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
    作者专业功底扎实,将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念巧妙运用于亲子教育,帮助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发展出有效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方法,以预防孩子游戏成瘾,相信会对现代社会中的父母大有裨益。
    ——方新,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
    在这本书里,每一对父母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读完这本书,你不仅更能理解孩子,也更能理解自己。
    ——简里里,简单心理创始人兼CEO
    作者在儿童青少年网络使用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科研成果有效运用于实践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也回应了当下父母最关心的问题,让广大父母和青少年受益。
    ——张锦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这是本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书。作者既是中国顶尖高校的教师,又从事专业的心理咨询多年,但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有理有据又生动,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本书花了很多心血。我相信只有拥有真心关爱孩子的心,才能打动读者。
    ——程雪,童趣时光亲子俱乐部创始人
    本书按不同年龄阶段呈现案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父母更有针对性的建议,非常便于父母阅读,相信很多父母都可以从中获益。
    ——刘朝莹,亲于教育专家
    这不仅是一本网络和游戏成瘾的预防指南,实际上更是本常见育儿难题的解决大全。每个年龄段让人困扰的育儿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举一反三的实用方法。
    ——王小艾,亲子专栏作者
    非常幸运可以很早读到这本书,不仅快速解决了我家孩子爱玩手机的问题,并且帮助我增进了和孩子的关系。我想跟千千万万的父母说,越早读这本书,你越能轻松应对孩子的成长,加油!
    ——陈洁,热心读者
    读到这本书,恰是我从事游戏研究的第十年整,这本书正是关于游戏的社会态度的变化的绝佳展现。从“游戏成瘾”到“别让游戏毁了孩子”,这其中的进展,正体现了我们开始正视游戏的价值,并力图因势利导,看到其中比较积极的部分。这本书的观点,是国际游戏研究界长久以来的观点:游戏是中性的媒介,可以积极利用。我一直认为游戏之力,宛如大禹所治之水,既可以一漫而冲天下,亦可为人类服务,但关键点在于要疏,而非堵。这本书从婴儿写到青少年,针对不同阶段给父母准备了相应的指导方案,此书的两位作者亦在心理学领域耕耘多年,我相信他们的建议会对广大家长有帮助、有裨益。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而未来我们能有越来越多的同类书籍,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正确认识游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Chinese DiGRA)副会长.游戏与社会研究协会会长、国内第一门游戏研究与游戏化课程讲师,刘梦霏

目录

第一章  小宝宝:远离游戏,是对是错?
  第一节  教出来的“游戏天才”
  第二节  别把手机当止哭神器
  第三节  陪玩时忍不住看手机怎么办?
  第四节  与老人合作带孩子1
第二章  幼儿:适当的游戏,会不会“惯坏”孩子
  第一节  别的小朋友有的我也要
  第二节  要面子还是要规矩
  第三节  我的孩子要比别的孩子强
  第四节  到底能玩不能玩
  第五节  与老人合作带孩子2
第三章  小学:建立规则和培养习惯
  第一节  给孩子买手机是福还是祸
  第二节  定规矩不管用
  第三节  孩子应该听谁的?
  第四节  允许孩子发点小脾气
  第五节  “小霸王”也有“紧箍咒”
  第六节  游戏促成劳逸结合?
  第七节  游戏不是好奖励
  第八节  游戏要拿得起也放得下
  第九节  玩游戏不拖延,写作业就拖延,怎么办?
  第十节  孩子玩游戏入迷,不吃饭怎么办?
  第十一节  要玩就让孩子好好玩
  第十二节  担心停不下来的聊天
  第十三节  别让孩子成为你负面情绪的接收器
第四章  中学:尊重和理解
  第一节  一起玩游戏的不是“狐朋狗友”
  第二节  冲锋陷阵的妈妈和玩游戏的女儿
  第三节  会撒谎的也是“好孩子”
  第四节  没有真正的“坏孩子”
  第五节  游戏——回避内心冲突的办法
  第六节  “游戏王”不一定成绩差
  第七节  孩子在网络上交友怎么办?网恋怎么办?
  第八节  孩子玩游戏不愿意上学
  第九节  孩子马上高考了,却迷上了玩游戏——重大事件与玩游戏
  第十节  色情图片删不删?
  第十一节  “王者荣耀”是电子鸦片吗?
第五章  大学: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第一节  大学生也是“学生”
  第二节  游戏只是“苦情人”
  第三节  手机里的“男朋友”
  第四节  要友谊还是要成绩?
  第五节  游戏总冠军是我的梦想
第六章  “游戏”与“游戏成瘾”是两回事
  第一节  硬币的两面:游戏也有积极的一面
  第二节  游戏设计中的心理“陷阱”
  第三节  “游戏成瘾”的判断标准
  第四节  “游戏成瘾”的四个阶段
  第五节  “游戏成瘾”的家庭特征
  第六节  “游戏成瘾”的治疗措施
第七章  做父母应有的智慧
  第一节  让孩子远离游戏的最好方法,是父母先放下手机
  第二节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幸福的婚姻
  第三节  好爸爸,能和孩子一起疯
  第四节  好妈妈,能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五节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第六节  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第七节  走出教育误区:别让过度比较伤害了孩子
参考文献

