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细菌世界历险记/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丛书

  • 定价: ¥29.8
  • ISBN:9787570402830
  • 开 本:16开 平装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高士其以幽默的笔调,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为我们积累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细菌世界历险记》虽然是一部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可是它却不像一般的科普作品那样枯燥无味,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活泼风趣,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到轻松愉悦。
    了解了关于细菌的知识,我们就知道了很多不好的习惯都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比如饭前不洗手,很容易把手上的有害细菌带到体内,可能会导致生病。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提高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内容提要

  

    《细菌世界历险记》中,作者高士其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他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本书以其诗人的情怀和极具人性化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读者在与其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能沐浴文学的清辉,乐享知识的滋养。

媒体推荐

    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  温儒敏
    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提升文化素养。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
    ——中国作协副主席  王安忆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周国平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18年,高士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获得多个科目的优等奖章。1925年被保送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毕业,留校攻读医学博士课程。在研究脑炎病毒时,染上脑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最后全身瘫痪。193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等职。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半个世纪中,他在轮椅和病床上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主要著作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他的作品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为中国科普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细菌学的第一课
  凶手在哪儿
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灰尘的旅行
  镜子的故事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技术革命
  衣料会议
  谈寿命
  未来的旅行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
  笑
  梦幻小说
后记
我的读后感
小考真题回放
阅读自我测试
参考答案
我的阅读记录卡

前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去填充自由闲暇的时光。有人沉浸于全民狂欢的某种游戏,有人着迷于喧嚣热闹的综艺节目……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此情此境里,还有多少人愿意做那个捧书人呢?有些人已经物化为机械电子装置的一部分,不再喜欢简简单单的读书活动。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才提倡“全民阅读”,提倡阅读经典。因为娱乐只是一场过境不停的风暴,真正跨越时间长河的是经典带来的最初的感动和肃穆的仪式感。所以,我国近些年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考查。现在的统编版教材更是提倡学生大量阅读世界文学经典,每个年级都列出了对应学生水平的阅读书目,提供阅读方法,为学生做出阅读规划,引颌学生更轻松愉悦地阅读名著。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策划了这套“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丛书”,邀请了众多名师共同研究新教材,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秉持“读名著学语文”这一阅读理念,以名著常考考点为依据,为学生制定了阅读方案,通过各种栏目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名著、理解名著,以期让学生得到更丰厚的收获!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根据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最新教材选择书目
    根据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最新语文教材中指定阅读和推荐阅读的名著为学生选择书目,并与课本教材规定的年级基本对应,让学生根据教材进行同步阅读,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与学习。
    二、邀请名师结合中考考点制定名师导读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更充分地备考,我们邀请名师结合中考名著常考考点特地为学生制定了一整套阅读方案,包括作家与作品、内容简介、主要人物、写作的艺术等。这套阅读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深刻地理解名著,把握常考考点,提高考试成绩,进而对名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三、精心讲解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新版语文教材强调阅读方法,为此,我们邀请名师专门根据新教材阅读推荐的部分,结合具体阅读内容,为学生讲解、总结适合他们现阶段阅读水平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法、跳读法、做读书笔记、摘抄、写阅读心得等。
    四、制作“名师微课”,视频讲解名著中的考点
    邀请名师分析各地历年中考真题,总结分析名著常考考点、题型,并根据常考考点对常考名著进行归纳总结,制作成视频,扫二维码即可听课,有助于学生提高考试成绩。
    除此之外,本套书还配合新教材的阅读理念为学生制定阅读记录卡,提出阅读建议,在文后提供优秀的读后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还提供了历年中考真题和阅读自我测试题,帮助学生把握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套集鉴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经典名著阅读指导书,为学生阅读尽绵薄之力!
    编者

后记

  

