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数理化学科 > 数理化学科 > 化学、晶体学

化学的故事/科学的故事丛书

  • 定价: ¥48
  • ISBN:978703053742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科学
  • 页数:230页
  • 作者:杨天林
  • 立即节省:
  • 2018-04-01 第1版
  • 2018-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化学不仅仅是科学,它是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思想交汇。杨天林著的《化学的故事/科学的故事丛书》以历史为背景,以时间为主线,以故事为衬托,以化学知识的了解为落脚点。全书主要从元素的发现和单质的制备、原子量的测定、元素周期律形成和发展、原子-分子论建立的历程、有机化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全书重在引导读者在时空交替中认识物质的存在,在物质演化中感受化学的作用,在文明步履中注目化学的发展,在对已逝岁月的追忆中体验化学的魅力。

内容提要

  

    回望历史,文字形成以前的陶器制作、大山深处丹炉里的徐徐火焰、中世纪点石成金的梦想、最早的无机合成和分离、天然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和结构修饰等,无不记录着化学发展的足迹。
    杨天林著的《化学的故事/科学的故事丛书》生动描述了元素的发现和单质的制备、原子量的测定、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和发展、原子-分子论建立的历程、有机合成和结构理论等化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并从化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化学在古代社会发展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扮演的主要角色,借此追寻和思考前人思想进化的历程。

媒体推荐

    “科学的故事丛书”跨越了不同文化领域和不同历史时空,在自然、科学与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能有效地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于科学爱好者欣赏文学、文学爱好者感悟科学都有很大的感染力,是奉献给读者的精神大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建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嘉麟
    故事是昨天,科学历程。故事是今天,生活现实。故事是明天,繁花似锦。喂,科学的故事呀!先睹为快吧!
    ——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戴念祖
    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丛书回顾反思古往今来著名的科学人物及其故事,追溯探究宇宙天体、自然演化和生命进化,给读者以知识的浇灌、文化的润泽、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沟通,是教师和家长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必备读本。
    ——著名科学教育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学漱
    这是一套由中国学者精心编著的有水准的科普读物,涵盖了最基本的七大科学门类,采撷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精彩科学史片段,讲述了代表性人物及重要发现和发明,还融合了现代科学前沿知识,用巧妙的故事形式、浅显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读之开阔视野,读之启迪思维。
    ——资深科技史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戴吾三
    在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今天,原创科普已经成为传承文化、沟通世界的重要载体。丛书将理性思维和文学艺术完美融合,用极其通俗易读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科学的世界,是一套难得的原创科普佳作。我们相信并且期待,未来的科学大师即将诞生于年轻一代读者中!
    ——《大学科普》执行主编、重庆大学高校科协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靳萍

作者简介

    杨天林,理学博士,宁夏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文理兼通,面向大学生开设了自然科学史、化学史、古代文明史等公开课,广受学生欢迎。
    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侧重科普散文和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出版学术、科普及文学著作10余部。曾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目录

