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王浩洪作品选集(共2册)

  • 定价: ¥72
  • ISBN:978757020026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593页
  • 作者:王浩洪
  • 立即节省:
  • 2018-04-01 第1版
  • 2018-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浩洪作品选集(共2册)》是湖北实力作家王浩洪的作品集两卷,包括中短篇集《宋罐》和诗集《两只手套》,收入作家创作多年来的代表之作,是全面展示作家多年创作风貌的上佳选本,书中作品是作者多年来有感而发,有对个人生活的展示,也有对对时代的思考,又有作者对过去历史的书写,是当下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集。

内容提要

  

    王浩洪著的《王浩洪作品选集(共2册)》包括《宋罐》和《两只手套》两册。
    《宋罐》是中短篇小说精选集,包含《手术》、《宋罐》、《偶然》等篇,是一部展示作者小说创作成果的较好读本。
    《两只手套》是诗歌精选集,包含《手套》、《乡土》、《冬夜》等篇,是一部展示作者诗歌创作成果的较好读本。

媒体推荐

    他的诗歌创作在成熟中透着澄静与睿智,中国诗人的人文传统精神,在诗歌的意境中得到了明晰表现,尤其是诗人特有的敏感意识、生活哲学与忧思尘世的情怀。在时间的河流里,他画下自己的足印,刻下自己的心灵,他那样冷静地陈述着世界,那样隐秘地诉说着自己的心语,那样深沉地揭示着无人注视的世间角落、无人知晓的内心之“黑”。
    ——杨四平
    诗歌帮助诗人从生活使其蒙受的不可避免的伤害中解脱出来,能帮助他经受住艰辛、苦难和伤害的折磨,或者一言以蔽之:能承受住生活中平庸与痛苦的煎熬。
    ——谢克强
    对生活的独到发现是王浩洪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的很多诗中的意象都表现出对生活新的体悟,对物象进行了另类的深度开发。在冷静的叙事(或日零度叙述)下隐藏和表达情感,把情感抒发与事件叙述融合起来,叙述的外壳并不替去抒情的内核,这种表达正可以称之为“冷抒情”。
    ——杨志学
    我很喜欢他在诗歌当中透出的那种生存的紧张感和生命的张力。我喜欢他这样的诗,不动声色,静中有动,包含生命的张力,美中潜藏着痛苦,轻盈中蕴蓄着凝重。
    ——荣光启
    我把写诗的人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醒着的,一类是睡着的。醒就是诗人知道利用节奏在做什么,如何藉此为句子塑形;睡就是当节奏在诗中传播时,诗人在用词造句方面显得过于慷慨,对节奏的道德律茫然无知。能这样醒着的人不是很多。王浩洪无疑是醒着的。
    ——黄梵
    我对王浩洪的诗歌写作有一种信任,他忠于内心,并敞开了生命。置身于喧嚣,他仍在守护;生活在别处,他渴望返归:有人开始有人放弃,他却一直在持续。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份当下不可多得的诗性情怀。
    ——刘波
    王浩洪的理论和批评其他人也许可以努力取代,而他的诗却真正是属于他的。他的情感发生,以及他的语感形式,我觉得是独立的,是富于个性的。
    ——夏元明

作者简介

    王浩洪,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湖北省作协第三届长篇小说签约作家。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出版有诗集、小说集、文学评论集多部。

