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

  • 定价: ¥58
  • ISBN:978751651422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航空工业
  • 页数:432页
  • 作者:戴逵贤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关于朝鲜空战,戴逵贤著的《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这本书里有——
    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曾经以为自己知道的。
    65年前新生的志愿军空军在“能打仗、打胜仗”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为我国国威、军威的提高,国力、军力的昌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奠定了和平崛起的基石。
    65年后的今天,中国空军某种意义上又面临60多年前一样的历史挑战!这也是我们这个正在崛起的民族遇到的挑战!这本回望历史的书能拂去岁月的尘埃,让那些确凿无误的事实、依然有效的逻辑、栩栩如生的生命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助力我们这个民族赢得挑战。再一次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内容提要

  

    1950年12月到1953年7月的2年8个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朝鲜上空与美国空军进行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然而,凭借着惊人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驾起了最先进的战机,一飞冲天;进行了大规模的空战,一鸣惊人。做到了勇气与智慧的高效复合,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辉煌战果,获得了史诗般的胜利!《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作者戴逵贤经过大量的走访和翻阅资料,以热情洋溢的笔调,翔实地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刻画了一个个面目鲜活、有血有肉的志愿军空军的英雄形象,集中展现了志愿军空军为祖国和人民甘洒热血的爱国精神。本书深入浅出,细节丰富生动。可读性极强,适合历史、军事、航空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戴逵贤,天津市人,高级编辑职称,纪实文学作家。曾在空军服役多年,转业后在天津广播电台工作。著有《最初的导师》、《中日空战记》,主创27集电视纪录片《人间正道》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朝鲜半岛起战火
  金日成与李承晚的较劲
  美国人怎么说
  中国人怎么办
  苏联人很纠结
第二章 久有凌云志
  梦想始于童年
  天上掉下个“列宁号”
  中共第一支航空队伍
第三章 难忘东北老航校
  提出组建红色空军的第一人
  一支捡“垃圾”的部队
  “鬼子”飞行教官
第四章 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空军主帅的不二人选
  人称“雷公爷”的霹雳战神
  说一不二的黑虎将军
  军长当旅长使
第五章 “我等着你的空军呐”
  战火逼近国门
  急盼我们的空军
  志愿军司令部被美机轰炸
  毛岸英的身后事
第六章 运筹帷幄的空军之父
  志愿军空战总导演
  开国空军上将刘震
  绕不过去的王秉璋
  大将军战果赫赫
  将军文武双全
第七章 雄鹰第一师
  首任师长方子翼
  小试牛刀初战3比0
  求战心切出师不利
  报这“一箭之仇”
  首任空一师师长邹炎
  作出特殊贡献的耀先
  特等功臣逯松亭
  好双机褚福田、赵计良
第八章 横空出世的王牌空三师
  “你们真给我长脸啊”
  小兄弟变为老大哥
  再战开局失利敌变我变
  空军王牌雄师当之无愧
  空军政委高厚良
  传奇飞将军林虎
  豁出命来救战友的杨振玉
  飞将如云将星闪耀
第九章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里的那202座坟茔
  特殊规定让苏军飞行员很受伤
  志愿军空军老兵记忆中的苏军飞行员
  总还有人在惦记着你们
第十章 麦克阿瑟与远东空军
  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
  空军司令斯特莱梅耶的忧郁
  范登堡派来了奥托·威兰
第十一章 难得的“第一”
  第一个击落美机的猛汉
  第一王牌飞行员赵宝桐
  第一个夜航空战击落美机的侯书军
  第一位特等功臣华龙毅
第十二章 孤胆英雄刘玉堤
  艰难的起飞路
  首战也是3:0
  虎胆龙威独闯敌阵
  简单生活身体健康就是幸福
第十三章 威名远播的王海和王海大队
  空战成了空忙真抬不起头
  有勇有谋敢打善斗的王海大队
  王海和他的铁杆僚机焦景文
第十四章 英雄的空中指挥员
  3团两任牺牲的团长赵大海和陈亮
  舍身勇士樊玉祥
  孟琎的悲壮一击
第十五章 轰炸大小和岛之战
  首战告捷震惊美军
  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十六章 击落美国空中霸王的张积慧
  戴维斯的终结者
  勇敢加技术就能打胜仗
第十七章 僚机亦英雄
  舍身救长机的范万章
  神炮手僚机罗沧海
第十八章 “长空铁拳”空十二师
  领头的“鹰王”郑长华
  空中猛虎鲁珉
  好一个仗义的山东汉子
  穿着凉鞋夜空歼敌
  空十二师参战官兵讲述的亲身经历
第十九章 战绩不俗的空十五师
  “蜂王”吴胜凯
  第一次参战,2大队打了个“光头”
  我要当“蜂王”
  半世纪后证实他击落“三料王牌”
  第一次空战落地后他哭了
  以后六次升空 八次开炮
  48年后的嘉奖令
  跛腿飞将军孙忠国
  韩德彩真精彩
  费席尔是这样被击落的
  很有故事的费席尔
  我军翻译的回忆
  韩德彩的空战经历
  难忘苏联师傅和机械师
第二十章 曾经的光荣与辉煌
  两度入朝的空六师
  连续17个月空战的空十七师
  首战受挫的空十四师
  后来成为霹雳雄鹰部队的空十八师
第二十一章 无名英雄的记忆碎片
  17岁机械师的回忆
  特殊的机场的跑道
  悲伤压倒欢欣但也假装坚强
  住在庙里的兵们
  16岁机械师安邦回忆朝鲜空战
第二十二章 钢牙利爪的“凤”
  自我揭“丑”的大将风度
  善学习敢创新的飞将军
  感受只有一个字:累!
  两个“空军军头”
  无情未必真豪杰
第二十三章 赴东北寻踪觅迹
  探访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鸭绿江断桥还记得
  首战英雄今还在
  拜谒苏军烈士陵园
后记

