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域外博物馆印象

  • 定价: ¥48
  • ISBN:978750467971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 页数:170页
  • 作者:徐善衍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徐善衍著的《域外博物馆印象》分为北美掠影、英伦揽胜、欧陆巡礼、东瀛探幽和他山之石五个部分,其中有不少插图也是弥足珍贵的,与文字一起生动地诠释着自然博物馆的特色。本书对公众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对了解学习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域外博物馆印象》是作者徐善衍去国外考察博物馆(主要是200余座自然科学博物馆),边看、边想、边记,后期又“反刍”形成的一部集子。它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关注和追求:世界的博物馆是怎样的,它们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如何?试图在此项陈列的世界维度里思考和发现中国的奇迹。

作者简介

    徐善衍,1943年2月出生,祖籍浙江鄞县,后迁胶东蓬莱,父辈闯关东至安东(丹东)凤城落户。
    196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配到辽宁本溪市邮电局电话机制造厂,先后做模具钳工、班长、技术员等工作;后相继在邮电区分局、市局、省厅局任职;从邮电部办公厅主任岗位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200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兼职教授,至今在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任职。
    作为多年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者,常年书写不辍,多为职业而作,如担任《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主编并撰写有关文章;近年有译著(合作)《当代科学中心》一部,并有多则短篇论述在报刊上发表。

目录


自序
北美掠影
  博物馆的“生态”
  与时俱进是科技馆的生命
  难忘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
  软实力的象征与地位
  博物馆是自身创新发展的主体
  从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维世界
英伦览胜
  无边界的英国博物馆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约克铁道博物馆的启示与思考
  从“阿什莫尔”的历史定位想到的
  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的意义
欧陆巡礼
  难忘巴黎那些老建筑里的博物馆
  巴黎科技馆的维度
  罗马,这座博物馆之城
  科学与艺术:现实生活的追求
  达·芬奇科技博物馆里的多元世界
  西班牙自然博物馆的不同探索
  这也是一类科学博物馆
  一段悲情与伟大的科技史展示
  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值得关注的现代科技馆之变化
东瀛探幽
  一个现代专题科学中心的探索
  名古屋科学馆的吸引力
  关于展示未来的理念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他山之石
  科技馆的创新需要文化支撑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制造的
  优质服务的存在和温暖
  科学工业博物馆向何处去
  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追问
  重返文艺复兴的科学思考
  在三地科学博物馆间的思考
末篇
  游学中的思考
后记

前言

  

    中国视角下的域外博物馆印象
    徐善衍老师的这本《域外博物馆印象》的书稿,终于艰难地完成了。徐老师嘱我为此书写一个序,这实在是件令我颇为做难之事,因为,后学为前辈和领导之书写序,显然并非得当之举。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应了下来,因为我毕竟很了解这部著作的诞生过程,以此序向读者介绍一些作者不便多说的背景,让读者更加了解此书的价值,对于作者,对于此书,对于中国科技博物馆的发展以及对于中国的科学传播工作,可能还会有些许意义。
    这部书应该说是很有一些特殊性的。首先,作者身份的特殊。徐善衍老师原学习邮电专业,曾在邮电系统工作多年,后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还曾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退休之后,又曾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从2005年起,受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至今在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传播普及研究中心任理事长职务。他在中国科协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对科普工作从领导者的角度有一般科普工作者和研究者所不具备的领悟与管理经验,也因而具备了对中国科普工作特殊的理解方式和对现实的全面把握,更是直接主抓了许多重要的科普项目,例如,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起草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筹建参与者和领导者。在退休后,主管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期间,对国内科技馆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思考。国内能以这样的背景来写作这样一本书的作者,难觅他人。
    其次,是作者思想观念、立场和思考方式的特殊。虽然作者具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背景,但从他退休以来,尤其是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之后,开始向学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立场转变,而不是仅仅继续保持着原有的领导的特色。许多人在与他的交流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的学者的风格和思考方式,经常会提出一些颇为深刻但又独特的观点,同时又具备对重大问题和大事全面、综合把握的格局。
    再次,是在作者经历的丰富和视野之广阔上的特殊性。无论作者在就任领导职务时还是在退休后,仍然一如继往地投身于科普、特别是科技馆问题的研究,特殊的经历和身份使他有机会亲自考察国内外众多的科技馆。目前,就亲自考察过的国内、国外科技馆的数目来说,他差不多可以说是国内第_人了。这样的考察经历,自然也形成了对全球科技博物馆现状的认识以及相比之下反衬出国内科技馆存在的问题。从而,这样的考察印象也就更有了针对中国科技博物馆存在问题的特殊指向和参考借鉴价值。
    最后,是作者对于国内科普工作和科技馆事业的献身精神。徐老师现在已经年过七十,但他却依然不甘清闲,日常工作的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现在国内各科技馆从筹建规划,到调整完善,几乎都要请他作咨询专家,而徐老师也几乎逢请必应,继续奔波于国内外众多科技馆。也正因为这种忙碌,使此书的最后完成一拖再拖。不过,好在现在终于完稿,可以与读者见面了。
    以徐善衍老师的经历、身份、见识和年龄,他并没有像许多老干部那样去安享晚年,去撰写个人回忆录,而是把他在考察国外众多科技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的心得整理总结出来,这是非常珍贵的、难得的信息和反思。从以上介绍的情况来说,这本书对中国科技馆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刘真
    2017年12月4日,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后记