目录

《宋罐》
  偶然
  隔膜
  地下铁
  风水
  宋罐
  手术
  合约爱情
  那年大暑
  左右
  双凤
  砍镰
  银元
  暗疾
  阴错
  后记
《两只手套》
  代序:在时光大地上冷静地吟哦——王浩洪诗歌创作略评
  坚硬的夜晚
  枯坐
  大别山梅雨(组诗)
    太平山庄所见
    下午6点,餐厅的葡萄
    翻地或蚯蚓
    大别山梅雨
  暮色中过长江大桥(组诗选四)
    雨中的少年
    硬卧车厢
    暮色中过长江大桥
    橘
  贵州:包谷或玉米
  足球:现实与魔幻
  看海
  寓言
  黑夜里的梅花(组诗)
    两只斑鸠
    黑夜里的梅花
    阳光下的荷塘
    清晨去看父亲的菜园
  学校
  瓷器
  由桐柏去黄岗乡
  地上的蚂蚁
  疼痛(组诗选五首)
    疼痛1
    疼痛2
    疼痛5
    疼痛8
    疼痛9
  偏头痛(组诗)
    寻找一条100%的裤子
    正月初二,商场偶记
    致冬尼娅
    螃蟹
    街遇
    食品
    偏头痛
  寓言(组诗)
    一天
    那个年代
    寿命
  原谅(组诗)
    原谅
    植树节
    景德镇看搬运陶瓷
    水杉树
  橘子洲眺雨(组诗)
    麻城桂源大酒店房间
    橘子洲眺雨
    访岳麓书院
    在黄果树瀑布
    周庄河边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门前的麻雀
    大别山腹地
  大别地理(组诗)
    岩上松
    大别山的土
    山塘
    山田里的石头
    丘陵
    雨后
    巴河沙
    举水下游
    举水平原的村庄
  夜
  京九铁路筹建的一个细节
  过长山村
  信誉
  玻璃屋(组诗)
    玻璃屋
    建设
    车上
    9月25日去黄梅路上
  等待拆除的旧楼房
  晨读
  独饮(组诗)
    独饮
    过赤壁
    纸上黄河
    谈论一棵乌桕
    大与小
    慢
    梅花
    听女理发师谈职业特点
  湖山上的白鹭
  三角山
  端午
  两只手套
  密雪(组诗)
    简朴寨吃团年饭
    密雪
    他们写得多么开阔
    一滴水
    一朵茶梅
    这个夏天
    书橱
    两颗钉子一起拔了
    桃花源
    溪涧记
  一张糖纸
  中秋的思念是一条直线
  过老祖寺看梅花
  老祖寺月夜
  叙情:画意(组诗)
    青春篝火
    过雁门关雨雪
    在平遥遭遇一群青春
    菩萨顶上的鸟巢
    从海边穿越椰林
    海岩上有人垂钓
    天涯落日
    海滩上的身体
    大土坡岭上黄梅
    大源湖湿地
    河滩
    楝树·鸟
  夜钓
  孔明灯
  独处
  李立跟妈妈说得了奖的牵牛花
  与花对话(组诗)
    辛卯立春
    参观一座现代化宰鸭场
    读诗时想到了种子
    芒种
    闻中学课本里鲁迅文章被删
    与花对话
    对面楼房的说话声
  秋意(组诗)
    宝通寺吃斋饭
    陈年花籽
    秋意
    雨夜
    一个纹身对我说话
    摸黑回家的少年
  校园忆旧(组诗)
    草读或学习
    思想或缺席
    结局或开始
    错误或一万天后
  城市鸡鸣(组诗)
    怀古屈原祠
    橘颂广场独立
    遗爱湖公园
    湖边的少女
    雪的梦想
    团年饭,或一条鱼被剩下
    木棉的一截脚趾
    城市鸡鸣
    沉鱼.或过东湖
    悬空寺遇雨
    进山
    机器
  土地的记忆(组诗)
    回忆陀螺
    父亲的算盘
    大源湖湿地
    原野初冬
    湖山村垸
    跟祖母扭柴草把子
    织布的母亲
    杨树上的鹊窠
    收割后的麦田
  湖之诗(组诗)
    湖山之春
    时光之手
    生命之道
    存在之思
    弯曲之慢
  乌桕生活史
  山中
  芦花
  松林沙路(组诗)
    松林沙路
    坡地上的向日葵
    江堤行记
  病中对话(组诗)
    我的体内有一颗核桃
    接受置之死地的生
    等待麻醉的时刻
    想象教授在我身后动刀
    没有疼痛的疼
    所有的伤口都需要护理
  半途
  每天
  无眠之夜(组诗)
    与键弟一起看实验话剧
    薄刀峰行走
    新加坡看鸟
    新加坡陪儿子垂钓
    无眠之夜
  养蜂人
  七夕无诗
  东湖读水
  感动或低音(组诗)
    武昌江滩
    伤春诗
    帕米尔高原
    相似三角形
    坚光法师的大会午宴
    你向我说起了过去的事情
  无题诗
  低血糖(组诗)
    怀念祖母
    祖母刮锅的声音
    失败者,或墓志铭
    鱼水
    喝高了
  九资河写生(组诗)
    我要在这里住一宿
    摄影和种菜的女人
    风中乌桕树
    清晨第一缕阳光
    雨后夜寂寥
    跨马墩水库看鹰
    九资河雨中古民居
  壬辰年与德砚在海南过春节
  大年初一去往南山寺路边有吹笛乞讨者
  去上海
  8月23日重上天堂寨
  诗意田园(组诗)
    我喜欢这些梯田和乌桕
    萧家山看日出有很多感慨
    我想摸一摸山地的夕阳
    读过将军寨的城墙才知道
  这个春天(组诗)
    这个春天我没有眼泪
    这个春天我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这个春天我听清了鸟鸣
    这个春天我到处行走
  发现生活和诗意的隐秘——王浩洪诗歌点评
  生命的张力与抒情的克制——评王浩洪的诗歌创作
  有感而发的生命书写——王浩洪新世纪诗歌片论
  王浩洪创作年表
  后记