    高士其的道路、作品与人民性
    1995年第一届全国科普大会召开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高士其的遗产》。该记者走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一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红红火火的科普创作、书籍、报刊、杂志的情况,与现今科普创作、书籍寥落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而一个先进发达的国家,它的科学刊物、科普刊物与文学刊物的比例应该是五比一或六比一。这是全民科学化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科技专业户或科技工作者。
    2002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上一位女委员提出了绿色科普的概念。何为“绿色科普”?她认为,社会也普遍认为“两院院士写科普,实质上是科而不普,因而应由科学家出命题、内容、框架,由文学家进行创作和加工”。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士其先生的科普创作中就已经解决。
    高老把科学、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艺术上高度和谐的统一。高士其在科普作品中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农妇与孩子都能明白。所以,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美流畅、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向科学的道路。
    时间再回溯到199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这样写道:高士其的传人在哪里?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时代产生不了高士其这样的科普大家?这个问题迄今未有答案,因而在高士其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高士其的成长道路。
    一、文化、科学与哲学三位一体
    那么高士其是怎样成长的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的高士其、科学的高士其和哲学的高士其。
    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大家的成长必须是文、理、哲三者并重,如果以一棵大树来比喻的话,那么文化就是大树的树根,哲学则是大树的升华。而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教育、医学、艺术都是这棵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由此可见文化基础的重要性。
    高士其在3岁时,就读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学须知》“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此外,还有《增广贤文》等书,而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尽在这些简单的经典之中了。4岁时,又读了《大学》《中庸》,一篇800字的《大学》他整整背诵了800遍,倒背如流。每逢家里来客人时,祖父就把高士其叫出来,当众背诵。高士其则摇头晃脑地、吐字清晰地背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幼小的高士其虽然不懂这些古文的明确含义,但却充满了莫名的喜悦和兴奋。他隐约地感到在这些语言文字后面,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大门。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幼时所背诵的经典字义,都一一地消化、理解和吸收了。文化的原理、传承的精神、历史的使命感也随之而建立了,当然,这与那个时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和凌辱密切相关。 高士其在小学时期,几乎阅读了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如《封神榜》《包公案》《济公案》《儒林外史》《今古传奇》《徐霞客游记》《子不语》《薛仁贵》《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施公案》《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也包括一些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如《福尔摩斯探案集》《黑奴吁天录》等等。同时,高士其白天在福州明伦小学上学,晚上在家祖父继续教他四书五经。这些都奠定了高士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文学造诣。 高士其六七岁时,开始接触自然科学,他的一位叔叔给他讲了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知识。这使他在脑海中浮起了对微观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在此后的明伦小学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中,高士其正式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教育。在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他全面发展而又重点突出,他热爱化学,每次做化学实验时都十分准确。因此,他怀抱化学救国的远大理想,同时,他也喜欢数学,他为数学的奇妙变化而感到入迷。他还对微小的生物世界充满了兴趣。由于兴趣广泛,爱好众多,他获得了“博物学奖章”。赴美留学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又得到进一步的深造,这些都自不待言。 值得指出的是,高士其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读书时,还广泛涉猎西方文学。他精通英文、德文和法文。阅读了《天方夜谭》《鲁滨孙漂流记》《双城记》《莎士比亚戏剧集》《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童话选》《拿破仑传记》《华盛顿传记》《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等书籍。他还特别喜欢诗歌,读了拜伦、雪莱、凯芝、华兹华斯、艾伯特·彭斯、斯诺·邦德、歌德、泰戈尔、普希金等人的诗集。高士其在美国留学期间,经常到美国国家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在美国国家图书馆,我几乎阅遍了世界上的所有名著。” 旅欧期间,他在莱菌河畔歌德故居的小书摊上流连忘返,最终买到了一本德文版的歌德名著《浮士德》,然后满意而归。与此同时,他还喜欢艺术,热爱音乐和摄影。他参加音乐会,学习小提琴,购买了唱机和唱片,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他携着照相机踏遍了美国的东西两岸,拍摄了许多风光旖旎的动人照片,至今还保存在他的影集中。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书时,高士其上了第一堂哲学课,从而使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 四、高士其的人民性 高士其对人民的热爱,一是源于高士其的天性,他生性乐观、幽默、开朗,喜交友,善与人处,爱以兄弟姐妹相称。