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青春作伴(高字民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案例集锦)

  • 定价: ¥89
  • ISBN:978710404641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戏剧
  • 页数:444页
  • 作者:高字民
  • 立即节省:
  • 2018-05-01 第1版
  • 2018-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青春作伴:高字民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案例集锦》是一部剧作集,收录了作者高字民创编的近十篇话剧作品的剧本及相关的评论和介绍文章。此书从编剧和创演原创剧目方面能给校园喜欢话剧的学生、且对校园戏剧节感兴趣的创作者们有参考借鉴作用。本书与其是一本普通的剧作集,倒不如说是一个朴实生动的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案例荟萃。综艺情景朗诵剧和音乐剧、电视短剧、综艺服装秀、读者剧场以及作为即兴练习的创意编剧小品等等,题材的丰富、样式的多元,显现出一般校园戏剧作者少见的开放性和创意性。

内容提要

  

    校园戏剧不仅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诞生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作为第二课堂的综合艺术实践,对于学校美育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本书不是普通的剧作集,而是一部有关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朴实生动的案例荟萃。依托于西北大学30年坚持不辍、富有影响的“黑美人”艺术节,《青春作伴:高字民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案例集锦》作者高字民在校园戏剧这片不被专业学术眼光重视的“自留地”上辛勤耕耘,坚持创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审美实践,文化育人。案例集除汇编了作者十多年校园戏剧创作的剧本外,还收录了这些剧作排演过程中丰富的“原始资料”,包括参与剧目排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业界导师的编创心得,以及排练、演出、竞赛的大量照片。这是一本立体的、有温度的、接地气的校园戏剧“青春档案”,彰显了高校美育多元课堂联动育人的文化自觉追求。

作者简介

    高字民,1970年生,陕西临潼人,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现代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理事,中国表演学会高校京剧委员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电影家协会会员。长期担任西北大学“黑美人”艺术节、“小黑”剧社和研究生戏剧影视研习社艺术指导。
    曾出版《从影像到拟像》《秦腔与传媒》《延安戏剧组织》等专著和教材。在《光明日报》《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教育部、陕西省社科基金及陕西省高等学校改革研究项目目多项。
    长期从事艺术实践创作,编剧、导演以及指导学生创排话剧、音乐情景剧、微电影多部,在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陕西校园戏剧节、陕西大学生话剧节、戏剧奥林匹克以及“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电视文艺汇演等竞赛、展演中多次荣获大奖并赢得好评。

