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大地歌吟

  • 定价: ¥60
  • ISBN:978751903205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联
  • 页数:308页
  • 作者:刘礼贵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刘礼贵著的《大地歌吟》写作者对故乡故人的怀念以及自己旅居出游的记录,以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绚丽的人间风光。本书是是行者的歌,行者的歌流连于大地,历史与现实反映的,一面是风云激荡的时代画卷,一面是生动绚丽的人间风光。《大地歌吟》是研究乡土文史值得一读的篇章。

内容提要

  

    刘礼贵著的《大地歌吟》是行者的歌,以个人生活经历为线索,一路风尘,几番回首。前一部分叙述故乡苍茫沉浮的过往人事。童年和少年的身影,伴着稚气的童谣,祠堂的读书声,和街上唱川戏的锣鼓,行走在瓦檐错落的古镇,山径横斜的乡场;还有栈房春秋,茅屋风雨,见证解放,载歌载舞。往后是结伴跋涉数百里求学,只身远走他乡从教,艰难岁月回家探亲……风烟迷离,梦里依稀,凝眸是遥望历史的深情记忆与钩沉。后一部分则为移居省城的见闻,缤纷多彩的人物故事。街市风情,邻里纠纷,流浪人的戏谑与传奇,年轻喇嘛心中的伤痛,以及南垭那些平常人家曲折纷纭的悲观离合……一系列切近现实的生活记录,竟也同样让人牵挂。

媒体推荐

    那个唱童谣的古镇孩子,憧憬着瑰丽的七色虹彩,一路风雨兼程,在大地上跋涉了七十多个春秋,胸膛里依然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
    ——华夫
    他挽着青春的牛车趟过岁月的泥浪,扶着文字的犁铧耕耘深爱的大地,此际日暮风清,泪下如泥朗笑也如泥。
    ——新宇

作者简介

    刘礼贵,男,汉族,笔名文杰,1940年11月14日出生于贵州省正安县安场镇,祖籍四川(现重庆)铜梁,1958年毕业于遵义师范,先后在务川县镇南中学、正安县农业中学、正安县第二中学、贵阳市十五中等学校任教,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2008年10月出版散文集《蜜路》(《黄河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诗集《浅草》(《中华千秋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长篇小说《风云恋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散文集《旅筑随笔》(《中华千秋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主编)散文集《桃李芬芳》(《北京线装书局》)。

目录

行者的歌
老街童谣
贾家祠堂的读书声
安场记忆(之一)
安场记忆(之二)
乡场往事
安场人与戏剧
解放初安场的秧歌
抗战老兵易奎
复员军人易启均
怀念刘德荣老师
忆蒲明洲同学
我所知道的何德厚
从正安步行去遵义读书
1960年,探亲历程
访申修才
学耕记
忆陈阳钦校长
慈菇凼种苞谷
忆贵州省第一届青年业余作者大会
一位乡村医生的足迹
珍州美泉
陪女诗人陈佩芸正安采风
南垭纪事
玉树余痛
老袁
书缘
流浪汉葛永华
酷似蒋介石的苏广涂
甩动佛珠的老人
雪梅
拜祭故里先贤尹珍
为弘扬尹珍文化建言献策
尹珍故里采风记
郑皓如轶事
王凤翔遗稿《何以救国救民》发现经过
王凤翔祭母诗及其母墓志铭的发现
正安县前卫生院院长刘镇亚历史资料的发现
万里桥边女校书
沙滩记游
丽江之旅
后记

前言

  

