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 定价: ¥68
  • ISBN:978750868958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531页
  • 作者:薛兆丰
  • 立即节省:
  • 2018-07-01 第1版
  • 2018-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为薛兆丰老师重磅作品,来自超过27万人共同学习的经济学课堂,得到了大量市场用户的验证和认可。
    撕掉"经济学"三个字的吓人表象,通俗有趣、接地气,不像市面上泛滥的"段子经济学",没有学术脉络和根基;也不像传统教科书,体系庞大,生涩难懂。
    本书包括了经济学核心概念,用大量简单、真实、有趣的中国案例,解释、印证、推演经济学原理,介绍众多经济学大师思想,一本书培养经济学思维,构筑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在内容结构上,囊括经济学所有核心议题,但每一个议题又都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入口。你既可以从头到尾通读,也可以随手翻开一篇单独的章节,把它作为一本经济学指南,随时查阅。

内容提要

  

    我们每天收到无数纷繁复杂的信息,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世界是复杂的。
    世界又并不复杂,只是你需要一双慧眼。经济学是一种帮助你成为明白人的智慧,它是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态度,而不是一堆函数、公式和图表。
    薛兆丰老师善于把复杂的现象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说清楚。《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讲解了生活中不可能绕过的经济学核心概念,比如稀缺、成本、价格、交易、信息不对称、收入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经济学分析,更实际、更有趣、更深入和彻底地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各种实际场景,帮你绕过经济学花招,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从而启发你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你将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拥有可以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从而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相信读完本书之后,你会对自己身处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成为这个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媒体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北大,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重返校园学习。感谢薛兆丰老师愿意以更灵活的方式,把原汁原味的北大课程分享出来,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让大家构建一个经济学的世界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习。
    ——马化腾
    我一直喜欢读薛兆丰老师的文章。当年我创办牛博网的时候,我就邀请到薛老师加入,他能把复杂道理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说清楚。他的经济学板块一直放在牛博网首页的重要位置,显眼的右上角。我教书的时候也经常推荐学生多读一些经济学的书籍,因为我认为,经济学是让人冲破成见的一门学问。在这本书里,薛老师把经济学思维系统地、明明白白地讲了一遍。
    ——罗永浩
    我是上过北大的经济学课的,但是当我听薛老师的课时,的确受到了震撼,原来经济学还可以那么有趣,我在薛老师那里感受到了经济学传递出来的快感。
    ——徐小平
    在听薛兆丰老师讲经济学之前,我没想过经济学还能这么讲,拨云见日,醍醐灌顶,让你觉得,经济学不仅是有用的,更是优美的、清澈的、迷人的。感谢薛老师,用这么好的东西,帮助了这么多人。
    ——刘 润

作者简介

    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曾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博士后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
    薛兆丰教授对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特见解,长期关注信息技术创新与互联网商业在中国的发展,著有《经济学通识》和《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

