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民间文学

枫泾民间传说拾遗(精)

  • 定价: ¥48
  • ISBN:978720815000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页数:252页
  • 作者:郁林兴
  • 立即节省:
  • 2018-03-01 第1版
  • 2018-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来自乡间的潇洒男儿,因为几十载情系故事,千百回思接故事,半辈子笔筑故事,令他那依然年轻的生命经历也变成了一则则精彩纷呈、引人人胜的新故事一一因故事而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因故事而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因故事而荣膺金山区文化系统唯一的领军人才,因故事而名动天下,因故事而友朋四海……
    由郁林兴著的《枫泾民间传说拾遗(精)》收录了郁林兴收集整理的30多篇民间传说,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优秀之作。

内容提要

  

    由郁林兴著的《枫泾民间传说拾遗(精)》是一本采集上海金山枫泾地区民间传说的故事集。作者经长期采风、研究与创作积累,形成32篇以枫泾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为背景(包括为湘湖研究院整理的三篇传说)的故事,汇编结集。这些故事反映出该地区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和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在民间传说中的智慧和美德。

作者简介

    郁林兴,男,1962年生。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上海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故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故事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民间文学》杂志副主编,上海故事家协会副会长,金山区文联副主席,上海金山区银杏树民间文学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学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长期从事民间文学创作研究,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获省市及国家级奖项30多次。编著出版《故事:故事背后的故事》《推开新故事创作之门》《银杏树下金鸡啼》《印象枫泾》等图书20多种。

目录


苏轼痛悼
陈舜俞
海瑞罢官
事起枫泾
离奇面杖港

徐阶梦断
徐角佬

伍子胥遇难
千金塘

吴百万
绝户之谜

《白蛇传》
的前半生

白果树下
金鸡啼

白龟神医


五个泥墩
救新义
十一
绝地
风水墩
十二
黑鱼精作怪
塘泥三浜
十三
打不牢的
桥桩
十四
神鸟相助
破龙脉
十五
黃良河
桥锁泥龙
十六
情断
显志坟
十七
“苦啊鸟”
的由来
十八
抢粮风涌
黄泥浜
十九
谢天官
千里回故园
二十
僧侣血染
白牛荡
二十一
汆来的
菩萨
二十二
工匠不识
东家心
二十三
夺命
槐树洞
二十四
古龙庵
传奇
二十五
瘌痢头
吃鸡得娇妻
二十六
火烧桥
二十七
天香
豆腐干
二十八
失灵的
泰山石敢当
二十九
兴塔地名
的由来
三十
嘉靖帝
“暗”赐跨湖桥
三十一
浙江龙井
救君王
三十二
《兰亭序》
的湘湖缘
后记

前言

  

    “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肯尼斯.伯克对故事的概括真是生动精妙,耐人寻味。
    那么,传说呢?
    对留传在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部落的铺天盖地的民间传说,能否也用一句话来作准确、传神的概括呢?
    我不揣浅陋,试试。
    “传说是历史修饰过的胎记。”
    虽属鹦鹉学舌,但我想,对故事与传说这两种文学样式的区別的描述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简言之,设备,是外在的,即靠外部力量制作。换成创作术语来说,是可以虛构的。
    而胎记,则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也可以修饰,即也可以有一定的虚构,但却无法脱离母体的基因。
    如果觉得这样的表达太感性,有些不着边际,那么,就搬出一个大家来,听听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权威乌丙安教授的说法吧:
    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传说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一切虛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参见《民间文学概论》)
    好了,就不在概念上饶舌了。
    传说也好,故事也好,作为民间文学最重要的载体,几乎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起到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是吗?从涉世不深的孩童到经历丰富的成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并从中分辨真善美,懂得世界运行的基本准则,学会人和人的处世之道。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启蒙教材,也是一代代人生产生活经验的生动总结,更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最原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间传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和当时创作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沉淀着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道德因素,反映着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性。几乎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经历了千百年的口口相传、修改补充、反复锤炼。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民间叙事,充斥着传奇色彩和本土气息,经历过无数次社会动荡和体制转型,却依旧带着强大的生命力沿袭至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密码,足以激发起一代一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情怀。我想这也是民间传说让人着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的故乡枫泾,夭泽地润,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蜚声中外的江南名镇。在这方天这方地里,大自然惠泽给它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的时代境遇又构成了它别具一格的个性。先民们胼手胝足开拓了这片物华天宝之地,又用慧性灵心创造了人文荟萃的显赫声誉。在美丽的古镇里,难以尽述的迷人传说与故事启迪着人们的大胆想象,悦耳动人的民歌又陶冶着人们的高尚情操,含蓄蕴藉的民谣民谚扩充着人们的处世智慧。虽然风卷云涌的历史总是稍纵即逝,但这些贮存于民间的瑰宝,却像洁白的乳汁绵绵流传,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
    在这块宝地上,有太多值得记下来的民间传说,而且,虽然许多作品情节相同,但由于传承人的叙事方法与立场态度不同,竟会呈现出干差万别的气象。如果行文过于粗陋,笔法过于简单。风格过于同质化,这甚至会毁掉一部可以传世的作品。
    而胎记,则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也可以修饰,即也可以有一定的虚构,但却无法脱离母体的基因。
    如果觉得这样的表达太感性,有些不着边际,那么,就搬出一个大家来,听听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权威乌丙安教授的说法吧:
    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传说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一切虛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参见《民间文学概论》)
    好了,就不在概念上饶舌了。
    传说也好,故事也好,作为民间文学最重要的载体,几乎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起到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是吗?从涉世不深的孩童到经历丰富的成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并从中分辨真善美,懂得世界运行的基本准则,学会人和人的处世之道。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启蒙教材,也是一代代人生产生活经验的生动总结,更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最原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一个来自乡间的潇洒男儿,因为几十载情系故事,千百回思接故事,半辈子笔筑故事,令他那依然年轻的生命经历也变成了一则则精彩纷呈、引人人胜的新故事一一因故事而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因故事而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因故事而荣膺金山区文化系统唯一的领军人才,因故事而名动天下,因故事而友朋四海……
    说着说着,就把林兴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方面的贡献这个话题扯开了。眼看天色已晚,就让我偷个懒,试着用下面两句话回到正题上来吧:
    林兴的心血之作,是枫泾历史文化的一个美丽胎记:
    林兴的故事人生,是古镇人杰地灵的一个动人传说。
    写完这两行字,我想,今晚我可以烫上半壶枫泾老黄酒,就着三两枫泾豆腐千,去品鉴一个微醺的梦回枫泾的夜晚了!
    当然,喝酒,还是要征得内人的同意。
    哈哈,见笑了!
    

