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社会学

父母简史(人类母亲和父亲的十万年上下)

  • 定价: ¥98
  • ISBN:978751770862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发展
  • 页数:622页
  • 作者:任大川
  • 立即节省:
  • 2018-07-01 第1版
  • 2018-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任大川著的《父母简史:人类母亲和父亲的十万年(上下)》是一本从人类古老历史演变中探究人类社会原动力的作品。书中以祭祀以及衍生出来的财产继承制度为尺,来衡量人类历史中主要的几个典型文明社会的历史过程,由对这些不同文明历史过程的观察、对比中思考,从而分析出人类历史发展传承的真正原动力。
    本书从人类社会发展原动力的角度,挖掘了影响人类社会从远古时代向古代社会,直至19世纪全球工业革命完成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因素。文章独辟蹊径地从人类社会家庭中,不同时期的人类母亲、父亲对时代发展等的理解,来理解人类社会变化的深层次命题。同时还将古代中国社会的人类父亲、母亲,与欧洲远古、中世纪社会的人类父亲、母亲,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就其中异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书为学术研究作品,文章治学严谨,文字考证扎实,体例比较明确,文章结构也比较完整。

内容提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何惶恐不安,深感命运之力?一个人类古老的故事穿越时空。挑逗出无限奇异遐想。10万年前“非洲夏娃”养育我们,如今已有70多亿子孙,我们曾怎样“兵胜滑铁卢”,让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自黄帝走出母亲怀抱,10多亿子孙如繁星满空,曾走过什么样的路,为什么还能屹立东方?自上帝横空出世,漂洋过海,千载轮回,为何撞击出“宇宙大爆炸”,让寰球变化沧桑?
    《父母简史:人类母亲和父亲的十万年(上下)》既是一部通俗历史作品,又是一部人类历史进化的研究作品。此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作者任大川独辟蹊径地用一把统一的尺子来解读衡量人类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在人类社会主要的文明社会历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把尺子就是:祭祀以及衍生出来的财产继承制度。祭祀、继承,关乎死,更关乎生。透过生与死,才能更深刻地触摸到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作者简介

    任大川,祖籍浙江省东阳市上卢镇泉塘村。1957年生于合川县柒家巷(原属四川省,现属重庆市)。2003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商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日本国际金融中心(JCIF)。著有《国富新论:人的本性、经济制度及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秩序及私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图书。

目录

第一部 真实世界的夏娃和亚当
  第一章 我们血脉的起源与延续
    一、我是谁
      1.“非洲夏娃”
      2.儿孙满堂
      3.山顶洞人
      4.纯正的血缘
    二、我的孩子是谁
      1.带来工具创新的“大跃进”
      2.赶超强大的对手
      3.创造出新人类
      4.超越自然法则
      5.前10万年的核心竞争力
    三、母亲比父亲厉害
      1.父亲没有话语权
      2.屈服于自然的雄性
      3.雄性垄断的恶果
    四、母亲给我们踏出一片世界
      1.兄弟姐妹通婚
      2.内婚让我们繁荣
      3.从一生出的二
      4.走出非洲的急行军
  第二章 响彻母亲心中的召唤
    一、迷信种种
    二、吃鱼能多生孩子
    三、父亲的迷茫
      1.参拜王母娘娘
      2.祖先崇拜
      3.母亲不以为然
    四、母亲踏破铁鞋把血脉延续到欧亚、中国
      1.前10万年,人类已经幻想彼岸
      2.“非洲夏娃”的孙子们更喜欢艺术创作
      3.孙女们怀抱先人头颅“急行军”
      4.“非洲夏娃”的后代来到中国
  第三章 远古母亲带给我们的命运之途
    一、母亲世界的衰微
    二、不要父系继嗣
    三、母亲给我们编织出家庭关系
      1.先人必须比后人优先用餐(祭锅桩)
      2.有母系血缘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
      3.管家妈妈主持一切
      4.儿子多被送去当喇嘛
      5.走来走去的两性关系
      6.想方设法让家里后继有人
      7.祖先汇流于此,1人提供2人份余粮
      8.每年只增加25人
    四、母亲率领下“兵胜滑铁卢”
      1.建立三代人家庭
      2.数典忘祖
      3.选择母系或父系
      4.信仰的源头
    五、母亲首创道德、法律
    六、父亲悄悄登台
      1.不能把先人当垃圾一样处理
      2.家中最年长的女性向先人献酒
      3.部落有功男性成为部落神
      4.耕地平均分配给各户,年龄组共同耕作
      5.分家重新回本家
      6.几路子孙汇流于此
    七、母亲监管下的父亲
      1.单身男人过着军营般温暖生活
      2.上下命令关系和秩序
