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定价: ¥39.8
  • ISBN:978751804823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纺织
  • 页数:201页
  •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
  • 立即节省:
  • 2018-07-01 第1版
  • 2018-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畅销70年,50种语言全球发行,认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深刻讲述教育的根本;
    15个真实案例、15种儿童常见问题,破解孩子的语言及行为密码,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帮助父母正确参与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内容提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述的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奥地利心理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基于《自卑与超越》的思想,从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统一性和整体性出发,引用延展中的具体案例,讲述了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不少儿童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过度追求优越感而造成性格扭曲。对于儿童为了补偿自卑而追求优越感的心理,他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式,对家长和老师而言意义重大,值得每位教育者用心阅读和借鉴。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第四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第五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感
第六章  社会情感及儿童的发展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这种处境的心理感受和补救方法
第八章  新环境的考验
第九章  儿童的学校教育
第十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失误
第十三章  教育父母
延展之一:个体心理问卷
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论

前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成人来说,教育问题可以总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理性的自我导向。对于儿童来说,问题有些相似,但也存在不同:儿童尚不成熟,能否得到恰当的指导尤为重要。事实上,成人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指导。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让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展,如果有两万年的时间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自我完善,他们最终也许可以接近成人文明的行为规范。可惜,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所以儿童的教育与成长离不开成人的关注和指导。
    在这方面,对儿童教育的无知是最大的难题。一个成人要完全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喜恶的原因,也就是理解自我心理,已经很困难,更别说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并借助合理的知识给予他们指导了。
    个体心理学非常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不仅是源于此研究领域本身有重要意义,还因为研究儿童心理的同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成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个体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不同的是,它不允许理论和实践之间有脱节。个体心理学注重人格的整体性,同时研究了在人格整体性的发展和表现中,个体心理学本身所付出的努力。就这一点来说,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和智慧,因为知识本身就是认识实践中的错误和缪论。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掌握了这种科学知识,就能随即把它运用到对人格整体性的指导实践中去。
    个体心理学将研究方法与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个体性由人格的统一性所驱动和左右,因而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理论方法,都反映了人格统一性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所以,本书引言部分试着先从整体上提出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探讨和说明各种相关问题。
    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的心理始终存在一种有动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从最早的婴儿期起就处于这种持续不断地追求发展的努力之中。这种努力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追寻着一个伟大、完美而优越的蓝图。这种努力和对目标的追寻,反映了人类思考和想象能力的特质,也主导了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特殊行为,甚至会主导和控制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想法不再客观,而是被自己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所限制。
    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隐蔽地藏在每一个人的存在中。每一个人既代表个体的统一性,又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因此,个体既像一幅独立的画卷,又是创造画作的艺术家。他不是一个绝不会犯错的工作者,也不是一个对自我身心完全了解的人,而更接近于一个弱者,一个容易犯错、有瑕疵的人。
    就指导个体来说,特别要注意的是:个体的统一性及其独特生活风格和目标,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观的现实基础上。个体对一个事实的看法和认识,从来都不是这个事实本身。因此,虽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依据自己对事物的主观想法来塑造自己。有些主观想法甚至很客观、很充分。但我们必须始终考虑到的是,在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想法是错误的、失败的,特别要关注的是,人类童年时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它们影响并主导了我们后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
    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个体对这三类基本问题的回答发现他大致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目标。这个个人目标无所不能,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反之,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影射出了这个目标。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跟他人交往合作,是致力于生活中的有益层面,那么在他对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有益目标的明显痕迹,也会从中发现其个人目标具有有效性和建设性。同时,随着这些有效性和建设性行为的实施,个体也会收获幸福感、价值感和力量感。相反,如果这个个人目标是由自我问题和社会生活中的消极方面所决定,那么个人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基本问题,也就无法享受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乐趣。
    这些基本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且这些基本问题所衍生出的社会生活中的特定任务和目标,也只能在社会或公共环境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也就是说,必须基于社会情感才能得以解决,这就又强化了这些基本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这种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在人类的孩童早期就出现了,即此时我们的感官已经开始成熟发展,并遵循于我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见、所说、所闻等各方面所受的刺激,也遵循于我们和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同事、朋友、老师之间的关系来成长发展。这些特定的任务和目标,还会以同样的影响方式伴随个体的一生。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个体,也将失去自我,失去朋友,无法获得成就。
    因此,个体心理学理论有根据地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物就是“正确的”事物。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对社会标准的背离都是偏离了正确之道,这种偏离会导致个体和客观法律以及必要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使个体首先产生了有悖于自己本意的无价值感,同时由于个体感觉自己受到侵犯,便会产生更强烈的报复心。最后可以说,偏离社会标准就是违反了人们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会怀有这种共同的社会理想。
    个体心理学一直强调,把儿童的社会意识作为其成长发展的测试,因此,个体心理学很容易理解和评价每一个儿童的生活风格。因为,一旦儿童面临生活问题,他就像正处于测试中一样,展示出自己对于生活的准备是否充分。换句话说,他会展示出现实生活中他是否有社会意识或社会情感,是否有勇气和理解力,是否有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去发现他努力向上的方式和节奏,发展他的自卑感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这些相互渗透、紧密联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牢固的、难以打破的,直到我们发现这个整体的构成缺陷并完成重建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