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周泽雄新批三国演义(上下)(精)

  • 定价: ¥168
  • ISBN:9787553807317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岳麓
  • 页数:920页
  • 作者:(明)罗贯中
  • 立即节省:
  • 2018-04-01 第1版
  • 2018-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新批本之《周泽雄新批三国演义》,效仿中国传统文学中批评本的范式,评点形式不拘总评、旁批、随文夹批等,吉光片羽,或酣畅淋漓的长篇均不限,以批评者淋漓尽致、随性阐发为要,不说字字珠玑,但要见出批评者的性情血脉、真知灼见,方不枉了赓续老祖宗的文脉。

内容提要

  

    清之毛氏父子,以己意删修明初原璧,尊蜀汉,抑曹魏,盲从正统,一切旧本乃不复行于坊间。今周泽雄在《周泽雄新批三国演义》中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取精用弘,纠谬清源,识原著之本真,辨人物之初衷;又匠心别裁,凿他山之石,引人文之光,立古国瑰宝于世界文学之林。周氏站在多元社会和文化批评之视角,以正史佐演义,借百家寻文心,笔墨精警内敛,姿态允执厥中。每回末之主题总评,尤可瞩目:点明主旨,映照全局,鲜活文字,灿烂精神。不读《三国》,焉知曹刘;不观此评,何以续进?古典文学批评样式,自当如此赓续传统,守正出新!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明代著名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记录不多,较为可信的有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较为清新。”《稗史汇编》也有只言片语提及,说他“有志图王”,据传他还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张士诚做过幕僚。
    罗贯中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国演义/经典文学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这些作品中以《三国演义/经典文学名著》成就最高,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罗贯中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鼻祖,开章回体小说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目录

