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西游记(上下经典名著口碑版本)/*统编语文*阅读丛书

  • 定价: ¥56
  • ISBN:978702013732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1129页
  • 作者:(明)吴承恩
  • 立即节省:
  • 1980-05-01 第2版
  • 2018-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西游记(上下经典名著口碑版本)》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唐僧等师徒四人在崎岖漫长的取经途中和穷山恶水斗争的历程,他们历经八十一难,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赞颂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作者吴承恩以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建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内容提要

  

    吴承恩著的《西游记(上下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它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全文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白龙马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师徒五人沿途历经各种艰险,一路斩妖除魔,斗智斗勇,化险为夷,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将神魔世界的善恶情仇和现实社会巧妙结合,歌颂了师徒几人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情怀,以及宣扬正义、惩处邪恶的思想主题。

媒体推荐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人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西游记/经典文学名著》,其余作品还有《禹鼎志》,但已散佚,另有《射阳先生存稿》。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家境贫寒。他自幼聪明过人,少年得志,喜欢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因文才出众,在故乡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好评,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因科考的屡次失败,生活的穷困潦倒,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神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

目录

导读
前言
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封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瑀萧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相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挪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相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致旱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形骸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毒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知识链接

前言

  

    在十五——十七世纪之间,对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来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小说开始往纵横两个方向伸展,展现了色彩斑斓、标新立异的繁盛景象,长篇、短制、文言、白话,构成了一个惊人的小说奇观,小说世界已蔚为大国。世称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产生于此时,它们都是耸立于艺术群山中的高峰,其中被鲁迅称之为“魁杰”、“巨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就是吴承恩终其一生对中国小说史,也是对世界小说史奉献出的伟大的瑰宝。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县)。约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约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自幼聪颖慧敏,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于乡里。他较早地进了学,但偏偏中了秀才后,即屡试不售,困顿场屋,蹭蹬穷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吴承恩已到中年,才补得个岁贡生,又过了差不多七年之久,才到北京吏部候选,结果只获得个浙江长兴县丞的卑微官职。他不愿改变自己的傲岸性格以屈从长官意志,始终保持着刚直的风骨。
    对于一个诗人兼小说家来说,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就意味着忠实于自己的诗魂。在众多的歌唱中,吴承恩的著名长歌《二郎搜山图歌并序》是一首气势伟岸的诗,也是他全部诗作中的一组强音符。他以纵横捭阖、浑灏奔放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神话中二郎神搜山,使魑魅魍魉、狐妖虺龙,或断头授首,或束手就擒的奇幻景观。因此,这首诗同《西游记》一样应该看作是吴承恩向一切封建统治和腐烂没落的社会发表的抗争檄文。
