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

  • 定价: ¥49
  • ISBN:978722010484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277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黄如军著的这本《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在两年拨乱反正的徘徊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波及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末;重点叙述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即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内容提要

  

    黄如军著的这本《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力图较为客观、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展现不平凡的1978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概述十年动乱结束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背景,讲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拨乱反正取得的重要突破性进展,展现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以及党和人民探索复兴之路引起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要求,重点介绍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

作者简介

    黄如军,北京大学毕业,法学硕士,研究员。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原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党史研究、宣传教育和科研管理工作。发表党史学术研究论文数十篇,参与撰写出版《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四部学术著作,参与主持和组织大型党史主题专栏《永远的丰碑》《双百人物》等撰稿审稿工作,参与主持党史国史重大题材书稿审读、影视作品审看及重大主题展览陈列内容审稿等工作。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徘徊中前进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要求尽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华国锋提出:“继续批邓”“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
    ◎按照华国锋的意图,“两个凡是”出台
    ◎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顶住压力,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邓小平致信党中央,提出“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粉碎“四人帮”九个月后,邓小平官复原职
    ◎邓小平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揭批“四人帮”遇到种种障碍
    ◎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党中央部署了“三个战役”
    ◎“两个凡是”给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批“四人帮”设置了重重障碍
    ◎只能批“极右实质”,不能批极左
    ◎粉碎“四人帮”竟被说成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对“四人帮”的“代表作”,汪东兴批示:不能点名批判
  三、国民经济的好转与新的冒进
    ◎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国民经济状况迅速好转
    ◎由于“两个凡是”,经济工作仍沿袭了“大跃进”和“抓革命,促生产”的办法和思路
    ◎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工业学大庆会议发动了“新跃进”
    ◎各部门纷纷制订“跃进”计划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贸然通过冒进计划
    ◎冒进使整个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四、各项工作恢复,指导思想依旧
    ◎党的十一大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却仍肯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五届政协会议召开,邓小平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对恢复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因“文革”而拖延了十余年的妇联、工会和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相继召开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开始恢复正常秩序,但仍未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
第二章  艰难的步履
  一、教育领域推翻“两个估计”
    ◎邓小平自告奋勇抓科教
    ◎“两个估计”是广大知识分子身上的沉重枷锁
    ◎太原会议上,恢复高考的提议未获通过
    ◎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肯定“17年”
    ◎邓小平明确提出:“两个估计”不符合实际
    ◎毛泽东批示的被发现,使“两个估计”终被否定
    ◎恢复高考制度,报名的青年达570多万
  二、迎接科学的春天
    ◎十年动乱中,科技和教育战线同是“重灾区”
    ◎对科技战线的整顿,成为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的重要“罪状”
    ◎邓小平复出后,首先整顿的仍然是科技和教育战线
    ◎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
    ◎在一系列指示、报告中,仍然重申要对知识分子进行“团结、教育、改造”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澄清了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邓小平对科技工作者诚恳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面对会议盛况,郭沫若纵情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三、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
    ◎“黑线专政”长期成为文艺工作者头上的“紧箍咒”
    ◎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推动了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一批长期被禁的剧目陆续公演
    ◎受到严重摧残的文艺事业重现生机
  四、打开平反冤假错案的局面
    ◎冤假错案所涉及和牵连的大约有近1亿人
    ◎平反工作阻力重重
    ◎有的老同志到中组部申诉冤情,竟被拒之门外
    ◎胡耀邦积极为平反冤假错案造舆论,深得人心
    ◎经中共中央常委会决定,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部长,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局面被打开
    ◎烟台会议,在改正错划右派问题上分歧明显
    ◎中央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为右派平反
    ◎中组部重新复查“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针对“两个凡是”,胡耀邦提出“两个不管”
    ◎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呼声日益高涨
第三章  冲破坚冰
  一、经济理论界的最初冲击
    ◎1977年内,经济界召开五次理论讨论会,澄清在按劳分配和“唯生产力论”问题上的是非
    ◎经济理论问题的讨论得到了邓小平的有力支持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全面论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有人呼吁,要搞好管理,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奖金制度开始恢复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形成与发表
    ◎中央党校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小环境
    ◎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涉及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
    ◎中央党校集中讨论党史问题时,提出了两条指导原则
    ◎胡福明撰写真理标准问题的文章
    ◎杨西光决定:文章从“哲学版”撤下,作为重要文章在头版发表
    ◎中央党校对文章作进一步修改
    ◎文章改毕,胡耀邦亲自审阅两次并定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拉开了一场全国性理论大讨论的序幕
  三、一篇文章激起轩然大波
    ◎《实》文发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有人指责该文是政治上“砍旗”
    ◎中央领导说:文章是针对着毛主席来的
    ◎《红旗》杂志决定“不表态,不卷入”,作壁上观
    ◎关键时刻,邓小平号召全党: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罗瑞卿挺身而出,支持《解放军报》再发重头文章
    ◎谭震林的一篇文章,使《红旗》杂志不得不放弃沉默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开始形成
    ◎理论界、科技界、新闻界都积极行动起来了
    ◎周扬率先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政治意义
    ◎各地纷纷召开理论会,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各地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纷纷表态
    ◎各大报刊不同寻常的报道,使人感到一个历史性的巨变正在酝酿之中
第四章  探索强国之路
  一、走出国门看世界
    ◎进入1978年,我国的对外交往开始活跃
    ◎国家领导人纷纷出访
    ◎邓小平访问日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国人震惊
    ◎国门刚开,就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与诱人魅力
  二、迈出引进和开放的步伐
    ◎邓小平再次呼吁,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的主张正在成为多数中国人的共识
    ◎国务院务虚会开了两个月,为改革开放作思想准备
    ◎陈云觉察到冒进倾向,要求听听反面意见
    ◎李先念的总结讲话,集中阐述了改革思想
    ◎1978年,我国共引进22个大型成套设备
  三、突破旧体制的初步尝试
    ◎粉碎“四人帮”后,“左”的政策仍在农村盛行
    ◎安徽省委的《六条》开始突破禁区,该省成为农村改革发源地
    ◎四川省委制定《规定》,各省也开始调整农村政策
    ◎面对百年大旱,安徽省委决定“借地渡荒”,由此引发了包产到户
    ◎小岗人发明包干到户,从此结束了逃荒要饭的历史
    ◎四川省委决定,在工业战线上首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第五章  实现历史转折
  一、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酝酿
    ◎1978年9月,邓小平对东北三省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视察
    ◎邓小平说:“我是到处点火……”
    ◎全国计划会议确定,经济战线必须实行三个转变
    ◎在工会九大上,邓小平把工作重心转移的意思说得更清楚了
    ◎中央常委就工作重心转移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但指导思想上仍存在分歧
  二、促成历史转折的中央工作会议
    ◎开幕会上,华国锋宣布了三个议题
    ◎陈云发言,把会议引向拨乱反正,三个议题被突破了
    ◎在与会同志强烈要求下,中央政治局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等重大决定
    ◎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邓小平反复强调:党中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干赫鲁晓夫那样的事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成为主要议题
    ◎根据大家意见,关于农业的文件重新改写
    ◎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主张,使经济冒进倾向得到制止
    ◎关于改革开改方针的酝酿进一步具体化
    ◎党和国家的民主建设成为重要议题
    ◎邓小平亲拟讲话提纲,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主题
  三、划时代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工作会议的各项成果得到了确认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先导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终于实现
    ◎改革开放开始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时代内容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逐渐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后记

