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汶川十年

  • 定价: ¥49.8
  • ISBN:978755642199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北教育
  • 页数:212页
  • 作者:张凡//程亚铭
  • 立即节省:
  • 2018-05-01 第1版
  • 2018-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张凡、程亚铭著的《汶川十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幸存者十年全记录。资深记者10年跟踪采访5·12汶川特大地震60余名幸存下来但高位截肢的特殊群体,将他们置入整个汶川地震这个庞大的灾难现场来考量,再现这些孩子10年成长的历程,真实反映他们的爱与怕,伤害与救治,奋斗与爱情,分享他们生活的点滴,见证他们的成功和幸福。如今这些伤残孩子又处于人生的新节点,学习深造、毕业求职、谈婚论嫁……命运多舛的他们又将面对怎样的磨难?

内容提要

  

    张凡、程亚铭著的《汶川十年》选取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成功获救,但高位截肢的60余位孩子作为访问对象,真实记录他们如何在社会各界组织以及个人的支持与爱抚中,面对惨痛的记忆,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生理与心理的疼痛,战胜自我,从爬出来到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并取得丰硕成果,把爱心传递的故事。
    十年磨难,十年传奇。一方面,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坦然面对所有的不幸、永不放弃、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另一方面,作者借助这群孩子的真实故事讴歌社会各界的大爱无疆、大爱撑天的精神,呼吁更多人关怀弱势群体、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社会正能量,引领道德风尚,从心底迸发对善的敬重、对美的向往。

目录

第一章  生死交锋
石块垒着石块;人啊,你在哪里?
空气接着空气;人啊,你在哪里?
时间连着时间;人啊,你在哪里?
第二章  站起来!
那里有悲痛与毁灭,
而你是奇迹。
第三章  昂起倔强的头颅
它在人生境遇坏之时降临,
却带我往好的方向走。
第四章  少有人走的路
你在歌唱时仍然开花,
你在激流中仍然破碎。
第五章  没有双臂依然可以拥抱世界
生命如此丰富,
以致花朵枯萎而且充满哀伤。
第六章  追爱——至少你还有我
为什么整个爱情突然降临,
正当我悲伤,感到你在远方?
第七章  等你的短发长过了肩
如若我哭泣着醒来,
那是因为梦见自己是迷路的孩子。
第八章  我是半个Iron Man(钢铁侠)
这就是我的命运,
我的渴望在它上面航行。
第九章  洋娃为什么要做“假先生”
你在时间中复活,
纤瘦而沉默。
第十章  家,世界上重要的地方
我要我所爱的人继续活着;
我爱过你,歌唱过你,超过一切,
因此,你得继续绚丽地如花开放!
附录  汶川十年伤残者奋斗群像
后记  为了成长的纪念

后记

  