目录

序一:戏剧与青春作伴
序二:志业之作自得其乐
小剧场话剧《家里的玩偶》
  编创心得
    校园戏剧实践的越界想象和跨文化对话——西北大学参加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随感
    邂逅“玩偶”,邂逅西大戏剧人
    你们给我的感动,我给你们的话
    易卜生戏剧节有感
    不做“玩偶”
    钟瑾的南京之行
    “玩偶”创作札记
    幕后也精彩
小剧场话剧《武贰》
  剧作评论
    “赏戏文,话创作”之《武贰》评析
  编创心得
    校园戏剧的多样叙事和文化探索——话剧《武贰》编剧札记
    导演总结
    武二的话
    金莲小传
    “关哥”絮语
    “王婆”的致辞
小剧场话剧《山寨爸爸》
电视短剧《假冒伪爹》
  编创心得
    从《假冒伪爹》到《山寨爸爸》再到《校园狂想曲》——校园喜剧故事跨媒介改编小记
    《山寨爸爸》最佳导演奖获奖感言
    《山寨爸爸》的表演心得
    微电影《校园狂想曲》导演阐述
    微电影《校园狂想曲》表演心得
四幕话剧《青春作伴》
  编创心得
    和青春一起成长——话剧《青春作伴》编剧随笔
    《青春作伴》导演总结
    青春与你作伴
    黑美人艺术节个人总结
    《青春作伴》,我的第一部戏!
    青春作伴,潇潇洒洒——《青春作伴》参演有感
    排戏的日子多么美
五幕话剧《华航西迁》
  编创心得
    编剧寄语
    话剧《华航西迁》排演心得
综艺音乐说唱剧《传统和现代》
  编创心得
    特色乃成功之魂——《传统与现代》文案创作感想
    老校长与艺术教育
音乐情景朗诵剧《飞天》
  编创心得
    丝路畅想、文化反思与青春抒怀
    老高的《飞天》与“五月的鲜花”
    《飞天》创作感受
综艺情景音乐剧《村官和他的同学们》
  编创心得
    青春飞扬,阳光路上——综艺情景音乐剧《村官和他的同学们》创作随想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综艺情景音乐剧《村官和他的同学们》感言
“射艺”文化综艺情景剧《芙蓉射艺招亲记》
  编创心得
    传承特色“非遗”,讲好陕西故事
    综艺剧《芙蓉射艺招亲记》的导演构思
    芙蓉挽弓寻夫君,射艺招亲观德行
    夏荷扮演心得
    “歪果仁”短暂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旅
读者剧场·创意短剧《莎剧撷英》
  编创心得
    经典普及、文化传承和应用戏剧的创意探索——读者剧场短剧《莎剧撷英》编创随想
    审美的尝试
    学习者
    情怀与传承
    Shake,shake,shake shake spear!——《莎剧撷英》创作谈
    在角色的悲喜里感知真善美,感受戏剧的阳光
    三份收获
    在读者剧场里寻找麦克白
    用心体会,走近痴情少女朱丽叶
    简单的叙述
  观众反馈
    西安音乐厅演出观众反馈
综艺服装秀《百年芳菲》
  编创心得
    巾帼霓裳多风采,百年西大斗芳菲——综艺服装秀《百年芳菲》编剧札记
    说不尽的“百年芳菲”——综艺情景服装秀《百年芳菲》排练演出随感
喜剧小品《唐僧收徒记》
  编创心得
    嘻哈不废点化功
    导演阐述
    《唐僧收徒记》西北大学演出版演员感悟
    是菩萨亦是老师
    爱自己心中的艺术
    当我变成“侯侯”
    像沙悟净一样,在漫漫旅行中促进文化交流
图像剧场短剧《波尔卡变奏曲》
  编创心得
    基于直觉和想象的即兴编剧练习
附录1:校园小话剧《买不买?》
  难忘的中学戏剧时光
附录2:实践教学案例集部分剧目演出视频链接网址
后记

前言

  