前言

  

    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样的场景你一定很熟悉:去朋友家玩,你在和大人说话,小孩子在旁边捣乱,父母通常会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调出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或者是爱玩的游戏;大人聚会,孩子们聚在一起看某个孩子玩游戏,大人们各自刷看自己的手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目前我们正在经历以互联网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让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6~25岁)网民规模已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的85.3%,远高于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0%,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分别为69%和39.5%;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小时,其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6.5%,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中国未成年网民(小于18岁)规模为1.34亿人,未成年网民在家里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为95.1%,明显高于青少年网民的总体水平。除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69.2%以外,未成年网民的其他网络应用使用率均低于青少年网民整体水平,这说明大部分的未成年人使用网络都是在玩游戏。
    庞大的网络游戏使用群体带来了数量不小的、潜在的游戏成瘾群体,这成为青少年学业荒废甚至辍学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家庭矛盾和冲突的重要诱因。
    巨大的潜在游戏成瘾群体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日趋严重,也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强烈的关注。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在咨询中也接触到一部分案例,但主动来访的孩子并不占多数,因为游戏成瘾或者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往往求助动机比较弱,更多是由焦虑的家长来访,或者是劝导来访,甚至强行将孩子带来咨询。
    治疗乱象
    由于游戏成瘾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游戏成瘾的界定和诊断还未完善,故在国内对于网络成瘾或游戏成瘾的诊断和治疗也是乱象丛生。一些青少年因为玩游戏的时间长就被诊断为“游戏成瘾”;不少由亲子关系引发的青少年玩游戏群体也被诊断为“游戏成瘾”;一些机构借机打着“治疗网瘾”的幌子招揽生意……焦虑的家长在这个时候也容易病急乱投医,把孩子送到“军事化”管理的“戒网瘾学校”,以为把孩子送去接受“教育”回来孩子就好了。事实上,关于这些学校的各种问题在新闻中已有报道,这样做不仅没有戒除网瘾,还会让孩子再次受创,甚至会将孩子推向深渊。不过有个好消息是,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这将为未来游戏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规范的依据。
    下面是澎湃新闻网2016年9月22日的一则名叫“戒网瘾学校:1年3万各种‘黑暗体罚’”的新闻报道。
    从2016年2月26日被“设套”抓进学校,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便开始了梦魇般的生活,这个名为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地方成了她人生中“恐怖、自私、失格的牢笼”。
    四个月后,她离开了这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学校。
    记者发现,在她离校后写的日志中,清晰记录了她被抓入校及之后的过程,包括学校教官动辄体罚打骂学生,甚至还要对着便池吃饭。
    ……
    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官网介绍称:“1996年诚信办学,科学施教,已成功帮助7000多名青少年走出成长困扰。济南市教育局唯一登记注册的一家专业戒网瘾学校,目前在校生580多人。”
    ……
    游戏真的是电子海洛因吗?
    游戏成瘾可怕吗?有的家长谈游戏色变,有的老师甚至把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不让孩子触碰。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游戏成瘾可怕,在近几年兴起的脑机制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游戏成瘾和物质成瘾有着相同的脑机制,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者倾向于用“游戏成瘾”这个概念,而不是游戏依赖。但另一方面,游戏成瘾又和物质成瘾不同,它并不像吸毒那样一旦使用就成瘾,绝大部分玩游戏的人并没有成瘾,反而健康地生活着,游戏对人而言还有很多正向积极的作用。导致游戏成瘾的原因是多元和复杂的,有个体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性的因素,这是个体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游戏并非电子海洛因,也并非一沾就会陷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有非常大的引导、预防和改善的空间。
    所以我们建议,家长要注重引导和预防,发现孩子有游戏成瘾倾向时,要及早寻求专业帮助。成瘾后的治疗则是一个集医疗、心理、家庭和学校各方力量的综合合作的过程,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家长的引导和预防——这就需要家长科学地了解游戏和游戏成瘾的特点,并掌握一些有效的亲子教育方法。希望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行为,从心理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帮助孩子。
    本书内容分工
    本书第三、四、七部分由夏翠翠完成写作,第一、二、五、六部分由申子姣完成写作,全书由夏翠翠进行统稿。两位作者均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同时也参与了大量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和实践。
    致谢
    本书的撰写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林冲先生和王薇女士在前期准备工作中的付出,也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胡志峰副教授在前期写作工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曾是和本科生陈云祥、李若璇,他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郑博文,她负责全书的文字梳理工作。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方晓义教授,感谢他多年来在研究过程中的悉心指教和在家庭治疗实践中的督导,同时也要感谢心理学部的张锦涛副教授在参与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与帮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的每个案例均为改编,请勿对号入座。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大部分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实际上是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术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无论是网络成瘾还是网络游戏成瘾,都是同样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本书的表述有时候会使用网络成瘾,有时候会使用游戏成瘾。由于时间和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遗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夏翠翠
    2017年12月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