    最早读到礼贵的作品,是20世纪60年代《山花》上署名文杰的《漆树(外一章)》。文杰是礼贵的笔名。那是一篇借物挣环,赞美奉献精神的散文诗。也正是文如其人,《漆树》应是当时作为乡村教师的作者的自身写照。五十多年过去了,山重水复,春秋辗转,礼贵辛勤执教之余,一直坚持写作。长夜清宵,孤灯挑尽,欣然以文学相依相伴,为伊消得人憔悴。退休后仍旧初心不改,著述不停,真也是白首不相离,如此的多情与执着!
    《大地歌吟》是行者的歌,以个人生活经历为线索,一路风尘,几番回首。前一部分叙述故乡苍茫沉浮的过往人事。童年和少年的身影,伴着稚气的童谣,祠堂的读书声,和街上唱川戏的锣鼓,行走在瓦檐错落的古镇,山径横斜的乡场;还有栈房春秋,茅屋风雨,见证解放,载歌载舞。往后是结伴跋涉数百里求学,只身远走他乡从教,艰难岁月回家探亲……风烟迷离,梦里依稀,凝眸是遥望历史的深情记忆与钩沉。后一部分则为移居省城的见闻,缤纷多彩的人物故事。街市风情,邻里纠纷,流浪人的戏谑与传奇,年轻喇嘛心中的伤痛,以及南垭那些平常人家曲折纷纭的悲欢离合……一系列贴近现实的生活记录,竞也同样让人牵挂。
    行者的歌流连于大地,历史与现实反映的,一面是风云激荡的时代画卷,一面是生动绚丽的人间风光。
    岁月在不经意中老去,时光悄然流淌,正如作者所感叹:“人生总是这样匆忙”……当鬓发如霜,眼眉低垂,远望灯火昏黄不定,夜的街市也已经这般朦胧……蓦然回首,有难以忘却的往事和无尽乡愁漫上心头,于是又开始在文字的天地间寻寻觅觅,不也令人欣慰?该经历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了,该做的事都认真做了,虽已是青山夕照,芳草天涯,却依然有情可寄,有志可托,此生便不曾辜负了!
    一代有一代的风气,一代有一代的作为。我们这代人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在各自注定的人生旅途上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期而遇,丝缕相连,生活境遇则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也真是风雨兼程而心惊路遥。所以在生活困难年代,学校停办,礼贵会自愿申请下放农村,老老实实去当农民。日出月落,早行晚归,和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劳动,一心盼望有个好的收成,却穷得连八分钱一张的邮票也买不起……后来顶编到乡镇学校代课,为度过饥馑而和老师们去高寒山区种苞谷,烧荒犁土,割草喂牛,因收得一季庄稼而爽快之至。此后几经周折,终于调回家乡任教。农村实行责任制,便也满心欢喜,与妻子在教学之余,挑担荷锄,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在承包的田地上播种、耕耘和收获,也曾是锄禾日当午,“一到春天抢水打田时便弄得手忙脚乱”……礼贵学耕,前后凡三十载,一边教书,一边种地,风吹雨打不离田土,耕云播雨是诗人的情怀,这份担当确乎很实在也很沉重。
    米兰·昆德拉说过:“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这或许并非不幸。行走在大地上的人生经历,承载着泥土的芬芳和尘世的喜怒哀乐,记录了太多厚重的感悟,心有依恋,用心去体会,其实每一个日子应该都很美好。
    时势造英雄,也造就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我们这一代脚踏买地,崇尚的是朴实、真诚。为人为文,一如游子外在的流离与思妇内心的坚守,虽心气高傲却不曾浮华和轻狂,不会游戏文字,妄言生活的荒谬与历史的虚无。等闲白发,朝花夕拾.不也一样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采菊东篱,种豆南山?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类由蛮荒蒙昧而逐渐走向文明。古人对文字心存敬畏与尊重,不像时下一些人随意的矫情造作。风俗以文化移易,人心不古,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礼贵为人严谨,为文庄重。我与礼贵以文字交.互相怜惜,细想都不是当今流行风气的对手。但《大地歌吟》,却是研究乡土文史值得一读的篇章。
    2017.2.9于九节滩

后记

  

    《大地歌吟》里的文章,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乡土故人的怀念,另一部分是旅居出游的记录。岁末清点,居然有四十来篇,可以编一本集子了。给文集取个啥名儿呢?长期行走于社会底层的我,自觉挺接地气,那么,就叫“大地歌吟”吧。
    怀旧篇章的编织,发端于偶然的契机。2013年7月25日,“尹珍文化研究会贵阳联系组”在筑成立,会长罗遵义(正安县政协副主席)在会上说:“‘尹珍文化研究会’不限于只研究尹珍文化,凡是在正安这块土地上出现过的人物、发生过的事情都可以研究、都可以写。目前,县政协主办的《正安文史》比较缺乏反映二十世纪50年代生活的文章。而贵阳联系组的成员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同志,正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希望大家就那段历史多多赐稿。”作为组长,理当带头撰稿。既然是研究尹珍文化,本当写有关尹珍的稿件,但我对先贤尹珍知之甚少,一时难以遵命,那就写写建国前后在故乡度过的那段岁月吧。这样,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便纷至沓来,伴着海马冲的春花秋月,演绎成了20来篇散文随笔。
    文集的另一部分,算是现实篇章。来贵阳所写的散文,先后收进了《蜜路》和《旅筑随笔》,此集里的“半壁河山”,是近年的作品。上街买菜购物、去公园散步、与亲友交谈.所见所闻,觉得有那么点儿时代色彩,回家就把它描在电脑里了。写得较长的一篇是《南垭纪事》,我来贵阳的最初5年,在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私校、公校、贵族学校)重执教鞭,但落脚点都没离开过南垭;我和南垭那些因土地被征收而自谋出路的农民很谈得来,他们的生存状态、遭遇诉求文中都做了忠实的记载。正如友人申元初所言:“你总是走在人生路上,写在人生路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石定应我之请,阅读了集q-文稿并为之作序,在此特表谢忱。
    作者2017.1.12于贵阳海马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