    戏剧与青春作伴
    刘远
    我和字民老师认识是由于校园戏剧的缘故,他是西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老师,兼任学生剧社和学生戏剧节的艺术指导。从2011年起,每届陕西省校园戏剧节,他都会作为西北大学学生剧社的艺术指导兼作者的身份,带着自己的和学生的作品如约而至,积极参与。作为戏剧节的评委,我看过他编剧创作的《山寨爸爸》《武贰》《青春作伴》《唐僧收徒记》,有的是读剧本,有的是看演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表达和不同的样式探索,总能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
    对他的学生创作的《伤逝——涓生的手机》《萝卜上有泥》等剧,我也有比较深的印象。总体而言,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作品总是有比较丰富的艺术表现和相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思考。我和其他一些评委的同感是,西大戏剧的文化气息浓郁而活泼,但又没有一般学院派的古板、深奥,别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简朴、生动、有创意,比较耐看。
    听字民老师介绍,西北大学是有110多年历史、西北地区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有一个持续30年、备受学生欢迎的“黑美人”戏剧节。文化的积淀、戏剧的滋养,培育了这所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近些年,因应邀指导高校校园戏剧创作或与大学生就戏剧进行交流的缘故,我也到过不少的高校,但感觉西北大学的学生,对戏剧的挚爱深情、对戏剧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在戏剧艺术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整个陕西高校都是独树一帜,有自己鲜明特色的。
    2016年,应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邀请,我担任了该校校史文献话剧《华航西迁》的导演,而此剧的编剧正是字民老师。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的合作。此前,在2013年陕西省首届大学生戏剧节,字民老师编剧和指导的话剧《武贰》荣获最佳编剧和最佳团体奖,我后来曾想用我的创作团队来再排演《武贰》—那是一部对传统水浒故事解构式改编的悲喜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武贰》没有排成,所以合作直到2016年才实现。而《华航西迁》,作为一部跨越历史、素材繁复且有主题和风格制约的校史剧,创作难度大且时间紧,任务急。看过剧本初稿,我不甚满意,提了不少意见,字民老师总是谦和地接受,认真地修改,后来我们多次讨论,在艰辛探索中圆满地完成了创作任务。字民老师的创作带着学者的谦逊和执着。和社会编剧不同,他很少有固定的套路、技巧,而是努力研究,找寻着这一题材和样式的理想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剧另外两个联合编剧郑欣和施鸽,都是字民老师的学生,是西北大学校园戏剧舞台历练出的佼佼者。尤其是郑欣,她毕业分配就职于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华航西迁》一剧的排练统筹和舞台监督都是她。在排练和演出期间,她组织协调,上下沟通,不辞辛苦,井然有序,表现出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翻看这部剧作集,除了我看过的那些剧目外,我惊讶地发现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内容:综艺情景朗诵剧和音乐剧、电视短剧、综艺服装秀、读者剧场以及作为即兴练习的创意编剧小品等等,题材的丰富、样式的多元,显现出一般校园戏剧作者少见的开放性和创意性。这一特点,对于陕西校园戏剧乃至整个戏剧界而言,都是一种难得的经验或启示。
    我一生钟情舞台,热爱戏剧,舞台让我充实、戏剧让我年轻。看到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戏剧、迷恋舞台艺术,我总是感到十分欣慰。而这一切,离不开学校美育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戏剧的普及提高。目前,在应试教育占据主导的社会大背景中,中小学戏剧除了竞赛获奖,基本缺乏普及;大学校园相对较好,但却非常需要有热情、有耐心和奉献精神的好老师引领和指导。字民老师正是这样的老师。他更有耐心、更为用心,他把写戏、排戏、指导学生演戏的过程,真正看成实践教学的过程,在学生演剧的同时,他总是逼他们思考和总结,留下创作感受和心得。据我所知,通过西北大学校园戏剧舞台的锻炼和磨砺,不少优秀学生由业余爱好走上专业的道路。而更多的学生,虽然没有最终投身舞台,但校园戏剧排练、演出的经历,却成为了他们青春最难忘的真情回忆、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剧作集中大量的创作心得,文笔虽然稚嫩、见解也未必深刻,但却有着一种弥足珍贵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令人读后感慨万千,余味悠长。
    从教育的角度看,如果说,集中的剧本是海平面之上看到见的“冰山”的话,那么学生的创作心得,就像水平面之下八分之七更大的“冰山”底座,体现了校园戏剧在文化育人和审美感染方面厚重的底蕴与能量。最后,真心祝愿字民老师能一如既往地和青春作伴,以戏剧为友,边教学、边创作,继续徜徉在校园戏剧的舞台上,再出佳作、培养新人,抒写学校美育的新篇章!
    (刘远,国家一级演员,现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2017年8月2日

后记

  

