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工商管理 > 企业经济

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精)

  • 定价: ¥118
  • ISBN:978752070323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563页
  • 作者:肖知兴
  • 立即节省:
  • 2018-05-01 第1版
  • 2018-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精)》是作者肖知兴对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前沿理论研究与在领教工坊的多年亲身实践经验的一个系统总结。他在本书中剖析了管理实践中的多个角色的人格和互动关系,将科学的心理学分析,引入了领导力的培育、形成和优化过程。

内容提要

  

    肖知兴著的《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核心问题,即当今经济形势下领导力所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由前文引申解答,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提出了破解上述挑战的思想体系、实践体系和实践案例;第三部分立足于当今世界的变幻形势,为管理者提出了思想误区的提醒和思考方式的建议。

作者简介

    肖知兴,1972年生于江西,管理学教授,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2004年获得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担任教职。他的学术文章发表于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他的中文著作包括《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企业江湖》《纸上谈兵说管理》《论语笔记》等。

目录

自序  我的热爱与我的恐惧
第一篇  领导力的挑战
  第一章  现象与思考
    一  管理的白痴
    二  蛇窟里的游戏
    三  小红帽的诱惑
    四  最靠谱的投资
    五  老板你放下了吗
    六  军人、教师与工程师
    七  记一场失败的私人董事会
    八  爱作的中国首富们
    九  大佬沉重的屁股
    十  从牟其中,到唐万新,到任正非
  第二章  分析与诊断
    一  悬崖边的领头人
    二  实业家、投资人与寻租客
    三  《包围学》导论
  第三章  研究与文献
    一  共情:领导力的终极奥秘
    二  正念的凯旋
    三  良知的展开
    四  天命的召唤
  第四章  辅导与成长
    一  我们都是被吓坏的孩子
    二  以热爱战胜恐惧
    三  正念、良知与天命的力量
    四  行走江湖三种境界
    五  三步打造你的领导力
  第五章  领教工坊的实践
    一  私人董事会的“门道”
    二  私人董事会的社会网络
    三  好的私人董事会,坏的私人董事会
第二篇  破解管理之谜
  第六章  企业的底层逻辑
    一  企业的底层逻辑与企业家的突破
    二  拧麻花的哲学与实践
  第七章  从知到行有多远
    一  管理到底是个什么鬼,以及怎么破
    二  流行的管理与经典的管理
    三  多一些真实践,少一些伪学习
    四  从知到行到底有多远
  第八章  管理的诱惑与陷阱
    一  叶公好龙:管理水平与经营水平
    二  刻舟求剑:马云把我带沟里
    三  守株待兔:空降兵为什么难落地
    四  买椟还珠:思想比方法更重要
    五  郑人买履:书中真有黄金屋吗
    六  心猿意马:企业是企业家的学位
    七  盲人摸象:哈佛案例与漏水雨棚
    八  狐假虎威:KK为什么喜欢来中国?
    九  东施效颦:没有乔布斯的命,却得了乔布斯的病
    十  鱼跳龙门:领导力七分靠修为
第三篇  变化中的世界
  第九章  被夸大的互联网
    一  人文视角看互联网
    二  互联网改变的和没有改变的  
    三  西方出互联网,中国出互联网精神
    四  从互联网恐惧症到互联网狂热症
    五  喧嚣之后,一个“互联网反革命”的复盘(节选)
    六  实业归来,初心不改
    七  我经历的三次营销狂欢
  第十章  一边行走,一边思考
    一  从尼科西亚到耶路撒冷
    二  与日本相比,我们缺的绝不仅仅是马桶盖
    三  为什么有道德激情的企业才能走远
    四  两个日内瓦人的故事
代后记  胡杨、苍狼与流沙

前言

  

