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诗词曲赋

青梅一颗煮相思

  • 定价: ¥39
  • ISBN:978756804013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 页数:244页
  • 作者:林探惜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林探惜著的《青梅一颗煮相思》将以诗词为载体,立足于“相思”,以“思”为中心描述六类相思之情,写尽诗词歌赋中深埋的种种爱痴离恨,相思的一千零一种颜色。同时结合诗词,走向现实生活,将其引申至对现代情感形态的解读。可参照安意如的古典系文风,文笔力求精致优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内容提要

  

    感情是亘古难解的谜题,是人间世代永恒的话题。
    林探惜著的《青梅一颗煮相思》以诗词为叙述载体和切入口,立足于“相思”二字,依照不同话题,用充满古典气韵和诗意的文字,分别描述和解读五类相思之情,写尽诗词歌赋中深埋的种种爱恨离痴,爱情的一千零一种颜色,同时结合二十五首经典粤语歌,由古到今,链接当代社会在情海里沉浮的饮食男女,用一颗善感之心,深入剖析世人在感情中会遇到的各种难解谜题,教你更懂如何去爱,比如如何正视自己在一段感情中的位置、如何掌握分手时的姿态、如何处理异地恋中的矛盾等,一步步找到破解恋爱中两性情感的密码。

媒体推荐

    读探惜的这本书,你能感觉到她对爱与美的期盼,对人世无常的无奈,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既疑窦丛生,又仍心怀希冀。她抛出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作者的乐观态度也依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自己会变好的吧,会学会爱人的吧,会学习承受的吧。
    ——曼仔

作者简介

    林探惜,1992年8月10日生,强势的狮子座女生。
    好逸恶劳,喜寒畏热。
    籍贯湘,幼长于鲁,现居于粤。十七岁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喜读书爱八卦有节操的重口味宅腐文艺女青年一枚。叛逆不羁的外表之下掩藏了一颗少女玻璃心,始终怀揣着不切实际的英雄梦想,唯愿来日方长。

目录

辑一  不会相思,便害相思
  1.初恋的过程,是择偶标准的建立
  2.外貌协会,在择偶标准中的重要性
  3.真正爱一个人,往往说不出口
  4.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
  5.是在等一个人,还是等一段故事
辑二  两情长久,朝暮不语
  1.暧昧,才是最恰如其分的默契
  2.友谊万岁,便是恋人未满的尽头
  3.异地恋的渡劫之路
  4.对不起,是我亲手推开你
  5.说来惭愧,我还是放不下你
辑三  宁负相思,不负自己
  1.恋爱养成游戏之倒追
  2.如何掌控分手时的姿态
  3.如果你爱的人会“劈腿”
  4.论灵魂伴侣的重要性
  5.放彼此一条生路,好不好
辑四  恨不相逢,未嫁少时
  1.因为爱你,所以更不能陷你于不义
  2.心上人的坏品味
  3.咫尺天涯,阴魂不散
  4.你何苦要来招惹我
  5.我终于失去了你
辑五  此去经年,相思空负
  1.你就这样来来去去也可以
  2.你永远看不见我最爱你的样子
  3.回忆里的人,还值不值得一见
  4.最琐碎的物件里,全都是你
  5.曾经以为命运独独对我慷慨
后记  感情是亘古难解的谜题

前言

  