后记

  

    从小有许多梦想,其中一个,就是长大了要成为作家。小时候,除了人手几册的“红宝书”,能看的书实在少之又少。当时。四大名著都属禁书,一般的文学艺术类书也难觅踪影。一本《水浒传》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在那“多读书不如不读书”的环境里,在我的心中竟然萌生了个作家梦,现在想想也不禁哑然失笑,真的想不通当时是哪根神经出了错。
    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更替,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前半生,其他的梦想都成了一枕黄粱,然作家梦好像稀里糊涂正在接近现实。虽没有写下什么流芳百世的惊世之作,可在公开刊物上也发表了百余万字的不入流的长长短短的东西,细细数来,自己写的和自己编的各式各样的书倒也有二十多本。当有幸拿到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证时,我想,名义上我也算是一个业余作家了吧。
    其实,与我而言,可能更看重“民间文学研究者”这个“头衔”。想想自己近大半生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民间文学收集整理与研究上。自己的作品和书籍,基本上都属于“不齿子人’’的这一类。现在这本小书,自然也不例外,同样是“不入流”的民间文学之作(在某些人眼中,可能连“文学”二字都不够格)。
    收入本书的,既有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前收集整理的旧稿,也有刚写就的近作。这些民间传说(抑或叫民间故事)的素材,绝大部分源自我的家乡枫泾,其中,有些是我从小就听我母亲讲的、有些是许多年前在村口纳凉时听摇着蒲扇的老人们“东搭码头西搭海”的谈资中获得的,当然更多的是我主动打破砂锅问到底得来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内容都曾在当地长期流传着。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传说都流传于民间,这就很难避免有些素材其他人也可能涉及过,但按照民间传说收集整理的固有做法,这并不违反其“规则”。当然,我之挖掘收集整理,不论是故事构架还是人物设置抑或核心情节,均希望带有明显的“郁氏”特征,全然不会与任何一家有什么雷同。
    本书除了源自枫泾地区的传说,我还收录了我为浙江萧山湘湖研究院挖掘整理的三篇作品,一是这些作品也属传说范畴.二是现在不少风景区都在借用传说来营造文化氛围,以故事来博游人的眼球。可不少地区的所谓故事传说其实属无中生有,违背了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老先生一贯倡导的“收集、整理、记录’’的要求。我为湘湖研究院整理的三则传说,基本上忠实记录了历史上湘湖地区的人物、风俗和相关事件,只不过是把故事编织得更有可读性、更有可信度、更加好玩罢了。这三则传说,后来在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的“故事名家”栏目分三期刊发,现在作为附录收入本书,我想,对正在“创作”风景名胜传说的文人雅士们也许有些启示。
    至于出版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为家乡留下一点传统文化的印迹,也算作是一个草根作家,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的一点小小的回报吧。 衷心感谢陆军教授百忙中拔冗作序。陆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剧作家、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之所以请他作序,因为他既是我的导师和挚友,了解和熟悉我走过的每一步。更主要的是,他虽然不专攻民间文学,但才华橫溢学识渊博,我想他用戏剧人的眼光来打量民间文学,必定会别有一番情趣。当我收到他的序言后.我为自己的这一选择叫好。 郁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