    我的热爱与我的恐惧
    明茨伯格形容自己做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是在一条山脊上行走,左边是管理实践的悬崖,右边是管理理论的深渊,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早年我理解他这个说法,是为了表达学者的谦卑和敬畏。现在,经过七八年做领教工坊的实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说法背后的深意。而且,如果说明茨伯格用这个比喻时心里想的是阿尔卑斯山,我们就好比是在中国的华山,绝壑千尺、如履薄刃之外,还有古道微茫、云海缥缈的格外挑战,真要掉下去了,粉身碎骨,甚至尸骨都难于找到。
    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到现在为止,从整套管理学理论体系,到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的制度系统,都是西方人在西方文化、制度、历史环境中总结出来的,严格意义上讲,基本上都是美国人总结出来的。中国的文化、制度、历史环境,与美国的文化、制度、历史环境差距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他们有用的解决方案,我们往往就未必有用;有的时候,不仅没用,甚至还会添乱。所以,如果说宏观层面,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精英负笈西方,潜心求学,却连大样子都未必学到,更不用说其中的精髓,管理”这个微观层面的学问,情况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实践层面的尴尬
    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的独特性往往超过大多数人的判断。举一个例子。外资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三十年,在500强公司上过班的中国籍雇员何止万千。这些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外资企业大潮回落,按理说,他们留下的这些中高层经理,应该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当年他们可都是百里挑一,一表人才,才能进跨国公司;经过十几年的熏陶,对跨国公司的制度、体系、流程非常熟悉;人到中年,阅历、经验、分寸感都正好到位,看起来,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了。但蹊跷的是,北京、上海等地,到处都是在市场上“漂”着的“40族”“50族”,而在民营企业发挥得很好,宾主相得、“君臣尽欢”的正面案例,不是没有,居然非常难找。我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在500强公司工作若干年,担任过若干职位之类的经历.当事人可能都不太愿意再提起了。
    例如。这些“40族”“50族”中,有很多对高管教练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上过各种最高级的教练课程,拥有最专业的教练证书,愿意把教练当作下一个职业发展阶段的重点。领教工坊也很努力地试图把他们与民营企业连接起来,但是,几年试下来。基本没有几个能被民营企业家接受的。往往过招还没几分钟,就被人家挑于马下。问题出在各个方面:语言体系的问题、知识结构的问题、各种预设的问题、心态的问题等等。往往越是洋派,满嘴各种英文缩略语的,到中国民营企业里去,死得越快。
    讲个最简单的例子。西方的董事长是董事会的召集者,CEO或总经理是公司日常运营的负责人。如果两个角色一时无法分开。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也是很常见的情况。但中国的企业往往名实不符。很多董事长,事实上是总经理;名义上的总经理,其实扮演的是常务副总经理、业务副总经理,甚至是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的角色。如果这个分工能体现在组织结构图上,大家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但问题的关键是,公司有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如果有,组织结构图上的汇报关系是否就一定是事实上的汇报关系……可以想见,这些问题给组织内外部的沟通带来了多大的不同,而那些拿到几张名片、拿到一纸组织结构图就想开展工作的外部教练、外部顾问之类的专家在公司内部员工眼里看来,显得有多么迂腐。
    ……
    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里,我努力做的是把管理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第一篇“领导力的挑战”中的五章,基本就是按照几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安排的。第一章“现象与思考”,努力参考人类学的角度;第二章“分析与诊断”中的三节,分别采取了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角度;第三章“研究与文献”的重点则是宗教学,当然也有心理学,尤其是最近发展比较快的基于脑神经科学的心理学。这一章相对比较学术化,感觉到有一定难度的读者,可以越过它直接进入第四章“辅导与成长”和第五章“领教工坊的实践”。
    第二篇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和领导力,有很多与西方引进版教科书枘凿不入、完全对不上眼。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我和同事们在领教工坊的这些年的管理辅导和领导力发展实践,还是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不同的视角和独特的经验。希望这些视角和经验能够帮助更多有志于从事这个工作的业界朋友。当然,也欢迎企业家朋友对号入座,照照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闻过则喜,见贤思齐。
    第三篇是从技术和地理的维度看管理。第九章“被夸大的互联网”,我把这些年写的关于互联网的一系列的文章收集在这里。“互联网思维”甚嚣尘上之际,我被互联网圈封为“互联网反革命”,写下这些文章的时候,颇有点孤军奋战、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而今,雨过天青,一地鸡毛,大家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做学问的人当年在风口浪尖说过的话,也算是帮助大家吃一堑长一智吧。
    研究企业、研究管理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恐惧。热爱不是因为它理论的博大精深,不是因为它实践的痛快淋漓,而是当理论与实践结合时,管理所创造出来的巨大价值,以及它给每个与管理脱不了干系的平凡个体所带来的巨大福祉。我恐惧的则是脱离实践的管理理论的悬空蹈虚,脱离理论的管理实践的泥泞满身.管理和管理学沦为各路江湖骗子的道具和潜心为学的人们的笑料。两面都是悬崖,我唯有以热爱战胜恐惧,努力让自己在管理的山脊上保持一种平衡感,让管理至少在我自己这里,至少在领教工坊的同事们和企业家组员这里,能够努力做到三个“合一”:知行合一、体用合一、道术合一。
    是为序。
    2018年1月于京西

后记

  