前言

  

    代序:在时光大地上冷静地吟哦——王浩洪诗歌创作略评
    杨四平
    王浩洪的诗歌创作始于新时期,同许多诗人一样,他也是从乡村起步,是其中特别瞩目的一位“苦行僧”。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名片上更多的是一个文艺评论家的头衔,然而对诗歌的热情一直不减,并随着岁月的磨洗而愈发浓烈,且硕果累累。在其诗集《地上的蚂蚁》和《寓言》中,除了语言的朴实无华之外,你更能感受诗人对生活思索的睿智,可谓所言者浅,所感者深。最近几年他的诗歌创作更在成熟中透着澄静与睿智,中国诗人的人文传统精神,在诗歌的意境中得到了明晰表现,尤其是诗人特有的敏感意识、生活哲学与忧思尘世的情怀。因此,在王浩洪的诗歌中,时间意识非常强烈,对他来说,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时间的河流里,他画下自己的足印,刻下自己的心灵,他那样冷静地陈述着世界,那样隐秘地诉说着自己的心语,那样深沉地揭示着无人注视的世间角落、无人知晓的内心之“黑”。他总是不断地想要“剥去光鲜/剥去黑,剥去伪装。剥去/身上和心上的一切包裹”,他梦想着能“赤裸着,从那里走过,在那些/干净的水、呼啸的水、激荡的水中/走过,洗涤。洗去沾在身上的尘土/刻入骨头的伤痕,和藏到心头的叹息”“然后,像这些水一样溅起/蒸腾,鸣响,流逝,偶尔展示一下霓虹”(《在黄果树瀑布》)。
    王浩洪的诗与他的脚步同行:“长沙,大雨/橘子洲,雨大”“湘江在雨中,有一些迷蒙”“雨依然下着,湘江在雨中/有一点浑浊/但仍然朝我走来/要经过我身后的洲尾/才能合流”(《橘子洲眺雨》)。诗烙刻在他生活中的每一样物体上:“蚯蚓从土里翻到了地面/被铁扎成了两段/它痛苦地扭动弹跳”(《翻地或蚯蚓》),“梅花在窗网上,在玻璃的背面”“梅花在笑,有阳光里那般灿烂”“它与我为邻,与灯相守,与黑暗相伴/隔着一块可以打开的玻璃/有一点灯光照不到的凄然”(《黑夜中的梅花》)。诗人沉静地躲在某个地方,打量着这世界,隐秘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怀:“三十年前,土地多么辽阔/楼房多么矮小。这些小房子/像主人,曾经热爱/曾经浪费过/这些土地”(《等待拆除的旧楼房》)。因此可以肯定,因为诗人那颗诗意的心灵,他的诗散落在他生命的时时刻刻。他所要努力达到的洁净时时刻刻观照着他的现实生活,这杂乱而聒噪的现实世界也总是撞击着诗人那柔软的心灵,使他总是想要表达,想要诉说;使他总是处在某种无名的疼痛之中,最后又不得不以宿命的方式来抚慰心灵的震颤,来使自己归于平静:“打开今天,比太阳更早/我坐在窗前/读一些摇曳或静止的树/一些远古的暗影,一些/躲在身体里面的黑/在这个将折叠起来的日子/我不会留下脚印/但这些上帝和人类的创造/这些白天与黑夜的刻痕/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事物/会悄悄溶入生命”(《晨读》)。
    当下,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物质化的商品社会,物质与利益几乎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内心葆有理想的诗人与这个社会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但作为诗人的人又不得不活在世上,我们并不能选择我们的时代,选择我们的存在方式,我们只好痛苦地活着。王浩洪是诗人,更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异常强烈的知识分子,他以袒露内心的诗歌作为干预生活的工具,表达他体会到的深切的疼痛:“学习蝉。从背部裂开/飞出,留下过去的褐色/在树上。留下那些与/树和空气摩擦的伤痕/留下疼痛/新生,像太阳一样光鲜/羡慕它,一个动物/人为什么不是蝉/蜕不去这些。不能裂开/没有飞去的翅膀/不能饮着露水唱歌/不能把陈旧留在树上//学习蝉,学习”(《疼痛》)。显然,诗人的疼痛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痛,他所企及的是全部的人都能明白的内心的疼痛。