      3.固定神的诞生
      4.女性先人不需要被神化
      5.难以定义母系社会
      6.父亲得不到子女祭拜
      7.男性组织让母系社会变形
    八、土地和粮食不足带来冲击
      1.先人们请吃吧
      2.世系群的负责人
      3.赠给妻子土地,长子被过继
      4.酋长会议处理全岛的事务
      5.人口增加导致土地和粮食不足
    九、开始委身于父亲的母亲
      1.土地资源的制约带来功利性祭拜
      2.用土地换来与孩子永远在一起
      3.我的孩子在哪里
    十、母亲世界种种
      1.越南埃德族人
      2.印度纳亚尔人
      3.印度梅加拉亚邦的部落
      4.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多布族人
      5.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人
      6.加纳阿散蒂人
      7.欧洲初期社会的文化
      8.北美洲易洛魁人
      9.乌鸦印第安人
    十一、卑微的父亲
      1.男性英雄,孤独而寂寞
      2.父亲在聚落间往返,母子一去一回
  第四章 远古父亲指定给我们的道路
    一、中国的先祖由东向西,由南向北
      1.“非洲亚当”的4支血缘来到中国
      2.祖先在中国留下的足迹
    二、父亲驰骋天下
      1.对开垦地和牧场宣示主权
      2.权利和义务的再分配
      3.召唤父系社会
      4.古代中国祖先的融合
    三、母亲激励父亲成功
      1.创造之神
      2.父亲非得成功
      3.祈求先人保佑
      4.图腾神化万物,祖先神化自己
    四、父亲给我们订立社会规则
      1.为“欺骗大家”需要神明
      2.祖先管理祖先
    五、欧洲父亲骑马好战
      1.三支祖先来到欧洲
      2.库尔干人掠占欧洲
      3.把欧洲带入父系社会
    六、希腊父亲由北向南,谱写英雄诗篇
      1.八路祖先来到希腊
      2.爱琴海文明
  第五章 什么左右我们的昨天、今天、明天
    一、以物易物,追求永生
      1.商周的祭祀
      2.古希腊的祭祀
      3.要求祭祀的人,获得被祭祀
      4.中国分割家产,希腊长子继承
    二、古代父亲各自的道路
      1.希望孩子有出息
      2.手心手背都是肉与余子净身出户
      3.成年儿子留在家中
    三、我们拥有祭祀、婚姻,然后面向死亡
      1.超自然力与依赖后人而永生
      2.创新和分工的平台
      3.孩子是祭祀的工具
      4.婚姻源于父系
      5.中国精神文化的主线
第二部 亚当后裔的世界
  第六章 各自的剧本,各自的角色
    一、父亲世界种种
      1.大洋洲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原住民
      2.大洋洲美拉尼西亚的原住民
      3.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的原住民
      4.澳洲的原住民
      5.墨西哥阿兹特克的原住民
      6.父亲无法神化自己
    二、父亲世界的演化
      1.摩尔根的假说
      2.亚里士多德的假说
    三、中国父亲就是中国父亲
      1.中国父亲不适用以上任何一种说法
      2.欧美人从不认为女性曾有支配权
      3.古代中国父亲从不改变
      4.重组一,形成新的二
      5.儒家精神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 商周与希腊(一)
    一、古代中国与希腊城邦
      1.做善事会达到安治
      2.夏朝开始家天下
      3.商朝加速向外扩展
      4.从古代王政到古代民主
      5.再建城市
      6.王中之王并不重要
      7.政治时空相差巨大
    二、父兄组建宗族封国,家长统领氏族城邦
      1.商朝宗族
      2.西周宗族
      3.前1068年以前的希腊
      4.前1068年以后的希腊
      5.中国和希腊的宗族成员
    三、母亲手遮半边天,父亲独占全家产
      1.西周的所有制
      2.前1068年以前的希腊
      3.前1068年以后的希腊
      4.纳税的起源
      5.中国父亲都要尽孝
      6.中国与希腊分道扬镳
      7. 4000年与500年
      8.古希腊的经济社会
  第八章 商周与希腊(二)
    一、民意为天
      1.天、王、民三角关系
      2.公共仪式成为过场,投票才是全部事实
      3.追求天人合一,继续家天下
    二、崇拜英雄
      1.混沌,古希腊史
      2.草莽英雄,害怕阴间
      3.对永生的追求
    三、祭祖怜孙与向往天国
      1.古希腊大众探索新途径
      2.新型祭祀
      3.为孩子活着
      4.不同的父亲世界
  第九章 春秋战国与罗马
    一、奔向帝国,走向集权
      1.法治让罗马安然无恙
      2.异族通婚,投票计票
      3.中央集权
      4.郡县制
      5.变化的原因
      6.罗马与中国分道扬镳
    二、万人争王论神法,百家诸子论祖先
      1.民间盛行秘仪
      2.祭祀社神
      3.古代中国的哲学
      4.精神与社会统合
    三、统合古代社会的法律历程
      1.各自独立的法律
      2.万人同一
      3.古代中国的法律
    四、血缘超越法律与法律超越血缘
    五、小康父亲有小康之法,罗马父亲有罗马之法
      1.神与法
      2.老子天下第一
      3.起点不同,法律也就不同
  第十章 秦汉与犹太
    一、多灾多难
      1.出埃及,造神殿,耶稣诞生
      2.共同所有