    胡杨、苍狼与流沙
    2012年初,重庆“唱红打黑”正热火朝天之际,感时忧世,我写了一篇长文《我们这个时代企业的使命》,论证和主张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坚地位。每个好企业,都是中国社会的加湿器、平衡器和稳定器。环境再恶劣,只要根扎得足够深,总有植物能生存。植物多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多了,塞北变江南。
    去年夏天去新疆,看到了传说中“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树。胡杨耐旱、耐寒、耐风沙、耐盐碱,对于防风防沙,改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胡杨最重要的分布地区是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的周围,沿着塔里木河等河流流经的地带生长,像一条条绿色的长城,锁住盆地中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性沙丘(流沙)的扩张的道路。
    企业虽然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经济性组织,但优秀的企业一般都会致力于建立以契约(contract)为基础,但不止于契约,也就是所谓的誓盟(covenant)的关系。通过建立与员工的誓盟关系,建立员工共同体;通过建立与上下游的誓盟关系.建立价值链共同体;通过建立与各种合作方的誓盟关系,建立生态圈共同体。这种优秀企业,就像胡杨遏制沙漠化一样,对于防止中国社会的进一步流沙化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应该是不难理解的道理。所以,传统社会的乡绅、宗族在中国社会基层扮演的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凝结核的作用,现在很大程度上由地方上的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在接替。
    例如,领教工坊一位组员的公司是长三角某镇的一家传统家纺企业。他待人宽厚,作风扎实,3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钻研产品和管理,确保了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员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本地人,他自己也在工厂的大门边安家,住了20多年。虽然同行业规模稍微大一点的都往南京、上海跑,但他一直舍不得把公司的总部搬离小镇,以一己之力为家乡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例如广东温氏集团。这家企业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从七户八股起家,现在发展到近7000名股东,近6万户家庭农场,2016年营业额近600亿元,利润118亿元,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养殖企业。温氏能有今天,与他们和6万家农户之间的誓盟关系是分不开的。2004年到2005年间,因为遇到了禽流感H7N9,养鸡户损失惨重。为了扶植养鸡户,温氏把在养猪上赚到的44亿拿出来,赔了36个亿给养鸡农户。很多与温氏合作的农户,30多年来,从没有赔过钱。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胡杨企业都是社会企业。它们符合经济原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它们同时也符合社会原理,也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可惜我们没有合适的财务手段和定量方法,去测量它们创造出来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总量.以及这种社会资本对防止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流沙化、散沙化、“费拉化”的巨大价值。每个地方都有三五家这样的企业.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的基本面就能保证,不大可能出现网络上一些人宣扬的耸人听闻的所谓“大洪水”的情况。 当然,再顽强的胡杨企业,也需要最基本的条件才能生存。回到胡杨的例子,胡杨根系虽然强大,但如果地下水位低到一定的水平,胡杨也无法生存。胡杨虽然耐盐碱能力较强,但一米以内土壤总盐量超过一定水平时,便会成片死亡。例如,随着塔里木河输水量的递减,塔里木河中下游沿岸的胡杨大面积死亡。胡杨林面积大约每20年减少一半,40年间减少了近3/4。新沙丘不断形成,整个地区的沙漠化也日渐严重。 对于胡杨企业来说,金融的普惠度是它们的水位,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则相当于土壤的含盐量。这些年,如果说“八项规定”对官员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营商环境,对自由开放市场经济原则的毫不含糊、毫不妥协的坚持才是提高中国营商环境的终极之道。与营商环境相比,最近更加迫切的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的持续恶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冰火两重天、资本外流、投资下跌,都是这种恶化的表现。如果不想让中国经济沙漠化,提高金融(包括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普惠度,打开资本进入实业的渠道,而不是进入国企、进入房地产的危险水坝,是当务之急。 与胡杨企业对应的是苍狼企业。胡杨企业创造价值,苍狼企业消耗资源;胡杨企业扎根乡土,苍狼企业到处游窜;胡杨企业以义为先,苍狼企业唯利是图。它们不讲原则,不留余地,吃干榨尽,敲骨吸髓。只要是它们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风沙扬天。一个地方的生态被它们彻底破坏之后,溜得最快的往往也是这些苍狼企业。梁园虽好非吾土,远在异国他乡,这些苍狼酒足饭饱之后,想起故乡曾经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饶.夕阳中胡杨叶翻飞的美景,不知会不会有一丝丝的悔恨? 大多数企业在胡杨与苍狼之间。做胡杨企业还是做苍狼企业?向植物学习还是向动物学习?与动物相比,植物不会叫,不能动,枝条和叶子长出来,被动物连皮带肉地啃,看起来很吃亏,但我们也千万不要小瞧植物生存的智慧!它们能够经过漫长的历史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其智慧有时超过动物,甚至人类。 例如,南美有一种纺锤树,能长到30米高,两头尖,中间.粗,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5米,可以储水2吨,雨季时拼命吸收水分,以供旱季消耗(启示:深挖洞,广积粮,防患于未然)。还有大家熟知的仙人掌类植物,叶子退化为鳞状和刺状.最大程度地减小叶片面积,减少水分的消耗(启示:萧条时期一定要节流)。最神奇的可能是植物的种子的传播方式,风传播、水传播、动物传播,个个设计都非常精妙。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是落花生,地上开花,结果却在地下。花开第四天后,果针(子房柄)会向下生长,一直伸到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植物学家分析,这其实是落花生为了防止动物啃食果子的一种主动行为(启示:不动声色,悄悄埋下创新的种子)。 经济上升期和泡沫期,大家喜欢拿动物说话,什么独角兽、风口上的猪、羊毛出在狗身上之类。而今萧条不期而至,我们进入了一个需要向植物学习生存智慧的时代。“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风大沙大,为了故土的那一抹青山,一湾绿水。也许到了需要我们像胡杨一样一起坚守的时候了。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