换言之,王浩洪不仅在写一个诗人的“疼痛史”,更是在写一代人的“疼痛史”,一代人的“心灵史”。他怀着忧思、失落、压抑、柔弱、茫然、无奈等复杂的心绪,希望像蝉一样蜕变,像蝉一样歌唱。他的内心一直渴慕着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适合诗人进行诗意的栖居:“一只鸟掉到岩石上/那是一只能吹出声音的瓷鸟”“孩子要把它捉到笼子里/诗人说别,我也是这样地飞翔”(《太平山庄所见》)。飞翔一词直接地表明了诗人渴望自由的状态,而这在现实世界又是多么难得。诗人失望了,他只能在寻访古迹的时候,由衷地叹息:“堂楼斋轩还在/宋真宗和康熙乾隆的题匾还在/那些桌椅和床还在/那些冒着气息的青苔还在/那些智慧的脸庞不在/那些才俊的身影不在/那些激昂的嗓音不在”“他们都是从这座门走出/捧着热血和心跳/去了。走上各自的道路”(《访岳麓书院》)。他只能在叹息的同时,由衷地渴慕:“总要想起那个老人/他有很多时间/研究明月、清风、扁舟和酒/他坐着,或者行走/坐着时,身与清风流放/走动时,心停于止水的地方。”(《过赤壁》)。理想与现实,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词汇,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重合的词汇。诗人走到哪儿,都能觉出这样的差异,诗人眼中的一切世界之物都刻写着他的失望,孤独,落寞。作为人,他是不自由的;作为人,他是不纯洁的;作为人,他是不完美的。这有束缚的社会也永远是不自由的,不美好的。于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飞翔的鸟,热爱一切自由的物体:“水湄。约略于平坦/有绿铺展,优美岸线/水是一只翅膀,伸过去/抚摸山的脊背/树葱郁,落到绿上的那些洁白/像停在树冠的一团团白雪/像,一朵朵硕大的广玉兰/干净的水,干净的树,干净的空气/这些在干净中长大的白鹭/比飞在空中时/安静,没有水边站立的/孤寂”(《湖山上的白鹭》)。
    这世界不乏美好,却也处处飞着尘埃,处处裸露着丑陋。可这世界又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热爱的世界。艾青写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王浩洪之所以这样全神贯注地描摹这世俗的社会,这自然的世界,大概也是因为热爱,而且爱得那样焦灼,那样不能自拔:每一处都让他不满,每一处都让他疼痛。世俗是他想逃避的,又是他想拯救的;自然是他所向往的,又是他想改造的。他所努力的是改变了这世界之后,清洗自我,然后让合适的灵魂待在合适的地方,或者说合适的位置。自始至终,王浩洪都是冷静的,理智的,他太清楚自己,太清楚这社会。痛苦也好,孤独也好,寂寞也好,幻想也好,他都知道,他始终在清晰地诉说,冷静地叙写。因此他的诗歌语言是陈述式的、说明式的:“两个少年坐着自行车/在坡匕急速滑行/冲过地面的积水/他们抬起双脚/像两双翅膀,更像/一条鱼张开偶鳍”(《雨中的少年》),即使抒情,也是那样隐蔽:“树叶累了,好想歇息/天空和道路,微小的已经流走/屋的裙裾上挂满泪滴/山中,成长和腐烂都欢欣鼓舞/我闻到了氤氲和潮湿的草气”(《雨后》)。像这样的诗句随处可见,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隐喻。正是因为陈述,所以王浩洪的诗歌里,没有大量晦涩的意象,没有绮丽的色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他好似一个朴实的农夫,只是埋头使用锄头,默默地耕种在他的诗歌园地:“在时间里谈论时间/在土地上谈论土地/把体内的痛搬到桌上”(《他们写得多么开阔》)而已。
    时光永不停歇地流逝,对于王浩洪来说,只要生命还在,诗歌便在,他似乎永远要这样沉静下去,并且还要坚持有诗意的思考。无论是静坐,还是出走,只要有思考的间隙,就有诗歌的出现。为了理性,他似乎永远要拒绝绮丽;为了情怀,他总要不断地诉说心语,吟哦自己的疼痛、欢欣和向往。