    二、东方帝国
      1.皇权与相权分离
      2.拒绝分封与大肆分封
      3.做官须学儒
    三、佛教兴国与上帝允诺
      1.祖孙同葬,十诫之约
      2.佛教因果
      3.选择耶和华
      4.不变的传统信仰
    四、耶稣突发奇想
      1.祭拜恺撒
      2.耶稣说自己就是弥赛亚
      3.基督教传播的沃土
      4.关闭一扇门,打开另一扇大门
    五、奇异历程
      1.扫地出门
      2.相互祭祀
  第十一章 宋元与诺曼英国(一)
    一、相互征服的欧洲
      1.库尔干人(凯尔特人·高卢人)扩张
      2.库尔干人(日耳曼人)战胜罗马
      3.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征服不列颠凯尔特人
      4.诺曼人(日耳曼人)袭击不列颠
      5.诺曼人威廉征服盎格鲁撒克逊
      6.凯尔特人的爱尔兰维持独立
    二、共用一把菜刀的朝代
    三、以孝道求和谐与“宇宙大爆炸”
      1.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宋朝的土地制度
      2.诺曼人征服、蒙古人征服后的土地制度
      3.封建庄园及农奴
      4.土地继承制度
      5.英国个人主义
  第十二章 宋元与诺曼英国(二)
    一、天人合一与耶稣教诲
      1.罗马帝国的祭拜
      2.凯尔特人成为基督的使徒
      3.日耳曼人卦问天
      4.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
      5.士当天下之忧而忧
      6.天人合一与基督教使徒精神
    二、宗族家法下度年如日,神法戒律下度日如年
      1.日耳曼古代法
      2.英王设立王室法庭(普通法)
      3.领主法庭
      4.教会与法
      5.《大宪章》
      6.中国宗法
    三、新的历史长河
      1.“人格法”的废除
      2.欧洲大陆与英国
      3.主导近代世界经济
  第十三章 明清与欧洲
    一、忙于赚钱的父亲们
      1.商人地位和地产投资
      2.进入“古典资本主义”
    二、精神与主义
      1.“古典资本主义”精神
      2.中国宗族
    三、有什么不同
    四、什么是“古典资本主义”
      1.“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市场经济
      3.保护个人产权的法律、制度
    五、掀起新浪潮
      1.中国近代思潮
      2.欧洲近代思潮
    六、“古典资本主义”与实用主义
      1.晚期的美国清教徒
      2.偷奸耍滑
      3.欧洲宗教改革与基督教
      4.欧洲的“反面教员”
      5.德国宗教改革后的精神世界
    七、“古典资本主义”不会由天而降
      1.欧洲大陆的被雇佣劳动者
      2.从家庭获得“解放”
      3.德国的现代化
    八、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模型
      1.“古典资本主义”输出工业革命
      2.英国农村劳动力流转
      3.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手
      4.法国半资本主义社会
      5.法国半自由化经济
结束语

前言

  

    欲穷千里目
    侯水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我认识大川先生多年,知道他是商学博士,在日本的一家公司工作。突然有一天我的电子邮箱收到他发来的《父母简史:人类母亲和父亲的十万年》(以下简称《父母简史》)书稿,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显然这样的选题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同时,对于一个工作压力很大的职场白领来说,写这样大部头的著作,是很不容易的。
    我答应为大川先生的书写序,却迟迟未能动笔。这倒不完全是因为手头事情比较多,一时抽不出时间来,主要是面对内容如此丰富,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一部巨著,不知该如何下笔。经过再三犹豫,终于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对这部书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不是我能够做到的,也不应由我来完成,只能由这部著作的各位读者自己来判断。而就我来说,至多只能作为一位最早读到这本书的读者,就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其他读者交流。这样一想,也就轻松了。《父母简史》洋洋洒洒近60万字,时间跨度从史前远古到近代,正如书名所示,长达“10万年”;从涉及的学科领域看,包括遗传学、考古学、文化人类社会学、宗教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从考察的地域看,近乎全球范围,主要是中国和欧美,欧洲除重点考察英国外,还论及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瑞典、挪威、丹麦、希腊、罗马、意大利以及俄罗斯等国,从祭祀(宗教)的形成与演变等视角,还对这些国家做了比较研究。宗教问题既是本书叙事论述的起点,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但所叙述的故事和探讨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宗教内容。归纳起来,全书主要围绕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展开。
