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宋词之旅(手绘水彩私享版)

  • 定价: ¥39.8
  • ISBN:978753547147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222页
  • 作者:李元洛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宋词之旅》是以宋词和宋代诗人为题材创作的专题系列散文。本书作者李元洛先生学识渊博,古今中外随手拈来,又兼风趣幽默,能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精髓,并能让我们轻松自如的应付相关知识的考试。在作者李元洛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走上宋词之旅,留连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江山如画,给你不一样的宋词体验。

内容提要

  

    《宋词之旅》是李元洛二十年诗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带领读者重访宋朝故地,娓娓道来文坛佳话和名人掌故,解读宋词的灵魂及词人品性,使读者得以直面历史的苍凉及世事的沧桑,深入了解宋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源头。文章融铸了丰富的文学元素和人文精神,读来不仅有益于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媒体推荐

    李先生具足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他的文章给我们打开了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在那扇门外,是盛唐隆宋大元绝胜的人文景观。
    ——著名作家王开林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作者简介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生于河南洛阳。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在海峡两岸出版《诗美学》《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歌鼓湘灵——诗词艺术欣赏》《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等诗学著作十余种,《凤凰游》《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等散文著作十余种。曾获“第五届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台湾《中央日报》第四届文学征文奖。散文入选两岸三地约三百种散文选本。列名《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论述(郭预衡、郭英德总主编,刘锡庆主编)。

目录

源头活水
清秋泪
卷起千堆雪
长记平山堂上
生死两西湖
月迷津渡
压倒须眉
千古英雄气
国士三重奏
钗头凤
黑夜中的电闪雷鸣
地久天长
永远的中秋月
请君试问东流水
后记

前言

  

    徒此揖清芬
    展读李元洛老师有“诗文化散文”之称誉的《唐诗之旅》《宋词之旅》,激起我关于诗的许多联想。
    《四书五经》是古人的经典读物,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在孔子时代已成为蒙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是说《诗经》有“厚人伦美教化”的作用,谓之诗教。孔子还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说《诗经》像大百科全书一样,教人做人做事格物致知。
    随着诗歌的发展,唐诗宋词成为现代人的蒙学首选,代代相传,年深月久,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谁不是在学语时,稚嫩地习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谁不是年长后永远也不会忘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般,我们背诵了很多音韵优美、辞藻警人的唐诗宋词,虽然道不出此中真味,却在幼小的心田种下了神奇的种子。突然有一天,读过的唐诗宋词鲜活起来,与我们撞了个满怀,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晤知音,欣然色喜。