目录

前言  每个人的经济学
第1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大的慈善
  真实世界  经济学的视角
    第001讲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第002讲  马粪争夺案
    第003讲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第004讲  区分愿望与结果
  人性观  人是理性和自私的吗
    第005讲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第006讲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第007讲  铅笔的故事
    第008讲  商业是大的慈善
  区别对待  选择的标准
    第009讲  稀缺
    第010讲  选择和歧视
    第011讲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第012讲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第2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选择偏好  放弃的大价值
    第013讲  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
    第014讲  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第015讲  别只盯着钱
  资源的价值  重新理解盈利与亏损
    第016讲  从成本角度理解盈利与亏损
    第017讲  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第018讲  “租”是对资产的付费
    第019讲  寻租-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科斯定律  从社会成本看问题
    第020讲  社会成本问题
    第021讲  谁用得好就归谁
    第022讲  是否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环境
  交易费用  平衡的艺术
    第023讲  有人群就有交易费用
    第024讲  征地的权衡
    第025讲  寻求合作解
第3章  需求  好东西运到远方去
  边际革命  不是越多越好
    第026讲  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
    第027讲  边际革命
  需求定律  关于人性的定律
    第028讲  需求定律
    第029讲  需求第二定律
    第030讲  需求第三定律
第4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资源配置  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第031讲  经济计算问题
    第032讲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第033讲  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第034讲  换个角度看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
  竞争的逻辑  社会成本决定规则的优劣
    第035讲  竞争的规则
    第036讲  各种竞争规则孰优孰劣
    第037讲  何谓短缺和过剩
  价格管制  人会追求损失小化
    第038讲  省事儿地违反价格管制
    第039讲  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第040讲  美国的房租管制
    第041讲  解除价格管制-果断与沉稳的拿捏
    第042讲  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的权衡
  竞争的维度  没有人可以控制市场因素
    第043讲  房价上升好不好
    第044讲  廉价保障房更贵
    第045讲  没有使用需求就没有投资需求
第5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资源的占有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第046讲  权利有别于能力
    第047讲  权利是人赋的而非天赋的
    第048讲  自由不等于免费
  产权界定  保护与限制
    第049讲  产权的兴起
    第050讲  产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第051讲  产权保护之一:财产原则
    第052讲  产权保护之二:责任原则
    第053讲  产权保护之三:不可转让原则
  公共服务  公用品与私用品
    第054讲  经济学家论道路拥堵
    第055讲  拥堵费的实践
    第056讲  公用品和私用品
    第057讲  灯塔的故事
第6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不确定性  时间偏好带来的回报
    第058讲  易耗品与耐用品
    第059讲  不耐产生交易
    第060讲  利率管制及其后果
    第061讲  利率变化支配资本现值
  有效市场假说  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第062讲  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
    第063讲  股价究竟能不能预测
    第064讲  股市到底有没有泡沫
    第065讲  肥猪丸与回报率
  预测未来  债券、保险与期货
    第066讲  未雨绸缪:储蓄还是买保险
    第067讲  保险的运作原理
    第068讲  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
    第069讲  当商品不被当作商品
    第070讲  用期货合约来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风险
第7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比较优势  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071讲  比较优势原理
    第072讲  顺差逆差,孰优孰劣
    第073讲  贸易对等和贸易报复
    第074讲  贸易保护理由辨析
  价格歧视  定价和竞争的策略
    第075讲  受价者和觅价者
    第076讲  价格歧视能给觅价者脱罪
    第077讲  价格歧视的策略
    第078讲  行业竞争程度不看企业个数
第8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信任的建立  直面信息不对称
    第079讲  柠檬市场的故事
    第080讲  何谓优质
  制度的对策  缔约自由比自由更重要
    第081讲  重复交易与第三方背书
    第082讲  担保、延保与共享合同
    第083讲  沉没成本、人质与抵押
    第084讲  广告代言与形象打扮
    第085讲  特许经营合同中的强者和弱者
    第086讲  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质量
    第087讲  婚姻经济学
  责任的分担  让防范的成本小
    第088讲  汉德公式
    第089讲  监管要看边际效应
    第090讲  监管本身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第9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决策权  谁来当老板
    第091讲  企业的团队本质
    第092讲  谁来当老板:资本和劳动力
    第093讲  谁来当老板: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
    第094讲  谁来当老板: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
  收入分配  政府是否应该劫富济贫
    第095讲  收入的高低和节奏由什么决定
    第096讲  事与愿违之同工同酬法
    第097讲  事与愿违之低工资法
    第098讲  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
  脱贫致富  富裕的穷人在今天
    第099讲  工人违约是否应该成为权利
    第100讲  罢工的性质
    第101讲  工作权利遇到的障碍
    第102讲  富裕的穷人在今天
第10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货币规律  货币像水又像蜜
    第103讲  货币的起源
    第104讲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第105讲  通货膨胀的根源
    第106讲  通货膨胀的过程
    第107讲  通货膨胀与失业
  经济周期  聪明人彼此不同意
    第108讲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
    第109讲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第110讲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看经济周期
    第111讲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112讲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公共选择  选举未必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
    第113讲  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
    第114讲  阿罗不可能定律
    第115讲  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
    第116讲  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雷科特定律
    第117讲  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
    第118讲  中国做对了什么
后记  何为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致谢
关于作者  535。

前言

  