    一是探讨中国、欧美的历史过程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大川先生采取的方法是从考察中国和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入手,进而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中去寻找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他着重考察分析了法律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英国等国家的特殊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法律、制度,是造成中国和欧美巨大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是否成立,并不是没有进一步探讨甚至商榷的余地,但大川先生的考察分析是认真的,其论述也是深入的,在故事性叙事中包含有大量历史事例。他在考察中国和欧洲的法律、制度并做比较时,发现中国的法律、制度一直没有断裂,而英国的法律、制度,与希腊、罗马的一样是断裂的。这一结论,和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一直没有中断,而欧洲的情况则相反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现象,既是一致的,更是相关的。这种法律、制度的连续或者中断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大川先生通过深入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二是探讨历史上宗教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研究工程,不得不佩服大川先生的勇气。还好,他并没有对宗教的历史演化过程做正面的全面系统探讨,而是聚焦在宗教的演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问题的探讨中,他并不是直接对宗教和经济进行分析,尽管书中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在宗教与经济之间找到了一个中介——法律、制度,通过宗教与法律、制度的关系,进而探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法律、制度在宗教与经济的联系上,既是工具性的,也是因果性的。这样看来,本书所谓的两个主题,是完全相互密切联系的,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主题,即宗教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与经济发展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人们设立法律、制度是主观行为,这区别于本能层次上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目的意识。因此,不同的目的意识,是形成英国和中国的法律、制度不同的内在原因。那么,目的意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韦伯把导致不同目的意识的原因归结于宗教或精神。宗教就是这样影响法律和制度的——这是本书的思考逻辑。而宗教本身又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就必须追溯历史过程中希腊宗教、罗马宗教、英国宗教和中国宗教的发生过程,不仅从历史形态中,而且从历史演变的特点中找出中国与欧洲各国宗教演变的区别所在。根据大川先生的考察,中国宗教不曾断裂,一直可以追溯到父系社会、母系社会,而英国的宗教与希腊、罗马的宗教却是断裂的。注意,这里他又一次强调了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连续与断裂问题!这应是他在做宗教与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中的一个很重要发现。他认为宗教的断裂或连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巨。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英国的宗教时,其与希腊、罗马的宗教不仅不是一回事,也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因为在欧洲宗教的历史演变中,它们是中断了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谈宗教对经济的影响,就首先需要明确时间维度。希腊、罗马的宗教对古代欧洲经济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希腊、罗马之后的英国宗教对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巨大的影响,但英国宗教中并不包含希腊、罗马宗教的基因。与此相反的是我们中国,因为历史上宗教并不曾中断,宗教、经济及其二者间的关系尽管也在演变,但这种演变是渐进的。近代中国的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与古代的宗教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古代的宗教与经济关系的基因延续了下来。如是,我们谈宗教精神,谈宗教与经济的关系,是不可以不加区别地将中国与英国等加以比较的。大川先生认为,英国所形成的独特的基督教精神,以及在这之上所形成的独特的法律、制度是造成中国和欧美巨大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
