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

  • 定价: ¥55
  • ISBN:978751971982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法律
  • 页数:275页
  • 作者:王文华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文华著的《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的创作,既是基于其监狱情感的强烈进发,也体现了他对监狱工作的丰富积累。文华平时工作繁忙,为人低调务实,此次花大力气创作监狱纪实文学,主要是基于他对监狱工作的热爱和作为现代监狱创建参与者的传承,其担当精神令人敬佩。创作中,文华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考证监狱历史、了解监狱文化,还走访了许多人和地方,体现了其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写作风格。作品中既有客观陈述,又援引了大量历史典故和小故事,同时还融入了艺术性创作。文字流畅且不乏优美,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提要

  

    王文华著的《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介绍:1952年底,以刘发清政委、尹祥立场长为代表的一批军人,带领数千罪犯踏上了号称“浙江西伯利亚”的浙北荒野,开荒种地,筑路建房、拯救灵魂、建设农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着毅力和信念,怀着对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满眼荒凉、遍地野草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垦出一片硕果累累的良田和启迪心灵的园地,不仅创造了浙江垦荒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国现代监狱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篇纪实文学《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通过大量史实和文学描绘,再现了浙江省南湖监狱艰苦的创业历程。南湖监狱的创业史是新中国监狱创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浙江省监狱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一所监狱的创业轨迹,折射出一个国家法治建设前进的坚定步伐,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时代前行的厚重足音。第一代干警用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一生,凝炼铸就了监狱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

作者简介

    王文华,1964年3月出生于浙江长兴,祖籍浙江临安,大学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曾担任过省属监狱副监狱长和公司总经理等职务,现任浙江省南湖监狱调研员、一级警长、三级警监,中国监狱学会会员,浙江警界文学协会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报告文学创作,2007年出版浙江省首部当代监狱文学集《警戒线》。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浙江西伯利亚”
  楚越文化的碰撞,让这片交汇处充满了神秘
  冰冷的古战场,诠释了这里荒寂的历史
  “跑马圈地”的军人,蒙尘中坚定了信仰
  先遣小分队.敲开了荒野的大门
  充满个性的移民后代,不拒远方的来客
第二章  打破沉默的荒凉
  让历史告诉你:我们先来说说监狱
  沉人湖底的村庄,历史注定会铭记一切
  司令员和公安局长,算得上是强强联手
  遮风挡雨的农草房:一个在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
  情结
  昌硕故里。飞出翠色的竹龙
  农场人开垦了自己的路,也打开了生存通道
  荒野之中,凝结着牢不可破的情谊
  兵马已动,保障后勤异常艰难
第三章  碎片中的记忆
  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第一代垦荒人
  通讯员“陈小鬼”,农场年龄最小的干部
  方关宁:农场史上最早的会计
  “大老王”,一个来自北方的汉子
  粮食,一个“老红军”心中的梦想
  全靠两条腿,不服输的“采购员”
  荒野里的轰鸣。农场迎来“最牛”的汽车司机
  灾害面前,还原军人的本色
  “假公济私”,任小富回乡买耕牛
  庄稼能手,展示劳改干部的新风范
  一辆自行车的故事,足以让你泪奔
  拒绝半价戏票,只为一个军人的尊严
  坚守,考验着每一个人
第四章  荒野救赎
  冬训评比运动和赎罪劳动竞赛
  九宫房前,九宫道信徒的醒悟
  长隆,恶习在这里被铲除
  大枫树.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大堡子三角地,他们的改造生活并不轻松
  梨园,见证了历史反革命的悔过
  他们明白,逃跑是没有出路的
  江湖义气,不该延续到农场
  灵魂的升华.两个年轻人的改造故事
  两派争斗:那些来自军统的人
  寂静的夜空.清脆的枪声突然响起
第五章  传承的力量
  他们,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
  董崇新:“劳改战线的好干部”
  留影七里亭:“浙江劳改医院”
  “浙江建设兵团”难忘的岁月
  “禹园”香飘,南湖人的茶叶情缘
  南林场:全省最大的独立关押点
  盘活土地资源,支援国家和地方建设
  “三个延伸”到“微心愿”
  南湖,这里的土地不再“冷”
后记:留住历史根脉传递精神信念

