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帝国的归宿(隋朝卷)

  • 定价: ¥32
  • ISBN:978751137240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华侨
  • 页数:247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严明贵著的《帝国的归宿(隋朝卷)》讲述了纵览大隋风云,细细品味大隋帝国的兴亡历程,既为其二世而亡感到扼腕,又为杨广感到可惜。身为天子,杨广即便开创了不世“大业”,却不能将帝国传承下去,没有真正缔造不朽的功业,反而葬送了大好江山!
    历史大潮,汹涌澎湃,千回百转。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大隋帝国已经被深深地掩埋在历史的深处。但是,曾经的绚烂荣耀,曾经的激情豪迈,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潮起伏,无法忘怀。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鉴!

内容提要

  

    历史学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知兴替、明得失。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产生过诸多王朝,其兴衰过程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多少年来引发了无数讨论与思考,是历史学爱好者永恒的话题。帝国的归宿系列丛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组织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的一线中青年学者撰稿,以正确的史观、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字,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衰展开分析与阐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并引发进一步思考。
    严明贵著的《帝国的归宿(隋朝卷)》为丛书之隋朝卷,围绕隋朝的灭亡过程展开,讲述帝国迟暮之全过程。

媒体推荐

    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方志远

目录

第一章  仁寿之变
  第一节  大隋一统,开皇之治
  第二节  储君为谁?龙争虎斗
  第三节  文帝驾崩,扑朔迷离
第二章  文治武功
  第一节  大业初创,营建东都
  第二节  千里运河,帝国之脉
  第三节  遴选人才,科举成制
  第四节  江山永固?文治武功
第三章  贻害天下
  第一节  大业难成,诸事成空
  第二节  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第三节  盛耶衰耶?三征高句丽
  第四节  乾纲独断,怙恶不悛
第四章  群雄并起
  第一节  王薄首义,烽烟四起
  第二节  玄感叛隋,天下无贼
  第三节  瓦岗风云,群雄并起
  第四节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
第五章  大隋成坏
  第一节  杨广之殇,魂断江都
  第二节  大隋成坏,一切皆空
后记

前言

  

    钱穆先生说到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不间断,三是记载详密。环顾全球,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华民族这样重视历史。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完备的国家。
    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我理解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了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第二,了解我们的民族是如何发展、繁衍至今的;第三,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以推动和促进我们当下的生活。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对历史都有一点恐惧心理,枯燥的时间地点,乏味的典章制度,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但是,当我们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增长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却会发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在摇曳,那感觉似是而又非、真切而又恍惚,今天好像是昨天的重现,但却又与昨天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切,驱动着你想去探寻,是什么造成了昨与今之间的同与不同,是什么导致了今与昨之进步与反动。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前辈学者阐释学习历史的态度时,特别指出,对于本国历史应该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应该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只有满怀温情与敬意、抱着理解之同情,才能同时摒弃妄自菲薄与狂妄自大,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并从中有所收获。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普罗大众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两种通俗文艺形式——评书和戏剧。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历史仍然是大众读物乃至大众娱乐的重要内容。充斥银幕的热播剧、各大图书排行榜上的畅销书,许多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另外,学者皓首穷经的研究成果,则很少有人问津。冷静一想,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我们大陆,即便在今日之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也无不如此。在世界华人社会里,是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还是金庸的《鹿鼎记》发行量大?同是“三国”,读《三国志》的有几人,《三国演义》却是家喻户晓。小说《三国演义》《鹿鼎记》乃至电视剧《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对培养青少年历史兴趣的功能不容忽视。回想我们这一代历史学者,有多少人是因为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而喜欢上历史并走上专业研究道路,又有多少人一开始就是捧读《史记》《资治通鉴》的?显然是前者。
    因此,不必鄙视大众读物,不必轻视大众读物乃至影视作品对于唤起人们对历史、对历史学产生兴趣的作用。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大众读物、影视作品粗制滥造,闹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造成了不良影响。
    《帝国的归宿》丛书出版在即,中国华侨出版社的年轻朋友嘱我为这套通俗历史读物写一篇序言。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选题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粗读全稿,与一般历史读物相比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细读之下,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与众不同。丛书作者都是在科研、教育一线的青年史学工作者,他们秉持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带着一份学术的尊严,投身大众读物创作,其热情与严谨洋溢于字里行间。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不少作者将学界的新成果融会贯通,以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普及工作。这一点在丛书的唐朝卷、元朝卷、明朝卷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是为序。
    方志远  丁酉秋九月望日