    吴承恩久经动乱,但是豪情与诙谐依旧,他没有在悲哀中消沉,其《送我入门来》一首词可看作吴承恩整个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不为贫穷的处境、困顿的遭遇、世人的白眼、炎凉的世态所屈服,在严霜积雪的酷寒中,信心百倍地“探取梅花开未开”,它可视为诗人的自况。这洁白芳香的“梅花”正是象征着他那高洁的人格,也象征着他自己从事的文学事业。他的诗和他的小说一样,是以乐观意识为轴心,或者说,终以乐观的调子完成悲哀的美。
    涛人有幸,他不仅能以健笔参与了中国小说史创造的巨大工程,而且能以他的诗篇保留下历史巨变时代的动人场面和音响。
    我们说,没有吴承恩,自然没有《西游记》,但没有《西游记》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吴承恩。事实上,他们是互相创造的。虽然我们看到了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艺术世界。然而它的题材和基本情节又不是他的首创,它的产生过程和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相类似。
    作为《西游记》主体部分的唐僧取经故事,是由历史的真人真事发展演化而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青年和尚玄奘独自一人赴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惊人举动,震动中外。玄奘在取经过程中所表现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令人敬仰。他所身历目睹的种种奇遇和异国风光,对人们具有极大魅力,他的行为和见闻本身,就具有不同寻常的传奇色彩。取经故事的真正神奇化是在它流人民间以后,愈传愈奇,以至离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愈来愈远。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据欧阳修《于役志》载,扬州寿宁寺藏经院有玄奘取经壁画,可知取经故事在五代时已流布丹青。
    形诸文字刊印于南宋时期的第一本小说形态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出现,标志着玄奘天竺取经由历史故事向佛教神魔故事过渡的完成;标志着“西游”故事的主角开始由唐僧转化为猴行者;标志着某些离奇情节有了初步轮廓。因此它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取经诗话》是晚唐五代佛教徒宣扬佛法的“俗讲”,一般属于宗教文学。与此同时,“西游”故事随“说话”艺术的繁荣,又以“平话”的方式出现,至迟到元末明初,就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后来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在《平话》里大体上已具备了。《西游记平话》的形式风格,比较接近于宋元讲史平话,文字古拙,颇像元刊本《全相平话五种》,捕写亦欠精细。但无论从内容、情节、结构、人物诸方面看,《西游记平话》都很可能是吴承恩据以加工进行再创造的母本。
    取经故事除了在话本和其他艺术形式中不断发展和流布外,还搬上了舞台。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可惜都已失传。元末明初则有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和杨讷(景贤)所著的《西游记》杂剧。杨作共六本二十四折,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儿”故事开场,后面有收孙行者、收沙僧、收猪八戒,女人国逼配、火焰山借扇、取经归东土、行满成正果等情节。吴承恩正是在前人艺术创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并受到多方面的启迪,才写出了《西游记》。郑振铎先生曾说:“惟那么古拙的《西游记》,被吴承恩改造得那么神骏丰腴,逸趣横生,几乎另成了一部新作,其功力的壮健,文采的秀丽,言谈的幽默,却确远在罗氏改作《三国志演义》,冯氏改作《列国志传》以上。”(《西游记的演变》)
    历史赋予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客观和主观的条件。明朝自成化(1465—1487)以后,特别是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两朝皇帝,都崇信道士羽客的妖妄之言,这股风气从上层一直蔓延到民间,神魔小说的崛起和风行,显然同这一社会风气下的精神状况有着密切关系。至于作家的主观条件,由吴承恩的诗文,已经证明他的文学才华是多方面的。而在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上,他的志怪小说集《禹鼎志》虽已亡佚,但此书或许是他写作《西游记》做准备练笔而用的。幸运的是,从此书的序中我们却又得到这样的信息:“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这“微有鉴戒寓焉”与《二郎神搜山图歌并序》联系起来看·,其相通之处甚多,这就是作为小说艺术家的吴承恩兼具思想家某些品格的明证。
    吴承恩虽然以其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使原来的“西游”故事顿改旧观、面目一新,但他也不能不受传统故事基本框架的限制。《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主要篇幅还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取回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小说也正是按其脉络布局的:从第一回至第十二回是整个故事的序幕,交代取经故事的缘起。第十二回后的八十八回书,才是吴承恩取经故事的主体工程。前七回集中写石产仙猴、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主要是写西天取经的保护人孙悟空的非凡出身和神通广大的本领。第八回主要介绍取经集团中其他四名成员的出身经历。第九回至第十二回则是承袭第八回继续叙述西天求经故事的缘起。从整体结构看,前七回故事的主要作用与第八回一样,既然同是介绍取经集团成员的出身经历,自然也应视为序幕的有机部分。把前七回同七回以后截然分开,说成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从而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情节,从取经故事的序幕中剖离出来,显然既不符合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符合中国古代小说思维的定式,更不符合神魔小说结构布局的一般模式。
