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少年维特的烦恼

  • 定价: ¥20
  • ISBN:978756395836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
  • 页数:169页
  • 作者:(德)歌德|译者:杨...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歌德著,杨武能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内容提要

  

    歌德著,杨武能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了维特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青年,他多愁善感、坦诚可爱、思想偏激。他与绿蒂在一次舞会上相遇,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绿蒂早已订婚,并深爱着未婚夫阿尔伯特。维特无法自拔地坠入爱河之中。这一段从开始就看不到结果的爱情令维特苦苦挣扎,这份悲苦使他几乎无力承受,最后维特抱着“无法为爱而生,也必将为爱而死”的信念,饮弹自杀。

目录

第一篇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五月十日
  五月十二日
  五月十三日
  五月十五日
  五月十七日
  五月二十二日
  五月二十六日
  五月二十七日
  五月三十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一日
  六月二十九日
  七月一日
  七月六日
  七月八日
  七月十日
  七月十一日
  七月十三日
  七月十六日
  七月十八日
  七月十九日
  七月二十日
  七月二十四日
  七月二十五日
  七月二十六日
  七月三十日
  八月八日
  八月十日
  八月十二日
  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八日
  八月二十一日
  八月二十八日
  八月三十日
  九月三日
  九月十日
第二篇
  一七七一年十月二十日
  十一月二十六日
  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七七二年一月八日
  一月二十日
  二月八日
  二十七日
  二月二十日
  三月十五日
  三月十六日
  三月二十四日
  补记
  四月十九日
  五月五日
  五月九日
  五月二十五日
  六月十一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七月二十九日
  八月四日
  八月二十一日
  九月三日
  九月四日
  九月五日
  九月六日
  九月十二日
  九月十五日
  十月十日
  十月十二日
  十月十九日
  十月二十六日
  十月二十七日
  同日晚
  十月三十日
  十一月三日
  十一月八日
  十一月十五日
  十一月二十一日
  十一月二十二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一月二十六日
  十一月三十日
  十二月一日
  十二月四日
  十二月六日
编者致读者
  十二月十二日
  十二月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日
  可尔玛
  利诺
  阿尔品
  夜里十一点过

前言

  

    漫话《维特》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毕生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一笔光辉巨大、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
    1774年,歌德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这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不仅使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因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还将一向被人轻视的德国文学提高到了与欧洲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在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问世前.歌德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便一直作为《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
    影响如此巨大的《维特》是部怎样的书?这部书有何价值与意义?
    《维特》是一部规模不大的长篇小说,特点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女友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后记,中间也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尚有一段“编者”的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可谓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也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灵魂。稍后,他又在参加舞会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却仍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去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又代替了宁静,失望又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里当秘书,一开始总算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偏狭迂腐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有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了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做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青年的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人尽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真恨不得抓起刀来,刺进自己的心窝里去”。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懒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也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
    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他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
    ……
    正如只需一点火药线就可引起一个地雷爆炸似的,当时青年的身上已埋藏有厌世的炸药,所以这本小册子在读者群众中引起的爆炸分外猛烈……”
    等到欧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革命高潮时期,《维特》便不再时兴了。于是海涅在1842年写的《倾向》一诗中劝诗人“别再像维特那样呻吟,因为他的心只为绿蒂燃烧”。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更把《维特》贬得无以复加,干脆称维特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傻瓜”。因为当时的青年不再是哭哭啼啼的厌世者,他们已成了举起剑与火焰来进行斗争的战士。
    同样,《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飙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个性解放乃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
    其次,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小说”。《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人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婉凄绝。此外他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春风啊,你为何将我唤醒?……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是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不见我的踪影……”莪相的这几句哀歌,由即将离开人世的维特念出来,不正成了他自己的凄凉心境与悲惨命运的真切写照了吗?在《维特》中,类似这样能给人以诗的回味的段落,不胜枚举。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似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