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大辽帝国(阿保机的耶律家族)

  • 定价: ¥45
  • ISBN:978711324136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铁道
  • 页数:233页
  • 作者:李强
  • 立即节省:
  • 2018-05-01 第1版
  • 2018-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李强著的《大辽帝国(阿保机的耶律家族)》介绍了中国古代契丹族及其所建立的辽国的历史。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源于鲜卑,发轫于唐末,曾臣服于突厥、回纥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以州县形式,长期受中原中央政府羁縻节制。公元九、十世纪是中华大地群雄纷起的时代。在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及其家族的领率下,契丹族从一个原本弱小的族群,历经坎坷、励精图治,从辽河流域向四方拓展,最终实现了包括中原之“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北中国的统一,建立了绵亘两个多世纪的辽朝。辽朝和后续的西辽王朝,在中古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民族语言,用“契丹”来指代中国”。

内容提要

  

    “辽夏金元”是纵贯四个世纪的中华文明一个断代的连续进程,是与汉人政权宋朝对峙、鼎立的四个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也有人根据“辽夏金元”这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均发轫于塞北,因此将其合称“塞北四朝”。
    李强著的《大辽帝国(阿保机的耶律家族)》主要是通过对辽朝历代皇帝及其耶律皇室的记述为主线,以辽朝为主视角,穿越历史时空隧道,去发现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去钩沉中华民族各族群先贤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壮志豪情。

作者简介

    李强:学者,教授,国家第二届“韬奋新苗奖”获得者,读书会签约名家和社交平台内容顾问,“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者与传播者。
    长期学习研究中国史与世界史。以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等学科结合民族宗教学、历史地理学、姓氏谱牒学、分子人类学、方言口语学等交叉边缘学科为方法,在研究、讲学、著述中重视采用时空的横纵向对照比较。
    代表著作:《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西夏王》《金太祖阿骨打的完颜家族》《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等。

目录

第一章  辽朝:辽阔而璀璨的时代
  辽朝:我的“中国心”
  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广域帝国
  燕云十六州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一个民族仅有两个姓氏
第二章  炎黄苗裔与白马青牛
  黄帝后裔:从契丹族的远祖北狄说起
  鲜卑人为契丹族奠定了雄厚“家底”
  契丹民族的诞生
  八部:白马青牛与第一次部落联盟
第二次部落联盟:大贺氏与唐朝的恩恩怨怨
  风雨飘摇:契丹人面临的中唐(762-827年)乱局
  兴起的前夜:遥辇氏第三次部落联盟
第三章  崛起于乱世:太祖耶律阿保机
  黎明前的黑暗
  峥嵘岁月
  攘外与安内:契丹人的统一
  改革传承制,建立契丹国
  强人背后的女强人:“断腕太后”述律平
第四章  奠定契丹“百年基业”的辽太宗
  同室操戈相煎急
  成全“儿皇帝”,一脚进中原
  借刀杀人得“红利”,强化统治施汉法
  对中原腹地“水土不服”
第五章  好人一生不平安的辽世宗
  艰难登基于危难之际
  终生与谋杀相伴
  统治体系的全面形成
第六章  “死其宜哉”的辽穆宗
  心胸狭窄,滥杀无辜,各族反抗
  疲于应付此起彼伏的反叛势力
  势力此消彼长,大辽空前危机
第七章  “中兴之君”辽景宗
  “盘道岭刺杀案”的台前幕后
  屡战屡败的耶律李胡后人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中原巨变
  北宋灭北汉,毁掉太原城
  “高粱桥大捷”扭转辽朝颓势
第八章  声名赫赫萧太后和“盛世之君”辽圣宗
  中兴大功臣:萧绰
  辽军突袭中原
  定州之战
  进逼宋都汴梁
  萧太后的远见卓识
  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
  杨家将
  君子馆之战
  党项人引发的“三角恋”
  忠心耿耿韩德让
第九章  由盛而衰兴宗朝
  “雄安新区”:辽宋和平的象征
  祸起萧墙:辽夏反目成仇
  连年交兵令辽朝国势衰落
第十章  “愿后世生中国”的辽道宗
  兴宗留下的皇位之争
  弄臣当道致国运中落
  两位皇帝的忘年深情
第十一章  天祚帝:辽亡也忽焉
  和平局面下的危机
  完颜阿骨打的公然冒犯
  耶律淳称帝
第十二章  “丝绸之路”上的西辽帝国
  耶律大石的雄心壮志
  大辽对漠北的经营
  中亚是中华民族的西域
  七州十八部
  慷慨激昂的动员
  耶律大石先称王
  击败金军
  建元称帝
  站稳脚跟有多难
  以德服人的统治政策
  夫唱妇随
  仁宗之治
  承天太后“劈腿”引恶果
  西辽帝国的崩溃
第十三章  耶律楚材:元帝国的股肱,契丹民族的光荣
  中华文化造就的一代名相
  元太祖、元太宗的莫逆之交
  面对西辽故土的感伤
  皇族的历史情境何其相似
  为保护中华文明不懈努力
  刚正不阿斗佞臣
  不输乃父的名士耶律铸
附录
  一、契丹部落联盟世系表
  二、辽王朝世系表(916-1125年)
  三、东丹国世系表(926-982年)
  四、北辽世系表(1122-1123年)
  五、东辽世系表(1213-1269年)
  六、后辽世系表(1216-1220年)
  七、西辽世系表(1124-1218年)