    吴承恩的真正的创造性,体现在《西游记》的情节提炼和故事剪裁的全过程。如果把小说《西游记》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杂剧相比较,有两点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第一,《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与杂剧中的孙悟空,虽已逐渐升格为主角,但本领与所起之作用都有较大局限,取经途中降妖伏魔主要力量,实际是大梵天王与“十大保官”。而小说《西游记》,却把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与求得真经的决定作用大大提高,并淋漓尽致地大加渲染,从而使之由取经集团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一变而为小说中名副其实的主角’。事实上,《西游记》的主体工程和审美价值,只能是关于孙悟空“一生”的故事。如果没有孙悟空,就没有吴承恩《西游记》这部小说。第二,《诗话》把唐僧看作是取经的主要人物,所以故事的开端,也由叙述唐僧行状开始。猴行者出身经历,直到“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才以补叙方式略加介绍。杂剧则承袭《诗话》所采取的做法,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到第三本才进行追叙。而吴氏的小说《西游记》则打破取经故事的传统格局,不仅把关于孙悟空出身的描写,由原来作为穿插而存在的“隐蔽”环节,一变而为重要的显现情节,置于全书的开篇处。这种布局显然是和吴承恩的整体构思和象征主旨密不可分的。
    人们常说《西游记》是一部很“复杂”的小说,其实,这“复杂”并不在于人们所说,是题材本身的局限性和吴氏所处时代的局限。《西游记》的“复杂性”,正在于它是以庄严神圣的取经的宗教故事为题材,但在具体描写时,却使宗教丧失了庄严的神圣性,它写了神与魔之争,但又没有严格按照正与邪、善与恶、顺与逆划分阵营;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时把爱心投向魔,又不时把憎恶抛掷给神;并未把挚爱偏于佛、道任何一方。在吴氏犀利的笔锋下,宗教的神道佛从神圣的祭坛上被拉了下来,显现了它的原形!“大闹天宫”这则故事,带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可以说是在主旨上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又增添了新的光辉,他的“抗魔”斗争可以说是“大闹天宫”的继续。而且事实上在取经征途中,孙悟空对待诸神佛道,仍然是桀骜不驯,没有放松对他们的捉弄与揶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至于吴氏在小说中极聪明、极俏皮、极轻松地描写的那些妖魔鬼怪同天上诸神道佛的微妙关系,更不仅只是为了博读者一粲,它多数寓讥讽于笑谑。这里显示了吴承恩的宽广的精神视野,他把对宗教批判的锋芒转到了另一角度:原来宗教从来是与蒙昧主义相依为命的。他们所编造的谎言,句句都要人当作真理般信仰——神是正宗,魔是异端,实际情况却大谬不然。吴氏在这里,只是撩起了幕布的一角,让人们看到神魔的关系,原来就是纠缠不清的,有时简直就是二位一体。它的讽喻蕴涵,似乎也不难把握。作者喜爱孙悟空身上的魔性甚于他身上的神性。另外,牛魔王虽然喜新厌旧,停妻再娶,但他那憨厚浑直之态也颇能令人解颐;平顶山的精细鬼、伶俐虫,写得妙趣横生,十分逗人喜爱。看来,吴承恩对于神魔从不存偏见,也没框框,只是在娓娓叙述奇幻瑰丽的故事时,顺便给人物抹上一些谐谑的色彩。
    创作《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一次精神漫游,想必在他经历了一切心灵磨难之后,他更看清了世人的真相,了解了生活的真谛,他更加成熟了。
    当然,吴承恩对生活并未失去爱,小说处处是笑声和幽默,只有心胸开阔、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处处流露出一种不可抑制的幽默感,他希望他的小说给人间带来笑声。《西游记》并非是一部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他富于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温馨的人情味。讽刺和幽默这两个特点,其实在全书一开始就显示出来了,它们统一于吴承恩对生活的热爱,对人间欢乐的追求。
    《西游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它问世以后即产生广泛影响。明清两代,续作、补作《西游记》的小说有多种。著名的有明末董说写的《西游补》十六回,明末无名氏写的《续西游记》一百回,清初无名氏写的《后西游记》四十回等。《西游记》故事在清代还被改编为戏曲搬上舞台,一直到现代,《西游记》故事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三打白骨精》、《闹天宫》、《真假美猴王》是经常上演而受到观众喜爱的剧目。
    《西游记》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西游记》也被更多的外国朋友所喜爱。早在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先驱之一、英国剑桥大学文学教授H·贾尔斯所著《中国文学史》就专辟一章,评介了《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1913年,蒂莫西·理查德出版了一本题为《赴天堂之使命》的书,是《西游记》最早的意译本。1977年开始,芝加哥大学的文学和宗教学教授余国藩首次出版了他的《西游记》四卷本第一卷,1983年最后一卷问世,终于使整个英语世界的读者第一次得以欣赏《西游记》全貌的风采。
    最后,谈谈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新版《西游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北京图书馆所藏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摄影的胶卷,并参考清代六种刻本,校订整理的。初版于1955年,以后印过多次。明崇祯年间刊《李卓吾批评西游记》,是接近世德堂本的较早刊本,初版整理时未能见到,后文用此本作了校核,订正了一些文字。该书注释是黄肃秋先生生前所做,为保持原貌,这次出版未做任何改动。
    宁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