    为了成长的纪念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1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忘却了许多人和事,5·12汶川特大地震采访时的情景一直记忆犹新。
    “两座山倒下去,一座山立起来,你是不知道,那山就跟水一样。”一对老年夫妇向我描述地震时的情形,反反复复说起这句话。
    两位中年男子路上相遇互不作声,一人比出左手食指和中指,另一人伸出右手手掌。采访后才明白,这分别表示家里各有2人和5人遇难。
    那一年的5月,山川位移,河流改道,生命逝去,整个中国悲伤得无以复加。5·12汶川特大地震,这场夺去数万人生命,让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的灾难,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10年,这个时间单位并不长,但也足以让生老病死这样的事情楔入个人决定性的命运之中。
    死亡是生命的见证。他们,就是这场灾难的见证者。
    。
    对于往者,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于侥幸存活下来的人而言,一切才重新开始。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是大同小异的故事,但对他们来说,这是绝不相同的人生。经历死亡、绝望、恐惧、疼痛、无助、孤独等之后,他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残缺的身体、破碎的人生?
    于这些孩子而言,10年前龙门山脉那一声巨吼,分明是梦想破碎的声音,而要重拾那些梦想的光芒,他们要付出比常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那是无数次的血肉撕裂,那是无数次的折叠重塑。
    坚强,那不只是一个形容词,那是生活的日常。衣、食、住、行,这些普通人毫不费力的行为,却成为最考验他们的难关。学>-3、爱情、就业、家庭,那些人生都要经历的阶段成为一级一级需要逾越的关卡。青春绝不仅仅只有欢乐,更多的则是痛苦。要战胜这一切,并非易事。
    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10年来,他们无数次唱起手语版《感恩的心》和《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唱得投入动情,目光澄澈的他们信奉歌里的每一句话,“终于翱翔”“飞过绝望”“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这是我们开始记录这段故事的初衷,汶川特大地震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也许是最重大事件。用沉痛不足以缅怀那些逝去的灵魂,我们有的只能是怀念与哀伤。但幸好,还有这些孩子,九死一生之后伤痕累累的他们,面对伤病的痛击,重新站起来直面人生,他们才有资格书写这部大书。
    汶川特大地震幸存者孝伟对另一位幸存者秀秀说:怕是正常反应。不怕那是因为没有见到过堆积如山的尸体,没有在黑暗中保持一个姿势48小时,没有体会过迫切期望再见亲人一面而唯恐见不到的痛苦。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从此,这些幸存的孩子生命中注入了勇敢达观的基因。 接受命运给予的“馈赠”,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这样的行为值得每一个人尊重。 这样艰苦卓绝的路程,没有爱的支撑难以到达。 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爱怎样对一群人的生活产生缓慢而微妙的影响,一群人的爱怎样相互交织变奏出美好的生命乐章。命运总是曲折离奇的,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又打开另一扇窗。当你看见苦难来临,就无法转身离开。当你投入其中,会发现其乐无穷。这是王志航的故事令人难忘的原因,这个命途多舛的女人在52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正的使命,她抛家弃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志愿者事业中,在为同样命途多舛的孩子们奔走相告、解囊相助的时候,她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陪伴这些心理受挫的孩子一起成长,10年不离不弃。从相互取暖的路人到不分彼此的亲人,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无怨无悔。大爱10年,筚路蓝缕,王志航完成了一次最美的逆行,孩子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在她看来,一切的善,必将被无数倍的善所回应,天理如此。这天下,唯一会被温柔以待的便是善心,只是需要时间与机缘,但从不会缺席。 只有这样的灵魂,才会遇到那样的理解。只有这样的包容,才会有那样的成长。 王志航、杨茜萍、戴克维,62个孩子背后的那些“爱心家庭”,那些成长路上无数人的出手相助,那些不求回报的善与爱,正是让这些孩子得以在坎坷的青春路上逐渐成长的保证。那些在黑暗中用残损的手掌挖掘的人,那些同样是在死亡面前挺身而出的人,那些用尽一切办法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的人,那些一衣一饭一行都给予无私帮助的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人间大爱。 世上真有这样的人,有爱的灵魂终会相遇! 能够记录这段历史,纯属偶然但亦是必然。本书作者之一程亚铭曾亲往汶川震中采访,在这场令人心痛的灾难背后涌现了诸多令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职业记者的他一直用笔和镜头记录着这一切。当毕业不久的他选择帮助郭冬梅实现自己的心愿,爱的旅程即已经开始。10年之后的偶然,让他得以重新复盘这段往事,在经历诸多风雨见识人生各种荒谬之后,这一切显然有了更多不同的意义。 我们总想做些什么给他们更多希望,事实上这些孩子坚强得让健全的人心疼又汗颜。更可贵的是,他们正直善良、知恩图报、积极向上,用力学习工作,用心认真生活。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总是很苍白,不足以承载他们羽毛的高贵,限于篇幅有更多孩子的故事我们无法展现,但他们的人生同样值得书写。 同样,在有限的篇幅内这本书并不能全部反映那些爱与怕,伤害与救治,奋斗与爱情,也无法全部再现这些孩子10年成长的历程。对于灾难中那些充满无数勇气的选择与行动,也只能如镜中之光一样折射片段。时间仍在继续,最好的书并不在当下,这里记录的仍只是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他们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造,那是未可知悉的人生魅力之所在。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地震10年后,这些伤残孩子也正处于人生的新节点,学习深造、毕业求职、谈婚论嫁,人生之路最要紧的几步即将面临考验。祝福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关爱他们。也希望他们在历经苦难、遍尝冷暖之后,还能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鸿鹄折翼,不失远志。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愿人们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来面对世界和未来! 一直以来,心存感激。感谢王志航女士,一位真正的英雄式的母亲,没有她全心全意无私的奉献,这些孩子的成长绝不会如此顺利。要感谢戴克维、杨茜萍、史可、张家鑫、唐古拉、咏梅以及更多付出爱与行动的人,没有这些贵人相扶,这些孩子的路要走得更为坎坷。 感谢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共同让这些孩子获得资助,得以治疗康复,并读书深造。起初以为是巧合,后来渐渐明白,他们的出现是必然的,汶川特大地震把中国公民的慈善意识唤醒,在整个爱心闭环中,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 只是感谢还不足以表达敬意,人们应当为他们的行动鼓掌喝彩! 还要真诚感谢一直跟随拍摄这些孩子的《四川日报》摄影记者余坪,他的镜头记录了那些无法描述的瞬间,定格了他们青春的记忆。本书制作后期,他在医院陪爱人做手术,为了能让人们看到这些孩子成长的历程,专程回家一趟整理了孩子们的照片发给我们,没有大爱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要感谢给予本书创作以诸多支持的人,首先要感谢诸位受访者能够以无私的精神分享他们的人生,王虎用残损的手臂在手机上一字一句地回复,杨凤、张凤、秀秀、李裕、熊熊在深夜里笑着讲述往事……他们愿意敞开胸怀,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集体创作的图书,我们仅仅是作为记录者对此进行了记录整理。倘能使人读完有所思,有所得,理应感谢那些奉献故事的人。至于未能展现出来的故事与精神,或有所疏漏的地方,则是作者力有未逮,也希望大家给予谅解和支持。 要感谢小康杂志社诸位同仁,在10年的历程中一直在关注,从未缺席。我们的同行们以职业的状态记录了每一阶段的故事,文章中有诸多向他们借鉴、学习:引用的地方。当然不仅仅是谢意,更有前后接力共同完成马拉松式长跑的职业激励,我们会一直关注这个时代的变化。 感谢十年中所有采访、关注过汶川地震的媒体同行们,共同记录、见证了灾区从重创到重生的全过程。 要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感谢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支持我们记录下这个特殊群体的故事。因时间紧张,水平有限,工作之余仓促而就,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瑕疵,恳请批评指正。特别要感谢我们的图书策划出版人李勇先生,没有他的督促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 要感谢两位作者的夫人柳志英女士和谭畅女士,这本书也凝聚了她们巨大的心血,除了作为家属默默地支持,她们两位还参与了前期的访问和后期的写作,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她们也是这本书的创作者。 还有很多感谢不能一一表达,谢谢所有为这本书提供支持的人! 张凡程亚铭 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