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中国政治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吴钩说宋

  • 定价: ¥108
  • ISBN:978755980081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590页
  • 作者:吴钩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吴钩说宋》是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作者从宋画这一新颖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风雅”生活的若干侧面,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书稿分为六辑,第一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朝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朝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于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朝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在史料运用方便,作者通过检索数百幅宋画,还原了宋朝人物的生活景象,同时还以少量宋朝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以做到相互映证、比对。

内容提要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吴钩说宋》是一部图文并茂、通俗有趣的宋代社会生活史作品。作者切入的角度非常独特,他认为宋画呈现了一个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的历史世界,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赏到一个别开生面、活色生香的“风雅”宋。书中精选了具有写实功能的宋代画作,展示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等“风雅”生活图景,其间不乏对宋代风俗礼仪的细致考证,以及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从而展现了宋代文明的独特性、颇为前卫的一面和对后世绵延不绝的影响力。

媒体推荐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在11、12世纪的宋朝,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黄仁宇

作者简介

    吴钩,生于1975年,历史研究者,腾讯“大家”签约作家。
    主要关注领域为古代的政制与社会生活,习惯以社会学与政治学为分析工具,对正史野稗、前人笔记所记录的古代社会、官场细节及其背后隐秘进行梳理分析。
    在《博览群书》《书屋》《社会科学论坛》《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有多篇历史社会学随笔。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

目录

自序 ( 宋朝人的“纪录片”)
日常
  宋人怎么养宠物狗与宠物猫
  宋人用什么钓鱼 :抛竿
  宋人用什么刷牙 :牙刷
  宋人用什么照明 :蜡烛
  八百年前的儿童玩些什么玩具
雅趣
  宋人爱插花
  宋人爱“写真”
  宋人爱焚香
  宋人怎么玩收藏
  中国茶艺的绝响
  宋式家具之雅
社会
  八百年前,满大街都是博彩摇奖
  将春节过成万圣节
  宋朝流行女厨师
  宋朝女性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吗?
  唐宋人是怎么签写“离婚协议”的
  宋人爱谈十二星座
城市
  为什么说宋朝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
  《清明上河图》告诉你:宋朝城市比明清城市更开放
  从《西湖清趣图》看宋朝城市的公共设施
  宋朝城市已有“自来水”
  为什么说宋朝皇家园林是开放的?
  为什么说宋朝已有城市公园?
商业
  “青楼酒旗三百家”
  《清明上河图》植入了多少广告?
  清明上河船
  宋朝的水力机械技术有多发达
礼仪
  宋朝任命一名官员的流程
  宋朝平民上衙门打官司,必须跪着吗?
  宋朝平民遇见皇帝,必须下跪吗?
  从椅子的出现说到跪拜礼的变迁
后记

前言

  