    当我们渴望惺惺相惜的友谊时,李白的“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到心坎,告诉我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友谊是多么地迷人。
    当我们无故寻愁觅恨时,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钻进脑海,引导我们化解情结,拂去轻愁。
    当我们第一次邂逅彻底的孤独时,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撞击心扉,安慰我们孤独的时辰,离心灵最近。
    那些幼时亲近过的诗词如久别重逢的老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有限的生活经验里,我们从诗词里获得了无限的生命体验,领略到古人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我们与古人血肉相连,心心相通,不再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永不消逝的乡愁何处安放?在岁月长河里,在古老的诗歌里。是的,我们从诗歌里寻找到了文化之根,千百年来,枝繁叶茂,绵延不绝。诗中岁月长,幸何如之!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充满深情地赞叹过:
    谁沉冥到
    那无边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诗无达诂,何为无边的“深”,何为最生动的“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无边的“深”就是诗,就是美,就是真,最生动的“生”就是被灵心慧智照亮的生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诗歌里藏有古往今来圣贤先哲的生存智慧,尽管“高山安可仰”,不妨“徒此揖清芬”!
    读罢《唐诗之旅》《宋词之旅》,齿颊留香,蒙尘的心灵被唤醒,久久如沐春风,迟迟不敢动笔,仿佛劈开混沌,落笔即俗。踟蹰再三,澡雪精神,收心内视,方始落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李元洛老师仿佛赴了一场千百年前的文化盛宴,与古人把臂同游,莫逆于心,复又回返现世人间,与世人分享他内心深处的诗美。这场文化之旅,行走的不仅是脚,是岁月,更是千古若合一契的不老诗心。
    《唐诗之旅》写道:“待到我千年后跟踪前来,勤政楼不仅早已人去楼空,而且连楼也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劫后余生的几个石础,凄凉在蔓草荒烟之中,兀自回忆它们当年所承载的歌声与笑语,煊赫与繁华。”那劫后余生的石础尚且见证了历史的影踪,我们后来者不更应该踵武前人的脚印,在美文里来一场陶然如醉不亦快哉的唐诗宋词之旅吗?
    异代有知音,唐诗宋词在李元洛老师R~T~tA性的温度。《唐词之旅》中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谪人行旅图,“九月中旬,他悄然而凄然地离开长安,先是陆路后是水程,悲风苦雨和他一路做伴,待到他的孤帆从洞庭湖漂到湘江时,就已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冬季”,时间空间更迭,蒙太奇般的画面转换将诗人柳宗元的贬谪之苦形容得入木三分。《宋词之旅》写到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李元洛老师随之感叹:“激赏之情,情溢乎词,然而,今天有多少志在‘出人头地’者,知道这一成语的本义和它的来源呢?”貌似漫不经心的关于“出人头地”的闲笔,古今对照,一扬一抑,让人深感欧阳修激赏苏轼、师生相得的高情厚谊。若非有同情之理解,若非如知音般关注诗AR内心世界,此等佳句实难出自肺腑。
    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我和李元洛老师相识仅短短半载,因是校友,遂以“老师兄”呼之。作为他新近出版的《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一书的责编,我不过做了分内之事,李老师就数言感激,屡赠好书与镇尺,深情厚谊令我分外感动。今年九月受邀赴京参加李老师的《诗美学》研讨会,由通音讯而始相见,终于一睹李老师的长者风范和仁者气度。忝列于专家学者之中,甚为惶恐,李老师不忘“地主之谊”,慰我客心。彼时,李老师谈起《唐诗之旅》《宋词之旅》之新版,嘱我作序。一时惊慌,莫可名状,晚辈学人,才疏学浅,怎敢欣然受命?李老师再三叮咛鼓舞,感其提携后进之美意,又蒙长江文艺出版社之不弃,斗胆搦管操觚,勉力为之。
    李老师已在后记中“曲终奏雅”,希冀我的小序能抛砖引玉,激扬《唐诗之旅》《宋词之旅》之玉振金声。谨以此小序,祝其余音袅袅,在神州大地有更多知音!
    中华书局编辑吴艳红

