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秦汉文化史(精)

  • 定价: ¥62
  • ISBN:978751046335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世界
  • 页数:408页
  • 作者:熊铁基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熊铁基著的《秦汉文化史(精)》详细记述秦汉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该时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思想、学术、教育、典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礼仪风俗、衣食住行等各文化层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发展演变情况。本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整体风貌和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

  

    熊铁基著的《秦汉文化史(精)》综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既利用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特色。作品概括地介绍了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与文化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对文化的学术、思想、文学、风俗等几个重要方面均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注重其发展和彼此间的联系,注重其特点和新内容。作品有些章节内容,如“社会思潮”“礼仪与风俗”“文化的地域性”等,也有独到的见解。为了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文化,作品附《文献与考古》一章,对这一时期的主要资料进行了介绍。

作者简介

    熊铁基,193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近年主要侧重思想文化史,特别是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著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汉唐文化史》《秦汉军事制度史》等;主编有《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帝王宰相词典》等。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社会概况
  第一节 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世界、疆域和民族
  第三节 社会经济
  第四节 阶级关系和农民起义
第二章 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
  第一节 政治制度
  第二节 政治思想
第三章 文化政策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全局性文化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 太学与博士弟子
  第三节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
  第四节 郡国学校
  第五节 私学
第四章 社会思潮的发展
  第一节 秦代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从“儒道互绌”到“独尊儒术”
  第三节 从阴阳之术到谶纬流行
  第四节 道教的产生和形成
  第五节 反传统的“异端”思想
第五章 综合性的学术
  第一节 经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诸子思想
  第三节 内学的学术地位
  第四节 自然科学
第六章 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释文学、艺术
  第二节 文学成就和关于文学的思想
  第三节 艺术成就和审美意识
第七章 礼仪与风俗
  第一节 礼与俗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礼仪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风俗
第八章 衣食住行与工艺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习惯
  第二节 冠服与妆饰
  第三节 宫室与民居
  第四节 交通和运输
  第五节 工艺技术
第九章 文化的地域性与中外交流
  第一节 文化的地域性与相互影响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章 文献与考古
  第一节 文献
  第二节 考古

前言

  