后记

  

    我与文学结伴,算起来已有四十余年,但于创作,虽弱冠之初便有追随,然真正专注而发轫实在是晚。自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末,我一直汲汲于文学评论,虽自知在学院之外充数论评绝无优势,限于条件必付出多而所获薄,却仍执着于为域内作家和当下文坛鼓呼与切磋。——在此深深感谢湖北省作协策划,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本发现与文学期待》评论集,给我之文学评论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几十年来,我对创作的尊崇和希冀也从未泯灭,且不时有诗文和小说的写作尝试,享受那种造文的愉悦和心灵的抚慰。新世纪初年,也许是到文联工作与文学更近的缘故,开始更多地着力于诗歌和小说的写作,十余年中,写下干余首诗歌,以及一些中短篇小说,还有一部红军历史题材和一部当代青年诗人生活的长篇。几百首诗歌和一些中短篇小说的发表,使我开始了戴着评论家帽子向诗人和小说家转型的历程。这个小说集里,除个别篇章外,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所写中短篇小说的一个选本。
    上世纪我致力文学理论和评论,读经典和当下创作甚多,不时会有不满不足之感,以为这里应该更好、那里差强人意,然而正所谓眼高者手低,自己写起来方知道语言叙事之不易。若论小说观念,或写作所受之影响,景仰者多,孰为至尊,委实道不明白,唯有一点自己清楚,那抱定了的,就是小说是写给人看的,作者心中一定要有读者。对小说,虽说是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要求和喜好,不同的作者和论家对小说有着不同的喜好和偏爱,但自生以来,小说无论如何变脸,怎样翻新,终究还须好看才是至理。不管这好看的是故事,是语言,是叙述,是结构,是思考还是意趣什么的,总之,文本必须对读者有“好看”的吸引力。好的小说应该也是好看的小说。好看,当然不止于故事,但好的故事应该永远是好看的基因。虽然说,小说不畏表现与生活相向而类同的故事,但小说更应该写出生活的特异性,有对生活的拷问和思考。说到底,读者还是要从小说中看到与生活不尽相同之处才会觉得有趣,才会以为有益,才会由衷地点赞。抱了这样的想法,写出来的小说自然就不缺故事;抱了这样的想法,写起来也就不敢铺排,往往以叙述为骨,描写上多用白描,那种静态的描摹往往来不及用到——生怕读者没有等得及的闲工夫而丢开了我。然而我也知道,不能让笔下仅有故事而不见人物和思想,不见事物的细部,不见叙述和语言的美感,也不能去追随通俗和类型小说。我自知我没有那样的才能——做一个通俗小说作家所需要的才华一点也不比纯小说作家少,很多方面甚至也是纯小说作家望尘莫及的——我还得在纯小说的圈子里打转。所以,我也只能把我的文字捧给那些至今还愿意读严肃文学的读者朋友们。
    因了心中有读者,对于小说的形式也必存敬畏,不敢恣意放肆,不敢拖沓沉冗,不敢繁缛累赘,不敢信马由缰。语言上崇尚简约练达,视干净、准确为要务,力求晓畅而又拒绝平庸;叙述上保持节奏的速度,把海明威的“站着写”、“电报式”做座右铭提醒自己,力求阅读舒服而不嫌恶作者哕嗦:结构上力求形式美感,虽然结撰情节完整、有头有尾、脉络清晰的故事主体,以满足多数读者的审美习惯和心理期待是自己构思和着笔的初衷。但又不乏情节空白和故事盲点,留给想像补充和阅读完成的余地,相信读者智力而与之共舞。对小说形式这样仰望的结果,极其有效地提升了中短篇有限的文字传达出的信息容量。 重读这些小说,我于自己有一点疑虑或纠结,就是我的小说是否还有诗意。我以写诗为创作发端,为何不像众多诗人转写小说那样.于叙事也笃见诗情?揣摩多日未想明白,聊为解嘲者是:要么是个人生活匮乏诗意,要么是表达的生活过于沉重。如果疼痛已成叙事底色,还想要优美或优雅的诗意那恐怕是奢求。由此想到己诗,如果将疼痛和忧伤逐出诗意范畴,那么其诗岂不也无诗意可言?不过话说回来,没有时尚喜欢的那种唯美的“诗意”,并不等于会排斥小说叙事的意味。也许,小说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味而非在诗情。因而,我对这个选本,以及同时的诗歌选本《两只手套》,不求所有的包括寻找快乐的人们都能钟爱,然而却相信,无论社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变好还是变坏,这些纠结着人生悲欢和心灵疼痛的文字,还是会有读者愿意与之交集,从中获得心绪的愉悦或心理的渲泄乃至心灵的共振。这样的知音,哪怕只有一个,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让这些已经跟读者见面和未曾跟读者见面的文字跟读者来一次拥抱:感谢责编杜东辉先生,为文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切的一切,无以言表,诚当铭记在心,并成为自己今后努力的精神动力。 王浩洪 2017年初春于望绿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