  

    从2014年开始,我就职的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约我为研究中心内部编印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动态》写几篇考察国外博物馆的随笔,并为此开设了一个名日《域外博物馆专栏》的栏目,随后我又加上了“纪实与感言”五个字,表明以向业内同人传播和分享有关国外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信息为目的。那时并无出书之意。
    当《科技传播与普及动态》陆续刊出八九篇文章以后,我确实感到再写下去困难越来越大了,因为每一篇文章不能只是走马灯式的行程记录,也要有每一座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特色介绍与自己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的思考,这就向我有限的考察工作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我几次提出就此收笔,但同事刘兵教授如一位严厉的老师要求学生一定完成作业一样,近乎逼我继续写下去。是的,我自己也认为已有的文字还不足以构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张望世界的窗口,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又太需要知己知彼了。渴望了解国外更多博物馆情况的愿望,促使我又先后四次走上了去往欧洲和日本的路程,为我钟情的事业穿行在各个博物馆之间,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又续写了二十余篇纪实与感言,融人了我的所见所思。其中的一些文章已在《科学教育与博物馆》《中国科学报》上发表。
    近日,当这些短篇即将汇集出版的时候,回想起前期的奔波与劳作不过四年的光景,却在悄然间让我意识到:任何人的生命与追求都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关注点,包括个人的追求、兴趣以及思维方式。与过去长时间的生活状态相比,自己现在更喜欢阅读、思考和书写,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事就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以及如何将它们付诸实践进行研讨,等等;几十年个人职业、职务变换以及与之相应的称谓都已成为过去,现在如果能够真正成为一位学者(实为永远的学生)和老师就是终生最高的荣誉了,这也是生活中的又一次转折吧!
    其实,人生都似航行在江河中的船,虽然方向不变,但会经过多次转折。我已经过了大半人生,也感受到了渡过转折之处并不轻松,却也是苦乐同在,既需要本人接受难得的磨炼,也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如同这次完成的工作,我深知没有刘兵老师真诚的指点与热情鼓励是难以实现的。我的写作方式仍习惯于用笔,如果用计算机低速敲字写作,总会干扰思考。无奈,我的整个文稿都是一字字地书写完成,然后再送给夫人由她录入电脑,上演着“夫妻开荒”的场景。其间,陆欣、王晓宇、孙莹如天使般及时为我补充了一些必要的资料;文稿的配图、编审等工作得到了张光斌、王若谷、沈敏、岳丽媛、王永伟等同事默契而愉快的配合。当然,后续进行的出版工作还会给相关人员带来不少麻烦。这里,我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7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