前言

  

    中华的辽夏金元
    话说,千年之狐(胡),姓赵姓张;五百年狐(胡),姓白姓康。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源流不断融合、同化的族群,说明汉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收“新鲜血液”的民族。
    我们知道,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还有一个便是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另外三个均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中国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至今,且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明肇始于黄河、长江流域,但不局限于此——在辽河上游流域,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以红山文化为代表。
    在红山文化已经发现的先人遗存中,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玉器,赫然陈列其中,并且出现了著名的“玉猪龙”。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玉文化的一次再发现、再验证,同时将更为古老的民族图腾——“龙”的形象,清晰明确地附着在一体,从而将中华文明先祖们活动的足迹从过去已知的黄河、长江流域,向北移动了上千公里!
    不仅如此,红山文化再次证明了先祖们记述史实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即中原的地理范围,绝不是一些外国学者所说的局限于黄河流域,而将明长城以北皆划入“外族”或“外国”的狭隘阴暗说法。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周礼》就已经用“五镇”框出了中原的地理范围:北镇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省西部;中镇霍山,位于今山西省中部;西镇吴山,一说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一说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东镇沂山,位于今山东省潍坊市;南镇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不仅如此,无论其后朝代、政权如何更迭,无论汉族还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均严格规范地按照上述说法来界定中原的范畴。
    所谓中原,也称华夏,正是以汉人为主体,以汉文化为主要表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多族群共同生活、经营、建设的核心文化区域,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具体地理和物质载体之所在。
    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其原因一直是全世界学者好奇并皓首穷经去探究、探索的重大学术课题。
    而在我们看来,大约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及其内在的文化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大的文明自信,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字,这种兼具象形、会意等多种文字元素的书写媒介,有效地传承了文化。
    再次,中医药帮助中国人成功地战胜了无数次瘟疫、气候水文灾难和数千次重大的战争伤害。
    最后,包括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乃至更早之前的匈奴、鲜卑、突厥等在内的少数族群,融合互通,共同为中华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在笔者看来,最后一条因素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种文明的传承发展,必须依赖一个个人去具体实现。
    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弘扬,一直都是包括汉族存内的历史上多个族群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结果。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以肤色、人种、基因和语言来界定。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开放性,使得她从来不是看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什么相貌,而是看文化认同,以共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作为划分族群的标准。