    每个人的经济学
    从2010年起,我每年都在北京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学生常常告诉我:“没想到经济学是这样的!”“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其实我上过很多次经济学课,但这次很不一样。”
    我知道他们不是客气,我自己就是在亲身经历过经济学带来的震撼和快感后,才渴望把它再传递出去的。
    经济学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原因在于它是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动规律为己任的学问。人的认知和判断,至今主要还是靠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体和际遇,却早已置于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协作之中。
    这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得很多聪明绝顶的社会达人,对复杂社会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幼稚的阶段。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非常成功,但要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学习另外一种智慧。
    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振兴美国经济,提出了“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口号,但他自己却把工厂设在中国,连竞选宣传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分裂时,他诚实地回答:“我可是个商人!”
    是的,他是一位极其成功的商人,但在领悟“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国策绝不可能重振美国经济的道理上,却显得那么不明智。好比一匹在比赛中屡屡获胜的骏马,对赛道的设计却一无所知一样。
    按照我的理解,你之所以买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你想成为经济学家,而是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思维定势,想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紧密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在我眼里,你是一个随时准备颠覆自己思维习惯的人。这本书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让你不以经济学为职业,也能拥有经济学的智慧。你要的是值得反复揣摩、可以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对脱离实际的数学方程式不再莫名敬畏,也不再满足于经济学散文的零敲碎打。你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终用一块块石头筑成城堡。
    这本书,给你的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为你讲解不可能绕过的经济学核心概念。你会发现这本书比任何一本现行的教科书都解释得更深入、更详细、更实际和更有趣。
    它帮你绕过可以绕过的经济学花招。你不用学会画包络线、求影子价格、解效用函数……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善于解决这些数学难题的经济学家,会用这些工具来解决他们遇到的任何现实问题。
    它让你看到大众视而不见的制度安排,并理解其内在的经济逻辑,从而启发你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而目前流行的绝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却只是把这些制度安排看作没有内在结构的黑箱。
    它帮你构筑经济学思维。经济学不难明白,也不难背诵,难在一刻不忘地运用。我会通过大量实际例子,甚至在你意想不到的场景用上经济学分析,目的就是让你融会贯通,能像呼吸、走路、游泳和骑车那样,自然而然地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对世界做出反应。
    它帮你培养经济学品位。权衡一种观点,尤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其标准往往不是对或错,而是高或低、轻或重;看高手过招,辨思想源流,不论你觉得他们的层次如何,你都可以增长见识,增强自信,提高对理论的鉴赏水平。
    它助你变得更理性、悦纳和进取。你将学会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评判(理性);你将学会先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动不动就抱怨和指责(悦纳);你将忘记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均衡世界,而着迷于由创新精神牵引的非均衡的开放社会(进取)。
    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无一不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而衍生出来的。我们就循着这种约束的内在逻辑,开始稳扎稳打地前进。相信读完本书之后,你对自己身处的世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后记

  