前言

  

    在现代战争史上,中国空军有两次对外作战的经历:一次是1932年2月到1945年8月的近13年6个月里,国民党空军对日本侵略者的空战(拙作《中日空战记》已由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另一次是1950年12月到1953年7月的2年8个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朝鲜上空与美国空军的对决。两次空战都显示出中华男儿的血性、刚毅与智慧,都可以称为史诗般的重大历史事件。古今中外,历史的重大事件,都是由当事人“导演”和“演出”的。
    无私为人日大仁;舍己为人日大勇。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有担当的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对于他们这种慷慨赴死的大丈夫气概,后人不应该冷漠淡忘:对于他们的英勇战绩我们不能够轻描淡写;对待英勇捐躯的烈士更不可以不敬甚至蔑视。
    中美空战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我们的空中勇士所面对的是一支在太平洋战争中遭遇毁灭性打击而又奋起反击,并最终用勇气和力量战胜疯狂的日本人的军队:那是一支在中国战场上牺牲上千名飞行员,建立驼峰航线投送大量战略物资,并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的军队。他们有着几千架战机,有许多飞行上千小时的王牌飞行员。而我们开始仅有米格一15飞机54架,飞行员58名,平均只在米格机上飞行了22个小时,没有任何作战经验。他们连驾驶都很生疏甚至跟不上编队,多数人没有开过炮,连地靶都没有打过,开始还需要在友军带领下学习空战。他们的文化基础和身体素质都不算高,但他们大多经历过战争,是战斗英雄和骨干。他们的生活、学习、训练充满了苦和难。但他们乐观、积极、向上,以生命的精彩和青春的张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驾起了最先进的战机,一飞冲天;进行了大规模的空战,一鸣惊人。做到了勇气与智慧的高效复合,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辉煌战果,获得了史诗般的胜利!
    在抗关援朝作战中,我志愿军空军共击落美空军、海军飞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我空军共被敌机击落231架,牺牲飞行人员116名,其中有正副团长8名,空勤主任3名,正副大队长9名,正副中队长14名,其他空勤人员82名。这是一段永远无法忘怀的历史。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丰碑。志愿军空军在“能打仗、打胜仗”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为我国国威、军威的提高,国力、军力的昌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奠定了和平崛起的基石。
    抗关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说:“它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场战争所激发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魂魄: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动力!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共缔结过1175件约章。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涉及割地、赔款、租界、驻兵、关税、法权,势力范围林林总总,将中国层层锁定,成为全球大小国家任意欺凌的对象。民国时的记者黄远庸(笔名远生,有“民国第一名记”之称)曾有如下评论:“一国受人欺凌至此,吾人真乃生不如死。”
    百多年来,中国这片充满苦难的大陆,一刻也没有停止它对梦想与光荣的追逐。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先后两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和聂凤智,他们是美国人说的“迷一般东方精神”的代表,读懂他们征战的经历和善学习、敢创新的精神就会弄明白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将军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的神秘之处。
