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故园风雨后(精)

  • 定价: ¥49.8
  • ISBN:9787540485344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429页
  • 作者:(英)伊夫林·沃|...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伊夫林·沃著的《故园风雨后(精)》从一对少年的友谊入手,描写了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英美大中学文学课必读经典,启发《唐顿庄园》,董桥、石康、苗炜、田艺苗等人自发推荐。
    同名影视剧豆瓣9.2分,2万好评,2千豆列收藏。交织三角恋、家族风云、成长之痛等元素,叙事宏大,让人泪流不止。
    精装上市。新锐译者的优美译本,贴合原著气质,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查阅超200件珍贵资料、纪录片及资料译成。

内容提要

  

    当赖德军官看到那座庄园时,所有的记忆都回来了。他来过这里,他知道这里的一切。
    伊夫林·沃著的《故园风雨后(精)》讲述了少年查尔斯·赖德在牛津大学结识了英俊的侯爵之子塞巴斯蒂安,经由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进入布赖兹赫德庄园。此后这座庄园在查尔斯生命中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他与一对兄妹产生了不可言说的情感,还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抛下家人与情人定居海外;笃信宗教的母亲日渐疯狂,以爱之名给儿女套上沉重的枷锁。年轻的塞巴斯蒂安渴望挣脱家庭牢笼而不得,终日酗酒,最终远走他乡,潦倒一生。年轻美丽的长女茱莉娅,也因无法摆脱信仰的束缚,早早断送了爱情与幸福。

媒体推荐

    沃的作品有着精巧的构思和优雅简洁的文风。带着邪气的诙谐表面下,是对他所处时代的一种根本性、宗教式批判。在他看来,这个时代已经摧毁了滋养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沃土,使所有的珍贵枯萎衰竭。
    ——《时代》周刊
    《故园风雨后》具有一种在创作的作家那里才能找到的深度与分量。
    ——《纽约时报》
    伊夫林.沃是我这一代伟大的作家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

作者简介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英国作家,1903年生于英国汉普斯特德,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和最有成果的讽刺小说家之一。1928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衰亡》,一举成名。其后又相继写出《邪恶的躯体》(1930)、《黑色恶作剧》(1932)、《一抔尘土》(1934)、《独家新闻》(1938)、《打出更多的旗帜》(1942)等作品,为他逐步积累着“萧伯纳式作者”的声望,1945年发表了使他名利双收的长篇小说《布园重访》。

目录

再版序
序幕  故园风雨后
第一部  我曾在阿卡狄亚生活
  第一章  初遇塞巴斯蒂安·弗莱特——以及安东尼·布兰奇——初访布赖兹赫德庄园
  第二章  堂兄贾斯珀的“大抗议书”——对魅力的警告——牛津的星期天早晨
  第三章  家中的父亲——茱莉亚·弗莱特小姐
  第四章  家中的塞巴斯蒂安——国外的马奇梅因勋爵
  第五章  牛津的秋天——与雷克斯·莫特拉姆共进午餐——与博伊·马卡斯特同享晚餐——桑格拉斯先生——家中的马奇梅因夫人——塞巴斯蒂安与世界为敌
第二部  故园凋敝
  第一章  桑格拉斯被戳穿——我离开布赖兹赫德庄园——雷克斯暴露
  第二章  茱莉娅和雷克斯
  第三章  马卡斯特与我保卫祖国——国外的塞巴斯蒂安一我离开马奇梅因宅邸
第三部  拉动命运之线
  第一章  暴风雨中的孤儿
  第二章  预展——家中的霄克斯·莫特拉姆
  第三章  喷泉
  第四章  塞巴斯蒂安与世界为敌
  第五章  家中的马奇梅因勋爵——死于中国客厅——尘埃落定
尾声  故园风雨后

前言

  

    这部作品此次再版,做了不少小的补充,同时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删减。它令我渐渐失去了以往在同代人中所享有的尊重,引我走向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那里充斥着来自书迷的信件和各类报刊摄影记者的围追堵截。它的主题——天恩对一群命运截然不同却紧密相连的人之作用——也许宏大得有些刻意,但我无意为此致歉。让我不甚满意的是它的表现形式,这其中明显的缺陷,大概要归因于写作时的自身境遇。
    1943年12月,我在跳伞训练时受了轻伤。这反倒成了一件幸事,让我有机会在服役的过程中休养。随后,这难得的空闲期又因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指挥官而延长,让我可以等到1944年6月这部作品完成时,才回归部队。创作这部作品时,我时常感到一种陌生的激情,同时又伴随着对重返战场的渴望。对我而言,那是一段现时的穷困与令人惶恐的灾难彼此交织的阴暗时光——大豆与基本英语填满了生活里所有的缝隙。这使得整部作品对美酒、美食、仍在眼前的往日繁华和精致华丽的语言风格都充满了饥渴之感。但这些令现在已不再贫乏的我有些倒胃口。我已经对那些粗俗的段落进行了修改,却无法清除干净,因为它们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一直对茱莉娅犯下大错后的彻底爆发,以及马奇梅因勋爵去世前独白的处理举棋不定。这些片段当然无法如实记下当时真实发生的言语。但它们的写作手法确实不同,就像早期查尔斯与他父亲之间的场景。我本无意把这种手法运用在这部竭力逼近真实的作品之中。但在这里我执意原样保留它们,因为就如同勃艮第(Burgundy,好多书都把这个词拼错)美酒和月光一般,它们都是全然于心情的书写;也因为读者喜欢它们——虽然这并非我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1944年的春天,还没人能预料到英国老式乡间别墅当下受到的狂热追捧。在那时,这些先辈留下的、可以代表我们国家艺术美感的建筑,似乎难逃衰败和被抢掠的厄运,就像16世纪的修道院一样。于是我才辅以热忱,将其安置在作品之中。布赖兹赫德庄园现今已向游客开放,其中的珍宝也经由专家之手重新排布,庄园的建筑甚至比马奇梅因勋爵时期保存得更加完好。英国的贵族们在某种程度上保有了自己的身份,这在当时看来似乎也绝无可能。类似胡珀式的行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制止。因此这本书从某个角度看像是对空棺材唱出的颂词。这些内容,倘若不被彻底毁掉,就绝无可能符合今日之情状。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年青一代的读者们的,作为一份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品,虽然它表面上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故事。
    伊夫林·沃
    于库姆弗洛里
    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