    经济学是个庞然大物,即使是专业的学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以有限的篇幅,和读者分享经济学的精彩之处,我认为“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是一个恰当的切入口。
    问题是,什么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是对包含人性的因果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字不重要,术语不重要,结论也不重要;是想象力重要,是视角重要,是推理重要,而权衡更重要。
    物理学研究无人的世界,经济学研究有人的世界。两门学科都是做人的必修课,但平添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变量,经济学就比物理学难得多,因为经济学要加入对人和事的考量。
    原则总是容易明白但不容易践行的。在此总结八点地道的经济学思维的学习心得,作为本书的后记,供读者参考,希望能收融会贯通和升华理解之效。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爵士(Sir Karl Popper)提出了证伪主义理论,这对启发人们在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之间画一条界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波普尔之前,人们认为,只要是对现象做仔细的观察、记录、总结、梳理、概括,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就叫科学理论。牛顿力学是一种科学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种科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也是一种科学理论。
    但波普尔开创性地指出,有可能错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陈述的内容越丰富、越准确,它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它被证伪的可能性也越大。
    不可能错的理论,则不是科学理论。这并不是说只有科学才是有价值的,非科学就没有价值,而是说在学习一门学问的时候,我们应该分辨它到底算不算科学,是否要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学。
    在现实生活当中,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经济学都是科学,而文学、艺术还有逻辑和数学都是非科学,它们的性质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非科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安慰、思想的启发,带来推理的工具。非科学表达的只是一种情感、一种愿望、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没有对错之分;或者是一个逻辑自洽、自圆其说的符号体系。它们是永真的。
    在整个经济学的大厦里,大部分的内容都属于科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它是可错的、可验证的。例如,实施价格管制就会出现短缺的现象;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水平,失业率就会上升;兵荒马乱的年代,真实利率会上升;缺乏产权的保护、对行为的后果不用负责的话,人们就会粗心大意、掉以轻心、浪费资源。这些都是从经济学理论里推演出来的可验证的假说,所以,我们说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于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当然,经济学里也有一些属于非科学问题的讨论——比如一个美好的事件应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样才叫公平公正,什么样才是高效率的,什么样才是低效率的——这些讨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的个人偏好。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它不是纯净的,我们也不强求它是纯净的。但波普尔的分类方法让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在讨论当中,自己正在讨论的到底是属于科学的范畴还是非科学的范畴,他让我们不至于在激烈的、冗长的讨论当中迷失方向。 现代经济学离不开数学的帮助,数学在经济学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经济学主要是以日常语言来表述的,经济学论文的正文都是日常语言,数学、模型、方程式一般都放在脚注或者附录里。而今天的经济学论文刚好反过来,在正文里有大量的数字、模型、方程式,而解释性的内容则往往放到了脚注甚至是附录里。 经济学高度数学化的结果,是它的内容、研究跟真实生活离得越来越远了。针对经济学当中过分应用数学的倾向,有经济学家提出了警告和批评。 经济学家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y)写过一本小书,书名叫《经济学家的邪恶和资本家的美德》(The Vices ofEconoists;The Virtues of the Bourgeoisie, 1997)。小书里,麦克洛斯基通过批评第1位、第2位以及第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方法论,解释了经济学里不恰当的数学应用。 她批评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创立了社会改造工程学。她说这门学问把人类社会等同于物理世界,以为改造人类社会跟改造物理世界一样容易。 她批评了萨缪尔森的黑板经济学,说他的经济学远离真实世界。萨缪尔森虽然从来没有访问过苏联,但多年来通过数学分析得出推论,即苏联经济很快将追上美国,直到真相大白之日才作罢。 她还批评了1980年获得诺奖的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Klein),说他创立的计量经济学,混淆了科学的显著性和人文的重要性,以致在人们做出决策判断的时候,没有把人文的价值考虑在内。例如,每小时的法定最低工资,如果提高一美元,会增加干分之一的失业机会,这千分之一到底是多还是少呢?在一个社会里那就意味着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失业,这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呢?科学、数学和统计学本身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必须加上人文的价值观念才能做出判断。 