    围绕上述两个密切关联的主题,大川先生采取了多学科,但主要是历史分析和文化人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古到今逐一考察分析。这又大体上可以分为史前与有文字历史两个部分。
    在史前部分,基于有目的的意识行为不但区别各个社会,也区别于人和动物的基本假说,着重描述在历史进程中,从现代人诞生之日宗教对人的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书中考察分析了母系宗教向父系宗教的转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制度的变化过程,其历史载体核心人物是母亲和父亲。由于是史前,这部分的研究所依据、参考的资料主要是遗传学、考古学、文化人类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报告。
    对问题的探讨进入有文字历史部分后,继续描述在历史进程中的父系宗教的演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变化,直至今日。其历史载体,以中国为主轴,比较欧洲各个历史阶段中的宗教、法律、制度,核心人物是中国的父亲和希腊、罗马、英国的父亲。
    就本书研究的对象——法律与经济的关系,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对经济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在学界已经有过许多研究,就这一点,本书并不具有创新的意义,至多是继续了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探讨。这方面的成果很多,例如探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梁治平先生翻译的美籍作者哈罗德·J·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马克斯·韦伯关于宗教与经济关系的论述也早已为学界广泛熟悉。近些年我国学者在这些领域也有很多研究成果。本书与已有研究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在历史演变的维度,将三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立体的视角。就书中的内容看,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与法律、制度与经济的关系。
    对于本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读者不一定都完全同意,这一点似乎是可以预料的。就我个人对本书的阅读体会,是否完全赞成书中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阅读中思考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时候,会深切地感到它们是建立在认真严肃和艰苦的研究之上的,其学术上的新意显而易见,也是很有价值的。
    此外,本书的研究方法也许并不十分完美,比如探讨宗教、法律与经济的关系,似乎只是单向度的,显然这并不完全符合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逻辑。本书探讨的问题过于宏大,问题太多,显得有些分散。但在阅读中随着作者一起探讨那些跨越古今中外、多个学科领域的学术问题,思考那些似乎是信手拈来的中外历史典故、宗教故事、民俗风情等,由不得要感叹大川先生知识的渊博和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这样的写作方法虽然辛苦,但给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历史画面,且是生动的。
    既然结论并不重要,而方法也存在不足,那么,本书的价值,或者说读者阅读本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作者对宗教、法律与经济关系的近乎全景式的考察分析视角及其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本书的叙事论述及其结论能够引起读者商榷与争鸣的兴趣,其价值就充分得到体现了。在本书的结束语中,大川先生写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又逼迫各个社会都用统一的尺度来判断各自的经济活动。正因为这样,中立性地对待经济发展,也就成为社会决策者们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结论还是无奈?又该如何看用了数十万言所探讨的宗教、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呢?与其说是写到这里全书该画上句号了,不如说才刚刚清晰了命题——需要读者们一起思考。
    顺便再说一句,虽然本书所探讨的问题是学术性的,但叙事的方式却是讲故事,而依据的知识和事例则是生活中的。这使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而会有一种轻松感。
    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
    2017年6月11日于成都

后记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你越能回溯历史,便越有可能展望未来。”
    展望个人的未来,也展望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这是本书讲述人类古老故事的目的。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对象。比如,搞宏观经济研究就需要使用GDP(社会综合经济实力)、人均GDF’(生活平均水平)等统一指标。本书采用祭祀以及衍生出来的财产继承制度这把统一尺子,来衡量人类各个社会的历史过程。对这个历史过程的观察、对比以及思考,就是本书的内容。
    那么,对今后中国和世界的未来,都有些什么展望呢?
