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无颜者(精)

  • 定价: ¥39
  • ISBN:9787533950972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211页
  • 作者:(日)平野启一郎|...
  • 立即节省:
  • 2018-05-01 第1版
  • 2018-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平野启一郎著的《无颜者》是中篇小说,讲述了中学女老师吉田在交友网站结识了阴郁的单身男主角片原。之后这段感情发生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步。两人的亲密关系在网络上被男主人公公开,最终酿成了悲剧。小说借助网络和现实的矛盾性,展现了现代人不同身份和面目的矛盾性。令人深思社会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

内容提要

  

    由“三岛由纪夫转世”天才、23岁处女作荣获芥川奖的平野启一郎著的《无颜者》,是深层探讨自由、偷窥与爱欲纠葛的话题争议之作,临界肉体渴求与道德悖逆,刺破网络虚实与人心表里。
    本书在日本亚马逊KindleStore、乐天kobo、honto、Booklive年度电子书下载总榜排名TOP20,月下载量突破100000(据日本新潮社统计)。

目录

0 “摄于大阪城”
1 “吉田希美子”·“米琪”
2 懵懂青葱
3 生殖器/月经
4 乳房/自慰
5 男性经历
6 “片原盈”·I——“指虎”门
7 “片原盈”·II——女性观
8 “相识”
9 开始
10 肉体关系
11 下流嗜好
12 无颜的裸体们
13 出事之前
14 出事
15 事发之后
匿“颜”的世界——关于《无颜者》

后记

  

    匿“颜”的世界——关于《无颜者》
    平野启一郎
    《无颜者》是一部以互联网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涉足互联网主题。此前有一篇《最后的变身》,收录在前作《时钟们滴落的波纹》中,那是我处理这一题材的首次尝试。其实在我的构想中,这两部小说是一种相映成趣的姊妹篇关系。《最后的变身》采取一位“家里蹲”青年的手记形式,通篇是啰里啰嗦的第一人称自白体;本作的主人公是通过恋爱交友网站相识的一男一女,因此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在把行文适当收住的同时,对心理活动及性场面展开详尽细致的描写。
    所谓网络社会的匿名性这种说法,已经属于老生常谈了;我在本书中关心的是看不见脸这一点,即网络社会的匿“颜”性。如果从法律及政治层面来看,的确,人的同一性通过姓名得以确认,并通过姓名接受管理;但在日常生活中,使你确定一个人身份的不是姓名,而是脸孔。遇见熟悉的朋友,自然而然知道他/她是谁,不需要特地询问姓名;也有些不熟的朋友名字已经忘了,但一看见脸还是能想起来这人是谁。电视上播出犯罪嫌疑人的新闻时,也时常有只公开姓名却遮住脸部的情况,如此一来,人们就无法知道此人究竞是谁。
    脸孔是身体中最为外露的代表者。每个人都具备各式各样的个人特征,身材、指纹,甚至最近生物学认证等技术也开始投入应用了;但真正能够做到一眼认出的部位,说到底只有脸孔。一个人假如突然长高了二十厘米,只要脸不变,就不会被误认作其他人(虽然会被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反过来,即使身体其他部位都保持原样,只要脸变了,估计就会被认作另一个人。
    无论任何人,都能够做到根据情况适当地改变自己,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别。只有脸孔,自始至终顽固地坚持着同一性。而且与人格相比,与阶级、出身相比,脸孔完全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因为你长着你的脸,你就永远都是你。也许你满意,也许你不满意,脸孔对此毫不在意。
    《无颜者》的题材正是使我思考脸孔问题的契机。现在的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人拍下自己的裸照或性行为时的照片,上传并公开。虽然都给脸部打了马赛克,但是观察他们的发型、衣服、驾驶的车辆、背景的房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有一些是室外场景,比如人行横道或便利店),你会感到他们都是极其普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互联网与数码相机的普及当然是原因之一,但那说到底只是提供了一个环境。以前的人即便拍了这类照片,也不会去洗出来;即便真的洗出来了,也没有地方供他们秘密地向人公开。当然,那种类型的杂志恐怕不是没有,但爱好这口儿的毕竟是少数。然而如今这种风潮却是爆发性地普及开来,甚至蔓延到普通人群当中。我想探究的,正是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情况。 是否只要遮住脸孔,人就会为所欲为?也许有人会持否定的答案,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边的世界里,连人带脸一并加以“伪装”、“粉饰”,活出一个虚假的自己;而在那边的世界里,将脸孔抹掉,活出真正的自己——现在有许多人,每天在匿名/匿颜的博客上连篇累牍地书写着赤裸的话语,好像在说“这才是我的心声”。这样一种平衡。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地带给人们满足?在思索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种现象与社会上频发的某种“事件”存在同样的根源。两者结合的那个瞬间,正是小说最大的看点。 马赛克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脸?我希望由读者来亲自发现。即使结果令人难以接受,那脸孔眼见着越来越像自己,也请不要移开双眼,勇敢地见证到最后一刻。 选自《独白》讲谈社2007年12月 原载《新刊news》2006年5月号 (何中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