总序  科学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学
前言
第一章  走进化学
  一、远古时期的化学
  二、炼丹术和炼金术的兴起
  三、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四、化学成为一门学科
第二章  现象背后的世界
  一、火的重要性
  二、黄金的梦想
  三、炼金术的启示
第三章  从炼金术到化学
  一、曙光初照
  二、挑战传统
  三、帕拉塞尔苏斯其人其事
  四、赫尔蒙特和他的“柳树实验”
  五、近代矿物学之父——阿格里柯拉
  六、勇于实践
  七、近代化学的诞生
第四章  从燃烧反应说起
  一、“燃素说”盛衰
  二、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发现
  三、卡文迪许发现了氢
  四、拉瓦锡提出了氧化学说
  五、《化学基础论》
  六、质量守恒
第五章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
  一、化学基本定律
  二、牛顿与化学亲和力
  三、道尔顿的杰出工作
  四、盖-吕萨克的创新思想
  五、阿伏伽德罗的奇思妙想
  六、电化二元论
  七、为确立原子-分子论立功的康尼查罗
第六章  测定原子量的历史
  一、道尔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二、贝采里乌斯——近代化学大厦的建筑师
  三、斯达与理查兹的卓越功绩
  四、原子量基准的演变与现代原子量的测定
第七章  卤素家族
  一、库特瓦和碘
  二、巴拉尔发现了溴
  三、氯的发现和确认
  四、氟的制取最不容易
第八章  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拉姆塞的故事
  一、少年天才拉姆塞
  二、拉姆塞和瑞利共同发现了氩
  三、拉姆塞首次在地球上发现了氦
  四、发现其他稀有气体元素
第九章  在光谱中寻找未知元素
  一、本生灯和焰色反应
  二、本生和基尔霍夫默契合作
  三、太阳光谱的发现
  四、太阳黑线的发现
  五、谜底终于被揭开
  六、铯——藏在天蓝色神秘面纱后的元素
  七、深红色光谱预示着新元素铷
  八、新的黄线——发现“太阳元素”
  九、在光谱分析之外
第十章  游离态的碳
  一、古代人对煤的认识和利用
  二、金刚石和石墨的本来面目
  三、人造金刚石的诞生
  四、碳的另外三种同素异形体
第十一章  揭示化学元素周期律
  一、早期的工作积累
  二、迈尔的贡献
  三、门捷列夫的工作
第十二章  有机合成——跨越生命的禁区
  一、19世纪以前人们对有机物的认识
  二、开拓者的足迹——霍夫曼的故事
  三、有机合成的先驱——维勒的故事
  四、生命力论的掘墓人——贝特罗
  五、使化学走向生命纵深领域——费歇尔
第十三章  化学的三维空间
  一、李比希和他的有机基团理论
  二、凯库勒——善于做梦的人
  三、范特霍夫和不对称碳原子
  四、布特列洛夫和他的有机结构理论
第十四章  物理与化学的成功融合——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一、气体的液化
  二、对溶液的认识
  三、催化反应离我们有多远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科学的源头在哪里?科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科学曾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对宇观世界的认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如何得来的?
    翻开“科学的故事丛书”,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在容量有限的篇幅中,将有关基础知识、理论和概念融合成一体,在一些领域也涉及前沿学科的基本思想。阅读“科学的故事丛书”,有助于读者从中了解自然演变和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了解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科学人生及众多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了解科学发展的线索,了解宇宙由来及生命演化的奥秘。借此体验科学本身的魅力,以及它曾结合在文化溪流中、又散发出来的浓烈异香。
    本套丛书中,有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有科学的发展轨迹,有自然演化和生命进化的朦胧痕迹,有发现和创造的艰难历程,也有沐浴阳光的成功喜悦。丛书拟为读者开辟一条新路径,旨在换个角度看科学。我们将置身于科学精神的溪流中,潺潺而过的是饱含科学韵味的清新语言,仿佛是深巷里的陈年老酒,令人着迷甚至痴醉。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启发心智、培养情趣、走进神圣自然、感知科学经典。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mnold Joseph Toynbee)曾说:“一个学者的毕生事业,就是要把他那桶水添加到其他学者无数桶水汇成的日益增长的知识的河流中。”本套丛书就是一条集合前人学者科学智慧的小溪,正迫不及待地汇入知识河流中,希望能够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媒介、引导作用,也期望更多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爱好者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一份来自专业之外的惊喜和享受。

后记

  

    本套丛书的写作花费了近三年时间,但与此有关的积累和准备工作远超过十年。对文学的爱好和对科学的执着使我找到了一个好的契合点,那就是尽可能用文学的语言讲述科学发展的历程及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工作之余,我的几乎所有业余时间的写作都与科学和文化有关。
    此时此刻正是北方的春天,窗外渐浓的绿色和灿烂阳光似乎传递着自然的某种气息和对生命的某种祈盼。我首先要感谢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的侯俊琳社长,没有他的发现和耐心细致的督促,就不会有系统的“科学的故事丛书”的出现。
    2015年春天,当俊琳社长与我讨论关于丛书的策划和内容时,我深深感到一位出版人的远见和博大胸怀。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很有吸引力的工作。我认为,我们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以脚下的历史为根基。只有在传承科学积淀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将人类的科学文化发扬光大,并进一步开创美好的未来。以往,在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忽视了对历史的关注,本套丛书的出版就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书中配了适量有趣的漫画插图,线条流畅、幽默风趣,与文字配合默契,使所叙述的故事更加生动、直观和亲切,使读者平添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本套丛书面向的是那些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他们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自然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和理解,同时渴望知道科学的起源,渴望走近源头汩汩不息的溪流。
    感谢所有为本套丛书的出版付出心血的人,感谢科学出版社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审稿人为丛书的面世所做的大量工作,作者从中受益良多。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朱萍萍、张莉、田慧莹、程凤、张翠霞、刘巧巧等老师,他们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对书稿的质量进行了严格把关,在审读、加工和校对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和关晓武研究员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潘云唐、郭园园、刘金岩、樊小龙、徐丁丁、崔衢、李亮、鲍宁等专家对丛书的仔细审阅和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在此想说明的是,在篇幅有限的作品中,我特别注意文字的可读性、知识的教谕作用和思想的启蒙价值。可以说,书巾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篇科学散文,我的初衷就是走进历史深处、挖掘科学文化。书中也表达了我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及阅读、写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观点,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富有见解的读者和学者批评指正。
    杨天林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