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身外之海(精)

  • 定价: ¥49
  • ISBN:978753021781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
  • 页数:285页
  • 作者:李唐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1-30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身外之海(精)》是90后一代崛起的文学新声音、“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小说奖得主李唐著的长篇力作。
    看似张扬自我的90后,其实迎头撞上了个体最为渺小的时代。
    每个人的身外,都隔绝着一片海。但有时,我想伸出手,去够到你。
    这是一本孤独而真诚的小说。满是少年人孤单又热闹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冷而开阔、充满异质感的神秘世界,映照出“残缺”的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
    它包含了超现实、黑色幽默和诗意想象,既是一个极具可读性的奇幻故事,也是一场沉静的思考之旅。我们那些日常中朦胧的苦恼,在这个故事里伸手可及。
    格非、阿乙、徐则臣、杨葵、邱华栋一致推荐!

内容提要

  

    李唐著的《身外之海(精)》讲述的是我想起了离开父亲后,生活在城市中的日子。那些年,我每天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坐车,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日复一日。慢慢地,我觉得心中变得空空如也,曾经坚固的东西不经意间像是被河水冲刷干净了,尽管我没法说清它们究竟是什么。我很恐慌,我发现再没有什么值得我去坚守。生活波澜不惊,却让我丧失了最宝贵的东西。
    现在,我是镇上唯一一名警察,终日无所事事。业余时间,我喝酒,写诗,听爵士乐,偶尔练习萨克斯,见少量的朋友,说不多的话,喜欢药房的一个女孩。直到一天,有人报案,说遇见了一头会说话的狼……

作者简介

    李唐,小说家、诗人。
    1992年生,14岁开始创作诗歌,18岁开始写小说。曾获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中篇小说奖、“台湾X19诗奖”首奖。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天南》等。已出版小说集《我们终将被遗忘》。

目录

正文

后记

  

    完成一部小说的感觉就如同好朋友的聚会终要散场。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内心除了如释重负外,更多的是伤感。我还记得当我写下第一行字,我来到他们中间——书中可爱的朋友们紧紧围绕着我。我和他们一起经历了一段美妙的旅程。当然,共处的过程中也有折磨、纠结和不信任,甚至也曾想要放弃。可是我知道,我信任书中的每个人物,反过来,他们也会信任我。正是这种书写者与人物之间的信任感,推动我走到了结尾。
    然后便是不可避免的分别。毕竟,世界上不存在永不完结的小说。当信任感建立后,或许每个书写者都想将之无限延长,为的是推迟分别的时刻来临,有时甚至不惜延长为自己的一生。正如普鲁斯特、穆齐尔和曹雪芹,他们将生命完全融入精神的创造中,一生只为完成那一部承载生命体验与自我期待的巨著——这或许是每个作家都曾有过的理想。
    作为一名书写者,我知道这本书仅仅是个开始。我在书写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寻找值得信赖的事物。这个过程并不封闭,相反,它将走向开阔,与外部世界形成有趣的呼应与融合。在如今的时代,各种艺术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融合”,文学当然也不会例外。
    影像、绘画、音乐、哲学、文学、科技……说到底,所有的艺术到最后都殊途同归。他们可能是音乐家、画家、作家、电影导演,但当艺术水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往往是相同的——这也是我想要努力达到的状态。一幅画,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篇小说,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内部的核是一致的。当村上春树在爵士乐中寻找到写作的韵律;当大卫·林奇站在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前;当鲍勃·迪伦第一次读到迪兰·托马斯的诗篇……这一切场景都汇聚成了一个个光点,超越了时间、国家、地域与语言,变成了整个当代艺术书写的一部分,变成了整个人类精神创造的一部分。生活在如今的时代,我们的创作究竟与前人有何不同?我想,或许可以从中寻找到某些答案。
    诚然,时代的进步挤压着艺术空间——曾经模糊不清的东西逐渐可以被科学和心理学解释,艺术的表达似乎不再重要。但我仍然相信“启示”的存在。正如在最终确定书名的前一天,我读到了废名的诗《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我被其中“身外之海”的意象打动了。这本小说的发生地就是一个沿海小镇。身外之海,包含了“人”与“海”的对照,同时冥冥之中又有什么东西将二者连结为一体。我对这个有着沉思意味的象征非常着迷,并且坚定地认为这首诗的出现是某种“启示”——否则为何在我为书名困扰的几个月里它都没有出现,却偏偏出现在决定书名的前一天呢? 这样的“启示”遍布又隐藏在生活中。我们当然可以将之解释为偶然现象,但我更愿意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神秘,而“神秘”正是艺术的源泉。我无法想象一个毫无神秘感可言的世界会有艺术的栖身之地。 最后,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诞生付出了辛劳的编辑、朋友与前辈老师们。当我进入到出版业并出版了自己的书,才真切地了解到一本书从选题到最终出版,其间有多少不易。但我也时刻感受到温暖,因为我看到在这个“从无到有”犹如变魔术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独自在战斗。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