自序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穗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拨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前言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是艺术的先行者、文学的祖师爷,站在他的时空点,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在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空间从事文学开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欧洲还在黑暗的中世纪,“日心说”尚未发现,美洲大陆无人知晓,意大利语还不是一种文学语言,法国人不知道法国文学的存在,至于德国文豪歌德的祖先,别说文学,他们的贵族都没学会用杯盘吃饭。
    单就长篇小说而论,罗贯中既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始祖,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日本人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比《三国演义》出现更早。文学不同于科学,最早的往往是最好的,或至少是不可超越的。荷马史诗及古希腊悲剧,中国的《诗经))和《楚辞》,但丁的《神曲》等等,都是经典范例,《三国演义》亦然。原因在于,文学世界的拓荒者不像继承者那样有经验可借鉴、教训可吸取,但他同样没有后继者的种种顾虑,他独自迈向一个洪荒世界,举目皆是新鲜,抬腿即是开拓,创造与惊奇时时与他相随。他们是最早给人类带来文学光亮、给生命赋予意义的人,是盗取文学天火的人,他们的成功令人惊奇,他们的失误——如果有的话——有时也价值连城。
    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距今人已逾六百年;他笔下的汉末三国人物,距他写作时则有一千多年。记住这点很重要,因为粗心后人有时会笼统地用一个名词“古人”,将不同时代的前人大而化之,好像他们不配拥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其实,在不少地方,我们与罗贯中的差异,并不小于罗贯中与曹操、刘备等人的差异。《三国演义》属于通俗文学(该书最早的名称叫《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为通俗文学,作者必然会以元末明初的读者为对象,照顾他们的阅读偏好及市井趣味。于是,随着时光荏苒,现代读者多了一层障碍,我们必须同时面对两种不同年代的“古代”:真实的汉末三国人物,及元末明初百姓喜闻乐见的三国英雄。这并不容易。
    《三国演义》是否需要借助评点类文字?诚实的回答是:不需要。小说原是一部具有高度自足性、完备性的作品,评点文字——无论写得精彩还是蹩脚——都既不会增加她的光华,也不会贬低她的价值。
    那么,评点《三国演义》是否就算多此一举?倒也未必。
    首先,今人读到的《三国演义》,已非罗贯中的原璧。现在的一百二十回本,是清代评注家毛伦、毛宗岗父子编次审定的。在现存最能反映罗贯中原著风貌的明代嘉靖本上,我们看到的体例格式是:全书分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共二百四十则。嘉靖本,别说今天,在毛氏父子的“毛评本”问世后,即少有人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介绍道:“迨清康熙时,茂苑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按即金圣叹)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就是说,无论《三国演义》是否需要评点本,今日读者看到的《三国演义》,已经是他人评点并“改窜”后的产物了。读者从口气里不难揣想,鲁迅对毛氏父子的编订并不认可。
    当代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删除了毛氏父子的评点,但“评点”仍隐约其中。因为这对缺乏现代著作权意识的清代父子,还对原著做了不少涂饰增删——在我的评点里,偶尔会指正一二——在此先提两个例子:一、较能信守笔墨中立的罗贯中,在小说里常称曹操为“曹公”,而毛氏父子只要可能,就对这声“曹公”格杀勿论,同时偷偷地把原文中的“刘备”或“玄德”改成满怀敬意的“刘皇叔”“先主”,以强化小说的“政治正确”。二、一百三回里,罗贯中虚构了孔明借机烧死魏延的情节,毛氏父子深恐该情节有损孔明光辉,竟一刀删去,致使原文失去了连贯性。罗贯中的构思是否高明暂且不论,重要的是,毛氏父子无权这么做。
    其次,《三国演义》是一部与正史高度相关的小说,书中不少段落可以当历史书读。一名熟悉史籍的读者,会从中直接读到《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中的内容。同时,作者又会神鬼不觉地穿插大量虚构,其中甚至不乏这类虚构,它与正史所述正好相反。比如,诸葛亮明明吃了败仗,作者却把他写得又打了一次胜仗;某曹魏大将明明早已病逝,作者为夸饰诸葛亮的战功,会让他继续活着,以便在诸葛亮面前再死一回。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责作者“七实三虚惑乱观者”,那么,对那些误将《三国演义》当成信史的读者,知道哪些属于虚构,或也不无裨益。大致而言,属于刘备一方人物——尤以作者倾注了饱满情感的诸葛亮和关羽为最——虚构及篡改成分最浓。
    再则,作者恪守叙述原则,小说中除大量随机插入的“前人诗日”(不少还是毛氏父子添加的),杜绝对事件的主观评价。这是作者的笔墨自律,也是替长篇小说开山立法,值得喝彩和尊重。但对六百年后的读者来说,了解被时光风尘遮蔽的若干信息,恐也略有补益。
    又,《三国演义》结构繁复,规制宏阔,在我的阅读范围内,从未有另一部篇幅相仿的小说,具有如此浩大的容量。如此,它难免有浓缩过度的倾向,包括故事、人物的密度过大(有名有姓的人物,竟逾1200人,其中个别还是重名,如张温),即使最大的三国迷,也未必记得全所有人名。既然如此,我辈适度点评,或也有缓冲之功,使读者不至晕眩在海量人物里。
    另,《三国演义》所述时代,正值西方的古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东汉帝国恰与地中海周边的古罗马帝国并峙。也许,适度了解同期及稍早些的古罗马、古希腊人的若干事例,也不无趣味。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但至少可以为我们眼前这块美玉增加几件挂饰。而这是我们无法要求罗贯中及当年为《三国演义》做评注的毛氏父子做到的。
    同时,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民族文学瑰宝,为表达敬意,加深读解,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适度参照世界文学中若干具有可比性的例子,大概也不至于算狗尾续貂。
    基于上述因素,使得评点《三国演义》成为可能,并多少显出必要性。重申一下,这份必要性无损于小说的完整。面对这部伟大小说,我不奢望任何锦上添花之举,我只希望自己的评点文字,能多少增加些阅读兴味。
    出于对现代思考型读者的尊重,小说里大量一望即知的优秀之处,我就不模仿前贤,频频点赞了。若不加节制地喝彩,即使面前放着三块案板,也会一一拍坏。我以为,让读者安静地感受原作魅力,也是评点者的义务。同样出于这份尊重,对书中若干存疑之处,我会直率地表达意见,供读者斟酌、参考。深明大义的读者想必知道,此事不宜按“唐突前贤”论处。
    当我评点时,我把自己设定为文字侍者,在读者需要之际,给他添一杯酒,续一点茶,夹一口莱。最高的奢望,则是与想象中的读者“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舍此,别无他求。
    周泽雄2016年2月1日于上海梅陇

后记

  

    时间漂白了罪恶,水落石出,恶迹隐匿,英雄峥嵘。
    “三分归一统”,就算完了吗?据《晋书·宣帝纪》,晋明帝曾向宰辅王导打听晋朝如何得天下,王导从司马懿说起,听得明帝羞愧交进,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可以推想,司马氏的政权定然伴有大量湮没不闻的脏事秽行,足以验证爱默生的洞见:“历史的重大结果大部分是靠无耻的手段实现的。”西晋统一不久即生“八王之乱”,之后是“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直到三百年后的唐朝,中国才重归盛世气象。国人熟知的典故“何不食肉糜”,即得自司马炎儿子晋惠帝。
    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很多,读完小说的不多。这么做并无不当,喜欢一部小说,总是牵挂其中人物,当主要人物风流云散,阅读就会意兴萧索。作者继续写下去,只剩下一个非文学的理由:把三国故事讲完。这原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何况,作家随时保留戏说的特权,读者若以为获得可靠的历史知识,还会频频上当。
    好在,我们获得了巨大的身心愉悦,用心体认,还会了解吾族吾民的情感、道德及智性构造。作为一部广受国人热爱的民族史诗,《三国演义》最为深刻、生动地烛照了汉人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