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浮士德(上下)

  • 定价: ¥49.8
  • ISBN:978756395839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
  • 页数:519页
  • 作者:(德)歌德|译者:杨...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集歌德创作和思想大成的诗剧《浮士德(上下)》是歌德富有可读性的代表作,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至爱,也是广大读者家庭藏书的必备品。
    这部作品几乎融人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前后耗时60多年,先后出现了多个文本:歌德首先创作出《浮士德初稿》,然后在1806年完成《浮士德悲剧第一部》,最后完成《浮士德悲剧第二部》。依照记载,《浮士德悲剧第二部》到1831年终于大功告成,但是在歌德死后才得以出版。
    《浮士德》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全部过程。

内容提要

  

    《浮士德》是歌德取材于民间传说、倾六十年心血创作的长篇诗体悲剧,被称作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书中,为探求人生意义,浮士德与魔鬼糜非斯托签约,以灵魂换取青春,他追求过知识、追求过爱情、追求过美、追求过建功立业,最终顿悟: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目录

献词
舞台上的序幕
天堂里的序幕
悲剧第一部
  夜
  城门前
  书斋
  书斋
  莱比锡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
  巫厨
  街头
  黄昏
  散步
  邻妇家
  街头
  花园
  园中小亭
  森林和岩洞
  格莉琴的卧室
  玛尔特的花园
  井旁
  内外城墙之间的巷道
  夜
  大教堂
  瓦普几斯之夜
  瓦普几斯之夜的梦
  晦暗的日子
  夜,旷野
  监狱
悲剧第二部
  第一幕
    风景优美的野外
    皇城
    宽阔的大厅
    御苑
    阴暗的走廊
    一排灯火辉煌的厅堂
    骑士厅
  第二幕
    高拱顶的哥特式房间
    实验室
    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
    珀涅俄斯河上游
    珀涅俄斯河下游
    珀涅俄斯河上游
    爱琴海的岩湾
  第三幕
    斯巴达,墨涅拉斯的王宫前
    城堡内院
    阿尔卡狄亚
  第四幕
    连绵的群山
    前山顶上
    伪帝营帐
  第五幕
    旷野
    宫殿
    深夜
    子夜
    宫中宽广的前院
    埋葬
    高山深谷
附录1:
  宇宙和人生预言和寓言——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上)
  “浮士德精神”与西方近、现代文明——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
附录2:
  何止“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别解与反思

前言

  

