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7)

  • 定价: ¥46
  • ISBN:978720310336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山西人民
  • 页数:274页
  • 作者:编者:李朝全
  • 立即节省:
  • 2018-04-01 第1版
  • 2018-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套选编由孟繁华、贺绍俊、李朝全、耿立等诸名家编选,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千万字的代表作品中精选出部分精华篇目,向大众读者呈现中国年度文学创作的成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作品。其中不乏王安忆、梁晓声、张炜、李敬泽、叶永烈、周晓枫、苏童、双雪涛等名家之作。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2017年度中国文学领域的风貌和突破,让读者感受到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变化。共同铸造2017年度文学盛宴。本册为李朝全主编的《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7)》。

内容提要

  

    《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7》由李朝全主编,精选2017年中国纪实文学中的佳作,从国计民生、现实焦点、历史记忆、励志人生四个方面进行选取,所推出的众多作品在记录时代、描绘人们的精神图谱、传达百姓心声、反映民族心史、承担社会责任、体现文学秉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此书,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2017年纪实文学的创作成果。采用非虚构的文学类型,纪实写作。真实记录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回应公众关切。

作者简介

    李朝全,文学评论家、作家。生于福建仙游,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理论专著《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非虚构文学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报告文学《最好的时代》《国家书房》《梦想照亮生活》《梦工场追梦人》《震后灾区纪行》《少年英雄》等。主编《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中国纪实文学佳作2000-2011》,2000年起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年选”等。多次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评委;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庄重文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目录

国计民生
中国速度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节选)
第三种权力
——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纪实
现实焦点
追问(节选)
香港,你的明天更美好
历史视野中的雄安新区
历史记忆
档案解密:人民大会堂建造始末
我们的车队
探秘“816”
——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的前世今生
大风歌
——追寻叶挺独立团的精神血脉李
励志人生
一个男人的海洋
生死珠峰
此念此心
我在新西兰当保姆

前言

  