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教育,懂得“仁者爱人”的道理。而家族祖传的《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清华校训是完全一致的。30年代于上海期间,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大众文化和爱满天下的观念,对他的社会实践有进一步的启迪意义。 高士其曾经说道:“我是浪漫的,也是现实的。”高士其经历了多种文化的熏陶,但最终他在现实生活的利益冲突和尖锐矛盾中选择了大同和合的共产主义理想。因为他认为这是解决社会危机和人民苦难的一剂良方。 高士其本性善良,为人和蔼,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与感召力,令人对他的疾病产生深刻的同情,也使人愿意以他的工作为工作,以他的事业为事业。因为他的工作与事业是给予,是赋予,是施予,是把自己的所学回报给人民,是引导青少年儿童走向科学的未来。 由此可见,高士其的人民性也是来源于文化,是文化所孕育的,科学所奠定的,哲学所指导的,而文化的重要性和基础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文人,实际上就是人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挚爱,而通俗地讲就是热爱人类、热爱人民、热爱儿童。这一特点在高士其的身上体现得格外突出,同时他也是爱憎分明的,对一切邪恶从不姑息,从不与之同流合污。 在离开上海的前夜,高士其与他的表弟高士坦的谈话中多次表示,要到前线去和日本人拼命。在广州三联书店遭到国民党特务砸毁时,他愤怒地挣扎着从三楼冲了下来,要和特务们进行斗争。他的行为感动和鼓舞了在场的许多同志。实际上他的身体条件不允许他拿枪上前线。命运之神没有做这样的安排,但是一个战士的使命并未放弃,他拿起笔来做武器,猛烈地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朽统治。1931年,他作为中国仅有的五个微生物学家、细菌学家之一,受聘于南京中央医院任检验科主任,但一个正直、善良的科学家的秉性与贪污腐败、媚上欺下的官僚作风格格不入,尤其不能忍受医院拒绝为贫苦大众看病,遂毅然辞职。 1937年,他来到延安后由衷地感到兴奋与喜悦,因为这儿充满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昂扬的抗日激情。但有一天高士其看到当地的老人患了感冒到医务所来求助,值班护士对他说:“我们的诊所只为机关、干部服务,老乡的病我们管不了。”高士其用颤抖的手为老人在鼻翼、脑后推拿、按摩了几下,又把自己离开上海时随身带的感冒药分给老人。老人病愈后挑来一担西瓜表示感谢,高士其不肯收,推来让去。最后,老人留下了一个最大的西瓜,才把担子挑走。 这件事对高士其的触动很大,他特地召集医护人员在自己住的窑洞里开了一个“革命医学座谈会”,并让陈世富把老人留下的大西瓜切开,请大家边吃边谈。他说明这西瓜的来历之后,提出了一个医德的问题,要大家一起讨论。会议开得紧张而热烈。最后大家公推高士其起草延安的医德标准。高士其提笔在用土纸订成的笔记本上写道:“医生要为人民服务,要讲医德,这就是人道主义的革命精神,在医生眼里病人就是病人,没有三六九等的差别,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要为老年人和盲、哑、聋、残提供特别的服务。医护人员要深入群众,到工农兵中去宣传卫生、保健知识,以预防为主应该作为长期的方针,做到人人健康,这是抗战所需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高士其生活在人民之中。他对一切人都是友爱的、平等的。他甚至到了老年都不厌倦人,每天接待四面八方的来访者和少年儿童。 1958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建国门古观象台旁,为高士其建立一座符合他身体状况和生活需要的特殊住宅,并圈以很大的院落。但高士其认为与机关的同志们离得太远了,隔绝了与群众的联系,他更愿意在机关大楼旁安家。于是就在全国科协所在地建立了一幢普通的二层小楼,这就是今天被人们所称为的“高士其小楼”。 小楼落成以后,每逢星期六、日,节假日都宾客盈门,络绎不绝。在三年严重灾害时期,机关的同事和青年朋友们经常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高士其为他们提供的香烟、奶糖、饼干等稀有物品。记得60年代初期,每天下班后,高士其喜欢在机关大门口等候下班的人们,与之亲切地交谈。 在父亲身边的几十年间,我从不记得他恨过什么人,耿耿于怀过什么人。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难以释怀,因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他是属于人民的人,他把自己和人民融为一体,并为了他所爱的人民和青少年,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从他的创作中,他仿佛看到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和人类的整体升华。正如高士其在他晚年的一段格言哲理警旬中说道:“不能设想,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知识能够发展到今天,或许,人类早已消亡,或许,人类还在黑暗的深渊中踽踽行走。的确,没有知识,人类就不可能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度理性思维的崇高形象。”这不仅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也正是高士其的人民性之所在。 历史发展到今天,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士其,走近高士其,理解高士其,与高士其的精神融为一体。 70年前,高士其把带“人”字旁,“金”字旁的名字改掉了,他毅然宣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这黄钟大吕般的振聋发聩的声音,标志着高士其从小我、个我、私我走向了大我、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 这一境界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五千年乃至八千年传统文化的圣贤精神,高士其恰恰就是圣贤精神的一个继承人,一个代表。看到人民的苦难、民族的危厄,高士其毅然宣布放弃自己的一切私利而无所畏惧地去追求真理和大光明境界,这就是高士其改名的意义。宛如邓小平的幼年,他的名字叫“邓先圣”,11岁时,又改名为“邓希贤”。17岁赴法国勤工俭学时,才改名为“邓小平”,这意味着他与人民更加地接近与平等。可以说,这二者的意义是如出一辙而无分别的。 同时,高士其是人类现代精神的立交桥,融汇了科学、文化、政治、教育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左翼联盟,乃至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为此,他是立体的,他汇聚了多方面的意义和象征。 今天,我们读高士其的书,走高士其的路,成为高士其一样的人;成为高士其那样的科学家,高士其那样的作家,高士其那样的教育家;成为具有高士其精神的在各种工作岗位与领域的人才和栋梁,依然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呼唤和人民的呼唤。 由此我们可以说,永恒的高士其,永恒的经典,人类的高士其,人类的经典。因为高士其和他的作品都是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而诞生的,集大成的东西是优秀的,而优秀的东西也都是集大成的。 高志其 2008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