    秦汉既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名称,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志者,记事也,记事的书和文章都可以叫志。本书记载秦汉时期文化方面的事,故日“秦汉文化史”。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四个朝代,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共441年的历史。这段时间的历史是令人瞩目的。本书专门谈了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虽然很粗浅,但对于了解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是有一定意义的。那时候,虽不能与当今信息时代相比,但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存在的。本书列专节予以讨论,当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至于文化所应该包含的内容,由于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不同,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主张广义的文化,物质、精神以及两者之间的东西无所不包,在某种意义上说,一般所谓“通史”也可叫作“文化史”;有的主张狭义的文化,但又有侧重方面的不同。本书的构想:讲一个时期的文化,不能不讲当时的社会背景,故有“社会概况”一章,以介绍国家、民族、疆域、世界形势等内容,政治、经济的一些方面,如政治变迁、社会等级、经济水平等,均有所涉及,但是极简略的、概括的。本书有两章专门讲制度,一是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二是制度、政策(包括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对文化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一些主要内容,近几十年传统习惯的安排多离不开哲学、宗教、文学、史学、科学技术等这样的模式。本书则撰写了社会思潮、学术、文献等章节以聚合以上内容,力图从新的视角来认识文化。第二章在记述政治制度的同时讲了政治思想,这是从上层讲的,社会思潮注重政治、哲学、宗教等思想的社会广泛性,这是历来有所忽视的。秦汉时期的哲学,不外乎是从更早的传统的经学和诸子之学中去讲,而经、子两学实在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因而即便是专门的哲学史也不得不涉及它们所包涵的其他方面。用“学术”来进行概括,似乎比一般的用“哲学”来概括更为确切,至少经学和诸子之学是如此。与此同时,在学术中把自然科学也包括进来,又可说是对当时并不被重视的东西予以强调。秦汉时期佛教开始传人,道教开始形成,但是我们没有独立成章,因为它们在当时整个文化中所占的比重还不是太大(专门道教、佛教史记述秦汉时期的内容都较少,因为有不少问题是与下一个历史时期紧密相连的,所以有的秦汉思想史也不提佛教问题),上层到东汉末年还是“黄老浮屠为一家”,下层更是与自古以来的鬼神迷信杂合在一起的,并且道教的形成又首先开始于民间,所以我们把道教的问题放在“社会思潮”一章中。衣、食、住、行独立成章,其用意也在于重视整个社会主体——大多数人的生活(虽然材料有不少属于上层享受的东西),把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工艺技术合在这一章中,用意亦在言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与科技发展程度的关系。礼仪与风俗合成一章,意在说明上层之礼与下层习俗的相互影响,所谓“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礼乐制定,又靠在社会上去广泛“采风”,记述这些内容对“移风易俗”问题的认识或有补益。文学艺术是有很大独立性的,秦汉时期又有很明显的从“混合”到“独立”发展的轨迹,这种“传统”章节,也力求寻找新的视角,侧重对其历史过程及全貌的概述。照说“史学”也是应该独立的,但本书把它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文献中加以记述,至于最杰出的司马迁、班固,又在好几章中论述到了他们。这样的记述也是视角有所不同的。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形成许多不同地区特点的文化,在秦汉统一王朝形成之后,这些地区特点虽仍然保持着,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大大加强了,所以又列一专章讲这方面的情况。由于古今的中外观念不相同(实际上还有些不好划分),所以地区交流与中外交流合在一章之中。本书最后一章是“文献与考古”,这既是文化的内容,又是本书全部资料的根据。
    以上的结构和内容安排,是一种新的尝试,既按照全套书的基本要求,勾勒了秦汉时期文化的概貌,又力图摆脱人们长期习惯了的一些模式,不敢说十分理想,也不能说没有缺陷,但总算是做了新的努力,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撰写文化史志,或有参考(包括批判)价值。谶纬问题,本书在好几章中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是因为它确实是秦汉时期所特有的影响很大的文化。又例如司马迁、班固,除了在文献及文学章中述及其史学、文学意义之外,主要在学术章的诸子之中予以突出记述,因为他们的著作虽为史学,实际上也是综合性的学术著作。
    在说明和介绍了本书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结构安排之后,下面似还应对“秦汉文化”作一综合性的说明:其历史地位如各家思想,实现了一次以儒家为主体的新的思想上的大融合。董仲舒也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合流。“构成董仲舒的思想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近世学者在追求他的思想渊源时,多从儒家或阴阳家追踪,很少从道家的角度作研究,因之对董氏的思想缺乏全面的了解。”“而生活在这期间(汉初)的董仲舒,不能不受道家此种思想的强烈熏陶和影响,在其思想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但董氏为学之精,却在于吸收黄老之要,以论儒学之真。从而使儒学在理论上有个新发展。”
    其实,从董仲舒本人的著述中也可看出其思想对各家学说的融合。他在《春秋繁露·离合根第十八》中说:“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藏深,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臬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同书《保位权第二十》中又说:“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因国以为声,因臣以为心。以臣言为声,以臣事为形。……是以群臣分职而治,各敬其事。此自然之力之术也。圣人由之,故功出于臣,而名归于君也。”这些论述中的“自然”“无为”“虚”“静”“无声”“无形”等几乎在黄老新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中都可看到,不过董仲舒所不同的是没有突出“道”,而强调的是“天”,无为之道,归结为“法天之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其思想突出特点之一。还有其阴阳刑德之说等思想,也非来源于邹衍,而直接来源于黄老新道家。总之,仔细清理董仲舒的思想就可发现,新时期、新条件下出现了新的思想大融合,这种大融合的趋势,又不断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以上主要就思想融合方面而言,思想之外,文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就特点而言,除了反映时代特点的继往开来性之外,也有多样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继承与创新、吸收与融合的协调发展,有相互斗争与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具体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本书各章将分别通过具体叙说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