    历史记忆与文学创作——2017年中国纪实文学扫描
    纪实文学是一种历史书写,因为它所记述和描写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历史,是已然的事实。它是在事实、史实和真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因此,优秀的纪实文学实质上应该是历史和文学的统一体,它天然地具有文学(包括艺术性加工和创造)和历史学(包括史志、文献、记忆)的双重价值。既然纪实文学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忆性书写,那么其同现实生活、社会变革必然需要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一个新时代,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生存境遇,包括人们的梦想追求、奋斗牺牲、情感心路,等等,都在纪实文学的表现范围之内。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焦点难点问题也时常成为关注历史发展前行的纪实文学作家们着力的重点。
    主题创作成就斐然
    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举世瞩目,也定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执政党的治国理念和思想、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等都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命运,决定着国计民生的前途。作家们牢记文学的初心与使命,在“中国梦”和迎庆党的十九大主题创作方面频频发力,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何建明的《那山,那水》在《人民文学》首发后,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印数已过12万册,《求是》杂志社等为该书举办了首发仪式及研讨会。该书通过描写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地点安吉县余村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十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了科学发展新理念对于中国乡村变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是一部献给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情礼赞。由国务院扶贫办支持创作的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纪红建的长篇纪实文学《乡村国是》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画卷。作者采访了全国十余个贫困连片地区的200多个村子,以令人信服的讲述呈现了中国扶贫脱贫、向贫困总决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彭学明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脱贫思想的地方——湘西十八洞村脱贫情况的纪实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发表在《人民文学》2017年第10期头条,将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与老百姓内心的渴求、向往结合起来书写,别具特色。刘裕国的长篇纪实文学《通江水暖》则反映了大巴山腹地革命老区的脱贫决战。笔者的《国家书房》讲述了“农家书屋”工程全面实施十年来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香港,你的明天更美好》描写香港回归20年后的社会生活面貌。
    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期的日益临近,大批作者投入到采访创作扶贫、脱贫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中,《纪实文学》出现了同质化、模式化、缺乏可读性和感染力的倾向。“中国梦”主题创作亦存在着类似困境:视野比较狭窄,视角比较单一,手法比较单调。这是作家们在创作中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需要提出的另一个现象是,在书写“中国梦”主题的纪实文学中,许多作家纷纷聚焦科技创新主题,出现了一批描写和反映中国高铁、航天、海洋深潜、超级计算机、机器人、大飞机等主题的纪实文学。如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龚盛辉、曾凡解的《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强国之路》,王雄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铁发展纪实》,李鸣生的《中国人是怎样上天的》等。刘斌的纪实文学《中国之翼——C919大型客机纪事》是此类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收获。此类作品因涉及尖端科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但其可读性和艺术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艺术探索不断挺进
    纪实文学是一种非虚构创作。本年度,非虚构创作的“试错”与“冒犯”问题受到关注。周晓枫在《文艺报》刊文,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一直都在试错。其实,包括近年来的部分散文、纪实文学和非虚构作品,一直都在“试错”和尝试,“冒犯”甚至违背各种文体的限定性,试图打破所谓的创作铁律或边界。譬如小说的虚构手法及技巧在散文和纪实文学中的运用,使得许多顶着“非虚构”之名的作品实质上混融了虚构与非虚构的手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纪实文学也在尝试思辨体等种种新样式。如杨黎光的“中国现代化三部曲”即属此类。与之相对应的是,纪实文学非虚构创作手法也“逆袭”了小说创作。孙惠芬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就采用了一种准纪实的、非虚构式的手法展开叙事。因此,文体观念、创作边界似乎正日益变得模糊,有可能从中创造或孕育出一些新的创作样式或形态。
    非虚构的漫溢现象成为文坛关注的一大热点。一是打破纪实文学文体边界,实现跨文体创作的突破。同时,可能影响到对文体序列和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与定义。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戏剧的分类遭遇全面挑战,全媒体时代究竟何为文学、文学为何成了新的课题。丁捷的《追问》就是一部值得追问的作品。非虚构、纪实,采取了多人经历的混合杂糅,加以大量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重新捏塑而成的反腐纪实,影响很大。二是对于传记和传记文学,有人提出应予以区分,传记文学可以虚构,等同于传记小说、纪实小说。三是传播的泛滥。新兴传播方式使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打破了文学的传统格局,亟须引起作家的高度关注。
    文学尖兵功能日益凸显
    短篇纪实文学雄风犹在,报章报告文学广受关注,值得特别点赞。李春雷追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先进事迹的短篇纪实报告《初心——“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廖俊波纪事》在《人民日报》首发,同时由新华社发布通稿。在前一晚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还提前做了预告,尤其引人关注。李青松反映塞罕坝生态建设成就的短篇报告《塞罕坝时间》在创作完成后不到48小时即由《人民日报》编发,引起较大反响。这提示我们,纪实文学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文学轻骑兵的优势,可在短篇创作上着重用力。短篇创作,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高,也有利于作者精益求精、认真锤炼作品。这对于纪实文学创作风气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中国作协组织资助了一批“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工程,已发表逾100篇作品,涌现出诸如在2017年“两会”上受到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高度评价的王宏甲的《塘约道路》和马娜的《小布的风声》、哲夫的《水土中国》(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赏,作家也被授予了相关荣誉,相关部门召开了有影响的研讨活动)、丁一鹤的《东方白帽子军团》(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北京文学两个年度报告文学排行榜)、丁燕的《男工来到电子厂》、阿慧的《大地的云朵》等。