    从祭祀和财产继承制度的尺度来看,前10万年,在人类进化链上断裂性地分离出“非洲夏娃”和“非洲亚当”的子孙,这是人类史上的“宇宙大爆炸”(兵胜滑铁卢),契机是母系信仰的诞生;前3000年,出现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社会,驱动力是祖先崇拜;1100年,断裂性分离出英国社会,这是我们政治经济史上的“宇宙大爆炸”,契机是“古典资本主义”的诞生;1600~1900年,相继分化出欧美、日本社会,主要因素是“古典资本主义”的扩张。
    今天,全球化在逐步推进,上述分离、分化所形成的各个社会开始汇合在一起,并带来了无数冲突。那么,最根本的冲突是什么呢?母亲、父亲的古老故事给出了答案。
    2011年在美国出现了一场关于“虎妈”的大辩论。支持“虎妈”的华裔认为,要想孩子成才就得对他们“狠”一点。反对“虎妈”的美国人则主张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独立和尊重,对其“残忍”的教育方式感到愤怒,追问“孩子应得的疼爱与尊重在哪里”。双方都各说各的道理,母子一体和母子相互独立、正面冲突了。
    贝尔在论述美国人观念的历史变化时说,对于“你是谁”这个典型的身份问题,传统人说“我是我父母的儿子”,今天的人则说“我就是我,我是自己的产物,在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我创造自己”。这种身份变化是我们自身的现代性的标记,身份的源泉是经验,而已经不再是传统、权威和天启神谕,甚至也不是理性。
    孩子怎么可能不是父母的?美国人在想什么?他们想的是孩子的成长、变化和身份认同。孩子必须在身份认同后才能真正成人,因此要给孩子成长变化的空间。要给孩子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也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可是,中国的孩子是不需要身份认同的。说破天,说破地,他们仍是父母的孩子,不可能像加入基督教那样,因洗礼就变成他人,也不会因长大、结婚生子后就变成他人。
    有妈的孩子是块宝,这对“非洲夏娃”的后代来说,应该都是这样。然而,由于英国在7世纪发展出了独特的祭祀方式并延续至今,以至在中国和欧美社会之间,有关身份认同的观念就显得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带来了在个人的权利、义务方面的很大差异,其结果决定了在社会关系方面中西方的差异。 因此,同一词汇用语所表示的社会关系,比如母子、婚姻、契约、产权等,因各社会的祭祀方式不同而不同。而全球一体化需要把这些看似相同,但实际上不同的东西凑在一起,结果便是文化冲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更是逼迫各个社会都用统一的尺度来判断各自的经济活动。于是各个社会之间的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首先就需要理解和承认相互的文化差异,不被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冲突所干扰,现实而中立性地对待经济发展,集中精力寻找有效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这些也就成为今天社会决策者们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8年5月写于北京长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