    因此,假如我们可以回到盛唐时期的长安,我们会在街头遇到高鼻深目的粟特人,黑发卷曲的突厥人,肤色黝黑、深目塌鼻的昆仑奴,身材高大、肤色白皙的昭武九姓人,也会遇到宽鼻低额的南岛人,等等。但他们无一例外,均彬彬有礼且出口成章,他们都以身为“唐人”而自豪。
    历史上,少数族群曾无数次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原人民精神和物质家园的建设,也曾无数次期待入主中原,成为光荣的中华文明的一分子。
    早在商代就有鬼方等少数民族与中原进行各种交流,周代则有狄人在北方出现。居住在中原的华夏人(汉代以前,中原人的称谓)将中原四个方向的少数族群分别称作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北狄人到战国末期时,一部分华夏化了,另一部分被叫作胡、淳维或者荤粥的,则变成匈奴(“胡”也是“匈奴”的对音)。而匈奴东边则是战国时期曾被燕国大将秦开大败的东胡人,实际也是北狄人的一种,因游牧于胡人之东,故称为“东胡”。
    与华夏人同为黄帝之后的匈奴人(南匈奴人比较明确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夏桀的直系后裔),文明程度较高,战国时便开始不断南下袭扰中原。到秦朝时,他们已经模仿中原先进制度体系,自行拥有了比较完备政权系统,已逐渐不满足于一般性的财富劫掠,而对占据中原疆域有了一定的政治追求。
    位于匈奴东部的东胡系统少数族群,借着中原政权长期与匈奴进行拉锯作战的机遇,慢慢发展起来,以源出大兴安岭的鲜卑和乌桓两大兄弟族群为代表。
    乌桓被三国时期的曹操消灭了,其民一部分加入鲜卑,另一部分被中原的汉族人同化。
    匈奴在汉朝的连续打击下,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远遁欧洲,南匈奴南下被安置在华北地区,北匈奴未迁徙的十万帐则加入了鲜卑。
    ……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给北元兀纳失里大王的信中,对忽必烈的评价如下:“昔中国(原)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太祖之孙(忽必烈)以仁德著称,为(元)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忽必烈以一首《陟玩春山纪兴》存世:
    时膺韶景陟兰峰,
    不惮跻攀谒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
    垆烟拂雾瑞光重。
    雨霑琼干岩边竹,
    风袭琴声岭际松。
    净刹玉毫瞻礼罢,
    回程仙驾驭苍龙。
    (备注,有说该诗为别人所作而托忽必烈之名;也有说该诗为忽必烈原作蒙古语诗词改写为汉诗。)
    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1332年)是元朝第八位皇帝(1328-1332年在位),具有很高的诗歌和绘画水平。在位期间,他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颇有意于兴文治。录其诗歌一首《七律/自集庆路人正大统途中偶吟》:
    穿了氁衫便著鞭,
    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
    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
    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
    七十二峰都在前。
    (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1338-1378年),是元惠宗(即元顺帝)妥懽帖木尔之长子(1370-1378年在位),都哈拉和林(元旧都,太宗窝阔台1235年所建。遗址位于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西北,系该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之核心部分)。
    昭宗汉文化功底深厚,书法酷似北宋徽宗的瘦金体。其诗歌亦颇有大家风范。这里,录其一首《新月诗》:
    昨夜严陵失钓钩,
    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
    也有清光遍九州。
    按照建国时间的先后顺序,“辽夏金元”是纵贯四个世纪的中华文明一个断代的连续进程,是与汉人政权宋朝对峙、鼎立的四个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也有人根据“辽夏金元”这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均发轫于塞北,因此将其合称为“塞北四朝”。
    本书主要是通过对辽朝历代皇帝及其耶律皇室的记述为主线,以辽朝为主视角,穿越历史时空隧道,去发现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去钩沉中华民族各族群先贤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壮志豪情。
    关于西夏、金朝、元朝的相关情况,请参见笔者的其他著作,在此就小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