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再见故宫

  • 定价: ¥49.8
  • ISBN:978710806132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29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紫禁城作为至今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吊古凭今的一条线索。站在故宫的任何一处,似乎都在跟历史进行对话,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弥漫着先人的气息,不由得让人追念、怀想。正是出于这样的感怀,安意如著、李少白摄的《再见故宫》试图将心比心,还原出厚重的历史背后,明、清两代帝王鲜活的情感世界。

内容提要

  

    再见,亦是相见。这是走回紫禁城的路。安意如著、李少白摄的《再见故宫》以故宫为经,以明清历史人物为纬,于时空交错中编织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它是地图,如数家珍般解读故宫的每个角落;更是历史,作者以其一贯的细腻笔触体察入微,于人性深处鲜活地还原出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

目录

序  旧欢如梦
第一品  奈何
第二品  涟漪
第三品  遗恨
第四品  秉政
第五品  哀荣
第六品  盛衰
第七品  凄怨
第八品  悲凉
跋  山河岁月

前言

  

    再见故宫
    这本书要交给三联再版,题目还是用了《再见故宫》。
    再见,有时候是“告别”的意思,有时候又是“再次相见”的意思。
    无论怎么理解,都契合我对故宫的感情。
    我想说的话,还是渗透在行文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于是我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修订了一遍。像如意馆的画师绘皇居,亦如江南的绣娘飞针走线绣出一幅紫禁金銮图。只有这样,才能理清我对它丝丝缕缕的感情。
    昔年那些赫赫有名的皇城宫阙,如烟云般消散。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无一例外地在光阴中倾颓衰败,或干脆毁于战事人祸,成了遗址、废墟,而今我们能看见的最大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群,只剩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我心中的紫禁城,跟现实中的略有差别。
    它不仅仅是从天安门、端门、午门开始的,沿着中轴线次第展开的恢宏建筑群,它更是一个与人有关的存在。
    无论站在故宫的哪一处,我想到的首先是人。我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样子,再用心一点,我还能揣想出他们昔年生活的动静和痕迹。这些人,已经离开了百余年。无论是有名的、无名的,男的、女的,都一样。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其二》)
    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大都是不快乐的。巍巍宫墙禁锢了他们的一生,重重宫门断绝了关于远方的念想。
    它这么大,又这么小。
    朱红炼狱,珠玉为枷。
    一生之中,再无别处可以栖息。
    哪怕脚下是万丈深渊,无间地狱,也要咬紧牙关前行。只有死的时候,才是暂时的了结。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即使安稳荣宠也是暂时的,镜花水月一场空。紫禁城的残忍是它能将所有人都变成囚犯,变成面目相似、悲喜莫辨的人。入此官门来,你原先是谁,是怎样的心地,都不再重要。
    这是个铁血的竞技场,弱肉强食。向死而生是唯一法则。有情有义的人,死得当然快。自命理智无情的人,也活得了无意趣。任你是善是恶,是绝顶聪明,是谋略过人,还是铁血无情,都不能成为保障安全和成功的基础。
    紫禁城高高在上,如无情天地。美的产生,美的消亡,生命的无常,都是弹指须臾的事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小到每个生命个体,大到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都在它处变不惊的容纳下。哭也好,笑也罢;成也好,败也罢,是位尊九五,还是红颜枯骨,在它看来皆是自然寻常。人在这里,与一草一木、阿狗阿猫并无区别。
    那日从寿康宫出来,殿前有一株老树,在冬日的天空下看起来分外寂寥。我站在阶前,仰头看四角红墙围住的天空,突然觉得异常悲凉。年年岁岁困居于此,这宫殿虽富丽异常,住久了也是清寒。
    以一个古代女人所能奋斗的最高标准来看,曾居住在这里的乾隆生母——钮钴禄氏崇庆皇太后是成功的,乾隆为她九上徽号,陪她四下江南。外享街衢巷舞的万寿庆典,内享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康熙都亲口赞她为“有福之人”。她寿数也高,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太后之一,可谓福寿双全了。
    可是,那又怎样?
    从豆蔻年华开始,被囚禁了一生,直至青春耗尽,依然无复自由。纵然成了最后的胜者,富贵已极,又有何意趣?争伐一生,获得一隅终老之地,独守清官冷殿,默对暗月残星,听更漏,数流年,回望前事,恍如前生。
    纵然曾有一星半点爱意,有后来的半世尊荣,这样的日子,如何能算得上称心如意?不过是“认命”二字罢了。
    这里是她的牢笼,亦是她的家,有她的夫与子,这里构成了她全部的世界。除此之外,再无别处可去。
    关于故宫,每每提笔,我都有很多话想说,每到落笔,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美色终归萧瑟去,待得霜雪染白头。”埋鼻了无数人青春和念想的紫禁城,是这般让人心灰意冷,将浮华看化。
    但它又有许多故事,不得不说。

后记

  

    山河岁月
    贝托鲁奇在《末代皇帝》中安排暮年的溥仪以游客的身份重返紫禁城,再登太和殿,这自然是虚构的。我不知道,假如真有这种际遇,溥仪会是怎样的心境。
    他回想、沉思,记起了很多很多值得或不值得一提的事。它们彬彬有礼地造访了他,又姗姗离去。
    回首来时路。走出紫禁城的路太短,走回紫禁城的路又太长。所谓白云苍狗,世事如幻,一生到头,阅尽世事铅华。万千哀凉俱化静水,若有感慨,终不过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推着自行车走在街上,一群狂热的革命小将高呼着口号迎面走来。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个场景,不知此情此景,在垂垂老矣的溥仪听来、看来,是何种滋味?
    也许,他会想起1908年12月2日那个寒冷的早上举行的登基大典。年仅三岁的他,被折腾得够呛,忍饥挨饿受累,坐在太和殿空荡荡硬邦邦的宝座上,面对着御座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不理会阶下群臣山呼万岁之声,哭闹不休:  “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安抚他说:“快好了,快好了!”却被以讹传讹成“快完了,快完了!”。
    也许,是心如静水,波澜不起。以一颗倦心、一双老眼来看待时代所谓的风云变幻,怕是会暗自失笑吧!纵是绝代强人又能骄横几时?君不见,秦皇汉武、成吉思汗俱往矣,数尽风流人物,终不过雨打风吹去。没有人会在意一位逊位君主的孤独。他形单影只,像一只远去的秋鸿,从历史角色中退出,卸下一身包袱,成为历史的旁观者。
    他死于1967年,那场浩劫开始不久,也算是死得及时,死得其所。
    一世清浅,一世沧桑,一世匆匆。到头来埋骨沉沙,殊途同归。
    斯人纷纷,潮来潮去,那紫禁城依旧矗立在红尘深处,印记鲜明。
    金水桥边金乌西坠,那红墙黄瓦的禁地是他永远也回不去的家,亦是他曾经想逃离的囚牢。对于三岁就生活在紫禁城中的溥仪而言,紫禁城已经融入他的呼吸与生命。
    有人说,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离开你曾住过、爱过、恨过、深埋你很多过往的地方,不要慢慢地离开,一定要迅速、果断,来不及回望。因为,日后的回忆会纠缠你一次次重返故地。
    时,天似碧玺,月如翡翠。
    岁月流逝永不停歇,寂静深长。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孙髯翁《大观楼长联》)
    旧欢搁浅,旧梦还新。
    再见,故宫!这世上有什么敌得过时间?所有的荣耀、辉煌、屈辱、悲凉,都融入沧桑。 多少欲说还休事,尽付与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