    说不完的《浮士德》
    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的诗剧《浮土德》,是一部旷世不朽的巨著和杰作。它在问世后的近两个世纪里,先在德国、继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不仅一再地翻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每一个文化稍微发达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不止一种译本,研究它的著作、论文也成千累万,汗牛充栋。人们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带着不同的审美眼光对《浮士德》进行观察;而这部杰作呢,就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体,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而变化,永远闪射着美丽迷人的异彩。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像《浮士德》这样长久地保持着巨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经典作品,在德语文学真是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学也屈指可数。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得烂熟。马克思早年写过一部命运悲剧《兰尼姆》(未完成),其主人公贝尔蒂尼就被认为是“《浮士德》里的靡非斯托裴勒司(魔鬼)苍白无力但可辨认出来的翻版”。他在自己的论著里还经常引用《浮士德》,或者巧妙地借用书中形象,或者创造性地发挥书中的思想。他特别欣赏靡非斯托冷峻尖刻的嘲讽,曾让这个魔鬼现身说法,帮助揭示金钱、货币“带来邪恶堕落”和“助长异化现象”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列宁同样非常喜欢《浮士德》。他流亡国外时只带了两本文学书籍,其中一本就是歌德的这部伟大诗剧。他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也经常读它。除去革命导师,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如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他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诚然,对于歌德的《浮士德》,近两百年来并非只有推崇和赞美。特别是在歌德逝世后不久的19世纪中叶,特别是对诗剧的第二部,批评和贬斥真不算少。甚至有些原本十分景仰老诗人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赫勃尔、默里克、凯勒以及海涅等等,也不完全理解这部巨著,也参加了批评者的行列。但是,时代的前进,研究的深入,渐渐消除了好心人的误解和反动势力(如德国的纳粹“理论家”)的曲解,使《浮士德》像一座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宝藏,终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珍视。
    《浮士德》对于后世作家们的影响,更非同一般。海涅、拜伦、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等大诗人大作家,都写过类似题材或主题思想的诗剧;平庸之辈的仿作更不计其数。到了20世纪,在《浮士德》启迪下写成的作品仍不断出现,其中最著名的为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浮士德博士》(1949),卢那察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1918),高尔基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7—1937)以及法国杰出诗人瓦雷里的戏剧片断《我的浮士德》(1940),等等。在中国,一提起《浮士德》,人们自然会想起文学巨匠郭沫若,因为他不仅是这部世界名著的译者——俄译本则出自著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笔下——而且本身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也深受《浮士德》的影响。
    诗剧《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计12111行,篇幅虽不算小,但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却几乎无限、无穷。何以会如此?原因在哪里?
    原因首先在作品本身无比丰富、异常深邃、复杂而又多层面的思想内涵。是的,它是如此丰富、深邃、复杂而又多层面,以致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读者,人人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以至一代一代的研究者,对它总是说不完、道不尽。
    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354~430)在其所著《基督教教义》一书中,曾引用下面这首中世纪广为传诵的小诗,来说明、归纳《圣经》诠释工作的繁难和艰辛——
    字面意义多明了,
    寓言意义细分晓,
    道德意义辨善恶,
    神秘意义藏奥妙。这个古老的四重意义说,今天仍受到西方现代阐释学的重视,对我们阅读、理解和欣赏一些内涵丰富、深邃的文学作品,也确实不乏启迪、指导作用。试想堪称经典的文学巨著,哪部不是多义的呢?
    然而,要想诠释“世俗的《圣经》”《浮士德》,仅有奥古斯丁的四种意义说似乎已经不够;它有着更多更深的含义。
    ……
    就其故事内容,我们可以把《浮士德》简单地归纳为:一出悲剧,两个赌赛,五种追求。我们在上边说了,浮士德博士被天主和魔鬼看作是世人或者说人类的代表,事实上歌德也是这么看的,我们同样不妨这么看。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浮士德博士的五种追求——加上他在与魔鬼打赌前对知识的追求——就象征着人生一个个不同的境界;而其中最有意义和最崇高的追求和境界,就是投身于替大众谋幸福的事业。悲剧主人公获救升天的乐观结尾,就象征天主也即作者歌德对于人类光明未来的预见。《浮士德》的重大思想意义和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魅力,正在于这积极向上的、富于人类精神的人生追求,正在于这高瞻远瞩和富有现实意义的对于人类未来的预见。
    笔者无意以太多的唠叨和先入之见,破坏读者的钻研与发现之乐,更何况面对的本是说不尽的《浮士德》。因此,对这部诗剧的介绍也就只好挂一漏万,在此打住。
    德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汉斯·马耶尔说:“歌德的伟大始终是和他的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学者干脆讲,谁不懂德语,谁就别想欣赏歌德和他的《浮士德》。这意思就是:《浮士德》不可译。或者:通过译本读《浮士德》,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也证明,这话不无道理。
    但是,非德语国家的人士并不因此就真的不读不译《浮士德》。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我国已出现近十种《浮士德》译本。其中,早期的郭沫若译本和周学普译本,现今的董问瞧译本、钱春绮译本、绿原译本和樊修章译本,虽难尽善尽美,却也各有千秋,都为《浮士德》在中国的接受起过作用,做出了贡献。
    笔者在跟随冯至老师研究《浮士德》和学习前辈名译的基础上,前些年接受出版社约请,不揣浅陋,不畏困难,又重译了《浮士德》这部“智慧之书”,因为它实在值得一读再读,一译再译,也经得起一读再读,一译再译。可尽管是重译,我在实际工作中碰见的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所耗费的精力和心血仍然难以数计。
    至于《浮士德》的这个新译本成败如何,则只有诚恳地期待着广大读者做出品评,衷心地欢迎同行的专家和师友给予指正了。
    说不完的《浮士德》!旷世不朽的《浮士德》!为了我能翻译和出版这部大书,在我的译本重版之时,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我已故的冯至老师,感谢所有给过我支持、帮助和教诲的家人、朋友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