    宋朝人的“纪录片”
    吴钩
    壹
    一部小说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为“红学”。一幅画卷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为“清明上河学”。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不但催生了无数仿作、摹品、衍生品,而且吸引了诸多宋史学者、美术史学者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服装史、建筑史、交通史、商业史、广告史、城市史、造船史的学者来说,《清明上河图》也是一座不容错过、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矿(《清明上河图》摹本极多,本书所说的《清明上河图》,除非有特别注明,均指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正本)。
    正如《周易》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西方也有谚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也是大异其趣的,著有《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的曹星原女士认为,“《清明上河图》有可能是神宗授意下对《流民图》不指明的回应。作品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东京的百姓在清明时节的富足祥和之情,而非潦倒贫困之窘境。也或者《清明上河图》是由某个揣摩透了神宗心思的大臣令人所作,以讨神宗欢心。”
    但著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的余辉先生却提出,《清明上河图》“深刻地揭示出了开封城的种种痼疾和隐患,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画家的忧患隐于心中之深邃、其画谏现于幅上之委婉,仅为时人所识,而难以为后人所破。其意味深长,令细赏者不忍掩卷。”与曹星原的见解可谓针锋相对。
    这两种试图“还原”出画家绘制《清明上河图》动机的解读方式都是比较冒险的。图画与诗文不一样,文字可以清晰地表达作者创作一首诗的初衷,图画则未必。我举个例子,相传五代时,罗隐在吴越国主钱镠的王宫见到一幅《番溪垂钓图》,乃咏诗一首:“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得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这当然是在委婉地向钱镠进谏废除“使宅鱼”税。但创作《番溪垂钓图》的画家是不是也有这个意图,则谁也不知道。从一幅山水画、风俗画,恐怕很难准确地还原出画家的曲折意图——除了那种意图非常明显的图画,如北宋郑侠的《流民图》、今天的时事讽刺漫画。企图指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为了讨皇帝欢心,还是向皇帝提出曲谏,都是后人的臆想罢了,不可能得到论证周密的证实,除非你能起张择端于九泉之下,请他亲口说说。
    比如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城外画有一个高台,余辉先生指出,“画中惟一的望火楼已摆上供休闲用的桌凳,楼下无一人守望,传报火警的快马不知在何处。”认为这是画家在暗示东京城消防设施的荒废。然而,《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处高台,形制跟《营造法式》规定的望火楼构造完全不一样(按《营造法式》的标准,望火楼由砖石结构的台基、四根巨木柱与顶端的望亭三部分组成,是塔状的建筑物),也跟南宋《西湖清趣图》描绘出来的望火楼造型迥异。显然,这并不是望火楼,而是一处供市民登高望远、饮酒作乐的亭台。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也画有这样的亭台。
    ……
    从署名卫贤、实际作者应该就是张择端的《闸口盘车图》,你可以看到宋代水力机械的发达与官营手工业的繁荣;从署名张择端、实为南宋摹画的《金明池争标图》,你会发现宋朝皇家园林纵市民游赏的开放性;而《清明上河图》各种明清仿本上的“金明池”,都只绘出豪华的龙舟、金碧辉煌的宫殿、高耸而封闭的宫墙,却不见一个游园的平民,显示了明清时期的人对于宋代皇家园林开放性的陌生化,观画的你也会由此体味到一种令人喟叹的历史变迁。
    宋画不但展现出比文字描述更生动、活泼的宋代风貌,宋画还给我们展开那些被文字遮蔽、涂抹的宋朝面貌。许多人都认为,宋人的服装审美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一改唐朝服饰的艳丽华美风格,变得拘谨、内敛、呆板。不但网友有这样的成见,不少学术论文也这么论述。我想这些论者大概都不曾去看宋画,因为宋画上的女性,不管是南宋《中兴瑞应图》上的后妃、宫女,刘宗古《瑶台步月图》上的大家闺秀,还是南宋佚名《歌乐图卷》上的女艺人、何充《摹卢媚娘像》上的道姑,抑或是梁楷《蚕织图卷》中的家庭妇女、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的市井女子,她们的着装都大方而性感,全无半点今人想象中的拘谨气味。
    还有,一些研究中国藏书楼史的学者坚持认为,“由于文化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图书文献被视为私有珍品,不仅私人藏书‘书不出阁’,就连国家藏书也被皇帝视为‘退朝以自娱’,据为皇室所有”。“退朝以自娱”语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四月,真宗增龙图阁藏书,说:“朕退朝之暇,无所用心,聚此图书以自娱耳。”但这里的龙图阁,并不是国家藏书机构,而是皇室藏书楼。宋代的中央藏书其实有两个系统,一为“三馆秘阁”,即国家藏书机构,其图书是允许文臣学士借阅的;一为太清楼、龙图阁、天章阁等皇家藏书楼,本来就是修建来纪念先帝的图书档案馆,谈何“据为皇室所有”?而且,即便是皇家藏书楼,也并非完全封闭,有图像可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景德四图》,其中一幅《太清观书图》,描绘的便是景德四年宋真宗率大臣登太清楼阅览藏书的故事,可见宋朝的皇室图书档案馆也有一定的开放性。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宋代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处发掘不尽的文明富矿,那么珍贵的文献资料当然是通往这个富矿的大道,无数学人的研究也给后学开辟了众多路线,而宋画,则为我们打通了一条风景更加宜人的小径。摆在诸君眼前的这本小书,便是我从这条小径进入历史现场,尝试打捞出大宋文明之吉光片羽的小小成果。

后记

  