    这项工程对于倡导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写短、短写有推动意义。启示有两点:一是组织化创作容易出成绩。在重大节庆等时间节点,组织作家采访采风、“三入”,在纪实文学、非虚构创作方面容易取得突破。如许晨的《第四极》,铁流、纪红建的《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纪红建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等,实质上都是这种组织化创作的优秀成果。中宣部《党建》杂志相继为《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塘约道路》召开研讨活动,社会反响很大,经验值得推广。二是作品扶持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14年来扶持了约1300个选题,其中纪实文学约占1/4,大批作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可谓硕果累累。
    记忆文学持续成为创作热点,特别是个人叙事史的书写,将个人命运同时代和历史风云勾连,凸显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家庭或家族的命运,极易引发特定群体的强烈共鸣。有的是耄耋老人的陈年往事,有的是年轻人在城市生活的心酸与艰辛,如草根底层人物的生存叙事——买房经历、育儿经历、教育新经验、抗癌治病经历等,无论是通过纸质还是网络自媒体等传播,都容易受到关注。譬如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我是范雨素》,《时代文学》刊发的杜鹃的《我在新西兰当保姆》和矫健的《我们的车队》等皆属优秀之作。
    创作题材、艺术、队伍等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
    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在倡导、鼓励和引导方面还要重点发力。2017年是第十四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之年。上半年,纪实文学作品研讨会陡增,多数被研讨作品都要申报“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作品基本上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英模人物、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譬如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张子影的《试飞英雄》、谌虹颖的《放歌天地间——艺坛将星阎肃》、吴文辉追忆已故三十年的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的《谷文昌》、任林举讲述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吴金印的事迹的《此念此心》。另一类是反映我国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的作品,譬如反映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方面新进展的王雄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王鸿鹏、马娜的《中国机器人》,许晨的《第四极》,陈新的《蛟龙逐梦》。其他重大题材的作品,有杨黎光的《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陈启文的《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等。由于今年“五一个工程”奖图书类获奖名额从28部压缩到了10部,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各地宣传部门、出版单位等都加紧了对计划参评作品的宣传推介,注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纷纷刊发名家评论文章,导致这其中亦不乏一些溢美之词。众多作者也对得奖寄予期望,反映出纪实文学创作渴望引起社会关注的内在焦虑。
    九月,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第十四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相继颁发。在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中,舒辉波的纪实文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正面描写十几个家庭陷入困境的孩子自强成长的故事,作者的跟踪采访功底比较扎实。现实题材参评作品比较匮缺是这部长篇纪实作品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中,获奖的三部纪实文学只有一部《中国机器人》可算是现实题材,另外两部——《抗日战争》《谷文昌》均属于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创作还需要下更大气力不断予以引导和推进。
    纪实文学在创作上也存在着一些亟须提升的问题。纪实文学作家必须正确处理好全部真实与局部真实、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问题报告始终是创作的热点,尤应强调立场和价值取向,要注重从从善、劝上、劝善、正向价值入手。近期社会问题纪实作品集中在农村问题——老人、妇女、儿童三个留守群体和空巢老人,空心村现象,农民工回乡,农村婚姻困境,城市中的“农二代”“穷二代”等问题,也反映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生态安全、环境污染、雾霾来袭、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法制、全面二孩、人口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道德、人心等问题。要正确看待普遍存在的邀约写作的得失。邀约写作或组织创作,客观上为纪实文学创作创造了便利和条件——创作对象的题材重要、人物典型;但有些作家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为稿费、为获奖写作的思想倾向。有人因此讥讽之为“订单文学”,这些命题作文式的订制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的打磨上可能会有欠缺或不足。如何保持作家在创作上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裁量权显得至关重要。全媒体思维、互联网的思路,对于纪实文学这种源自新闻与文学联姻的文体是一种严峻挑战。如何进行互联网,如何推广传播等,值得深入研讨。
    与此同时,纪实文学创作队伍问题依旧存在。
    2012年以来,中国作协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通过举办纪实文学作家班、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青年纪实文学作家,使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有所好转。特别是鲁迅文学院第24期报告文学作家班群体正在迅速成长为纪实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丁晓平、余艳、马娜、高艳国、张子影、程雪莉、李琭璐、刘标玖、黄立轩、邢小俊、杨绣丽、陈茂慧、江雪等一批作家都陆续有不错的新作发表出版。2012—2015年举办了四届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交流会,与会者人数不断攀高,达到230人。但纪实文学作者的培训需求仍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6月5日至7日在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徐迟的家乡浙江湖州南浔镇召开了2017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这是第五届创作会,共有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纪实文学作者参加交流和培训。创作会这种开门办会、举办文学讲座的方式大受欢迎,同时也反映出广大基层纪实文学作者群体存在着很强烈的培训需求。今年下半年鲁迅文学院又举办第33期作家(非虚构创作)高研班,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并如鲁迅文学院第24期一样,再为纪实文学界培养出一支青年作者队伍。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是60岁以上的实力派作家。杨黎光、蒋巍、王宏甲、张雅文、黄传会、李迪、梅洁、李鸣生、董保存等都不断取得新成就,令人刮目。有人称是纪实文学写作使人越活越健康。
    回顾2017年的纪实文学创作,令人欣喜的是作家们在各方面扶持奖掖政策的助推下辛勤耕耘取得了丰厚收获。因纪实文学距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最近,因此也容易受到关注并产生社会反响。随着我们国家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纪实文学的创作视野和天地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其在文学体裁序列中的重要地位亦将得到巩固与提升。
    2017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