麦克洛斯基指出,要解释人类在过去两百多年间忽然发生的经济高速增长,仅仅使用过去经济学家所熟悉的概念、工具是不够的。 她认为,这不是因为有人剥削,剥削只能解释财富的转移,不能解释财富的增长;这也不是因为单纯的投资,若只要把钱聚在一块就能增长的话,过去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聚财,聚财之后也没出现过这样的经济增长。 麦克洛斯基说,真正推动近两百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力量是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商人节俭、遵守合约、精益求精、服务用户的美德。而这些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体系里,根本找不到位置。 翻开经济学的教科书,只有价和量,连质都找不到,就更不用说创业的激情和企业家精神了。麦克洛斯基主张我们要在经济分析当中,加入这些不容易观察、刻画和衡量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长足进步。因为真正的生产活动、供应的真相,其实是在生活的不确定当中摸索出来的。 跟巴斯夏一样,经济学家沃特·威廉姆斯也曾经讲过,很多人说经济学家分各种各样的门派——有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凯恩斯学派——但其实经济学家只分两派,那就是好的经济学家和不好的经济学家。 好的经济学家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够看见看不见的。好的经济学思维不追求某种单一维度上的最大化,它追求的永远是在各种选项当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我们要从各种可能的选项入手,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我们要从时间的维度来看问题,拿今天和未来做比较。想象力  非常重要,我们能够把未来的收益想得多清楚、想得多具体、想得  多大,我们今天所做的投资、所做的牺牲、所做的改变就能有多大。  有些人是急不可耐的,仿佛没有明天;有些人能够看得很长远,进  行非常宏大的规划。对未来的想象决定了人们对成本计算的不同。 要看见看不见的,还可以从竞争的角度来看问题。竞争本身是有成本的,除了实物的成本,那些浪费的时间、精力和机会也是竞争的成本。 我们要看见看不见的,还要注意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关系。很多竞争可以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也可以称为“赢者通吃”。我们看到成功者的时候,也要记住许许多多跟他一样的竞争者所付出的努力,由于“赢者通吃”这种规则,他们离开了市场,已经被遗忘了。我们不仅要看到一个行业的成功者,还要看到这个行业的失败者;不仅要看到一个行业收获的季节,也要看到它播种的季节,这是能够帮助我们看见看不见的一个角度。 我们要看见潜在的竞争者。到底一个市场是竞争的还是垄断的,不能简单地数那些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正在经营的竞争者的数量,而应该去看那些潜在的竞争者,看他们进入市场到底会不会遇到人为设置的行政障碍。只要存在这个障碍,那么不论市场上现有的竞争者有多少,这都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一个垄断的市场,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如果没有这样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意进出,那不管看得见的竞争者数目是多少,它都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我们要看到潜在的供给和潜在的需求。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要看到供应者和需求者这两种角色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转化。 我们还要看到私人的支出和政府支出之间的替代关系。政府支出会产生乘数的效应,能够刺激经济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官方举办的大型体育活动对旅游业的刺激,会看到大型基建工程对原材料生产的刺激,也能看到大规模的再就业工程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问政府花的这些钱、用的这些资金、调动的这些资源,如果落到私人的手上,让私人来使用的话,是不是也能够产生乘数效应?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更高的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发展得非常蓬勃,叫计量经济学,它专门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种叫相关性关系。我们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只要发现一种情况的发生伴随着另外一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说它们之间有相关性,而有相关性的事件之间可能同时也存在着因果性。 假设男艺术家大多留着长头发,这时候长头发和艺术气质之间就存在着相关性。但这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性,你忽然想当艺术家了,把头发留长并不见得就会增加你的艺术气质,使你成为艺术家。而长头发和艺术性之间可能存在着第三个隐性的因素,那就是在一个比较保守的社会里,只有那些非常特立独行的人才会留长头发,而特立独行的特征又是艺术家的特征之一。不是留长头发导致了艺术性,而是那个隐形的不可见的因素——特立独行导致了艺术性。 有大量的实例颠覆我们过去既有的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过去人们认为有良好的愿望就能成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往往是人们成功了才去找理由,这是对因果关系的一个颠覆。 例如,我们在讨论成本的时候说,在会计课上我们学到的是原材料的成本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售价,在时间上看往往也是这样。但是经济学的逻辑却相反,是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售价,而最终产品的售价又倒过来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整个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是倒过来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学科,要找出人的行为规律,就不仅要找出各种事件之间的相关性,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们对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甚至是误解,而经济学分析可以修正这些偏见和误解。 