    从高中二年级学写第一部话剧《兄妹盟》开始,到今年整好30年了。而今年,恰逢中国话剧110周年纪念,同时在我所执教的西北大学,具有校园文化品牌效应的“黑美人”艺术节,也创立整整30周年了。学生自主成立的“小黑”剧社,也恰好10周岁。前不久,负责编辑文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集萃——《文苑华章》的戏剧卷,我顺便把自己近些年写过的剧本大致翻阅、检视了一下,大大小小约有十多部。于是,在这个多重纪念交叠的年份,我萌发了想把以往剧作结集出版的念头。
    遗憾的是,读书求学期间写过的剧本,今天竟一部也找不到原稿了。那时,剧本都是手写,手稿丢了就永远遗失了。当年写戏,大多写着玩,都为能上舞台过把“戏瘾”。在实践中感觉到,名家的经典作品往往太过“高大上”,制作复杂,要求又高,加之校园戏剧节一般都鼓励原创。于是不免手痒痒,亲自动笔“开练”。管他呢!写不好,还写不坏了!写完之后,又是三五同窗、志趣好友一起排演,有什么问题,排练过程中还能继续修改,商讨完善呗!那个年代,自编、自导、自演是常事儿,实践摸索,自得其乐!
    高中时,那部四幕的《兄妹盟》写完排了一半,却被告知戏剧节只收15分钟以内的短剧。无奈,只好弃之不用,又很快地写了一部喜剧小品《买不买?》。结果这部小品顺利入围,代表华清中学参加了1987年西安市中学生文艺会演,并荣获了优秀奖。让人意外惊喜的是,《买不买?》后来还变成了铅字,被刊发在家乡临潼的文化刊物《骊山》上。后来上了西北大学,年年都参加“黑美人”戏剧节,获过表演奖、编剧奖。1990年,我编剧的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温情小品《晚点》,又代表西北大学参加了当年的大学生文艺汇演,荣获了优秀奖。
    记得那部戏排练时,薛迪之老师介绍西安话剧院的著名导演张弛和著名演员朱道娴做我们的艺术指导。一个春日的上午,在话剧院的小排练厅,听张弛导演说完戏之后,我们几位演员都在静静默戏,细细揣摩。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响动,当红小品演员郭达出现在窗外。他是来推摩托车准备出门的。只听见他轻声笑着,声音不大,却是电视里熟悉的韵味。抬眼一望,郭达那标志性的锃亮脑门正在阳光下反着光。我正愣神之际,郭达忽然发现了排练厅的我们,微笑着挥了挥手,冷不丁倒吓了我一跳。原来,郭达是看见了张弛和朱道娴老师,向他们礼貌地打招呼,然后潇洒地推着摩托车走了。此情此景,虽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了,但回忆起来,似乎就像在昨天一样。
    这部集子里,除去高中习作外,最早的剧本,是2001年我应校团委之邀,为本校学生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电视文艺会演而创作的综艺情景说唱剧《传统与现代》。那时,我正在学校有线电视台做电视编导。2007年年底,我调入文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专业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教学和科研之余,我依然保持着忙里偷闲写写剧本的“旧习”。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我代过编剧、导演、表演等课程。在备课、授课以及和学生讨论时,时有一些灵感火花、创作冲动。而写剧本,一来是灵感与构思的沉淀积累,二来是对课堂讲述过的原理、方法的一种验证。由于教授戏剧课的缘故,“小黑”剧社的学生又请我指导他们完成与戏剧相关的“大创”项目。再后来,“黑美人”戏剧节期间,不少学生导演和演员请我指导。我基本上都义不容辞,有求必应。 多年来,因戏结缘,在业余时间里带学生写戏、排戏、演戏。除“黑美人”艺术节外,也参加了国际、国内不少校园戏剧节,荣获了许多嘉奖。其中的剧目,有我自己编剧的,有我和学生联合创作的,还有指导学生写的。无论哪种情况,但凡排练、上演过的剧目,我都习惯“逼请”相关老师和学生撰写创作阐述或实践心得。在我上大学时,曾在旧书摊买过一本《风雪夜归人》的舞台艺术,里面详细地收录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话剧《风雪夜归人》时,从剧本到导演阐述、演员心得到舞台设计等多方面详细的实践资料。后来,在校图书馆还读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海鸥)导演计划》。这两本说,对我的戏剧实践具体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借用这两本书的思维与方法,我特别强调校园文化实践中的情理交融和知行统一。作为业余的学生导演、演员、制作人,虽不能按照专业的规范来强求他们,但这样逼着他们动笔来“写写作业”,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是培养他们戏剧精神、舞台意识、文化自觉的开始,也是夯实他们把感性情怀和理性思考有机融合的艺术实践能力的基础。古人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综合实践性的艺术,戏剧无论是专业技巧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还是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塑成,都离不开排练场、舞台上剧组同仁的沟通、交流、协作和创造。