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治愈之书(美国心理前沿内伤自愈课)

  • 定价: ¥49.8
  • ISBN:978755940518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268页
  • 作者:(美)劳拉·利皮斯...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劳拉·利皮斯基、康妮·布克著的《治愈之书(美国心理前沿内伤自愈课)》是备受欢迎的心理治愈佳作,影响力遍及世界各个行业和领域。佛学大师、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一行禅师大力推荐此书!教育家吉妮·妮卡西、全美奥杜邦协会主席约翰·弗利克、人类学家米娅·埃森施塔特、医学博士迈克·塔、公共律师伊丽莎白·拉蒂默纷纷撰文推荐!
    美国创伤管理研究所创始人劳拉·利皮斯基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疗伤之书,让你收获坚韧力量,在生活、工作、恋爱中应对自如。
    打开心灵枷锁,生出坚韧翅膀。不抱怨,不诉苦,拂去疲惫,抚平伤口,修炼一颗坚韧心。

内容提要

  

    劳拉·利皮斯基、康妮·布克著的《治愈之书(美国心理前沿内伤自愈课)》讲述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拿出一天的时间,安稳地坐下、静心沉思。这一天的时间,世界不会瓦解,工作不会失去,孩子不会在一天内疯狂,恋人不会因此不再与你讲话。
    只是拿出一天的时间翻开书籍,静心沉思,
    永远告别我们心里或大或小的伤。
    我们叫它治愈心灵的一天,好吗

媒体推荐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找到做自己和做事情的最佳方式。
    ——一行禅师(佛教禅宗大师、和平主义者)
    这本书大家都应该人手一本。
    ——吉妮·妮卡西(教育家)
    她让我们所有人去拥抱快乐。
    ——约翰·弗利克(仝美奥杜邦协会主席)
    这本书为我们如何关心他人和爱自己提供了温馨又实用的指导。
    ——米娅·埃森施塔特(人类学家)
    这本书让我们找到了平衡点,内心更为平和安宁。
    ——迈克·塔格(医学博士)
    这本书慢慢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我面对人生悲苦。
    ——伊丽莎白·拉蒂默(律师)

作者简介

    劳拉·利皮斯基,心理学家,美国创伤研究所创始人。劳拉·利皮斯基一生致力于创伤研究,目前她已经是国际公认的顶级创伤管理专家。此外,她还呼吁人们关注公益服务人员的身心康复。在《治愈之书》一书中,她为普通人如何关心他人和爱自己提供了温馨又实用的指导。

目录

第一部分  上帝的伤痕
  第一章  迷失之城
  第二章  穿越痛苦的16条隧道
第二部分  心灵的枷锁
  第三章  自由之光
  第四章  找回每时每刻的自己
第三部分  生出翅膀
  第五章  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
  第六章  北·探索空间
  第七章  东·找准重点
  第八章  南·分享力
  第九章  西·找寻平衡
  第十章  中·焕然一新
第四部分  愈合的力量
  第十一章  了解创伤管理工作
  第十二章  创伤管理的三种层次

前言

  