    1953年7月战争结束时,中国空军已经发展到拥有25万人、27个师、3000多架飞机的强大空军。当时是仅次于美、苏的第三大空军强国,我们还有好几个师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米格一15比斯型飞机。有意思的是,后来国共空军也曾经交过手,除一开始,中共空军尚在“孵化”中,老蒋占了一点便宜,以后国民党空军大多战败。从此书中也可判出高下,寻出原因。
    胜,有时不在于武器,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曾国藩所说的:“军人以气为先,‘无官气而有血性’。官兵能作到: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在与美军的空战中,人民空军正是这样一支有血性的,以气为先的军队。而国军在对日空战中,主要是飞行员们在英勇奋战,死命支撑,上司的腐败无能,指挥失当,混乱无序,比比皆是。这些在《中日空战记》中已有论述,此书不再多言。
    近些年来,常有人对抗美援朝战争说三道四,主要集中在“该不该打?”“是胜还是平?”“耗费资金、牺牲性命值不值?”这样一些观点迥异的争论、不实的传言、以讹传讹的所谓史料与观点,在一些网络甚为流行。正因为此,才有必要重提这些人和事。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理想者胜过利益者百倍!”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利益者多过理想者何止千万倍?任何民族都要有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都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他们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而收获者往往第一个忘记的就是播种者。
    我所以关注两次对外的空战,不只是因为我有二十几年当兵的经历,我并不好战,也非民族主义至上。然而看看我们的周边。看看我们的东海和南海,看看今天的世界格局,谁人敢说今后中国无战事?所幸的是我们再也不会用长矛大刀去对抗敌人的坦克大炮了。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武器装备上仍有差距,但我们坚信未来战争中,人的精神因素仍然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个民族有这样的光荣传统和坚强的意志。我们现在要比那个年代做得更好的就是:时刻警惕不要让中华民族再到危险的时候;不要被迫才发出最后的吼声:更无须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不但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还要乘着我们自己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说实话。我写的是他们。但关注的是当下。虽然我们也多年没有经历战争,而且有人也质疑我们的军队是否患有“不敢打,不会打,不能打”的“和平病”。未来战争主要是以空间作战为主,地面、军舰都需要空中的保护,重提这两次对外空战的战事和那些铁血男儿、心雄胆壮的勇士们。正所谓:知战,方可勇战、善战。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强大的军备和敢打必胜的精神为基础的,以战止战,方可止战!
    先烈们的死是悲壮的,而国人忘记他们为谁而死是悲哀的。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毛病不大好。多数人只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关注和孝敬,而对于那些为国为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有时会显得冷漠和麻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的严复先生,早年在英国海军学院读书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顾其所利害者,亦利害于一家而已,未尝为天下计也。”这也为我们找到了至今还在困扰我们的拉帮结派、人身依附、买官卖官等官场潜规则和家族式贪腐的病根。
    参加空战的英雄们应该世世代代被尊重,一个不尊重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也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一个成熟的、理智的、重情义、懂感恩、有出息、有梦想的民族;一个正在走向世界强国的大国,应该学会和记住:永远尊重英雄、缅怀先烈、善待烈属。
    为了那不死的英灵不被后人忘却;为了他们的亲人后代得到些许慰藉:为了让民族的良心得到安宁;为了牢记创造辉煌的英雄;为了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了实现世界强国的梦想。我又写下这本书。