    拙著《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交付出版社之前,整理书稿时,为了让读者诸君读到一个在视觉上更为赏心悦目的宋朝,我找了近百幅宋画(含局部图)作为书的插图。而我在检索宋画的过程中,却有了意外的收获——那些历史图像就如纪录片一样,在我眼前一一展开,让我看到一个可视的、活着的、文字难以摹状与形容的历史世界。
    当时便定下一个新的创作计划:从宋画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同时参考和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来呈现宋代中国的若干侧面。为此我花了一年时间,尽可能检索传世的宋画——当然是电子版,在今天,所有的宋画原件都成了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我于美术鉴赏是门外汉,也不打算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评说宋画。我纯粹将宋画当成堪与文献媲美的图像史料来使用。
    在这本小书前面的自序中,我说:“如果说,宋代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处发掘不尽的文明富矿,那么珍贵的文献资料当然是通往这个富矿的大道,无数学人的研究也给后学开辟了众多路线,而宋画,则为我们打通了一条风景更加宜人的小径。摆在诸君眼前的这本小书,便是我从这条小径进入历史现场,尝试打捞出大宋文明之吉光片羽的小小成果。”我观察宋画的过程,确实有一种“探宝”的感觉。如果从画面上发现一个隐藏着宋代社会生动信息的细节,便会生出“如获至宝”的欣喜。
    我以前读宋人笔记,模模糊糊觉得宋朝时诉讼人上公堂打官司并不需要下跪,但因为懒于翻检文献,于是一时半刻找不到确证。恰好在检索宋画时,从多个版本的宋代《孝经图卷》上看到审案的画面,果然,画中的诉讼人都是站着听审。当时便有“发现新大陆”一般的莫名兴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浣月图》,旧传是五代绘画,但现在许多学者相信这是宋人的作品。扬之水女士以此图解读古代流行的“掬月”题材的诗画,让我眼界大开;孟晖女士独具慧眼,从《浣月图》的“水龙头”细节讲述“自来水”在宋代的应用,更是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启发。在孟晖对《浣月图》解读的基础上,我展开了对宋代城市集中供水设施的考据,从苏轼书信中找到他设计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详细记录,又从北宋李公麟的《丹霞访庞居士图》发现另一个“水龙头”,为此兴奋了几天。
    如此将手头搜集到的宋画一幅一幅观摩下来,便如同看到一个一个活动的宋朝人在我面前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我要做的,就是将我从宋画看到的宋朝景象用文字再现出来。
    一篇一篇文章写下来,慢慢地积少成多,便有了三十多篇的规模。也许可以整理成一本集子了。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写作过程不一样,《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是先有了完整的文字,然后才找宋画作为插图;本书则是先有了图像,然后在图像的基础上形成文字。这些文字生长在图像之上,图像不是可有可无的插图,而是本书必不可少的血肉。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插图只有近百幅,而本书使用的图片超过三百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宋人绘画(不排除部分为明清时期的摹画、仿作),还用了少量宋代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 写作时是随兴的,但整理成图书,需要顾及整体布局与条理性,因此我将全书分为六辑,第一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代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代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于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代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 不管怎么分辑,本书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从宋画中发现一个活色生香的“风雅宋”。如果要给“大宋”加一个修饰词,我认为没有比“风雅”更妙的了。四诗风雅颂,千秋风雅宋。我的朋友梁志宾先生曾以“风雅宋”为题,写了一本宋朝风物志。我一见“风雅宋”三字就深为喜爱,现在自己写这本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小书,也忍不住要用“风雅宋”命名。感谢梁志宾兄让我收获到一个绝妙好词:风雅宋。 也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范新兄对这本小书的成全。感谢本书的文字编辑、美术编辑与设计人员,他们的专业让本书得到了惊艳的呈现。 在这本小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太太杨娜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与支持,她也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帮我校对出了许多文字上的错处。我的大女儿吴桐给我的文史创作带来了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动力,以及我们夫妇对于未来的憧憬,她也帮我校对了一遍文稿。写作本书时,我的小女儿吴歌也来到了人间,成为我们家庭的新一员。她们是我人生中比写作一本书更重要的收获。 本书献给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