    悬崖边的顿悟
    “你确定这份创伤救助工作没有影响到你吗?”他问道。
    我们去拜访加勒比海的亲戚。在那里,我们登上一座小岛,攀到悬崖边上。那一刻,全家人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叹着,眺望着远处的大海。眼前是绝美的景致:一望无际的碧水、万里无云的蓝天、清新得令人窒息的空气。站在悬崖边,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里简直太美了!”然后我又禁不住想:“会有多少人从这里跳下去自杀呢?”
    以为身边的亲人会跟我想法一样,于是我就把这问题大声地说了出来。可是我爱人的父亲慢慢转过身,一边看着我一边很诚恳地问了我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他的话让我终于意识到:我的工作已经影响了我的生活。其实,我还有很多话没告诉他:“救援的直升飞机降落在哪里?距离最近的创伤医疗中心在哪儿?病人能顺利从岛上送到医院吗?需要花多长时间?整个加勒比地区会不会就只有一家创伤医疗中心?”我的问题还不止这些。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常常自省的人,但直到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工作是如何深深地改变着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结。
    那是1997年。当时的我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出于个人兴趣,我选择了一份社会救助服务工作。这份工作使我深入了解了很多人,他们或是曾经或是正在经历着不同情况的创伤,比如无家可归、虐童、家庭暴力、嗑药、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等。工作年限越长,我的角色也就换来换去越来越多。我当过急诊室义工、社区义工、移民难民救助者、教育工作者。我还干过一线工人和经理。我从早忙到晚,有时还要经常加夜班。除了我家附近,我工作过的地方遍布美国以及世界的很多角落。
    久而久之,很多亲朋好友甚至是客户开始劝我“抽出时间”去“想点儿别的事情”,或者“不要那么拼命”。但是我都听不进去。那时的我忙于事业干劲儿十足,对这些话置若罔闻,因为我觉得别人体会不到我的乐趣,而且我很肯定这份工作就是我想要的,是我的终身使命所在。当时的我又骄傲又自负,坚信自己这样子挺好。
    所以,那一刻,站在悬崖边上,我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这份工作对我的影响。随后的几天甚至几周里,我开始慢慢想明白很多事情:不是所有的人站在悬崖上都会想着有多少人会跳下去;不是所有人看到满屋子的人和外卖咖啡杯盖子,禁不住想要大喊大叫;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调查约会对象的身份背景;也不是所有的人收到婚礼请柬的第一反应会是遗憾叹息。
    这许多年来,我听了很多的故事,那里有暴虐、死亡、事故和不幸;我看了无数的照片,那里有犯罪现场、丢失儿童和驱逐出境的爱人;我拜访过很多的家庭,想要帮助有需要的人们。换句话说,我见证了无数的痛苦。而我,也终于明白,正是这些伤痛彻底地改变了我。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伤痛在我心里积攒起来,与我如影随形,也因此改变了我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我逐渐意识到,做这份工作,除了满腔的热情和责任感,我身无他物。就像是火点燃了,如果想让火苗慢慢继续燃烧下去,还得有煤。可我一块儿都没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很难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自己的情绪、意识、精神和身体中来。
    无数次经历创伤的体验,把我的心打击得支离破碎,可我非但没去管它,反而把心束之高阁自我封闭起来,这让我越来越自以为是,也就不能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我无法接受自己面对不能掌控的事情时那种痛苦和无力,于是我开始怨恨周围的一切,批判这个无情的社会和不公的制度。我变得越来越武断固执,越来越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我从来没想过我的愤恨可能是由于创伤经历而产生的自我保护,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逃避这些痛苦,更没有发现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恐惧——我原以为只要坚持是非和正义,周围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可现在,我害怕如果一旦没有了这个长久以来坚持的信仰,我将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我所走上的创伤管理之路将我引入了更为复杂纠葛的境地。在这条路上,我身心俱疲,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体力也没有精神再继续走下去了。
    我原本可以不用理会悬崖边上的那些顿悟,因为在我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坚信,只要你够硬气、够酷、够坚定,你就一定能继续坚持下去并打倒一切,而自怨自艾则是弱者的表现。我原来对此也深信不疑,可是当我意识到这些创伤暴露反应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时,我就再也不能对此坐视不理了。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改变之旅,因为我明白,如果想要平衡家庭、社会和我的生活,如果想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敏锐、充满力量,我就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学习新的前进技巧。首先,我要认真对待自身的那些创伤暴露反应问题。其次,我必须学会呵护内心,让受伤的心灵及时得到慰藉,还要弄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换言之,我需要既能经受创伤还能活得精彩。因此,我需要一个新的生命架构——后来我把这个概念总结为“创伤管理”。
    国际观音禅院创始人,崇山行愿大师曾说:“所谓大道,就是放下所有的杂念和偏见。”于是,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学着真诚面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所作所为,学着认真聆听大师、医生、导师、智者以及亲朋好友们的建议和想法,学着寻求帮助。我开始着手清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学着从美与丑、善与恶中找寻生活的真谛,感受大千世界赋予生命的宝贵财富。我开始每日修行,学着认真工作、开心生活,学着让自己以更健全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终于,我意识到,以前的我只是机械性地做着自己的工作,那不是真正的我。而这些年来,在我卸下所有的伪装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在创伤管理工作中面对他人的创伤和痛苦,居然对我们自身和工作会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尽管影响的程度、范围和根源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受到了伤害这个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
    散文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曾说过,美国早期作家、自然主义者和哲学家亨利·梭罗曾被“两种强大却对立的力量撕扯着——享受自然世界的憧憬和改变现实世界的激情”。而我们这本书正是写给那些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希望而努力着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难困苦重重危机,关爱他人守护地球,为的是让它变得更加美好;这本书也同样写给那些经历创伤后脱胎换骨的人们,他们的亲朋好友、同事及周围的一切,都在提醒着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本书将会提醒大家,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应该有选择的权利。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可以让人生绽放异彩,可以做一些对自己对他人都有所裨益的事情。我们既能享受生活也一定可以改变生活。我们展现给世人的是聪明才智,而绝不是挣扎绝望的人生。
    作为本书作者,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传递什么新知识、新信息,相反地,本书只是将数千年来各行各业、各种文化传统以及思想实践中人们所得出的知识经验汇总起来,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美洲印第安人有一种说法,就是婴儿是带着他们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来到这个世界的,只不过在紧张混乱的现实生活挑战中渐渐忘却了自己的天赋智慧,所以他们才会穷其一生去找回曾经的记忆和能力。因此,本书旨在帮助你,我亲爱的读者们,找到回家的路途。你在本书中看到的所有知识其实都曾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而本书只是帮助你找回曾经的记忆而已。