校园戏剧,既要依托于教室、排练场、舞台、赛场以及台前幕后、社会现实等“多元课堂”,又有赖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教务、学工、团委、宣传等多部门协同配合,联动实践,审美育人。作为一项整合度要求很高的综合性文化育人工程,它是学生认知戏剧、认知社会、认知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他们发挥想象、挥洒才情、绽放青春和审美创造的绝佳平台。其中,既有“动之以情”的体验和感悟,也有“晓之以理”的批判与思考。依托西北大学校园戏剧的良好氛围,每次剧目的编创、排演,在我看来都是难得的专业实践教学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让学生撰写心得,总结经验,正是他们真情感悟被梳理细化和逻辑深化的过程。 本实践教学案例集中的剧本,绝大多数都是在舞台公演过的作品。有的还多次重复上演,形成了不同版本。从这一意义说,本书也是戏剧专业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成果汇编。每个案例,都渗透了师生的心血与智慧,融汇了创作者的酸甜苦辣、感悟思考、梦想记忆和青春成长。阅读剧本时,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这些面孔,现在早已天南海北,各奔东西了。其中有些人,考上了中戏、上戏、北电甚至国外的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或就职于专业戏剧院团,或自主创业等,都成为成为了职业戏剧人。 校园戏剧是非职业戏剧,现代戏剧理论家陈大悲称之为“爱美的戏剧”。他说: “爱关”这个字脱胎于拉丁语的Amator,意思即是爱美的人;法国字Amateur的意思是爱艺术而不借以糊口的人。……学校剧团既以学校为名,自然不与职业的剧团相混,所以无爱关之名而有爱关之实。因为爱关的是职业的代名词。 由于是爱美的、非职业的,校园戏剧的实践者们往往相对压力小而自由大。本实践教学案例集的作品,有话剧、综艺剧、创意短剧、应用戏剧、教育戏剧、即兴小品,内容杂驳,形式多样。与职业戏剧的规范化、标准化相比,校园戏剧虽然质朴、粗疏、稚嫩,但却多了几许自由与创意。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项目统筹张霞女士曾问,“你每次写完一个剧本是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像一个娃好不容易养大,忽然考上大学离家远去,父母心中惆怅和空落落的?” 我答日:“好像没有,因为剧本不同其他文学体裁,它仅仅是戏剧的一个部分。剧本完成,就戏剧创作而言,最多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因为剧作暂时画上句号,恰恰才是排演的开始。就校园戏剧来说,由于编、导、演等各环节具有高度的统合性,因而对于编剧兼指导老师的我来说,剧本写完,正预示着更重要的排演任务的开始。”所以此时,一般没有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反而是学生,经常听他们说,一个戏,经过和长时间的集体磨合和最终的艺术呈现,一旦演完,他们常常有种强烈的“空落落”之感。持续几个月艰辛的排演、演出某一天忽焉戛然而止,他们常常被惯性所驱,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排演过程中,剧本根据情况做不同程度的修改是十分常见的事儿。排演,是文字形象向舞台形象的转化,牵涉复杂的统筹、协作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达。这一过程,是戏剧审美实践教学中最核心的环节。作为一本实践教学案例集锦,我不希望它成为仅供案头阅读的“文学”读物,而是期望能对校园戏剧美育实践能提供有价值的“立体”参考,有意义的“体验”借鉴。戏剧家契诃夫常常在他的剧作中,面向未来发出现代性的追问:“50、100或20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人们是否还记得我?”借此思维,我也奢望,这本案例集锦能够“案例式”而非“文学式”地存在。在50、100或200年后,这本书中的戏剧案例还能被未来的学生们应用,见诸于质朴的校园舞台,陪伴他们成长和进步。 感谢西北大学充满深厚历史底蕴和浪漫理想情怀以及高度文化自信的自由、包容氛围!感谢和我在排练场、小剧场一起进行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老师、同学们!感谢西北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以及文学院对校园戏剧的鼎力支持和对这一实践成果的资助!也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樊国宾社长、武云副社长和编辑张霞女士对拙作的厚爱和为本书出版付出的智慧和辛劳! 感谢参与本书所涉及剧目排演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尤其感谢提供心得、评论、反馈的师生及朋友们。感谢参与本书资料收集和校对的孟杰、刘琳、申丽平和刘洋等同学。 爱美戏剧,校园舞台,教学相长,知行相谐,青春作伴,理想情怀,点滴杂感,谨记于此,是为后记。 2017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