    这是我第一次给人写序,非常感谢探惜让我有这个荣幸,其实心中也有一点诚惶诚恐。
    我和探惜是在网上认识的,经由一些非常神奇的巧合。大约是在2014年,那时候我刚刚结束一段感情,看02版《书剑恩仇录》中的余鱼同和李沅芷来排遣心情。扮演余鱼同的是我非常心爱的演员谢君豪,而扮演李沅芷的则是探惜非常心爱的演员孙莉。看完后,我意犹未尽,就去晋江网搜搜看有没有关于他们俩的“同人”作品,结果就搜到探惜的文章。
    当时读后,我只觉得居然也有人和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分析过他俩,好难得,就顺藤摸瓜找到了作者的豆瓣。
    探惜写的文章涉猎很广,情感、文化现象、娱乐评论、关于成长的随感,不一而足,而我其实非常喜欢看她写演员、分析影视剧,从戏里谈到戏外,一样面孔,两样唏嘘。我读过她写戴娇倩,写姚笛,写电视剧《大时代》,都写得独出心裁,而且有一种难得的同理心。
    后来渐渐在豆瓣上聊得多了,我发现我们都共同热爱金庸、张爱玲,还有粤语歌,觉得很惊喜。探惜一直称呼我为她的soul-mate(知音),从还没见面的时候就开始了,让我觉得又感动又惭愧。我这人讲话很直接,很多时候读她的文章也好,听她的观念也好,常常会直指其中我觉得不足的地方,但探惜一直都很包容,非常愿意和我探讨,她的热忱、活泼、不计较,让我觉得特别难得。
    后来我们互相见证了对方的很多经历和成长故事,而这里面的感悟其实都被或直接或曲折地写进了这本书稿里,虽然是在讲他人的故事,其实都有着她自己的曲调。
    这本书的构思我觉得非常巧妙,每篇文章都是选一首古代诗歌,配一段当代流行乐的歌词,探惜会提取出它们之间遥远的相似性——跨越千年,它们可能讲述的是同一种情愫。然后,她会展开自己的解读,间或援引自己身边见过的人与事,或者自己读过看过的书与电影。
    探惜一直都很擅长写以情感为主题的随笔,但她在自己实际谈恋爱前和谈恋爱后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转变。在她还是一个爱情理论家的时候,她就能很敏锐地从周围人的恋爱经历、文艺作品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譬如“备胎”“劈腿”、如何“套路”他人、什么样的女人会喜欢浪子,诸如此类。她的聪明足以让她头头是道地写出一篇好文来讲解这些现象背后人性的弱点和人心的脆弱,但那时候的她更像一个站在岸上看众生在情江欲海中浮沉的人,不至于隔岸观火,总归没有那么感同身受。
    而到她自己真的开始去体会爱里的甜蜜、苦涩、反复无常,亲密关系中避无可避的陷阱和身不由己时,她写的文章,与过去又不一样了。她的敏锐和犀利还是一如既往,但我会觉得,她比曾经要更柔软,更包容。她会看到,真实的人性、真实的感情,就是这样无常,是尽力也可能会搞砸,是努力想做一个更好的爱人却终究没能成功,是不自知的贪心,是无私与自私并存。
    我很开心地看到,她不再轻易得出很多斩钉截铁的结论,而会抛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给她的读者,重要的是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有所思考,有机会去问一问自己的心,诚实地面对自己,而不是抱着作者给出的一个结论,然后如公式一般地套用在自己的感情和人生当中。
    探惜身上很让我欣赏的一个品质是诚实,或许还有勇敢。这两个其实紧密相关,因为勇敢,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就像她会一针见血地看到他人的问题,她对自己也不留情面,会非常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看自己是不是太软弱、是不是要得太多、是不是不够体谅、是不是还有不切实际的妄念,以及是不是不够独立。
    这份勇敢和诚实,我觉得是写作者必备的素质。只有敢于往前探问的人,敢于去思考“娜拉走后会怎样”的人,才能更接近人心中复杂的真实情感。
    探惜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想的丰富。她的阅读量很广泛,思维又敏捷,所以当你抛给她几句诗或者一段词,她能迅速想到很多。比如,金庸笔下的哪些人物关系就是这样的,历史典故里的哪些故事也讲了类似的道理,某部老港片可能也遥相呼应了这些意象。她像一个串珠人,从自己的积淀中打捞出各色珠玉,将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
    她的文章大都是在探讨情感里的深哀浅貌。有时候我也会想,感情里真的有那么多主题可以讲吗?但下一秒我自己又会笑起来,是的,人的感情和关系里其实真的有讲不尽的话题。
    有的历史学家会将人与人的关系分类,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三种:性关系、血缘关系、经济关系。而实际上,哪怕说起来都是夫妻关系、母女关系、朋友关系,在具体的相处过程中可能也有千差万别。哪怕是同样两个人的相处,在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诉求与样貌。写作者要有足够的聪颖去探查到这些细微的差异,又要有足够准确且流畅的表达能力将这些差异用合适的容器呈现出来。而探惜所援引的那些电影、书籍、身边人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容器。每一个都是个例,但每一个又都能代表一部分的现象。
    读探惜的这本书,你能感觉到她对爱与美的期盼,对人世无常的无奈,对人与人之问的感情和关系既疑虑不安,又心怀希冀。她抛出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作者的乐观态度也依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情不白禁地想,自己会变好的吧,会学会爱人的吧,会学习去承受的吧。
    我一边读着她活泼的文字,一边想到我们一起煲过的长长的“电话粥”、在深夜或午后讲不尽的话题。有时候,我们会激动地互相产生共鸣,有时候又会激烈地互相辩论,但所有这些相处的时光,连同探惜的文章一起,在我心中都有一种蓬勃的青春气息。
    或许青春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特效药,或许现在的流行是标榜“少女心中的老灵魂”,但我确实很珍惜这股青春的生命力。它让我们还能鼓起勇气去相信,我们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中还会有更多惊喜的遇见,还会探索更开阔的自我,或许依然要与自我左右互搏,依然要在情海中沉浮,依然不断得到不断失去,但我们始终都有力量承受这些悲喜,去叩问生命与人情中的真实。
    希望探惜继续生机勃勃地去写、去爱、去生活,而我会一直给她鼓励与陪伴。
    曼仔
    2018年1月18日  北京

后记

  

