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绩水淌过旧光阴/乡愁徽州

  • 定价: ¥39
  • ISBN:978721209956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安徽人民
  • 页数:254页
  • 作者:程慕斌//邵之惠//...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乡愁徽州”共分为8卷,本卷为乡愁徽州系列之《绩水淌过旧光阴》,书中收录了《望不断的乡流不尽的愁》、《走过一张纸的距离》、《情思履和堂—株秧苗的前世今生》等作品。
    程慕斌、邵之惠、章灶来著的本卷可以为普通的市民和游客提供通俗易懂的文化读本,也可以为安徽省政府相关部门对外交往提供精美的文化礼品。

内容提要

  

    “乡愁徽州”共分为8卷,程慕斌、邵之惠、章灶来著的本卷为乡愁徽州系列之《绩水淌过旧光阴》,全书以徽州地区为叙事对象,以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轻松阅读方式,以历史追忆或回忆的视角,重现该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区域内的历史遗存和代表性建筑、乡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等,展现其厚重博大的历史文化。

目录

乡愁深处是徽州
在脊背上行走与仰望
情重乡关
望不断的乡流不尽的愁
一匹来自远古乡野的犯
刻刀与光阴的美丽情话
走过一张纸的距离
情思履和堂
—株秧苗的前世今生
歌谣里的乡愁
文庙又传读书声
舌尖上的乡愁

前言

  

    家庭是中国人的宗教,乡愁是中国人的美学。
    每一个伟大民族,对世界文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俄罗斯因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为世界文学贡献了巨大的贵族式悲悯和波澜壮阔的美感;法国文学因是摧枯拉朽的法国大革命催生的产物,充满了大革命的激情和憧憬,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品格;十八世纪至二十一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为英国小说的优秀传统,一直是主导英国小说创作的主流;而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学的独特贡献,则可用“乡愁”二字来概括。“乡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的老屋和老树,是儿时傍晚母亲的呼唤,是海外游子对家乡一粥一饭、一草一木的眷恋,是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怅然。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等等,不仅表达了悠悠不尽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感,更表达了一种笼罩于具体思绪之上的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因此中国人的“乡愁”,不单是对自己生活过的具体的故乡、故土、故人、故物的不舍,也是对整个中国历史、整个文化传统的感念,是浓缩了的“故国时空”,是审美化的民族情感。它不仅是地理的,还是历史的;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既是情感的,也是审美的;既是具体的思念和愁绪,也是一种无形的氛围或气息,氤氲缭绕,久久不散。它可以是屈原时代的汨罗江、抗战时期的嘉陵江,也可以是苏东坡的长江;可以是杜甫的江南、李白的江南,也可以是郁达夫的江南。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乡愁”,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历史归宿感和文化归属感。
    表达和抒发“文化乡愁”,是我们组织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也是它的精神指向和情感指向。
    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今天已经划归江西的婺源,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同属于徽州民俗单元的旌德和太平。进入皖南山地之后,峰峦如波涛般涌来,能够感到纯粹意义的地理给人带来的震撼。从地理环境上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早在南宋淳熙《新安志》的时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所谓“山限壤隔”,是说徽州的“一府六邑”处于万山环绕之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所谓“民不染他俗”,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徽州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从唐代大历四年(769年)开始,到明清之际,徽州的辖区面积一直都比较固定。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一《舆地志》记载,清代徽州府东西长三百九十里,南北长二百二十里,如果采用现代计量单位,总面积为12548平方千米。
    山高水激,是徽州山水的特点,因此进入徽州,桥梁会不断地呈现。那都是一些老桥,坐落在徽州的风景中,画一般静默。不知为什么,徽州的老桥,总给人一种地老天荒的美感。常常是车子在行驶之中,路两边的风景一掠而过。蓝天、白云,树木、瓦舍,在山区的阳光下,水洗一般的清澈。突然,一座桥梁出现了,先是远远的,彩虹一样地悬挂,等到近一些了,才能看清它那苍老而优美的跨越。这时会有一些并不宽阔的溪流,在车窗外潺潺流淌,远处有农人在歇息、牛在吃草。
    不知道那是一条什么河,也不知道它最终流向哪里去,在徽州,这样nq不上名字的河流溪水遍地流淌,数不胜数。“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所以人在徽州,最能感到山水萦绕的美好。在徽州的低山丘陵间,新安江谷地由东向西绵延伸展,它包括歙县、休宁和绩溪的各一部分,面积超过一百平方千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休屯盆地,在徽州,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望平畴了。这里土层深厚,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缭绕着久久不散的炊烟。迁入徽州的许多大家望族,都居住在这一带,一村一姓,世代相延。有时翻过一道山岭,或是进入一条溪谷,会突然发现其间烟火万家,那便是新安大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了。在徽州,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的风俗。因此徽州的村落大多屋宇错落,街贯巷连,醒目的粉墙黛瓦,富有鲜明的皖南民居特色。徽州的街巷,也多是青石铺成,路两边的沟渠里,长年流水淙淙。徽州老屋,是中国大地最具辨识度的建筑,“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对徽州民居的最准确的形容。“堂”指阶前,“井”指天井,徽州建筑所谓的“四水归堂”,是指将住宅屋面的雨水集于天井之中。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梁架、窗棂、栏杆等处,都饰以各类雕刻,“徽州三雕”艺术,就集中体现在这些地方。
    在徽州的村落里,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是祠堂。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名宗右族,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祠堂连云,远近相望,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而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徽州人深刻的危机意识,为了生存,人们蜂拥而出,求食于四方。徽谚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此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商业力量,史称徽商。徽商的经营范围,以盐、典、茶、木为主,而徽商中的巨商大贾,大多是盐商。明代万历年间,徽商逐渐取得了盐业专卖的世袭特权,他们大都宅居于长江、运河交汇处的扬州一带。明清之际,江浙共有大盐商三十五名,其中二十八名是徽商。几百年来,徽商的足迹无所不至,遍及天涯海角,在东南社会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在江南一带,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今天看来,徽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它以雄厚的财力物力,滋育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从广义的文化范畴来看,徽州地区在徽商鼎盛的那一历史阶段,一切文化领域里的成就,都达到了当时我国、有些甚至是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比如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派朴学、新安理学、徽派建筑、徽州园林、新安画派、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徽派版画、徽州三雕、徽州水口等。而这一时期,徽州的自然科学、数学、谱牒学、方志学,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富有特色。徽剧和徽州菜系的诞育与形成,更是与徽商奢侈的生活方式有关,所以梁启超才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把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对乾嘉时期学术的贡献,与南欧巨室豪贾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贡献相提并论。清末民初,安徽涌现出那么多的思想家和精神领袖,是明清两代经济文化积累的结果,流风所至,一直影响到“五四”前后。
    而今天,这一切还存在于大地,在新安江沿岸,至今还留有一些水埠头,比如渔亭、溪口和临溪,比如五城、渔梁和深渡……而古老的新安江也一如既往,日夜奔流,两岸的老街、老屋、老桥,祠堂、牌坊、书院,在太阳下静静站立,被时光淬过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发出金属般久远的光芒。而绵长如岁月一般的思绪,在作家们的笔下缭绕,给你带来人生的暖意和无边的惆怅。
    徽州还好吗?老屋还在吗?曾经的徽杭古驿道,还有行旅吗?
    乡愁深处是徽州,徽州深处是故乡。
    2017年12月1日
    干匡南