前言

  

    文华同志诚邀,让我给《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作序,我揣测:一则因我与他多年相知相交;二则因我有38年的监狱工作经历,也曾主持过监狱编史工作,对于反映监狱创建史的纪实文学可能有更为深刻的共鸣。文华是第二代监狱干警,在监狱成长,长期担任基层监狱领导,对监狱工作熟知,且带有深厚感情。《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的创作,既是基于其监狱情感的强烈进发,也体现了他对监狱工作的丰富积累。文华平时工作繁忙,为人低调务实,此次花大力气创作监狱纪实文学,主要是基于他对监狱工作的热爱和作为现代监狱创建参与者的传承,其担当精神令人敬佩。创作中,文华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考证监狱历史、了解监狱文化,还走访了许多人和地方,体现了其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写作风格。作品中既有客观陈述,又援引了大量历史典故和小故事,同时还融入了艺术性创作。文字流畅且不乏优美,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文华的笔下,从战场硝烟中走来的一批军人,押解数干名犯人,靠着毅力和信念,靠着对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满眼荒凉、遍地野草的“浙江西伯利亚”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垦出一片硕果累累的良田和启迪心灵的园地,这不仅创造了垦荒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国现代监狱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段难忘的历史,是镌刻在每一个监狱干警心灵的一种情结,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对监狱第一代创业者的崇敬。即便不是亲历者,一个个生动的字眼、一段段平实的叙述、一幕幕清晰的画面,深深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怀,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我省监狱创业的艰辛和困苦。
    生命与岁月的相逢,总会造就不平凡的使命。正如本书题目“筑梦荒野”这四个字,作者通过安吉北部农场监狱的创业历史,将垦荒的经历、监狱文化的形成和改造职能诠释得淋漓尽致。6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法制嬗变之时,前辈创业者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壮举,彰显了一个民族对自强、公正、平等、法治理念的不断追求,见证了新中国监狱初创时荡气回肠的感人一幕。60多年后再回首,不仅需要这段风雨历程如实述说的记忆.更需要我们融入历史传统与精神文化的血脉之中,来见证、传承和弘扬,接力一代代监狱人的奋斗梦想。我想,这便是作者的真意所在。
    监狱,一个曾经不被关注或者容易忽视的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监狱的印象来自不同的渠道,要改变社会干百年来对其形成的固有认识,唯有将当代监狱的形态和所履行的职能真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浙江监狱事业的创建、发展与成长,因第一代监狱干警的付出与奉献,创造了特定的社会价值,其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正如书中所述,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催生了劳改农场,为了垦荒建场,监狱干警离开城镇与亲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监狱创建中去,开辟荒地、发展生产、感化教育。书中不乏真实的人物、鲜活的事例和难忘的细节,这就是新中国最早的监狱走过的创业之路。浙江省南湖监狱的创业史是新中国监狱创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浙江省监狱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从一所监狱的创业轨迹.折射出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推进的坚定步伐,听到了一个时代前行的厚重足音。第一代干警用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一生,凝练铸就了监狱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前辈们树起的丰碑,是后继者前进的动力。时代的发展有其自身延续发展的规律,走向现代、文明与法治是谁也挡不住的前进方向!作为担负国家刑罚执行使命,改造人类自身、重塑灵魂工程的监狱事业,需要一群平凡却又不平庸的人来执行、来努力,一点一滴,片片零碎的耕耘和汇聚,最终会编织构建成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
    感谢文华同志为监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记录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和创业者的精神风貌,再次提醒我们历史是不可割裂的,要终身铭记老一辈创业者对监狱事业倾注的满腔热血。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所传递的正能量。和弘扬创业精神的影响力,必将激励新一代监狱人创造更出色的业绩,为监狱事业发展的明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浙江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后记