    感情是亘古难解的谜题
    从接到这个图书选题,到完稿校对,我拖了一年有余,真是多亏编辑姐姐脾气好,也多亏我仍然是个关注度不高的“小透明”,没事拖个稿也不会激起太大的怨气。
    其实拖稿有拖稿的好处。
    心智发育诡异如我,从十岁不到就长到了十六七岁的心智,当时以为自己成年后,肯定会是个老成持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才。结果没想到,等我长到了二十四五岁的当下,心智仍然停留在十六七岁的水平——尤其体现在,对感情的不切实际的期待。
    之前我一直说,自己迟迟不谈恋爱,是因为在等世上唯一的那个人。
    以至于某本书上市之后,不断有读者私信问我:到底有没有找到合心意的男朋友。
    其实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方心里已经预设了一个答案了。
    在拖稿的这一年里,我也算是经历了许多的情感波动,原本自己一个人写文章还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输出,后来由于诸多人和事的耽搁,才发觉原来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可以这样无可奈何又心甘情愿地被浪费掉。
    不过,倘若一年前交稿,与今时今日交稿相比,我自己的心情,和写出来的东西,大概也会大相径庭吧?
    之前有闺蜜向我吐槽男友能力差情商低相处难,我的建议一律是:别浪费时间了,赶紧分手找个更好的吧。
    前两个月闺蜜又来向我吐槽,我跟她说的是:你要多沟通,寻找到一个诉求的平衡点。你一开始明确自己期待的阈值,这样他就可以发挥出他能做的事,你也不会因为期待落空而感到失望。
    闺蜜听完啧啧称奇。不是我的建议有多了不起,而是她不敢相信,有朝一日我竟然一改甩手就走的作风,开始教她耐心经营一段感情。
    可能是因为出了国,价值观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加之留在校园里又暂时没有受到那些世俗量化标准的影响,反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感情这个东西本身。所谓的“不要在一段感情上耽误太久的时间”,说得好像感情就是导出某种结果的工具,锱铢必较唯恐浪费,目的性太明确了,实在不可爱。
    感情,就是感情本身嘛。有一拍即合的,也有需要经营磨合的。天时地利的促成,水滴石穿的相知,都是情感的财富。
    至于生儿育女等社会责任,我们大可以容后再说。
    人生在世,难道不是先要为自己而活?
    以前我常常以为,需要经营的感情就变味了,就代表不是对的人。其实这种想法实在是幼稚。
    惊艳也好,心动也好,其实都是很短暂的事情。因为一瞬间的好感而渴望将一个人留在生命里,并且为之努力,这才会慢慢转化为真正的感情。而真正的感情,需要彼此之间很多很多的交集,朝夕相对难免见到对方面目狰狞的一面。后,女生懒惰得不再化妆打扮,男生懒惰得不再故作谦恭,彼此交流不再伪装掩饰——当大家都回归到本来面目,若彼此还能接受对方的模样,还想要和对方紧紧依偎,那大概才是达到了情感的进阶吧。 哪怕是所有客观条件都显示“错误”的一个人,在越过诸多障碍,成为彼此重要的人之后,这些“错误”是不是也可以弱化乃至忽略? 国内的很多择偶观点,个人感觉有点太现实导向了,太喜欢把条件量化了。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感情是直接与婚姻、家庭生活挂钩的。 其实照理说,婚姻它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一种情感关系。有感情的人不需要任何名分,也可以像恩爱夫妻一样相处;而当两个人已经出现了裂痕,那么即使是有法律上的婚姻关系,也无法修补这一切。 我二十二岁在国内的时候,也曾因为饭局上的一些言论而焦虑不已,时常觉得时不我待,其实现在才明白那种焦虑完全没必要:当长辈的舆论乃至主流媒体的风向与自己内心的情感诉求相悖的时候,身处那个大环境中的我,太本末倒置了,竟然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生儿育女不是必要的任务,结婚定居也不是在多少岁之前非完成不可的事。旁人的干预不算数,唯有你自己感觉时机成熟,才是真正的时机成熟——如果能够把自己的诉求删繁就简,其实完全不必为年龄和时间忧虑,每一天都是你好的时候。 像我,渴望俗世的温暖,也想要自由的生活。我太过天真晚熟,所以不愿承受年龄的压力,除了要求自己经济必须独立之外,在情感生活上,我觉得大可以慢慢摸索出自己想要的方式。 我的状态和心情只有我自己能把握,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2017这一年,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我要感谢我遇到的每个人,感谢我的好朋友曼仔,感谢我的妹妹萌老师,感谢我的闺蜜赵蜥蜴和黄盖盖,感谢我的好朋友小林狗和张小团,感谢爸爸妈妈,感谢编辑姐姐对我不离不弃。 祝愿读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能拥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底气,也能拥有静下心来专注体会情感本身的能力。 人生长得很,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不要急着去得到一个答案。 林探惜 2017年12月18日凌晨3点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