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史学理论

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精)

  • 定价: ¥98
  • ISBN:9787100153928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务馆
  • 页数:440页
  • 作者:陈其泰
  • 立即节省:
  • 2017-11-01 第1版
  • 2017-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陈其泰著的这本《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分上下两编内容。上编“传统史学与民族文化创造力”,主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历代传诵的名著所体现的杰出文化创造力;二是《国语》这部“准经典”著作的史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以及儒学理性精神在乾嘉时期的发扬;三是《史通》和《文史通义》这两部史评名著的非凡建树。下编“时代新课题与学术新探索”,主要讨论两方面问题:一是晚清时期今文公羊学盛行、《射鹰楼诗话》、《日本国志》、《国闻报》与民族危机深重、探索救亡道路的密切关系;二是20世纪中国史学影响最为巨大的“新史学”流派(梁启超、萧一山是主要代表人物)、新历史考证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取向、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内容提要

  

    《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共十二章,论述了有关中国史学发展诸多重要问题:有关于史学名著《史记》《史通》等成就的阐发有关于学术思潮变迁的追踪、分析,有关于重要史实的考订辨析,也有关于某些时论的学术争鸣。贯穿全书的学术旨趣是,贯通上下的研究,抓住史学史进程的关键之点;阐发史学名著内容的精深和编纂方法的高超;深入发掘和着力弘扬蕴藏于史学名著之中的民族文化伟大创造力。全书反映出作者陈其泰以“历史传承与中华民族精神”为主线来考察中国史学演进路径的新视野。

作者简介

    陈其泰,广东丰顺人,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陈其泰史学萃编》(全9卷,即出)、《中国史学史·近代卷》、《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分获北京市第九届、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发表论文、文章约300篇。

目录

上编  传统史学与民族文化创造力
  第一章  《国语》的史学价值
    第一节  《国语》的史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  “记言”史书的成功创设
  第二章  司马迁著史的杰出创造力
    第一节  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
    第二节  世家:“应另换一副眼光读之”
    第三节  体圆用神:《史记》编纂体例、结构的匠心运用
    第四节  “画龙点睛”:《史记》议论的运用
    第五节  《史记》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三章  《汉书》:继《史记》而起的巨著
    第一节  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
    第二节  《汉书》对《史记》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
    第三节  浓墨重彩:班固如何书写武帝时期历史
    第四节  《汉书》与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
  第四章  《史通》: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第一节  总结史书流变和编纂体例得失
    第二节  刘知畿的理论批判精神
  第五章  儒学理性精神在乾嘉时期的发扬
    第一节  诠释“儒学理性精神”重新审视“乾嘉学术”
    第二节  乾嘉学术名家对儒学理性精神的发扬
  第六章  章学诚的学术创造精神
    第一节  开阔的学术视野
    第二节  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下编  时代新课题与学术新探索
  第一章  晚清今文公羊学盛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第一节  时代剧变呼唤倡导改制变革新学说
    第二节  改造传播公羊学说探求救亡革新之路
  第二章  时代剧变与学术的新探索
    第一节  《射鹰楼诗话》的诗史价值.
    第二节  《日本国志》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三节  《国闻报》与晚清新思想的传播
  第三章  梁启超:近代学术文化的奠基者
    第一节  近代学术文化的奠基者
    第二节  梁启超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  萧一山与清史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萧一山历史观的跃进
    第二节  《清代通史》对传统史表的成功运用
  第五章  新历史考证学的学术路向
    第一节  新历史考证学兴起的学术文化条件
    第二节  新历史考证学家治史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把新历史考证学推向新境界
  第六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珍贵的思想遗产
    第一节  “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第二节  实事求是优良学风及其经受的严峻考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