  

    留住历史根脉传递精神信念
    我的监狱文学集《警戒线》出版已经整整十年了,这期间一直想再写一部关于监狱方面的书。每每坐下来想动笔的时候,却又为寻找切入点而茫然,迟迟下不了笔。
    2011年10月,我被交流到浙江省南湖监狱工作,离开自己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浙江省长湖监狱。要说对监狱最了解、最有感情的话,非长湖监狱莫属。然而,长湖监狱经历了1974年和2007年两次监狱布局的调整,第一代人垦荒的痕迹即将消失,我为此感到失落和遗憾。2016年7月20日,作为长湖监狱的第一代干警、我的父亲走完了86岁的人生。此后,无论是思念父亲,还是出于监狱第二代对第一代人的深深敬意,我经常会扪心自问,应当为父辈们做些什么?
    由于分管工作的缘故,我经常会到南湖监狱偏远的地块上去巡查,接触到许多垦荒年代留下的遗存,不由得会将这些与长湖的历史联系起来。南湖监狱与长湖监狱有着同样的历史根脉和创业经历,都是湖州地区数一数二的劳改农场。真切地感受到当年老一辈们创业艰辛的同时,我也担心这段历史会很快消失。写出第一代监狱干警的创业史,记录珍贵的垦荒历程,就是在此期间萌生的想法,2017年初退居二线恰好给了我动笔的机会。
    南湖监狱的前身是安吉农场。1952年建设农场时有大批干部奉命前来,经过数次的工作变动,真正留下并坚守一生的元老只有25人,到目前为止,只有4名老同志健在,让我意识到写出这段历史的紧迫性,也深感责任的重大。真正动笔后,我感到资料严重的不足。采访老同志时,他们对过去的岁月记忆已经模糊,很难再为我刻画出当年完整而真实的场景,呈现的只能是一张张碎片,对于这些年过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对于第二代而言,他们当时极少关注父辈这段历史,甚至没有从父辈口中留下和记住一点故事。我查阅了留场就业人员的档案,1952年至1953年之前到达农场的已无一人。这些都是这本书无法记录详细历史的原因所在。
    “浙江西伯利亚”是当时浙江省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初创时期,生存尚且困难,还要教育改造犯人,干警们当年追求的公正、公平、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诠释了新中国监狱的真谛,让我感到无比的敬仰。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前四个章节叙述创业初期的人和事,比较零碎,所记录的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更多创业者的事迹没能收集到,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改造对象的真实记录显得更加困难,在那个时代人们会极力隐瞒犯罪和改造经历。最后一个章节综述了监狱几十年风雨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更多的史实也是无法去详尽,留待后人叙述。
    写作《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我访问了一些老同志和知情人,查阅了大量档案材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还原当时的场景,目的就是留住历史根脉,传递精神和信念,让青年人从中更多地吸取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文化营养。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胡方锐。是我多年的领导,更是师长,他在百忙之中阅读文稿并为之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司法部《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社高文老师对此书的关心和帮助! 此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浙江人民公安志、浙江监狱史、安吉地方志和部分老干部回忆文章,相关同志提供了素材和史料,朱云安、周海燕、卢荣明、汪永忠等同志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帮助,应忆航、田家村等先生对书稿进行了审阅,孙玲娣、杨祥年、王华、李湘金等同志进行了校对,有关监区和科室同志提供了图片等资料,省监狱管理局保密委员会对书稿提出了修正意见,南湖监狱宣教科为此书的出版、征订做了大量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此书以纪实文学形式撰写,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适当作了文学描述和人物塑造,希望能够得到理解。个别历史恐与记载不符,个别人物刻画或许不够贴切,个别情节描述或不贴切,有不妥之处,在此表示歉意,谨请谅解!并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王文华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