后记

  

    大隋国祚三十余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纵览大隋风云,细细品味大隋帝国的兴亡历程,我们既为其二世而亡感到扼腕,又为杨广感到可惜。身为天子,杨广即便开创了不世“大业”,却不能将帝国传承下去,没有真正缔造不朽的功业,反而葬送了大好江山!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1400年,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地反省隋亡的教训,以资今鉴。
    若想总结隋亡教训,我们首先可以借鉴大隋的继任者们的经验总结。大唐帝国的第二任天子,被后世无数人推崇备至的李世民,因亲身经历了隋末战乱,因此认识深刻、反思透彻。归结起来,李世民君臣所认识的隋亡教训不外乎三点。
    第一,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隋炀帝(这是本书郑重其事地第一次在行文中使用“隋炀帝”这一称谓,因为相比于隋明帝、隋世祖或杨广本名,隋炀帝之称更为世人熟知。——笔者注)劳民伤财,过度地役使百姓,使得天下民不聊生、战乱频仍。隋炀帝在位十四年间,连年启动大型工程,大兴土木,体现了性格中的好大喜功的特点,百姓徭役、兵役繁重,抢夺农时、破坏经济,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希望和未来,自王薄首义开始天下变民蜂起反抗。与此同时,他还穷兵黩武,连年的对外战争,尤其是三次东征高句丽,惨败而归,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隋炀帝一向视百姓如无物,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帝国能给他们活路,就是莫大的仁慈与恩惠。隋炀帝对于百姓生死,向来是漠视的;当然不可能体恤民情。针对这一教训,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可谓认识得鞭辟人里、深得其中三昧: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君臣深刻地认识到百姓的力量,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李世民贞观年间轻徭薄赋、体恤民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第二,刚愎自用、拒绝纳谏。
    这一点,在前文中已数次提及。隋炀帝是极聪明的人,既拥有远大的抱负,也有创造不世大业的雄心,更极富才华与追求。但是,杨广不是神,他英明神武,但他也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失败与挫折的摧折,在遭遇失败的时候往往会进退失据、不知所措。尤其在逆境中,往往自尊心泛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于正确的谏言也一概排斥。在东征高句丽问题上、在三巡江都问题上、在对待变民叛乱问题上……诸多问题的处理,隋炀帝都错失了扭转形势的大好时机。其原因正在于他拒绝纳谏,刚愎自用。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汲取隋亡教训,从谏如流。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君臣——唐太宗与魏徵二人共同演绎了一段纳谏与进谏的千古佳话。贞观之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汲取隋亡教训而换来的盛世!
    第三,纵容腐败、怙恶不悛。 隋亡所有原因之中,有一条是历来不被人所关注的。或者说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一条,就是隋炀帝对官场贪腐近乎变态地纵容与包庇。这种对腐败的宽宥纵容,令大隋帝国贪腐盛行、嚣张霸道,最终导致隋亡。 隋炀帝对宇文化及的纵容,就是最好的例子。宇文化及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官二代”,但他却奢靡贪腐,“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骛道中,长安谓之轻薄公子”。尽管宇文化及被多次举报揭发贪污受贿,但最终都化险为夷,靠着隋炀帝的庇护而从轻发落、不了了之。因此,宇文化及变得愈加贪婪,最终才会在江都铤而走险、发动兵变。其实,人的贪欲绝不只限于对金银财富和声色犬马的追求,还有对权力的占有,这才是更具致命性的诱惑。既然贪腐可以攫取财货珠宝、既然能用金钱买来高官显爵,那么,当贪官手中积聚了足够数量的巨额财富,并足以养活一支军队发动一次叛乱时,他为何不能觊觎皇权、谋朝篡位呢?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弑杀隋炀帝。这样的结果,正是隋炀帝纵容贪腐造成的严重后果。 历史大潮,汹涌澎湃,千回百转。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大隋帝国已经被深深地掩埋在历史的深处。但是,曾经的绚烂荣耀,曾经的激情豪迈,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潮起伏,无法忘怀。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鉴! 谨以此文,向大隋致敬,向历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