后记

  

    “文革”年代,正是读书的年纪,却无多少书可读。幸好还能读到鲁迅,所以读得最多的是鲁迅,影响最深的还是鲁迅。尤其是先生对于儿子海婴的未来说的那句话:“倘无大本事,可寻点小事情做做。”我牢牢地记住了。
    瞬间就是一年,转眼就是一生。43年的职业生涯过去了,25年当兵,18年做媒体,固常自诩为:“一介武夫,半匹文人”。上个世纪末,得我人生中两位“贵人”(天津广电局书记胡文良、局长胡兴华)的赏识,当了几天有线电视台主管节目的副台长,想我一半路出家之人,得此机遇是幸运的,当没齿不忘,感谢贵人恩。
    一个大兵,懂电视吗?遭人质疑。主持人们问我怎么才能当一个好的主持人?张口便答:一、用脑子,不能光靠脸蛋。二、说人话,让人一听就懂。三、自视普通,过正常人的日子。大兵语言,说得人家一脸的茫然,这也太没技术含量,太不专业了吧。
    其实这只是我自己为人为文的一点想法,所谓第一条是说凭能力和本事,不靠其他的。自知基础不好,“文革”前的初中学历。前几日,我们几个当兵的学生给南开中学的罗家林老师过八十大寿。他的学生中有成就的不少,他是数学老师,可我们这个班却出了一个半作家。一个是王玉彬(国家一级作家,原南京空军创作室主任),因有事没能从南方赶过来,就托我把他的《惊蛰》《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送给罗老师,老师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半个是我,业余的,退休后坐在家里还想寻点小事情做做。在谢师恩的同时,也谢战友、同学的兄弟恩。王玉彬和夫人王苏红是军内有名的“二王”作家,他们对我的《中日空战记》和这本书的创作提供了真诚的,毫不保留的帮助和支持。
    带我走上文学之路的恩师王道生对这本书的写作也给予指导和帮助,并鼓动我申报中国作协2015年定点深入生活专项活动,得到天津作协领导。特别是王忠琪秘书长的大力支持,使我获得入选并得到一些资金的帮助。在此一并叩谢!
    我一名不名,《中日空战记》已请恩师写过很好的序,这本书不好意思再劳烦老师。我在我的战友中挑了一位兄弟,新华社北京军区分社社长陈辉;我又在我的媒体同事中选了一位,天津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印永清。他们都比我有真才实学,比我有名,而且是在国庆假期中很快就写好了,令我十分感动。
    我从空军调到陆军后的战友刘洋,他为人仗义,热情。虽已多年断了联系,他从战友群里得知我出书的消息,想办法联系上我。他转业后在国家部委机关工作,与出版界有些朋友,当得知这本书已基本完稿后。主动热心地帮我推荐联系,殷殷之情也令我感动不已。许多战友、朋友愿意帮我,是因为我在做一件与自己名利无关的事。在此一并叩谢!
    自知我的东西,不那么文艺,也不怎么文学,只是一些文字,一些大实话。又不擅虚构,避用形容词,纯粹的白描,也不写景状物,尽量多用些图片,人家一看就懂,无须絮絮叨叨,这大概是拍过些纪录片落下的毛病。人活着最苦莫过于“装”,装“爷”也很累,装“孙子”更累。还是真性情、坦荡荡、“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才快活自在。 本书的题材应该说是偏冷的。不少人一听“传统教育”就烦,就质疑。不过我们的“宣传”也确实有问题,习总书记一言以蔽之:“不接地气”。所以写作本书时,力避说教,追求可读性。在大量的资料中,我把概念化的、拔高的、空泛的一些东西舍弃,尽量用些平实的和当下人们愿意接受的流行语言写出来,不知是“与时俱进”还是“随波逐流”。 与一媒体朋友聊天,他说你那东西还应该是“励志”的吧?我说问题是“励志”的内容都变了,不能教人成名、发大财,带来实际利益就励不起志来。他大笑:现在是两类东西大行其道,年轻人娱乐至死;年老的对养生保健痴迷不已。那你干嘛还费劲巴拉的写这些? 我说其实很简单,一是有兴趣,又知道了许多人和事,又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是个再学习的机会;二是我想告诉人们,我们的父辈以他们的顽强、热血、勇气、智慧在朝鲜上空与美国人打过一场了不起的空战。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虽然没有学历却有文化,他们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学会驾驶喷气战机,学会指挥现代化的空战,居然还打了胜仗,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后来也证明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书画方面很有天分,有人还擅长于文学和剧本的创作。和当下的精英们比,他们可能显得粗糙些,但当国家需要,民族危难之时,他们能挺身而出,流血献身。远比那些精致的、高雅的、有情调的自私自利者有用得多。马寅初老先生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这是先生1927年在《北大之精神》演讲中的一段话,这在今日之大学是不是还应该秉持的呢? 朋友问我:你对未来悲观吗? 我说:有些忧虑,但还是笑看未来!因为我相信基因的力量,我们民族的基因,共产党的基因,但是必须要十分警惕“转基因”。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文学、剧作家萧伯纳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更美好!”我人生6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现在就比我出生的时候美好多了。 这些年总有些不知道是什么人对那场战争的人和事,说三道四。抹黑污蔑。其实,你可以不理解,不相信,不喜欢,你也可以有你的看法,但要基于基本的事实。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只奉劝你一句话:对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有担当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和先烈们当存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念。 记起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短文,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人是“差不多”先生。这话既形象又深刻。我也只能是力争差得少一点,全书完稿后。我又专门去中国航空博物馆对有些问题进行了求证,力求不出大笑话。还望知情的读者们指正。 为写此书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其中有:《空战在朝鲜》(王玉彬、王苏红著);《空军征战纪实》  (王苏红著);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贝文·亚历山大著);《飞歼空中敌》(萧邦振、牛锐利著)在此一并感谢!特别向萧邦振、牛锐利两位空军战友敬礼!他们从2006年起在全国寻访空军飞行员战斗英雄,并在2007年完成这本书,抢救了这些英雄们宝贵的资料(当时如果有影像纪录就更棒了),现如今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已逝去,因为都是亲历者的自述或他们亲人的回忆,所以对核正一些事实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