后记

  

    一条河流,不会忘记让它扬波涌浪的源头;一株花树,不会忘记让它开枝散叶的泥土。追溯我的以《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为代表的“诗文化散文”创作,虽然离不开没有生我却曾经养育我的湖湘沃土,但十分有缘而且有幸的是,它们也离不开万川之水的东去大江,离不开呼吸在大江的涛声波韵中的长江文艺出版社。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犹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伊始,我大学毕业后远放君不见之青海头,零下三十度的砭骨严寒,冰冻在唐代无名氏“六月尚闻飞雪片,三春岂见有烟花”的诗句中,遍地饥荒食不果腹的日子,将辘辘的饥肠饿成了瘦瘦的鸡肠。在严寒与饥饿的交相煎迫中,我仍然抱着中外文学的名著而取暖,坚持青春时代如花之开的文学梦想而忘饥。我的《散文的诗意》一文,发表在千里之外的位于武汉的《长江文艺》,收录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当时颇有影响的《笔谈散文》一书之中。今日蓦然回首,那也许是我后来写作“诗文化散文”最早的渊源,冥冥之中也是万里长江对我的遥远的呼唤。
    在大学时代,我就立定志向:继承中国古代诗论的文脉与诗香,旁采西方的诗学资源,一生要写出十本诗歌理论著作,成为当代的诗论家。在后来的三十年中,尽管气候阴晴不定,雨雨风风,有时甚至荆丛遍地,雷暴横空,但我仍然没有泯灭自己的青春的梦想。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历史新时期,我已人到中年,除了本职工作,我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读书写作,如同我在一本著作的序言中所说:“朝阳唤我,夕照留我,深宵不寐的孤灯伴我,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量夜晚有多深。”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大体实现了自己学生时代如早霞般的好梦。
    我本以为和诗论诗评会白头偕老了,不料从九十年代伊始,由于种种原因,我逐渐弃旧好而恋新欢,移情别恋于散文创作,后来甚至以联语的形式声明,我是“刚参军的散文新秀,已退伍的评论老兵”。不过,从诗论诗评而散文创作,等于改行而另行就业,我其时颇有一点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不知手中的这一支笔究竟要指向何方,只能随感而发,随风起舞。在经过一番试探与徘徊,出版了《凤凰游》《吹箫说剑》这两本试笔之作之后,我决心自立门户。独树一帜,开创不与他人雷同的散文创作的新天地。以武术为喻,虽然远不能说开宗立派,但也要磨炼出自己的独门功夫。这,就是我的后来被论者论定的“诗文化散文”。
    我认为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是“两栖人”,既是寄身于文坛的作家,也是曾讲学于高校的学者;既有作家的偏于感性的创作潜能,也有偏于理性的学者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诗词方面的素养。何况我一直认为,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是民族的光荣与骄傲,是文学的经典与诗美的宝库,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是奔波忙碌在百丈红尘中身为现代人的我们驻足休憩的精神家园,也是净化、丰富和提升我们蒙尘的心灵之无上妙品。于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便计划以唐诗、宋词、元曲、清诗为中心,发挥我的学者兼作家的二者之长,将诗史、评点、游记、自传、读书笔记等诸多因素与门类融于一炉,写出具有独立性与开创性的诗学兼文学而有之的散文著作。前辈诗人臧克家先生待我甚厚,前后给我的信函在百封以上,他嘱我从诗经写起,写成一个“中国诗歌史散文系列”。然而,此时我已年临花甲,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我只能量力而行了。十年磨一剑!二十年来,除了心有旁骛而分神其他著作之外,我共磨出五剑,即《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清诗之旅》,其间,还旁逸斜出了一本《绝句之旅》。如果上述四旅是年终结算时的正果,那么,后者则是预算之外的额外的花红了。 上述作品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曾不断再版,多次印行。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先后发行的名校推荐名师评点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生之版本,分别印刷了十余次与二十次之多。前些年,河北廊坊二中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打来电话,向我报喜其子考上清华,我在祝贺的同时也不免询问与我有何关系,他告曰其公子将我的《唐诗之旅》“读得烂熟,从中学了许多东西,并且运用到高考中去,作文写得特别好”,云云。这位老师说来喜气洋洋,我这个听者当然为他也为自己而欣然色喜。 在写作诗文化散文的漫长过程中,我先后得到好几家出版社与多位编辑先生的垂青鼎助,尤其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当时的副社长黄义和先生。我最早的诗论评著作《诗歌漫论》与《楚诗词艺术欣赏》,就是义和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推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我以莫大的前行之动力。尔后,于二十一世纪之初,他同时操持出版《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并多次重印,之后复陆续印行《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元曲之旅》(责编为姚梅女士)《风骚百代——诗文化大散文》(责编为阳继波先生)。总之,长江文艺出版社惠我良多,江声浩荡,我的书有幸多次加入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江声大合唱。 书声与江韵共悠长。事隔多年之后的今天,承蒸蒸日上盛誉书林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先生和副社长阳继波先生的美意,决定将《唐诗之旅》《宋词之旅》这一姊妹之篇合成一个小小的序列,篇目有所增删、调整,佐以“手绘水彩私享版”之佳名另行出版。我多年前即有镌文“夕彩早霞”的闲章一枚,于今年已垂暮,复有此喜事临门,欣慰与感激之余,真疑夕彩已幻为早霞也。 柳宗元当年官居柳州刺史时,曾作有《种柳戏题》一诗,开篇即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之妙句。本典藏本之责编为施柳柳女士,其芳名富于诗意,其工作热情敬业,函电交驰,疑义共析,令我十分感念。序文之作者为吴艳红女士,她系名牌大学的美学硕士,术业有专攻,从事编辑工作有年,是我新近在中华书局印行的《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一书的责编。两位责编正当华年,谢谢她们共同让我的缅怀唐宋诗词珍宝的书,平添了一番青春长在之欣欣生意。 二○一七年岁云暮矣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