后记

  

    结语  写给读者的话
    不要问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而是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加地活力充沛。找到答案就勇敢地去做吧。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正是那些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人们。
    ——霍华德·瑟曼
    美国神学家、人权领袖
    在太平洋西北地区,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清晨屋外就会结满蜘蛛网。如果不想办法清除这些神奇的小东西,那你就别想出门了。每次突然被挡住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印第安人部落酋长希尔斯所说的:“我们都是同一张生命之网中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踏上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创伤管理之旅时,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之网是如此的庞大、微妙和复杂,以至于我们总是难以理解。
    生命之网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无法真正地参透它,因此也就常常忽略掉一个事实:它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的的确确就是一个整体。仔细观察一下蜘蛛结网,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最纤细的那根蛛丝也会对整个蛛网的坚固性和耐久性产生影响。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努力做到不去破坏整体很重要;努力去保持正能量和身心健康很重要;学会欣赏生命的坚韧和美妙很重要;而清醒地意识到这张网的存在并主动与之保持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会径直忽略掉自己的这张网,错过它的美妙之处,错过沐浴阳光或是采集晨露的乐趣。
    苏格兰裔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曾写道:“当我们想要把某种东西单独挑出来时,我们却发现它总是跟世问万物牢牢地捆在一起,总是无法从它们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挣脱出来。”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果想要消除苦难,我们就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任由那些导致痛苦和毁灭的行为继续下去。我们必须要敞开心扉接受现实,明白自己无法阻止一些物种的灭绝、气候的恶化,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孩子都能远离家暴、远离伤害,或是马上治愈那些受伤的退伍老兵。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希望,看到有一件事情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能够为了自己、他人和这个地球好好地活着,全身心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会带来彻底的改变。它会使我们减轻创伤所带来的痛苦,从沉重的压迫中解脱出来,从而逐渐治愈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是我们可以一点点慢慢养成的。它使我们能够幡然醒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从而抓住机会去真正地改变这个世界。
    但愿我们在创伤管理之旅中,能够不断加深对自己在生活之网中的定位;能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能够始终记得勇气来自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正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所说的:“想要做好事,就要从点滴做起。”但愿我们都能明白,创伤管理让我们先要关心自己,然后才能关爱他人、保护地球;也但愿我们都能乱中取静,苦中有乐,并在迷茫的生命旅程中彼此信任、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