我们在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免不了要用定义、概念、判断、推理来把握客观世界,但是我们所采用的这些语言本身,跟客观世界本身并不总是一致的。当它们发生错位甚至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修改的是我们的语言、定义、概念、推理和理论,而不是反过来根据我们既有的概念,去强行修改我们所要分析的现实世界。 例如,每当发生交易,交易的双方都会认为自己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更值得。这当中的差额,有人称之为消费者剩余。但实际上它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同时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拥有的,我们应该更准确地称之为交易剩余。 又例如,许多产品是一种综合服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品。什么是一套房?什么是一台手术?什么是一个学习机会?什么是一个操作系统?什么是一份工作?都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标准。在讨论住房限购政策的时候,我们仔细地分析过,若把内涵丰富多样的综合服务当作简单的标准品,那由此制定的经济政策就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偏差。 又例如,有人把那些本来是商品的商品不当作商品来对待,以为把这些商品宣布为不是商品就能解决产品的稀缺问题。那是犯了事实和语言之间混淆的错误。 学区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否认了学位的商品性,就只能把人们对学位的追逐改变为对住房的追逐。本应是家长付给学校和老师的费用,现在变成要付给房地产开发商了;本来家长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付不付得起学费,现在变成买不买得起房了;学生和学生的区别,本来只不过是考试成绩之间的差距,现在变成了主要攀比父母的财富水平了。把商品不当作商品来对待,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更难以解决。 我们要重视那些经济发展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要做那些顺应这些规律的人,不论提出什么样的说法、理论、口号,语言都不重要,语言所包装的行为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才是重要的。 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事与愿违规律的学问。坏人做坏事,归公安部门管;好人做好事,归居委会管。经济学关心的,是坏人做好事,以及好人做坏事的事情,是那些事与愿违的事情。 例如,作为一个需求者,我想要买世界上最便宜的苹果,但是当我进入市场去寻找世界上最便宜的苹果的时候,这一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作为供应者,我本来是要卖最贵的房子,但是当我作为供应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去盖楼房、去卖楼房的时候,我的行为本身就使得楼房的价格下降了。这就是一种最典型的事与愿违的现象。 又例如,到底是谁交了政府规定的税收,交了政府规定的养老保险,买了结婚用的钻戒?经济学会告诉你,这些行为其实并不是由法律、规定、风俗习惯决定的,而是由暗中的交易双方或多方的相对弹性决定的。相对弹性较大的一方,承担额外成本的比例就比较低;相对弹性较小的一方,承担的比例就比较高。 并不是我们有了美好的愿望就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要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来分辨愿望和结果之间的真实关联。 在逻辑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说的是适用于个体的不一定适用于全局。最简单的例子是,在一个剧场里有人看不清楚舞台上面的表演,站起来才能够看清楚。一个人两个人站起来,他们能够看得更清楚,所有的人都站起来,就没有人能够看得更清楚了。适用于个体的不一定适用于全体。 钱对个人的福利和发展是重要的。每个人都缺钱,都想多挣钱,其目的是增加自己拥有的货币量在全社会货币总量中的占比。但国家并不缺钱,或者说仅仅增大货币供应量,并不能使得国家变得富裕。 有人主张享受各种福利——包括免费医疗、教育、养老、被雇用、带薪休假等一是个人的基本人权。对个人而言,这种福利多多益善;但对社会而言,就必须找到其他人来承担提供福利的基本义务。享受福利是某些人的基本人权,那提供福利就是另外一些人的基本义务。 社会上的各种劫富济贫的政策,都是由政府出面向最有钱的人征税,然后把收到的税补贴给社会当中最穷的人。而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戴雷科特指出,现实的效果并不是这样。社会上大量跟财富转移相关的公共政策,其实际结果都是让那些中产阶层得益了,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社会当中最穷的人和最富有的人。 最后一点:有些事情我们永远不能假设。 有这么一个讥讽经济学家的笑话:有一位物理学家、一位化学家,还有一位经济学家,漂到了一个无人的孤岛上,他们需要食物。这时海岸上漂来一瓶食物罐头,孤岛上没有罐头刀,那怎么才能打开这个罐头,吃到里面的食物呢?物理学家运用他掌握的物理学知识,说我能够算出打开这个罐头需要用多大的力。化学家运用他掌握的化学知识说,我能够制作一些火药把它炸开。轮到经济学家了,经济学家说,假定我们有一把罐头刀,我们就能够把这个罐头打开。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本事。别人是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经济学家只会假定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个笑话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学家太喜欢假设了,但有些事情我们永远不能假设,因为这些事情是永远真实存在的。 我们不能假设竞争没有成本,不能假设价格是昭然可见的,不能假设信息是对称的,不能假设市场是可以达到均衡状态的,不能假设合同是完备的,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是天使,不能假设交易费用不存在,也不能假设人们对新的情况做出应变和调整,是不需要时间的。 在讨论现实问题的时候,有些问题、有些条件,我们永远不能够假设它们不存在,我们要记住它们是时刻在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