前言

  

    当我们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历程时,谁都不能不惊叹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近70的岁月,把曾是贫弱不堪、列强侵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磨砺成一个初步繁荣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一历史性巨变,首先要归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古老的中国获得了新生。其次要归因于30多年前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焕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和积极性,使中国摆脱了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国之路、振兴之路。
    回首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不由得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30多年前对实现改革开放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投向促成并实现了这一伟大转折的1978年。正是这一年,对共和国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改革开放开始启动,拨乱反正在步履维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左”倾错误的禁区开始被冲破,一个常识性的理论问题竟引发了波及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受到普遍抵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回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50多万“右派分子”重获新生,包括天安门事件在内的一大批冤假错案终获平反,再度冒进的国民经济在陷入窘境后使人逐渐清醒。面对世界的变化,人们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延续了20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动摇……
    于是,原准备讨论经济工作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多年未见的民主和热烈气氛中历时36天,终于促成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此为标志,中国不但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且走出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进入新时代的里程碑被载人史册。
    重温这一历史,我们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近70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或许能够得到更深刻的了解。

后记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实现伟大转折的一个重要年头。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上,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上,1978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是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此前20年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20年曲折探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党为肃清“左”的错误影响,为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了重重阻力,步履艰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了“左”的错误的思想壁垒,为党再次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打开了通道,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一步拨乱反正注入了新的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在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力图较为客观、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展现不平凡的1978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概述十年动乱结束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背景,讲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拨乱反正取得的重要突破性进展,展现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以及党和人民探索复兴之路引起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要求,重点介绍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在争取讲清历史本然的同时,作者力图对历史所以然作一点力所能及的探讨、研究和点评,但限于作者自身水平、能力和掌握资料的局限,这些探讨、研究和点评是非常初步、非常粗浅的。好在4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早已硕果累累,而且一些权威部门的基本著作陆续问世,学习和研究者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本书是在20年前我和我的同事、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孙大力研究员合著的《新的起点——1978年的中国》的基础上,由笔者参照近年来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修订,并经孙大力研究员同意而成书的。在此,我谨向他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向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组织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刘国新研究员,向负责审看本书的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有关领导和专家,向为本书出版尽心尽力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向我的夫人董莉女士表示感谢,没有她的支持,我根本没有精力和力量完成本书的修订。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